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整理,第1张

#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以下是 无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词作者是乔羽。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表达了***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3、“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2 学会查“无字词典”

  1、“有字词典”指《现代汉语小词典》等工具书。“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学会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2、骄阳似火在本文中的解释: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3、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的解释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这就是对骄阳似火的解释。

 3 古诗两首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意:我停下车子,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坐:因为。于:比。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到:送到、传到。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中“泊”的意思是:停船靠岸,“枫桥夜泊”的意思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作者张继看到的景物有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思乡之情。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1、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过描写大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启迪我们要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相同的工作指的是: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3、“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得叶子吧”中大树指的是:我们的集体、祖国、社会等,句子号召我们做一个无私奉献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5  北大荒的秋天

 1、《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从天空、小河、原野写了北大荒的景美。

 2、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中心句是:原野热闹非凡。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大豆、高梁和榛树叶子。本段中的拟人句: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

 3、照样子写词语:银灰、血红、橘黄、金黄    乌黑、鲜红、雪白、天蓝、草绿、土黄 

 4、仿照第四自然段的总分方法写一段话。秋天的果园热闹非凡。满树的苹果涨红了脸,像是在向我们微笑;香蕉笑弯了腰,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石榴咧开了小嘴,像在乐呵呵地演唱。

  5、造句:只有……才…… 例句:只有平时认真学习,期末才能考出好成绩。

 6  西湖 

 1、近义词:犹如--宛如--好像--仿佛

 2、比喻句。

 秋天到了,树上的黄叶象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   十五的月亮仿佛一个大圆盘。

 3、写一首描写西湖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西湖十景有: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断桥残雪、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映月、宝石流霞、黄龙吐翠。 

 5、“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苏指“苏州”,杭指“杭州”。 

 7  拉萨的天空

 1、本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答:因为拉萨全年无雾,阳光充足。

 3、课文中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有: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4、“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拉萨由于地势与天空更近,更能让人感觉到天空的蓝,仿佛拉萨的一切都被蓝所浸润、包容,更能让人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则进一步描绘了蓝天如水的美妙境地。 

 6、“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句子用“白云和蓝天”“草地和蓝天”对比的手法,更突出了天空的“蓝”。

 8  蒲公英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用“嘱咐”造句。出门前,妈妈嘱咐我过马路要小心。 

 3、ABCC式词语: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得意洋洋  议论纷纷 

 4、假如你是太阳公公,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和湖泊里的种子?你们别看那儿金光闪闪、银花朵朵,很漂亮,但那并不适合你们生长,落到沙漠和湖泊,不仅没有财富和快乐,而且还会使你们丢掉性命,还是到泥土中去生长吧。

 5、假如你是那两颗不听话的小种子,在干死或淹死前你会怎样想?我不该不听太阳太太的话,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选择到泥土中去生长的。

 

篇二

9  三袋麦子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贪吃的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光;节俭的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聪明能干的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个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小猪:憨厚可爱 小牛:勤俭节约 小猴:聪明能干 

 3、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猴的做法更值得提倡,因为他有长远打算,而且聪明能干。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吃一半,种一半) 

 11 哪吒闹海

 1、这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封神演义》,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敢斗大闹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故事。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故事。哪吒闹了三次,一闹摇晃水晶宫,动词有:跳、取、摆、掀;二闹打死夜叉,动词有:闪、躲、取、扔。三闹斗败三太子,动词有:纵身、抖出

  5、我还读过的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11  第八次

 1、这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的英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侵略军取得最后的胜利。体会到布鲁斯的屡败屡战,不懈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2、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他满怀信心地对士兵们说:“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们知道吗?一只小小的经历数次失败后,终于把网结成了,正因为它的执著精神,面对失败从不灰心,所以才会成功。我们是坚强的战士,难道还不如一只小小的吗?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2  卧薪尝胆 

 1、这是一篇中国历史故事,表现了越王勾践励志图强的精神。同时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2、 “卧薪尝胆”的意思。薪:柴草。胆:苦胆。躺在柴草堆上品尝苦胆。课文中解释“卧薪尝胆”的意思的句子是: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受尽屈辱”: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吴王还可能受的屈辱有: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夫差出去游猎时,勾践要跪伏在马下,让夫差踩着他的背上马。

  3、 “建议”造句。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学习上的建议。

  4、由这篇课文可以想到的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想到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  草木皆兵  

 指鹿为马 闻鸡起舞

 13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这是一篇科学故事。法国医生雷奈克从孩子玩跷跷板受到启发,用喇叭状的空心木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如果……就……”、“果然”造句。

