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韵
什么是挤韵、撞韵、连韵 ?
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
格律诗,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声律之声有好几种戒;韵律之韵也有十几种忌。
譬如忌出韵。(也称落韵)。如诗押了“一东”之韵,又去押“三江”之韵或“八庚”之字韵,……这就是出韵。
又如忌复韵。忌同义字作韵,如六麻韵“花、华、葩、…”,七阳韵“芳、香、…”,在一诗中双押就是复韵。也忌连续用同音字作韵,即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而无间隔。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
初学者特别要注意,“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撞韵和挤韵
撞韵:
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挤韵:
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比如: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振波浪清自解:2山,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振波浪清自解:7岸,撞韵了。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来解读用韵的关键所在。
撞韵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
示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
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都是“死韵”句,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
我看你说的这个撞韵似乎和我看到这个叠韵是同样的意思。
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
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重酬乐天 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与云心已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复言 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带月轮孤;
休文欲咏心应破,道子虽来画得无;
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着陂塘比镜湖。
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无茗也是浅浅的知道。似乎此说源于诗词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
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谈谈格律诗的押韵
古代的诗,格律都不甚严谨,到了齐梁时候,人们写诗渐渐注重声律,经过了多时的酝酿,到了唐朝遂有了所谓的“律诗”。为别于向来的诗体起见,当时人称这种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同时叫向来的诗为“古体诗”。但就今日讲,“古体”固然已很古,而“近体”也有一千多年了。
律诗是一种极有规律的诗体,它在排比方面以及声韵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律诗”的律字,可以作法律解,也可作音律解,更可作纪律解。根据个人的初浅认识,我对律诗的押韵写点读诗心得,愿和朋友们商榷。
押 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诗经》、《楚辞》、“五四”以后的《自由体诗》;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外国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等等。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我们现在写近体诗比较常用的是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每一韵部的字,有多有少。多的,当然对作者多了挑选的余地,诗好写;少的,像“上平三江韵部”总共只有15个字,要写一首“七律”,从中挑选5个韵字,那就很难了。但古人喜欢用这种窄韵作诗,以显示自已的才华和功底。
红楼梦大观园的儿女们,有次在一起聚会,以白海棠为题吟咏,一共写了6首“七律”,其中林黛玉是这样写的: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上诗押韵的“门、盆、魂、痕、昏”五个字都在“上平·十三元韵部”,用这五个韵字作诗,事前都指定好了,次序都不能颠倒的。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规定是很严格的。从《红楼梦》“咏白海棠”诗,也可看出古人对于押韵是十分讲究的。但是需要明白,也不能过分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这叫不能“以韵害意”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首句押韵的“七绝”: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首句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很少可供借鉴的反例。倒是在一些朋友中,有欣赏近体诗压仄声韵的,不知道他们的根据是什么?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大概这也是现在搞所谓新韵者的依据。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比如,有的朋友在一首律诗里面用了“难,闲、丸、寒、颜。”五个字押韵,“难、丸、寒”属于“上平十四寒”,而“闲、颜”属于“上平十五删”。这不叫“新韵”或“今韵”,叫“出韵”。作为古体诗或自由诗写了玩玩可以,硬要归入“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不可以的,只能是误导了学诗的后来人。其实这种出韵一两个字的诗,只要作者坐下来好好推敲,是可以改过来的。可惜我们有许多写诗人,只知道“高产”,不知道“高精”;只知道往来奉迎酬唱,不知道踏踏实实做学问。缺少唐人贾岛那种“推敲“的精神,可能这就是当今我们网络诗坛上的悲哀!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有网友最近给我留言说:“宋人就是为了辟新,有的不讲格律,难道宋诗就一钱不值吗?”谁说宋诗不讲格律?翻开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看看,能举出几首不讲格律的例吗?宋人的诗喜欢首句押韵借用邻韵,大概这位朋友把这也当为“辟新”了。
比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綄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这一首押的“鬟、山”属上平声十五删,但首句借用了十四寒的“栏”。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
唱和
从网络上看到唱和的诗特别多,有自由诗唱和近体诗的;有格律诗唱和今体诗的;有唱和诗的内容和思想的;有根本和唱和的原诗一点不搭界的……这反映了网络文化的百花齐放,广大网友喜欢写诗,倒也是一件好事!但这种现象长此下去,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堪忧!
