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陆游对《出师表》更是推崇备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认为它是无与伦比的“名世”之作。在旧时代,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不流泪不算忠臣,读《陈情表》不流泪不算孝子”。这虽然不免带有封建意识,但亦足见此文感人之深。
二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读罢《出师表》,益感斯言之不谬。这不仅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在《出师表》中,作者对自己身世的表述,是和当时纷争扰攘的局势和蜀国的历史紧密地揉和在一起的。为了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本文不得不花一定的篇幅先来简介一下当时的政治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作者的有关身世经历。
东汉末期,朝政日非,社会动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而导致了“三十六方同日而起”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个地主武装集团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掠夺地盘,消灭异己,他们在中原地区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幼年丧父的诸葛亮,随叔父玄从山东流亡湖北,避乱荆州。玄死,诸葛亮寓奇襄阳城西三十里的隆中,“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进诸葛亮集表》)。此即《出师表》中所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当时,名为皇族中山靖王之后,实乃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亦集结一小股人马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活动,随后又与其他军阀逐鹿中原。由于“智术短浅”,力量单弱,十几年来,刘备老是东奔西赶,屡受挫折;经几度辗转,最后只得依附于荆州刘表,且险于遭到刘表妻党的暗算。建安十二年(公元二O七年),屯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各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进诸葛亮集表》)在草庐之中,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取荆、益,后图中原,即从鼎足三分到统一全国的方案和“西和诸戍,南抚夷越”,“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内修政理”的外交、内政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
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在军事上可说是节节胜利。特别是官渡一战,打败了强大的敌手袁绍以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乘胜利的形势,亲率大军南下荆州。时荆州刺史刘表新亡,继位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首当其冲,孤军作战,由于众寡悬殊,刘备乃弃新野,走樊城,奔当阳;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轻骑兵打得大败,复逃至夏口。曹操率领着号称八十万水陆大军,从江陵沿长江东下,企图一口吃掉刘备和孙权。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背景。在这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东吴,求援吴会”(《进诸葛亮集表》)。在孙权的帮助下,大破曹军于赤壁。刘备遂据有荆州。到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又夺取了益州。至此,始实现了统一方案的第一步:即“跨有荆、益”,“鼎足之形成矣”。(《隆中对》)
又过了六年(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于蜀,拜诸葛亮为丞相。而在这前两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关羽曾率荆州之兵,打败了曹魏襄樊的驻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由于关羽未能认真贯彻“联吴抗魏”的外交方针,使得曹操得以乘间策动孙权密遣大将袭取了荆州,擒斩了关羽。刘备称帝后,“忿孙权之袭关羽”,“秋七月,遂率诸军伐吴”。第二年二月,“于夷道猇亭驻营”,六月,惨败于吴将陆义。(见《三国志·先主传第二》)刘备收败军退居白帝城。由于愧恨交加,刘备于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春在白帝城病殁。死前,曾从成都召来诸葛亮托以后事,并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又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以《出师表》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终刘备之世,未能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的结果,蜀国不仅在军事上的损失十分惨重,而且在外交上也陷于孤立。而刘备的继承人刘禅,是历史上典型的庸懦无能之君“南中诸君,并皆叛乱”(《诸葛亮传》)。