 如果我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天气预报真准,今天果然下雨了。 

 3、雷奈克有什么样的品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

 14  东方之珠

 1、这篇课文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浅水湾)、“的公园”(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铜锣湾)赞美了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课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全文的中心句式“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倾听、闪耀造句。同学们静静地倾听着这首美妙的乐曲。   太阳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4、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汽车、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街上人流如潮,三人一伙,五个一群地走在大街上。有的商店买东西,有的去品尝美食,有的去公园玩,人人笑容满面。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挤满了前来购物的男女老少。大街两边的小吃摊早已香气扑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行人。

 15  小露珠 

 1、这是一篇童话,讲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美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2、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答:小露珠象钻石那么闪亮、象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所以小动物们都喜欢,它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所以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3、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例: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人们穿的越来越多。

 4、小露珠还像什么?像雨滴那么透明,像星星那么闪亮,像玻璃球那么圆润。

 16  石榴

  1、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讲了石榴成熟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拟人的写法。例: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再写一个拟人句:秋天到了,树上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拟人的好处:更生动、更形象。

 3、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成熟的西瓜就会变得又圆又大。摘下一个用刀切开,只见通红的瓜瓤中,一排排西瓜籽像排队的小学生,挖一口红红的瓤放入嘴里,又凉又甜,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丝清凉,让人回味无穷。

 桃子的外形圆圆的,好像一个小小的皮球。用手一摸,感觉有点扎手,仔细一看原来桃子长着许多毛。看来桃子还穿了一身“毛衣服”呢。我拿起桃子,闻了闻,感觉有一种混杂着甜的而且可以提神的香味。我把桃子的皮剥开,果肉的颜色是乳白色的。我轻轻地咬了一口,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融入了口中,而且还有一种比蜂蜜都要甜的味道。

 

篇三

17  石头书 

 1、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谈话,介绍了许多岩石的知识,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2、石头书上的字指:雨痕、波痕和矿物,石头书上的画指化石。

 大自然真是一部神奇的书,从北极星的位置,我知道了哪个方向是北,从太阳的东升西落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从年轮知道了树木的年龄,从滴水穿石知道了坚持的力量。

 3、刨根问底:指问个明白,探个究竟。川川和磊磊“刨”出了哪些学问?(1)他们弄清了石头书上的字;画。(2)他们通过石头书上的“字”和“画”知道了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知道了根据石头书可以知道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4、提示语在前:老奶奶关切地问:“你冷不冷?”

 提示语在中:“你冷不冷?”老奶奶关切地问,“看你的手凉的。”

 提示语在后:“你冷不冷?”老奶奶关切地问。

 没有提示语:“你冷不冷?”

 18  小稻秧脱险记 

 1、这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课文可以分为遇险和脱险两大部分。 

 2、会用“纷纷、激烈”造句。例: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操场正在进行激烈的拔河比赛。

 3、文中的“毛毛雨”指的是除草剂。

 19  航天飞机 

 1、这是一篇科学童话,用拟人手法介绍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2、作者从外形特点、飞行特点(高度和速度)、功能作用来介绍航天飞机的。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你想对飞机说些什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和航天飞机各有各的作用,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

 20 军神 

 1、夸一夸刘伯承:刘伯承,您做手术坚持不用麻药,忍着剧痛数刀数,您有着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真不愧为军神!

 2、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答:因为他有坚忍不拔钢铁般的意志。 

 3、本课通过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衬托出刘伯承的顽强意志。(侧面描写)

 21 掌声 

 1、“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认为大家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担心、着急、鼓励。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小英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小英以前自卑、沉默、忧郁,后来变得自信、乐观、开朗,是因为大家的鼓励赞扬的掌声她才有了这些变化。

  2、掌声在课文中响起了几次?代表了什么? 答:两次,第一次是对小英上台的鼓励,第二次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与赞扬。

 3、友谊的名言: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

 22 金子

  1、彼得的梦想是:找到金子而致富,他通过种花,经过辛勤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2、“不无骄傲”是非常骄傲的意思,“真金”指获得财富的方法--通过辛勤劳动来致富。 

 3、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想象一下彼得培育花功的过程是怎样的?彼得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平整土地。他常常在花园里一干就是一整天。铁锨都把他的双手磨破了,但他仍然一一不不辞辛苦地劳动着。土地平整好了,彼得到市场上精心挑选花种,撒种、浇水、施肥、除草、捉虫。为了照顾好花苗,彼得还刻苦学习种花的技术,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1、这是用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表达了唐朝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佳节是什么意思?文中指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佳节?答: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在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还有春节、中秋、元宵等节日。 

 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答:每到节日的时候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4、其他表现思乡的诗。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4  孙中山破陋习 

 1、本文写了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陋习指不好的风俗习惯,在文中指缠足,破是废除的意思。以前陋习:三从四德、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现在陋习:插队、说脏话。

 3、“含着眼泪”更能表现妈妈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刺痛”更能表现姐姐缠足这件事对孙中山幼小心灵的影响。 

 4、孙中山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你想对孙中山先生说些什么?

