拙与诚—曾国藩的成功,没有秘密可言(一)

拙与诚—曾国藩的成功,没有秘密可言(一),第1张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湘军成功之道可以两个字来总结,“拙”和“诚”。

“拙”就是笨诚,就是认真。我认为就是“傻傻地相信,笨笨的干活”。中国宋明理学家讲叫“不诚无物”。曾国藩最信任的修行方法就是朱熹的方法,就是每天你要端坐,你要格物致知,你要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用笨人”,就是“选士人,领山农”。别人打仗都喜欢选武夫,喜欢选有战斗经验的力量强的,曾国藩不是,他选一群读书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干将叫罗泽南,是老儒生,老秀才,比曾国藩大四岁,出身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倦即露宿达旦。母亲与三个兄长先后饥病而死;29岁那年,大旱无粮,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年过三十考上了秀才。四十岁以后仍然是教书为生,遇有灾年仍然无米为炊。这又瘦又弱又老的儒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多么穷苦,从来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忧,而是专心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志,坚信自己能成大事。

太平军起义后,他成为曾国藩的嫡系部下,虽然以前从来没有摸过兵器,但是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堪称湘军中的战神。

第一,勇敢。古代儒生学理学,理学就是生死之学,就是你能够参破生死。儒生每天读书为的不就是舍生取义吗?现在舍生取义的机会来了,战场上是最好的修炼的时机,这才是一个人真正学理学,学以致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一个人一旦有了读书的习惯,他就会不断地去研究这件事。所以儒生领兵打仗的人会动脑子,他每到一个地勘察地形,了解风俗民情,看看敌人的弱点在哪儿。他比一般的武夫要聪明得多。

第三,是因为理学功夫深,头脑冷静,分析战况时分毫不差。

罗泽南有一次跟别人讲,说你为什么打仗老赢,罗泽南回答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说“无他”,大学中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罗泽南所有打仗的兵法,就这几句话。

罗泽南“朝出鏖兵,暮归讲道”,那时候很多人路过湘军的营房,听到里边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湘军营房里的这些山农,一天到晚地读书,白天打仗,晚上罗泽南教他们读书。这样一来,让这些人变得更有理想主义精神,让人变得更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斗。

曾国藩选人的标准有四条,叫作“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有操守,就这个人有底线,有自己珍视的人生的准则;没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官气就是喜欢摆架子,官气就是讲究排场;多条理,做事只要让他办一件小事,你就知道他有没有条理,这个人思维方式有没有逻辑;然后,最后,少大言,别吹牛,凡是喜欢吹牛,喜欢眉飞色舞的,曾国藩一概不要,就这四条选士人的准则。

“领山农”,领山农去打仗。因为山农不像那些兵油子,有那么多的私心,他就是为了活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然后对付内部的,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曾国藩的原则叫作“拙诚”。处理内部关系,要拙要诚。

什么叫结硬寨?他们每天湘军行军不着急走,最多走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走到一个地以后,大把的时间来挖沟。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也就是外面的一条壕沟宽两米深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七尺就是两米多高。然后“子墙半之,墙厚六尺”,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大概再用上四五个小时全部做完。你安心地休息,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轮流站岗,叫作“站墙子”。

曾国藩一开始打仗的时候,好几次都差点死了,还甚至自己想跳江自杀。后来曾国藩慢慢学会了,要到一个地首先别说能打赢,首先得别输,这个很重要。

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做企业你先别说,你三年之内能上市,你先能活三年再说。先保证自己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能活下来,这个叫作“结硬寨”。

所以曾国藩“结硬寨,打呆杖”战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 就今天大量的企业都贪图快,就是希望恨不得10年之内做成世界500强。“结硬寨,打呆仗”的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创业有着非常大的启发。这就是曾国藩“拙”和“诚”这两个字的体现。