蜀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诸葛亮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受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挑起蜀国军政大事的重担的。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几年中,夙兴夜寐,勤勤恳恳,在内政、外交、军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陈寿对此作了公正的评价:“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怨,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进诸葛亮集表》)诸葛亮这样惨淡经营,励精图治,目的是为了实现隆中方案的第二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亦即完成刘备未竟的统一事业。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认为伐魏条件已经具备,于是向后主上了这份《出师表》。
三
《出师表》不同于一般的请求出兵的奏章。它是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由于对内政放心不下而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政治建议和劝告书。他殷切地希望后主亲贤远佞、修明内政,以保证北伐的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
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对内政提出三项建议:“开张圣听”;赏罚公正严明、内外不可异法;“亲贤臣,远小人。”
文章开头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既是对刘备之死表示感伤和惋惜,又含有需待完成刘备未竟之业的意思。“今天下三分,益州被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蜀国的形势,正是如此,并非危言耸听。三国之中,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特别是近十年来,荆州被袭,关羽丧生;夷陵败北,刘备殒命……这对蜀汉来说,形势确实是严峻的。这就暗示出:如不发愤图强,不仅“兴复汉室”无望,即使想与魏、吴持久并存,也是不容易的。这一分析很重要:它既促使后主不要安于现状,沉于逸乐,不要放松警惕;同时又是下面提出建议的基础。
接着,文章用“然”字一转,谈到国内的有利条件:先帝所遗老臣,内臣不懈于内,外臣忘身于外,他们之所以这样竭忠尽智地为后主效劳,都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批老臣的作用呢?关键在于“开张圣听”,即广开言路,多方面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光大“先帝遗德”,激励群臣的志气。“开张圣听”,是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的一贯思想。他在《便宜十六策·纳言第四》中就说过:“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赏罚分明,不偏不私,也是诸葛亮的一贯主张,并一直坚持贯彻、卓有成效的。蜀国贤臣张裔赞扬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三国志·张裔传》)在赏罚问题上,诸葛亮不仅公正严明,而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如就在这次祁山战役中,本是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失却街亭这一战略要地的,按说只要斩了马谡即可明正军法;可是诸葛亮毫不推卸自己的责任:他立即向后主上了《自贬疏》,检查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暗”,“至有街亭违命之阙”,“请自贬降三等”。正因为公正严明地赏善罚恶是治理国家的绳墨,所以诸葛亮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建议郑重地向后主提出来。
至于亲贤远佞,正是汉室兴衰的经验总结,也是这次建议的核心内容。《诸葛亮集》卷首“诸葛亮著作考”项下所列“诸葛亮论前汉事一卷”的按语云:“本传《出师表》有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数语,似此一书之大旨,其殆与昭烈所论者欤?”这里所说的“先汉”,实指西汉前期;后汉,实指东汉后期。西汉前期,由于几个帝王连续重用贤臣,所以出现了封建社会三大治世之一的“文景之治”。东汉后期,由于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而他们手下的大臣,又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诸葛亮深有感慨地提出这一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他深知刘禅昏暗不明,担心他宠信宦官,重蹈桓、灵覆辙,因而特加告诫;后来黄皓作乱,蜀汉灭亡,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所以前人说亲贤远佞这段文字是“一书之大旨”,是有道理的。因为,能够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一定能“开张圣听”,也一定能做到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文章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叙述自己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从叙述中充分表露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对刘备知人善任和三顾之恩、托孤之义的敬佩与感激。这一叙述,意在借以感动后主体验创业的艰难,以激励他继承和发扬“先帝遗德”,发愤图强。这里特别提到的“先帝知臣谨慎”,也是有深意的。“谨慎”,在此意味着勤奋不怠,深思熟虑,不轻率,不马虎,不浮躁:这确是诸葛亮突出的优点。表中着意地点出来,既说明自己对国事“夙夜忧叹”地操心,又表现对刘备的知己之感,还在于有意提醒后主:出师伐魏和对内政方面提出的建议都是经过“谨慎”考虑的,是应该“察纳”的。
