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出现玉仿贝币,有石(玉)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不限于和田玉。
商朝流通的货币是贝币和甲币。贝壳和龟甲板是从南海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枭阳国、张弘国(今广西、广东、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通过陆路或海路运往殷都。南海所产的一种中间有开口的贝类和龟板经贝币工加工、打磨、钻、刻、测量尺寸后,把贝币分类:货贝和铜贝。贝币按大小分类:(1)大贝(2)壮贝(3)么贝(4)小贝(5)不盈小贝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么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汉书·食货志》
十枚寸二小贝币为一串,二串为一朋。直一百。
甲币分四类:(1)十朋为一大甲。直二仟一佰六。(2)十朋为一亚甲,直五百,(3)十朋为一甲,直三百,(4)十朋为一小甲,直一百。
商朝已有工、和商。商人为了贩卖盐、米、帛、麻、布、衣、丝、巾、弁、鞋、粟、棉、锦、酒、鱼、龟、肉、禽、蛋、皮革、马匹、车、耕牛、羊、豕、青铜、青铜器、金、玉、海贝、珍珠、木、陶、瓦、锛、斧等而携带大量贝币东奔西走,赶集、市进行大宗商品贸易。舟楫、牛车、马车上成袋成袋的贝币,成捆成捆的龟甲板买来所需的货物,再载到异地或本地、异国或本国去行商坐贾。多用麻绳系带,麻袋、棉锦袋装带和匣装。
贝币从唐尧时就已流通,经过虞舜、禹夏、殷商鼎盛、一直流通到周朝。东周平王以后至春秋末期,由于周王中央集权制的削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注货币,在诸侯国使用。出现了用木质模板铸造整板的青铜钱币(如:楚国蚁鼻币)和金币(如:楚国金泉币),货贝和铜贝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被用木质模板铸造整板的青铜钱币所替代。
大量天然贝币在新时期时代的墓葬中多有发现,但周代开始出现了有玉石磨成的贝币,称玉贝,又称珧贝。通常玉贝币的大小在15厘米至4厘米之间不等,性质大多相同,和天然用作货币的海贝形制一样,在玉质上一般都是古人就地取材,或岫玉,或独山玉,或酒泉玉,当然由和田玉制作的贝币更是稀有至极,贵中之贵,难得一见。之后有了木贝,铜贝,银贝,金贝等。俗话说得好:"黄金有价,玉无价",其他材质的贝币岂可与代表了皇权地位财富的玉贝相提并论
玉贝币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玉贝币出现,已然成为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第一
玉是一种祭祀用品
所以
可以避邪
第二
玉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这是人性的体现
第三
玉的加工
在古代是一套繁琐的工序
所以能够使用玉器的人
一般身份较高
也就是说
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第四
文化的影响
譬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玉在古人心中是品格的象征
商代仿青铜彝器和俏色雕玉器的出现,开创了玉文化的滥觞,它们均出自安阳殷墟。碧玉簋是妇好的陪葬器物,玉色柔和,造型端庄,雕琢规矩的口沿,简洁之中透出非凡的技艺。微鼓的外腹部装饰着4条对称的扉棱,其间布满云雷纹,显得华丽而富贵。圈足上装饰的凹弦纹,与器身浑然一体。
安阳小屯发现的俏色玉鳖,更让人拍案叫绝。作品灵活生动,色彩丰富,开创了俏色玉雕的先河。聪慧的玉工利用玉料本身固有的天然颜色,巧妙地表现出鳖的肤色和器官。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与商代玉器有关的记载不胜枚举。如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玉边璋”,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3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靴,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
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底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3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3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
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器物1600多件,玉器多达755件,多数玉料和辽宁岫岩玉接近,有礼器、仪仗器、工具、生活用具、人物与动物造型等,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其中以玉雕人形最为著名,高7厘米,系圆雕,黄褐色,作跪坐状,头梳长辫,身穿交领衣,神态逼真,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的供玩赏的小型玉雕,题材广泛,包括有象、熊、虎、猴、兔、马、羊、鹤、鹰、号鸟、鸬鹚、鹦鹉、鱼、蛙、鳖、螳螂以及凤、龙和怪鸟等不下20余种,商代安阳小屯遗址发现的玉鳖是中国最早的“俏色巧作”代表作,选用玉料的墨色部分作鳖的背甲,灰白色部分作鳖头和腹部,色泽天成,独具匠心。
商代玉器有人像以及玉龙、玉虎、玉象等多种动物形象,造型庄重,色泽优美,体现出以下特点:造型单纯简洁,结构紧凑和谐,有较强的体积感;圆雕、浮雕与线刻的紧密结合;装饰花纹体现时代风尚;题材多样,不重写实,洋溢着神秘、凝重的气息。商代玉器以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所出各类动物形象饰玉最具代表性。西周玉石雕刻基本上沿袭商代风格,但圆雕作品减少,片状平雕作品增多,可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戴枷玉人、陕西茹家庄等地出土的平雕动物作品中看出玉石雕刻风格。
1、龙形玉玦
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属于是商代晚期。双阴线琢出弧线纹,从而凸出阳线,又称“双阴起阳”。双勾阴线纹是商代后期普遍出现的线性。臣子眼、阔嘴、卷尾,背部打孔,易于佩戴。龙形玉玦起源于新时器时代,最典型的是红山时期的玉猪龙,可以看出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是红山文化的延续。在古代文献中玉玦具有决心、决断之意。
2、玉象
黄褐色,圆雕。象作站立状,体肥硕,长鼻上扬,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臣字形眼,细长眉,大耳紧贴,四肢粗短,刚健有力,足雕四趾尾下垂。身、肢体饰云纹,形象稚态可掬,很像幼象。
在西周中期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适合野象栖息,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出产大象而得名。古代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此件圆雕小象,古人用非常写实的方法表现出憨态可掬,非常驯服的神态,证实了商人驯象的传说。
3、玉龙
墨绿色,浮雕,阔嘴露齿,作站立状,有爪,卷尾,龙角,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形象非常卡通可爱。龙是传说中的灵兽,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六、七千年前的辽河流域史前文化,龙从诞生伊始便深深地打上了巫术与神话的烙印,龙也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4、玉虎
淡绿色,有黄斑,浮雕。虎作行走状,昂首,张口露齿,门齿尖锐,臣字形眼,大耳,体态肥硕,腹外突,尾略上翘,肢前屈,足雕四爪。颈饰鳞纹,用变形云纹勾勒出肩部与臀部,尾饰节状纹。两面纹样雷同。形象凶猛。眼角上有小孔,可佩戴。
5、玉熊
绿色,一侧有黄斑,圆雕。熊呈蹲坐状,前肢抱膝,头微昂,最突出,口略张露舌,臣子眼,小耳上竖,前后肢都刻有足趾,背脊两侧和上肢用云纹勾出轮廓,线条简练。古朴生动,背脊上有两个上下钻透的斜孔,可佩带,可把玩。古人通过展现动物的自然属性,表达了人与动物、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和谐关系。
6、玉簋
妇好墓随葬玉簋两件,一青一白,造型美观,刻纹精细,器型规矩,器壁厚薄均匀。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切割成形,掏膛去余料,周身碾轧纹饰、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耗时经年累月,全面体现了当年的琢玉工艺。这件精美的白玉簋可能用于祭祀等盛大的礼仪活动。出土时内有骨勺、骨匕、贝形铜器各一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