 孙中山爷爷,您破除缠足陋习,解放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真是大快人心!请接受一名少先队员对您最崇高的敬意!

 一、利用多媒体理解词语。

  在低年级的一些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差,课文中有些词语单靠静态的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因此在静态的基础上,让画面化静为动,演绎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那么,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学,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学生每天都接触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课上并不是空着脑子进入课堂的,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难发现,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条很好教学途径。

  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抄写员》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蹑手蹑脚”的行动?从而,使学生把自身的感受与词语的意思联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比较辨析中理解词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五、创设情境来理解词语。

  创设教学情境理解词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的那种恰如其分的情境,让学生在去体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周主任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她让两个学生到前面扮演作者和打着雨伞的爷爷,从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倾斜的意思。

  记得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最后一片树叶》一文时,对“出神”这个词语的处理方法:

  师:文中“出神”一词什么意思?

  生:神情专注、因全神贯注于一事而显得发呆。

  师:那么,当一个人出神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谁能学一学?

  生:不会学、学不好。

  师:没关系,我们先来看一看最后一片树叶是怎样变成养料藏进树妈妈身子里的,然后再理解出神。(播放视频)

  生:(纷纷举手)刚才我们看视频时很出神。

  师:你们不仅理解出神的意思,还会用出神说话,真聪明!

  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体会,学生对词语一定会有更真切、更准确的领会和理解。而由于学生正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这些词语,所以,在以后出现了同样的情境时,学生自然能熟练而准确的加以运用的。但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讲究科学,也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适合创设情境,教学中要讲究灵活性,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六、动作对比理解词语。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卢艳霞 20109

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课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迷恋,还要把当今的信息输入课堂,使课堂上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1)引起悬念

“悬念”作为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

如:《倾斜的伞》一文,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倾斜的小伞。上课开始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把奇怪的雨伞。下雨天,小朋友和他的外公一起走在伞下,小朋友身上一点儿也没淋湿,可外公却总是被淋湿。这可真是一把奇怪的雨伞啊!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又如:《火烧云》一文,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我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2)展现意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并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才会兴趣浓,积极性高。

如教《诗的材料》一文,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交流音乐给每个人带来的感觉,引出课题。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人们描写、喜爱的对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师: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教师鼓励学生有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荷花。

  如: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冰清玉洁、含苞欲放、翩翩起舞、争奇斗妍……

利用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进入美的意境,便于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品位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

(3)描摹景物

上《桂林山水》一课,我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4)激发感情

这种方法是用凝炼而深情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感情,借此来导入新课。如教《难忘的八个字》一文,课一开始,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本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文章的思想感情高潮部分),然后提问:。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时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学生因激动、兴奋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认真地阅读课文。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目的导入法、概括叙述导入法等等。方法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

二、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等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一直平铺直叙地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变换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发现让学生难记的不是生字的字形,而是这些生字的拼音,通过调查了解这些学生拼音基础很差,对拼音不感兴趣,于是,我在教生字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把不注音的生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这些“客人”我们都不认识,怎样才能认识它们呢?(给它们注音),你们愿意上来帮帮它们吗?这时就会有许多学生争着上来给这些生字注音了,而且因为自己是去“帮助”别人,所以当然不能出错,于是学生平时写拼音、读拼音就更加认真了,而且课前也能自觉去预习下一课的生字,其实孩子们都是渴望去“帮助”别人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是无动于衷。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的设置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

如:教《猫》这一课时,可以针对课题提出这样四个疑问:(1)猫是个什么动物?(2)课文写了大花猫什么特点?(3)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4)《猫》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试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1)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趣、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

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播放潮声的录音,使学生感受一下海潮雷鸣般的响声,接着告诉学生,接下学习的是具有专长“天下之奇观”的钱塘江潮水的景象,大家比较一下,我们所听到潮声和作者描述的声音相不相同。我们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环境或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包含正义感情的情感之中,使其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从而促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如教学《诗的材料》一文中"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又冒出来"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美

  生:我觉得"冒"字特别美,但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你能觉得"冒"字特别美已经很好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生、钻、探、长