文章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又用“今南方已定”的“今”字回到当前的问题。这段文字很有气势,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信心。接着概括综述一下前面的建议,以示反复叮咛,并对自己,对攸之、祎、允,对后主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各自的职责。结尾数语,表现了临行前无限依恋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出师表》以反复劝勉刘禅继承刘备遗志,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以巩固和扩大蜀汉帝业为中心内容,充分流露出诸葛亮忧心国事,对刘备父子忠贞不渝的思想感情。
四
在写作艺术方面,《出师表》有些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文章把议论、叙述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寓抒情于议论、叙述之中。
诸葛亮寄寓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他“不求闻达”,不是绝意仕途,而是择主而事。刘备三顾草庐,君臣相遇,“希世一时”,如鱼得水。诸葛亮认为可以辅佐刘备以施展其政治抱负,因此他夙夜匪懈,事必躬亲,以国事为己任。而刘备临终时,又单独托以国家大事,要刘禅以事父之礼事之。此后诸葛亮更加竭尽全力地把对刘备的感恩,报之于刘禅。他希望刘禅继承乃父之志,发扬乃父之风,支持他完成乃父未竟之业。他把刘禅能遵循刘备的遗言,看作是对自己的恩惠而感激不尽。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的。正因如此,《出师表》在内政方面向后主作的建议来说,是议论;在谈以身许国的经过来说,是叙述,在议论和叙述中,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这种感情有时溢于言表,有时蕴于言中。特别是一篇之中十三次提到“先帝”,更深切地表达了对刘备无限眷念之情。
语言恳切,用词适度,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诸葛亮和刘禅之间,除君臣关系外,诸葛亮又是刘禅的父辈。他不能坐视昏庸的刘禅贻误帝业,有话就得讲;但又不能失君臣之义,不能对刘禅有任何触犯。因此,用词轻重,语气缓急,都必须斟酌。在行文中,诸葛亮处处以刘备的遗言、遗诏、遗德为基础来提出问题,阐明观点,这就既使刘禅和群臣感到亲切,特别使刘禅如聆父教,又使自己没有教训之嫌。在提出每一建议和劝告时,总是语重心长地反复叮咛。不仅指出应该如何,而且指出不应该如何,如“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不宜异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亲……远……”等。又如第一部分的建议,在第二部分中又加以概括综述。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反映了诸葛亮谨慎忠贞的品质。
文章第三个特点,是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如在第一部分中提出的三项建议,其方式和步骤都不相同:第一项是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引出来的;第二项则直接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道理,说明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第三项是先推荐一批贤能的文武官员,希望后主重用,然后说明推举贤臣的用意是要后主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兴旺发达。如此写法,就不同于一般的奏疏的分条陈述,而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又如全文的要旨是亲贤远佞,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因此文章以“开张圣听”起,又以“咨诹”、“察纳”收。这样前后照应,结构十分紧凑。
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从古到今都受到颂扬和肯定。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肯定他的出发点都不相同。今天我们肯定历史上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因他在历史上的活动有利于当时的人民和历史的发展;而他在政治、军事活动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他那执法无私的精神和严谨、廉洁的品质,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
自然,诸葛亮的一切活动,有具体的阶级内容;他对刘备的忠诚,显然有感恩图报的封建因素。但是,他与刘备的“厚相结纳”,如鱼得水,主要是政治见解上的一致。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把报三顾之恩、托孤之义看作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唯一原因。
1万事莫贵于义。