什么是唱和?它和诗的押韵是关联的。没有“平水韵”的压韵的规则,没有“格律诗”的完美,就不会有什么唱和。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和诗”、“和诗”,就是“和韵”!离开了韵,你和什么呢?这个基本问题都没搞清楚,你不是“瞎和”吗?“和诗”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上面《红楼梦》中那首“咏白海棠”就是如此。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韵的字
灵玲珑前面是巧字
巧灵玲珑意思是: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资料扩展
玲珑
玲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ínglóng,一指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二指人灵巧敏捷,娇小玲珑、玲珑活泼,多用于小说中人物的名称或其他称谓。
含义
拟声词。玉声,泛指清越的声音:和銮玲珑、远水响玲珑。
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指人灵巧敏捷:娇小玲珑、玲珑活泼。
引证详解
1、玉声;清越的声音。
文选·班固:“凤盖棽丽,龢銮玲珑。”李善注引《埤苍》:“玲珑,玉声。”
唐贾岛《就峰公宿》诗:“残月华晻暧,远水响玲珑。”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这一张断弦琴弹得出一声声的哀弄:丁东,琤琮,玲珑,一声声是梦,一声声是空空。”
2、明彻貌。
文选·扬雄:“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李善注引晋灼曰:“玲珑,明见皃也。”
南朝宋鲍照《中兴歌》之四:“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
唐邵楚苌《题马侍中燧木香亭》诗:“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
清唐孙华《帘》诗:“约略同云母,玲珑彻水精。”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些中国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莹玲珑的心!”
3、诗词中用以指梅花或雪。
唐韩愈《春雪间早梅》诗:“玲珑开已徧,点缀坐来频。”钱仲联集释引张相曰:“上句指梅,下句指雪。”
唐韩愈《喜雪献裴尚书》诗:“照曜临初日,玲珑滴晚澌。”此指雪。
宋王安石《次韵王胜之咏雪》:“玲珑翦水空中堕,的皪装春树上归。”此亦指雪。
玲珑[líng lóng]。玲的声母为l,韵母为后鼻音ing,第二声调。珑的声母为l,韵母为后鼻间ong,第二声调。以下是组词的解释:
①拟声词。玉声,泛指清越的声音:和銮玲珑|远水响玲珑。
②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
③指人灵巧敏捷:娇小玲珑、玲珑活泼。
示例:老舍《骆驼祥子》九:“禁城内一点声响也没有,那玲珑的角楼,金碧的牌坊……都静悄悄的好似听着一些很难再听到的声音。”
扩展资料
含有玲珑的四字词语
一、七窍玲珑[qī qiào líng lóng]
解释: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出自:近代老舍《赵子曰》:“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
二、、八面玲珑[bā miàn líng lóng]
解释: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出自: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
译文:虽然这并没有清静,但依然要做到处世圆滑。
不知道小伙伴们小时候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玲珑女》的电视剧,袁立主演的,这部剧可算是我的童年阴影。阴沉沉的江南水乡小镇,命运多舛的扇面美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非常压抑。
故事是发生在清末民初中国江南地区一个制扇名镇——玲珑镇。镇里出产的团扇扇面上的美人,都是依照真人的容貌绘成。小镇每隔三年便要进行一次美人“照影会”,选出新的美女。有意思的是评选美女的方式并不是靠人,而是靠鱼唇,有幸当选为扇面美人的女子均必须有“沉鱼”之貌。