本章节素材主要来自于樊登读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谢谢观看。

  仿真试题  歌手许嵩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喜欢给人让道,甚至对小人也绕道,只因为我的生命中有太多模糊了面孔的人在我奋不顾身的奔走中给我让过道。”  人生中有许多种“让道”,你曾接受过别人的“让道”,也曾给别人“让道”。

请以“让道”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名师解题

这是一则给材料命题作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我们审题立意的范围与角度,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让道”。

角度一: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太多太多的人以“争”为实现理想目标的唯一手段,在这种背景下,许嵩的“让道”之说就显得很有度量,他有着比一般人更广阔的胸怀,在他的心中,有些东西是可以不去拼命争的,这也体现了他的生活境界。所以,我们可以写“胸怀”、“度量”、“境界”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很多,有人物事例也有名言警句,同学们在举例时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陈俗素材,像一般的隐士的例子就最好不用,因为这些素材许多同学都能想到。像《三国演义》卷首词《临江仙》就非常不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角度二:材料中有一句话“甚至对小人也绕道”,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有一句俗话叫“肯吃亏不是昏庸,怕小人不是无能”,一个有原则的人是斗不过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的小人的,何况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与小人纠缠不清,如何去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所以,我们可写“不要与猪摔跤”、“退后原是向前”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是比较新颖的,同学们在使用这类话题的素材时,应重点注意平时阅读时收集的关于“小人”的例子,比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就非常形象地描写了苏东坡被小人陷害的过程,可以给我们启示。还有一个小寓言也非常好:一头雄狮遇到一条疯狗挑衅,雄狮避开了,小狮子很不解。雄狮问:你觉得我们打败一条疯狗很光荣吗?小狮子说当然不。雄狮又问:那要是让它咬一口是不是很倒霉呢?小狮子说是。最后雄狮说,既然输赢对我们都没有好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和它打架呢?

角度三:材料中“模糊了面孔的人”比喻许多陌生人,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间得益于许多陌生人给我们的帮助,而我们也应该在陌生人需要时给他们“让道”,这是对其它生命的尊重,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更体现了感恩、回馈的社会道德。所以可以写“人与人的关系”、“感恩”、“回报”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同学们在使用这类话题素材时,可以考虑正反对比。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有时从正面证明显得比较空泛的话,可以考虑从反面来证明。比如,你可以从反面举一些因为不懂得让道,人与人关系紧张的事例,还有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回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感恩、回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等等。

推荐素材一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曾国藩

素材点拨:曾国藩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争”对于一个人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在与“小人”相处的时候,很能给我们启发。另外,这个素材还有以下优点:一、曾国藩对于中学生来说,接触较少,所以他的话较新颖;二、这个素材属于文言,用起来显得典雅而有文化意味;三、它本身就使用了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感情倾向非常鲜明;四、它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放在同学们以散句为主的文章中,可以很好地调剂句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推荐素材二

2012年2月16日晚,北京市东直门簋街的一家米线店起火,消防车在赶赴救火现场途中,不仅未获社会车辆让行,反遭并线超车。事后有网友将“簋街消防车遭抢行”拍成视频传上网后,引起热议,有网友将该视频与“德国车辆让行消防车”视频对比后,大呼“震惊”。国人“车德”一时成众矢之的。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性的反面素材,那些不但不让道反而抢道的车主们,自私自利,素质低下,无视社会正常规则,他们没有想过:有一天着火的如果是自己家,消防车被别人抢道了自己心情会怎么样?不是说陌生人就跟自己无关,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要知道,在一个不懂得“让道”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施害者,每个人又都可能是受害者!