战国·墨子《墨子贵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彼此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3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竭:尽,完。招木:乔木,高大的树木。这两句大意是:甘甜的井水易于枯竭,高大的树木易被砍伐。井水甜则喝水的人多,自然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用处多,自然很快地招来斧斤。露头的椽子先烂,这是常见的现象。墨子由此提倡中庸思想,认为“太盛难守”,使人们甘居中游,不敢冒尖,这种传统思想在今天是不足取的。
4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5俭节则昌,*佚则亡。
战国·墨子《墨子·辞过》。*佚:也作“*逸”,嗜欲过度,放纵恣肆。这两句大意是:生话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墨子主张“节葬”、“节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从国君到百姓,整个社会风气祟尚节约俭朴就民富国强,走向兴旺发达。若一味追求*佚享受,就国弱民困,国家必然会走向衰亡。这两句用干说明国家要尚节俭而戒*佚,以保证昌盛久安。
6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战国·墨子《墨子·修身》。行:实践。为:是。这两句大意是:士人虽说要有学问,但是,能把学问用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所在。此句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教条主义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7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虑:计谋。卒:同“猝”,指突然事变。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
8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粟(su素):谷子,这里泛指各种粮食。待:应付。这两句大意是:仓库里没有积蓄备用的粮食,就无法对付灾年的饥荒。自古以来,水旱之灾在所难免,因此平时就要注意积贮。这样即使灾害来临,也会有备无患。这两句可供引用论述储备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也可用于说明积蓄钱财及其它物品的必要性。
9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战国·墨子《墨子·兼爱下》。这两句大意是:凡是于天下人有利的事就去干,帮助它兴办起来;凡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就把它除掉。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爱天下的人。为天下兴利树除害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这两句可借以表述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宏大志向。
10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战国·墨子《墨子·非儒下》。这两句大意是:官吏放弃管理就会发生动乱,农事抓得不紧,误了农时就会带来贫穷。这两句用于论述吏治和农事对国家治乱有重要影响,强调要搞好吏治,抓紧农事。
11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战国·墨子《墨子·大取》。这两句大意是在好处中要取大的,在害处中要取小的。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处,也会遇到坏处。对好处,无疑应择其大者而取之,以获取最佳利益;对坏处,能避免则避免,不能避免则择其小者而取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是普通的道理,多用于生活中对利害的选择。
12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战国·墨子《墨子-所染》。巷:青色。这两句大意是:(把丝)放于青色的染料中,丝就染成青色;(把丝)放于**的染料中,丝就染成**。《墨子》原文是:“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日:‘~。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其寓意是说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会对人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汉代王充《论衡·章性篇》引的古语“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娜赤”与~同义。它可提醒人们要十分注意社会影响、文化氛围对人的感染,熏陶作用,切不可掉以轻心。
13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14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战国·墨子《墨子·非乐上》。利人:对别人有利。乎:语助词,表示停顿。这两句大意是: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做下去,不利于别人的事就停止不做。这两句不仅语言平易浅近,而且所说的道理也很朴实。如果人们行事时都能作到~,那会避免多少争端,消除多少麻烦!可供论述建设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时引用。
15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虚:空,白白地。待:招待,这里赏赐。这两句大意是:把百姓的力量都用在无用处的事上,把财宝白自地用来赏赐无能的人。民力用于无用之事,则属于滥用;财宝虚赏,则属于滥赐。民力、财宝滥用则易使国力空虚,是国家大患。这两句可用于警戒不可妄用民力财力。