  师:作者为什么没用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才可以叫冒出来呢

  生:生机勃勃地、使劲地、兴高采烈地

  师: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生读)多么可爱的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荷花变得更美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读词、读句、读段、读篇,学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五、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

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悔”。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六、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是看授课的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从部分小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其中就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思想,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视语文学习为"苦水"的小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首先产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独特形式的刺激:这时沉睡的思维机制将被唤醒和激活,代之而起的是对新事物探究和力求发现它的奥秘,从而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理。而教学方法、程序以及材料的更新和置换都会使课堂兴趣活跃起来。

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特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黄继光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七、给学生表现机会,发展学习兴趣

  学生常常是喜动不喜静的,因为在运动之中就会表现他们的活力,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因此,把课堂兴趣化静为动,实在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语文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展示学生的个性美和人情美,把学生带到一个美的情景中去。语文课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课本,只要能让学生受益的,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还是流行歌曲,我都与学生一起去品味,一起去评价。真正让学生在文学中成长。讲《空城计》时,既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熟悉的《三国》的故事,又让他们自己谈谈对三国中各人物形象的认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换了人间"。

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后把学困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提醒他们:“你是学困生”。使他们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见课外补课不是辅导差生的好办法。辅导学困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悄悄”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即及时表扬,使学困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聪明。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

九教师全情投入,广掘兴趣源泉

为激发学生对字词句的锤炼产生浓厚兴趣,我广泛搜集汉字演变、字谜、古人炼字的故事、传说中写错别字的趣闻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提高消灭错别字和推敲字词句的兴趣和能力;为激发小学生的听说兴趣,我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将知识点设计成深浅不同程度的应答式和跳跃式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听说的兴趣和能力;我还在课堂上开辟三分钟节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谈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趣事。为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我鼓励学生通过阅读、集邮、绘图、采访、小实验、小制作、小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给小学生学习语文带来持久的乐趣。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揣縻言语的阅读帮是最有效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咀嚼品味是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途,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新课标中也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品析词语,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品析词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

二、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字词组成的文字,每一篇课文必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从重点词语入手品析词句,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比较对文本谴词进行进一步的揣摩理解,鉴别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

三、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品词析句,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抓住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去品味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理解词语,形成能力和习惯,词语训练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那么,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品析呢?在教学中,本人按“查阅字典、理解本文;联系语境,领会含义;抓住机会,正确运用”这三个环节进行。

一、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是解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这一过程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中每一个字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扎扎实实地理解整个词语的完整意思。教学时,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结构、意义理解的难易程度。选用与之相适应的理解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直接获取法

有些词语对于本年段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给词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只有借助工具书才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2、间接获取法

前一种获得词语表义的方法比较简意单、直接,只要学会查字典 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到。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可应用对知识的积累,通过以下方法理解词语:a、“合拼法”来理解词语的意义。所谓“合拼法”就是把一个词语分解成一个个词素,分别弄清每个词素的意义,再把它们合拼起来,连成一句通顺、连贯,有条理的话。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冠”的意思,弄清读音,再引导学生把四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通过递补,增删,把词意,整理成通顺、明确、简洁的语言。开始学习“合拼法”解词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有时学生不能在字典中正确取解,另一方面,不会将各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整理成通顺,简洁的语言。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b、;置换比较法理解词义。如《丰碑》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如把“吼”字换成“喊”或“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品读就会发现换了后就表达不出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了。c、再现情景理解法。就是通过再现实物、展示图画、表演情景等方法很轻松地理解了词义。d、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品味,这样才能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卧”就是“身体躺着”的意思,但文中并非单指躺着。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而且还能表达丰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贬、喜恶都溢于言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让他们领悟其真实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为什么用“伴”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当年邓小平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鲜花送给伟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思考“伴”和“拌”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分析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鲜花伴着骨灰”,字面意思是鲜花陪伴着邓小平的骨灰,实际却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而如果换成“鲜花拌着骨灰”,则仅写出人们把鲜花与邓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难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三、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

同样的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其表达效果有时会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不要轻易放过,而应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精妙,体会其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应让学生重点体会“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我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下去”“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的心中”中的“掏”“咽”“钻”这三个动词的意思。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教师应让学生先弄清“摇篮”的本义,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摇篮”在这里比喻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词语的丰富内涵,为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奠定基础。

学习语言、品析语言是语文教学之本。如果说阅读教学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那么学习语言、品析语言就是根基之所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体验、感悟,都要建立在学习、品析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品析语言,这样才能轻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内涵,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29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