佳作示例

让 道

孙 放

就如许嵩说的那样,他在行进的路上总是给人让道。这一让就使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多了几分人情,多了几分温暖。

我赞赏他的行为,同意他的见解。古语有云:“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有识之士奈何自处于小人也?”话说的漂亮,可是愿为君子毋做小人的人却太少。不愿这样做的人,理由也不少。有的归结于高速的现代生活,有的怪罪于日益缺乏的道德,种种这些,都是掩盖自身素质低下的借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件让道的小事也是在帮助别人。在别人匆匆忙忙奔向考场时,让一下道,高考时许多司机就是这样做的;在面临死亡时,将生存的机会让给妇女和儿童,泰坦尼克号上的男人们就是这样做的;在无数的困境与挑战面前,默默为家庭付出,将平安与幸福让给儿女,天下无数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可是,现实中就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自己那么一点蝇头小利,无视他人的正当权利——甚至是生死攸关的重大权益——拒不“让道”,前几天北京消防车在救火途中被抢道的事件刺痛了许多人的眼睛,特别是在与“德国车给消防车让道”对比之后,更刺痛了我们的内心。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急吗?真的需要那样抢吗?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放松下来呢?

放松下来吧,轻拂那片秋叶,你能听见回眸处流年花开,淡笑处疏影摇曳;细数那串藤萝,你能看见盈盈浅浅的微笑,着眼处流光溢彩。大自然的美丽,也有分享与谦让。正如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大自然将她的一切奉献出来,让我们来领略造物主的奇妙,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啊。

所以,一个人的快乐,并非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让出一条道,你拥有的将是一片天。

现场评析

本文在素材运用上非常成功,具体表现就是:有打有拉,有情有理。

本文在说理环节引用了曾国藩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争”的负面影响,这就从反面论证了“让道”的必要性;北京消防车被抢行事件贴近现实,也是从反面证明了不“让道”的现实危害;而引用苏东坡《赤壁赋》名言则是从正面来证明“让道”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些例子正反对比,“有打有拉”,突出地表达了文章主旨。

而如果从表达效果看这三个素材,我们就会发现,曾国藩的例子偏重于说理,消防车被抢行偏重于叙事,苏东坡《赤壁赋》佳句偏重于抒情,这样有理有例有情,表现力自然会很强。

编辑/于智博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

曾国藩祖上历代人都是普通人,务农为主。

但是曾国藩和他的父亲曾麟书走上科考道路。这不是他们俩第一次并肩赶考,事实上,这对父子在湘乡科场已经是一对“名人”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父亲在四十三岁依然不屈不挠地坚持科考,给曾国藩榜样。原来曾国藩才十四岁时,曾麟书就心急火燎地带着这个长子一起来考,而这个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父子两人一起连续落第,这新闻效应就不止增加一倍了。

读书必定是苦事,如果不苦,那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人的天性是趋甜避苦,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

问世间,哪个名人未遭受到打击与嘲笑呢?普通人内心应该以此为松弛。

父子俩之所以持之以恒科考,是因为他的祖父曾玉屏。曾被人嘲笑,荷叶塘的泥腿子祖父曾玉屏梦想成为官宦人家,本来就是痴心妄想。

曾祖父曾玉屏也是荷叶塘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个普通农民,年轻时没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了一匹好马,穿着光鲜的衣服,成天跑到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有一天,他正在湘潭城的一个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

那老头这番话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孙子,没想到全被曾玉屏听到了。曾玉屏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本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没想到背后大家是这么看自己!他大受刺激,来到市场上,当场把自己的这匹骏马卖了,然后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到家里。这就是曾玉屏后来自述的“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

从那天开始,曾玉屏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自是终身未明而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他后来对曾国藩说:“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昕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种菜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凡菜茹手植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也。”也就是说,他三十五岁才开始务农,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这样用牛耕作起来就方便了,产量大大提高。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凭虫鸣鸟叫就知道节气变化。家里种地、喂猪、养鱼,多种经营。家里种了半畦菜,每天早上他亲自锄草,傍晚则监督长工上粪。他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心安。

曾玉屏艰苦奋斗了十几年,置了百十来亩地,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他就这样在地方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为人有主见、有魄力,脾气火暴刚直,所以地方上有什么纠纷,大家总是来找他排解说和。遇上那种不讲理的泼皮无赖,他“厉辞诘责,势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就是说,他厉声责问,说的话都在理上,最后那些地方上的恶霸也不得不低下头来。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那就是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