16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兵:武器。这两句大意是:仓库中没有储备的武器,即使是有真理和正义在手,也不能去征讨叛逆和不义。战争,从最根本上讲,是实力的对抗,没有实力作后盾,仅凭正义和真理,是无法对抗强大的敌人的(当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理和正义是会最终取胜的)。墨子从唯物的立场出发.点出了这一本质问题。因为要战胜不义,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充足的战备物资.否则任何反动势力都不会因其行将就木而束手待毙。可以此二句说明备战的重要性。
17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战国·墨子《墨子·公孟》恶(wū屋):疑问代词。怎,如何。这两句大意是:你不能管理好自身,怎么能管理好国家的政事呢一次,告子自信地对老师墨子说:“我能够治理国家,从事政治。”墨于听了谆谆告诫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同时批评告子“~。”墨于的话很有道理,俗话说己不正不能正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每个从政者,如果真想做出政绩来,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
18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战国·墨子《墨子·耕柱》。言:言谈。称:称扬。汤文: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文,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领袖。行;行为。譬:比如。稀(xi西):猪。这两句大意是:言谈必称扬商汤周文,行为则比如猪狗一般。这两句以言美行恶的反差对比,十分典型地概括出那类言行不一的人的低下品格,可用以形容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虚伪可耻的两面派人物。
19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战国·墨子《墨子·修身》。原:同“源”。(hào浩):同浊的江河水流必定不清,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这两句以水源和水流的关系作比,说明“行不信者”一定有“名必耗”的恶果,规劝人们注意养成恪守信用的美德,今天仍可引用。
20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举而上之:推举他使他成为官员。不肖:不贤。这两句大意是是贤能的人就推举提拔他,是不贤的人就不用或废弃他。对于国家官员的安排任用,要遵循尚贤的原则,摒弃一切主观的因素,无论何人或有何特殊关系,是贤人就荐拔,不是贤人就抑制,甚至废弃。选几句用于表示荐拔人才要唯贤是举,克服一切主观的因素。
SU素原创时尚手工银饰店 上海卢湾区瑞金二路85号(近复兴路)电话:021-28723247 021-63858692
ZN银饰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45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2942845
diy银饰 上海市杨浦区杨浦区五角场国庠路28号b1楼44号(近政旦东路)电话:0512-66399231
欧典银饰 上海市卢湾区新乐路50号 邮编:200020 电话021-52419118
洪都银饰 上海市黄浦区福佑路333号时代城隍珠宝饰品广场B25
赛孟特银饰 上海市黄浦区福佑路333号时代城隍珠宝饰品广场B22 电话021-63111769
思兰珠宝银饰 上海市黄浦区福佑路333号 电话021-63201085
天禧银饰 上海市黄浦区豫园时尚街
阿努比斯银饰 上海市卢湾区茂名南路72
红能量银饰·古典家私 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二四八弄22号
天然水晶玉器银饰 上海市虹口区海宁路
银饰屋 上海市长宁区东诸安浜路75弄3号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出了,希望能给您有所帮助,谢谢
整体音节又称整体认读音节,是汉语拼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和声母、韵母共为汉语拼音的三大组成部分。 zhi 、chi、shi、ri、zi、ci、si、ye、yi、yin、ying、wu、yu、yue、yun、yuan
a啊 ai哀 an安 ang昂ao熬
ba吧bai白ban班 bang邦 bao包 bei背 ben奔 beng绷 bi逼 bian边 biao标 bie别 bin宾 bing兵 bo波 bu不
ca擦 cai才 can参 cang仓 cao草 ce测 cen岑 ceng层 cha查 chai拆
chan产 chang厂 chao抄che车 chen陈 cheng成 chi吃 chong冲
chou抽 chu出 chua欻 chuan传 chuang窗 chui吹 chun春 chuo戳
ci词 cong从 cou凑 cu粗 cuan窜 cui催 cun寸 cuo错
da打 dai带 dan但 dang当 dao刀 de的 dei得 den扥 deng等 di第 dia嗲
dian点 diao雕 die碟 ding钉 diu丢dong东 dou斗 du独 duan端
dui对 dun吨 duo跺
e饿ei诶 en恩 eng鞥 er儿
fa发 fan帆 fang方 fei飞 fen粉 feng风 fo佛 fou否 fu福
ga嘎 gai改 gan干 gang刚gao高 ge个 gei给 gen跟 geng更 gong共
gou狗 gu咕 gua呱 guai乖 guan关 guang咣 gui贵 gun滚 guo蝈
ha哈 hai海 han喊 hang航 hao好 he和 hei黑 hen很 heng横 hm噷 hng哼 hong红 hou后 hu呼 hua划
huai坏huan唤huang黄 hui会 hun婚 huo火
ji鸡 jia夹 jian见 jiang讲 jiao叫 jie捷 jin金 jing精 jiong炯 jiu就 ju具 juan娟 jue觉 jun君
ka卡 kai开 kan砍 kang抗 kao靠 ke咳 kei克 ken肯 keng吭 kong空 kou口 ku哭 kua跨 kuai快 kuan宽