故事起始的这一年,现任美人一位得了肺痨、一位跳河,还有一位也有许多流言。按照族规,镇里要补选扇面美人。镇长白立斋为了完成十几年前因为选美而被自己误杀的妻子的遗愿,命女儿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白凤衣回玲珑镇参加选美。新丧双亲的孤女刘玉指,为了出人头地,不顾男友画师袁小照的劝阻,执意要成为扇面美人。留学国外归来的秋氏族长秋莲蓬之侄秋洗月,携法国籍妻子柳诗回到玲珑镇,正好遇上玲珑镇的选美会。漂亮、洋气的柳诗因为好奇也参与到选美之中,结果与白凤衣、刘玉指一起入选。
按族规祖制,中选的美人不能再有儿女私情,倘若违反,即被打入“无影小楼”,终生与世隔绝。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秋洗月为了拯救妻子与众位扇面美人,联合大扇商魏锦人,与传统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在秋洗月与白凤衣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打破了封建家族的禁锢,并揭穿了大奸似忠的魏锦人的阴谋。
白凤衣
白凤衣是玲珑镇镇长白立斋的大女儿,一个美丽且思想独立的女子,就读于省立师范学校,被父亲骗回小镇参选扇面美人。离开省城的当日,白凤衣在扇行邂逅了上海扇商魏锦人,那时她就感觉到了这个人将在她的生活中占据某种位置。凤衣在成为扇面美人后,逐渐解到了扇面美人的悲惨生活,秋莲蓬、秋三爷对扇面美人的控制,蝶姐对扇面美人的残害。所以,她联合秋洗月、魏锦人带领扇面美人反抗。虽然因为轻信魏锦人遭其利用但她还是及时醒悟了。
刘玉指
刘玉指是父母皆亡的孤女,为了出人头地,不顾男友画师袁小照的劝阻,执意要成为扇面美人。经历过入选扇面美人、无影小楼、逃离玲珑镇、被魏锦人出卖,玉指最终开枪打死了魏锦人。
柳诗
柳诗是族长秋莲蓬侄子秋洗月的妻子,随丈夫从法国来到玲珑镇,正好遇上玲珑镇的选美会,因为好奇柳诗也参与到选美之中,最后与凤衣、玉指一起入选。柳诗是真真正让人心疼的角色。刚刚回国的她漂亮、洋气,身上生机勃勃。在成为扇面美人后,秋三爷打起了她的主意,授意蝶姐让柳诗染上白面。因为这柳诗先是被秋三爷猥亵、后来更委身于他。说真的,这一段真童年阴影了。凤衣和玉指在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实现了自救,可柳诗在被鱼爷救出后,最终选择了自杀了。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剧,优美,也现实,现实得残酷,眼睁睁看着美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毁灭。扇面美人,美是真美,惨也是真惨。她们本可以有个大好人生,就因为一场选美,因为某些有权有势之人的私欲沦落到泥尘里。
江南小镇、新生事物与旧事物的较量、罪恶与迷惘、封建家族、险恶商人、江南佳人、独立人格与女性觉醒…
团扇团扇美人多
玲珑娇小一个个
手拿团扇不扇风
遮面美人就是我
美人在天上
美人在水中
美人在扇里
美人在心头
……
知道。
燕儿为了狄光远可以死,玲珑后来明白过来了,她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她为了太子也可以死,所以她悔悟了,她就去找狄仁杰了,想澄清一切,可是这时候武承嗣和子虚进来了,子虚要杀了“贱女人”,狄仁杰阻止他,并揭穿真相,子虚痛苦的快疯了,玲珑也痛不欲生。
没有母子相认的感人场面,玲珑被关进天牢,唐子贤怕暴露就假造圣旨,进入天牢将玲珑毒死。玲珑到死都不知道太子李贤还活着,唉,李贤伤心的快死了。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狄仁杰
闲赋在家,张柬之请狄仁杰调查太子一案,在追查过程中发现太子假死避世。找到太子下落后将太子带回宫中,而后太子妃自杀,狄仁杰因监管不力被贬为博州知府。
玲珑
本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卖花姑娘,虽然聪明伶俐,由于单纯天真,与太子一见钟情。然而两人的感情被政局变动彻底埋葬了,这让她心灰意冷、因爱生恨,变成了一个意图报复朝廷的女杀手。
狄光远
狄仁杰之子,狄光远从小被武则天当成人质生活在宫中,长大后潇洒能干,不仅能文也能武,成为了武则天的大内侍卫,为了父亲能回到京城,狄光远开始为父翻案。
锦媛
武则天的侄孙女,因为一次闹事,邂逅了已经长大并被提拔为皇宫侍卫长的狄公儿子狄光远。二人在争吵中互生情愫。
-神探狄仁杰前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