所以人想改过自新,随时都可以出发。不怨天,不尤人。有自尊心的人,不是用在好比较上,而是与自己较真,总会做出一番事业。

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

曾国藩虚岁才五岁,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难懂经书。才九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刚刚十四岁,就让曾麟书带着他到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填写了三代履历表,办好了保结手续,开始了科场生涯。

曾国藩后来总结说,祖父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秀才考试分为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也就是省一级考试)

曾国藩崇拜的人是他的祖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因此他一生做事都和爷爷一样,倔强到底,绝不放弃。后来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曾为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老路不行了,他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

曾国藩之所以屡次失败,主要是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开蒙后,很长时间内是由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曾麟书读书很笨,教育方法也十分落后,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这样教的结果,虽然基础打得扎实,却把曾国藩的灵性拘泥住了,怎么学也没有长进,写出的文章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所以,一个人的基础来自他的家庭,当然这不是怪罪父母,因为父母也有不自知的时候。人要不断学习,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不要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不断迭代。人不会一层不变停留在18岁,自身不变,只能受制于时代,受制于自己。

曾仕强后来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一个人的上半场受制于外界的限制,但是曾国藩通过自身的意志和态度告诉我们,成年后的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今后的人生藏在我们内心的追求当中,就不能怨父母,因为机会不止一次。倘若局限于过去,局限于别人,仅仅是自己不思进取。

曾国藩原本不叫曾国藩,而叫曾子城,号居武。当时有一次考试后,他请教一位副主考官朱士彦闭目沉思半晌,说道:“你现在的名字太晦气,不但不能发达,连殿试都过不了。但是改了名,你将来必是国家之屏障,社稷之藩篱。就叫国藩吧。”

我们若想了解一个人,不要问他干了些什么,首先问他想干些什么。如果一个人想都没想过,就不要问他如何去做,正如你不必去问断了线的风筝要去哪里一样。

曾国藩说,“我经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我想这大概就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容易放松潦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就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

他曾经在成功后说:“ 只要立下志向坚不动摇,他的目的就能达到:“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曾国藩说:“孔子说,我欲仁,仁就来了;我说,我欲孔子,孔子自然就来了。关键是要有毅力,坚持到底。”

他没有天资聪颖,也没有圣人指南的书籍,所以他只挑历代名人著作苦读,读来读去,转来转去,他就自觉不自觉地转到了理学经典上来。曾国藩诚恳地回答:“我要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名垂史册的圣人。”

  ﹡异域采风﹡

 少年的诚信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

 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点拨]这位少年不惜体力,不怕辛苦,翻山过河为游人补充购买啤酒,他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游客的信任。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诚信信任感动等话题。

  ﹡历史事件﹡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点拨]一个遵守文明礼仪、有耐心的人,必定会被别人所认可,甚至委以重任,从而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礼仪耐心机遇等话题。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

 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点拨]商鞅故意以此举来取得百姓们的信任,奠定下了以后变法的群众基础,看来诚信也可以改变历史。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诚信智慧等话题。

  ﹡名人典故﹡

 张良敬老

 张良曾经在闲游时,见到有一位老人,走到他面前时,故意将他的鞋掉下桥去,并叫张良下去帮他拿上来,张良拿上来后,那位老人又叫张良帮穿上。张良因他是位老人,所以又给他穿上鞋,老人叫张良五天后清晨来这里与他相会。五天后,张良来时,老人已经先到了,于是老人很愤怒,并让张良过五天再来,张良五天后听到鸡叫就来到这里,见老人又先到了。老人又很愤怒地要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赶来此地,过了一会儿老人才到,对张良说:你就应该如此。于是取出一本书给张良,对他说:读过这本书后,就可以辅助帝王成就大业了。天亮时,张良看那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点拨]上面材料证明:一个有美德的人,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甚至会委以重任,从而抓住机遇改变命运。

 [适用话题]所以这则材料适用于美德礼仪信任机遇等话题和主题的写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5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