kuang狂 kui亏 kun困 kuo扩
la啦 lai来 lan览 lang狼 lao老 le勒 lei类 leng冷 li里 lia俩 lian恋 liang亮 liao辽 lie列 lin林 ling陵 liu六 lo咯
long龙lou楼 lu鹿 lü吕 luan乱 lüe略 lun论 luo罗
m呣 ma马 mai买 man漫 mang忙 mao毛 me么 mei没 men们 meng孟 mi米 mian面 miao秒 mie咩 min民
ming名 miu谬 mo磨 mou某 mu木
n嗯 na呐 nai乃 nan男 nang囊 nao闹 ne呢 nei内 nen嫩 neng能 ng嗯 ni你 nia口虐 nian年 niang娘 niao鸟
nie捏nin您 ning宁 niu牛 nong弄 nou耨 nu怒 nü女 nuan暖 nüe虐 nuo诺
o哦 ou鸥
pa爬 pai拍 pan盘 pang胖 pao跑 pei陪 pen喷 peng朋 pi批 pian片 piao票 pie撇 pin品 ping平 po破 pou剖
pu普
qi七 qia恰 qian前 qiang抢 qiao敲 qie且 qin亲 qing清 qiong穷 qiu球 qu去 quan全 que却 qun群
ran然 rang让 rao绕 re热 ren人 reng仍 ri日 rong荣 rou肉 ru如 ruan软 rui瑞 run润 ruo若
sa撒 sai赛 san三 sang桑 sao扫 se色 sen森 seng僧 sha啥 shai晒 shan山 shang上 shao少 she舍 shei谁
shen深 sheng声 shi是 shou瘦 shu书 shua耍 shuai摔 shuan栓 shuang双 shui水 shun顺 shuo说 si四
song颂 sou搜 su素 suan算 sui岁 sun孙 suo所
ta他 tai台 tan谈 tang唐 tao套 te特 teng疼 ti踢 tian天 tiao条 tie铁 ting听 tong同 tou头 tu土 tuan团 tui腿
tun吞 tuo托
wa蛙 wai外 wan万 wang网 wei为 wen文 weng翁 wo我 wu无
xi洗 xia下 xian现 xiang响 xiao笑 xie写 xin新 xing性 xiong雄 xiu修 xu需
xuan轩 xue学 xun寻
ya鸭 yan演 yang羊 yao腰 ye也 yi一 yin音 ying婴 yo哟 yong用 you有
yu与 yuan元 yue月 yun云
za咋 zai在 zan咱 zang脏 zao早 ze则 zei贼 zen怎 zeng曾 zha炸 zhai翟
zhan展 zhang张 zhao照 zhe者 zhei这 zhen疹 zheng正 zhi之
zhong中zhou周 zhu祝 zhua抓 zhuai拽 zhuan转 zhuang撞 zhui追
zhun准 zhuo桌 zi字 zong总 zou走 zu组 zuan钻 zui最 zun尊 zuo做
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墨子·耕柱》
战国·墨子《墨子·耕柱》。言:言谈。称:称扬。汤文: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文,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领袖。行;行为。譬:比如。稀(xi西):猪。这两句大意是:言谈必称扬商汤周文,行为则比如猪狗一般。这两句以言美行恶的反差对比,十分典型地概括出那类言行不一的人的低下品格,可用以形容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虚伪可耻的两面派人物。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
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党:袒护。偏:偏爱,偏私。嬖(bi避):宠爱。颜色:指女色。这几句大意是:不袒护自己的父兄,对有钱有势的人不讲私情,不宠爱女色。这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体现了公正无私的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可以借用以表彰那些公正的掌权者。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墨子·非命上》
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墨子·尚贤中》
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迹:察看行迹。这几句大意是:听听他们的言论,看看他们的实际行为,考察他们所具有的才能,谨慎地授给官职。除官授职要慎重。对准备授官的人要先听听他的言论如何,再看看他的实际行为如何,综合考察出他的才能有多大,然后授予适当的官职,切不时盲目行事。这几句对当今领导者考察选拔干部有借鉴意义。
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修身》
战国·墨子《墨子·修身》。原:同“源”。(hào浩):同浊的江河水流必定不清,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这两句以水源和水流的关系作比,说明“行不信者”一定有“名必耗”的恶果,规劝人们注意养成恪守信用的美德,今天仍可引用。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
战国·墨子《墨子·非乐上》。利人:对别人有利。乎:语助词,表示停顿。这两句大意是: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做下去,不利于别人的事就停止不做。这两句不仅语言平易浅近,而且所说的道理也很朴实。如果人们行事时都能作到~,那会避免多少争端,消除多少麻烦!可供论述建设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时引用。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墨子·亲士》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竭:尽,完。招木:乔木,高大的树木。这两句大意是:甘甜的井水易于枯竭,高大的树木易被砍伐。井水甜则喝水的人多,自然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用处多,自然很快地招来斧斤。露头的椽子先烂,这是常见的现象。墨子由此提倡中庸思想,认为“太盛难守”,使人们甘居中游,不敢冒尖,这种传统思想在今天是不足取的。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战国·墨子《墨子·兼爱下》。见:被。恶(wù雾):厌恶。这两句大意是: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爱护和尊重,不应互相征伐、战争。~两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大取》
战国·墨子《墨子·大取》。这两句大意是在好处中要取大的,在害处中要取小的。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处,也会遇到坏处。对好处,无疑应择其大者而取之,以获取最佳利益;对坏处,能避免则避免,不能避免则择其小者而取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是普通的道理,多用于生活中对利害的选择。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墨子·七患》 —— 墨子名言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虑:计谋。卒:同“猝”,指突然事变。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墨子·亲士》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非:不是。一源:一个源头。镒(yì义):古作“溢”,古以二十或二十四两黄金为一溢。“溢”今写作“镒”。裘:皮袍。白:此指狐狸腋下纯白的皮毛。这几句大意是: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镒的裘皮大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纯白皮毛做成的。江河之所以成其大,是因为汇百川之水;白裘之所以成为袍,是因为采百孤之皮。所以人要聪明与贤达,也必须集众人之长。可用以说明集思广益的道理,也可说明事物的质变是由量变发展而成的。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埤雅》
宋·陆佃《埤雅》引《墨子》佚文。甘:甜。这两句大意是:甜瓜的蒂却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的优点和缺陷都是同时存在的,而绝对的完美无缺是没有的,这就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对性。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而不致陷入绝对化、片面性。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战国·墨子《墨子·修身》。行:实践。为:是。这两句大意是:士人虽说要有学问,但是,能把学问用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所在。此句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教条主义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墨子·所染》
战国·墨子《墨子-所染》。巷:青色。这两句大意是:(把丝)放于青色的染料中,丝就染成青色;(把丝)放于**的染料中,丝就染成**。《墨子》原文是:“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日:‘~。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其寓意是说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会对人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汉代王充《论衡·章性篇》引的古语“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娜赤”与~同义。它可提醒人们要十分注意社会影响、文化氛围对人的感染,熏陶作用,切不可掉以轻心。
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墨子·七患》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兵:武器。这两句大意是:仓库中没有储备的武器,即使是有真理和正义在手,也不能去征讨叛逆和不义。战争,从最根本上讲,是实力的对抗,没有实力作后盾,仅凭正义和真理,是无法对抗强大的敌人的(当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理和正义是会最终取胜的)。墨子从唯物的立场出发点出了这一本质问题。因为要战胜不义,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充足的战备物资否则任何反动势力都不会因其行将就木而束手待毙。可以此二句说明备战的重要性。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粟(su素):谷子,这里泛指各种粮食。待:应付。这两句大意是:仓库里没有积蓄备用的粮食,就无法对付灾年的饥荒。自古以来,水旱之灾在所难免,因此平时就要注意积贮。这样即使灾害来临,也会有备无患。这两句可供引用论述储备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也可用于说明积蓄钱财及其它物品的必要性。
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墨子·亲士》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谄谀(chányú阐渔):巴结奉承的人。这几句大意是:巴结奉承的人在身边,好的意见就会被堵塞,国家就危险了。墨子的意思是:国君不能亲近阿谀奉承之臣,这些人得到宠幸,就会闭塞贤路,堵塞善议,使国君听不到好意见来改善国政,迟早国家会发生危机。因此执政者要特别慎于择人,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疏远谀小人,使国家免受其害。
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墨子·七患》 —— 墨子名言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虚:空,白白地。待:招待,这里赏赐。这两句大意是:把百姓的力量都用在无用处的事上,把财宝白自地用来赏赐无能的人。民力用于无用之事,则属于滥用;财宝虚赏,则属于滥赐。民力、财宝滥用则易使国力空虚,是国家大患。这两句可用于警戒不可妄用民力财力。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亲士》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任重致远:负重行远。这几句大意是:好弓难以拉开,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马难以驾御,然而可以负重行远。这几句比喻有些优秀的人才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有非凡的才能,甚至他们的缺点从某一方面看正是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知人善任,不可轻易弃才。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墨子·尚贤中》
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举而上之:推举他使他成为官员。不肖:不贤。这两句大意是是贤能的人就推举提拔他,是不贤的人就不用或废弃他。对于国家官员的安排任用,要遵循尚贤的原则,摒弃一切主观的因素,无论何人或有何特殊关系,是贤人就荐拔,不是贤人就抑制,甚至废弃。选几句用于表示荐拔人才要唯贤是举,克服一切主观的因素。
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尚贤上》
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上》。常:永久。终:终身。举:选拔,下:罢免。这几句大意是:当官的没有永久高贵的,普通老百姓没有终身低贱的,谁有才能就选拔谁,谁无才能就罢免谁。官员责在施政,施政要有才能,谁有才能就选拔谁当官,民可以为官;谁没有才能就罢免谁,官可以为民。所以官未必永久是官,民亦未必终身为民。这几句用于说明任用官员要以才能为准绳,任能而罢庸。
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墨子·非儒下》
战国·墨子《墨子·非儒下》。这两句大意是:官吏放弃管理就会发生动乱,农事抓得不紧,误了农时就会带来贫穷。这两句用于论述吏治和农事对国家治乱有重要影响,强调要搞好吏治,抓紧农事。
民有三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子·非乐上》
战国·墨子《墨子·非乐上》。这几句大意是:百姓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吃的,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动的人得不到休息。衣、食、息,这是人赖以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连这些也不能得到保障,人将没有办法生存。这几句表现了墨子重视百姓的兼爱思想,可用来论述关心人民生活疾苦。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
战国·墨子《墨子·兼爱下》。这两句大意是:凡是于天下人有利的事就去干,帮助它兴办起来;凡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就把它除掉。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爱天下的人。为天下兴利树除害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这两句可借以表述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宏大志向。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墨子·尚同上》
战国·墨子《墨子·尚同上》。上:君主。情:真实情况。这几句大意是,作为君主管理政事,能得到下面的真实情况,社会就能治理好,得不到下面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会发生动乱。要治理好社会,就要有正确的措施,而正确的措施来之于对下层真实情况的了解。了解下情,有的放矢,措篇就有针对性;不了解下情,盲目制定政策措施,轻则生怨,重则生乱。这几句用于说明国家要治理好,首先要了解下情。
俭节则昌,*佚则亡。 《墨子·辞过》 —— 墨子名言
战国·墨子《墨子·辞过》。*佚:也作“*逸”,嗜欲过度,放纵恣肆。这两句大意是:生话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墨子主张“节葬”、“节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从国君到百姓,整个社会风气祟尚节约俭朴就民富国强,走向兴旺发达。若一味追求*佚享受,就国弱民困,国家必然会走向衰亡。这两句用干说明国家要尚节俭而戒*佚,以保证昌盛久安。
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墨子·公孟》
战国·墨子《墨子·公孟》恶(wū屋):疑问代词。怎,如何。这两句大意是:你不能管理好自身,怎么能管理好国家的政事呢一次,告子自信地对老师墨子说:“我能够治理国家,从事政治。”墨于听了谆谆告诫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同时批评告子“~。”墨于的话很有道理,俗话说己不正不能正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每个从政者,如果真想做出政绩来,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