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为女子饰物的玉饰,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是现代以后才有的。这首先与古代女性服装制度有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性服装的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的空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性服装的演变,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的制约力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典型的制服时代。男装不用说了,即便是女装,也是严格制度化的。50年代的列宁装,60年代的工装,70年代的军装,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女性服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仅走出了制服时代,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尤其以女装的变革更为显著,更具有革命性。不仅裙装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上装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领口的变化,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金、银、珍珠、珊瑚项链,玉石、宝石项坠儿,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美丽的脖颈。
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咱们再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讲究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佩玉的意义:修身
实际上,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人起坐时也是如此。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同时,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内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也有通过佩玉来节制行止的外修。因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的具体途径。可是,“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就会具有审美功能,不过,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的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的,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汉魏以后,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但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表征,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
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道德功能与区别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不过在不同时代,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其审美功能始终比较弱。这与现代以后女性玉饰品的功能大不相同。女性玉饰品根本不具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审美功能与区别功能为主要功能,并且区别功能始终与审美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甚至这样说也并不过分:离开审美功能,女性玉饰品的区别功能不会独自产生作用。因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一件玉饰品首先是一个美的符号,然后才是一个身份符号。
古代玉器种类大全:
一、玉礼器
帝王及部落酋长、巫师在祭拜天地、神灵、祖先时,都要使用专门的玉器来行“礼”。
玉礼器中最典型的就是“六礼器”,简称“六器”:璧、琮、圭 、璋、琥、璜。
其标准颜色和用途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赤璋礼南、白琥礼西、玄璜礼北。
其它玉礼器还有,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时用的打击乐器玉磬,记录祭词、礼文用的玉册,祈求风雨用的玉珑等。
二、玉瑞器
《说文解字》云:“瑞,以玉为信也。”并解释:玉器用于礼神时称为礼器,用于“人持”作为信物时,称为瑞器,且“瑞为圭璧璋琮之总称”。
就是说,古代帝王将相士大夫,用所持或所佩的不同的玉器作为信物,来区别官阶,这类玉器叫玉瑞器。
玉瑞器中最典型的就是“六瑞器”,六瑞器是将六礼器中的圭在形状上作四种改变,并把璧在纹饰上作两种改变,而成六种瑞器给六种官员使用。
《周礼、春宫、大宗伯》云:“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见,六瑞器虽然源于六礼器中的两种,但它们的功能完全不同。六瑞器通常不简称,故六器专指六礼器。其它的玉瑞器还有笏(音hu),上朝用的手板。
《礼记》云:“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
文中“球”就是美玉,其意是:皇帝用美玉笏,诸侯用象牙笏,大夫用鱼皮包裹装饰的竹笏。还有翎管、朝珠等。
三、玉玺
用玉刻制的印章叫玉印,皇帝和皇后用的玉印叫玉玺。
四、玉仪仗器
在举行迎宾、征战、酒宴、婚丧等盛大活动时,常使用玉制的仪仗器,如:玉斧,玉戈、玉戚、玉刀、玉钺等。
五、玉佩饰器——无论男女,用于全身身佩戴的,都归为佩饰器,如:
玉瑷:环状,肉(玉质部份)大于好(中空圆部份)。
玉环:环状,肉小于好。
玉镯:环圈状。
玉玦:环状,留缺口。
玉如意:灵芝头状,有柄。
玉佩:玉佩可雕的内容十分广泛,神物、动物、植物均可。
玉板指:射箭时套在手指上起保护作用,高古玉中称玉蹀。
玉带勾:扣腰带之用。
玉串珠:用玉珠或玉片串成,戴于项上胸前。
玉簪、玉笄:盘头发用。
六、玉摆设器和手玩器
比佩饰器形体大,只能摆放观赏或把持手玩的,归为摆设器和手玩件,如:玉山子、玉壶、玉瓶、玉屏、玉香熏、玉花插、玉人、玉动物等。
七、玉生活器
生活中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器皿,如:玉碗、玉筷、玉壶、玉杯、玉羽觞、玉尊、玉洗等。
引子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有玉,洁白无瑕;有人,温润如玉。玉,不单单是一种器件,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玉,不同于石
新石器时代,是一次文明的蓬勃发展期。远古人类脱离了蛮荒的界限,出现了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狩猎、捕鱼等原始生活方式。
这类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生活就将是另一种追求。玉器,恰好能满足这种基本的精神需求。
石器,是古人用来抵御野兽、切割食物的利器。而玉由石头演化而来,但又区别于石器。玉器更加光滑、圆润。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玉器外表美观。
神权至上、玉为礼器
石头,总是杂乱不堪,那为什么在里面会有玉产生?即便现代人,也有很多人弄不明白这一点,更何况古人?
所以古人将玉当作老天爷的恩赐,而玉独有的外观,让古人喜爱。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都能见到玉在华夏大地闪耀的文明之光。
哪为何玉和祭祀会有联系?不管是现在还是从前,开采玉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古代,依靠仅有的工具,想要开采玉,就更加困难。既然玉器如此稀少,那自然只有尊贵的人才能使用。
而在先民心中,凡事皆是上天恩赐。即便之后形成的“天地君亲师”思想,也表明上天的地位排在第一位。但是上天并非轻易能沟通的,除却祭祀之外,还需要专门的媒介。玉如此稀少,外表洁美,自然就被当成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
人为主,玉器增多
新石器时代到战国之前,这段时间,玉器形成了特有的玉文化。只是此时制作工艺比较简陋、粗陋,所以并没有做工精美的玉器产生。随着生产水平提高,玉器的制作工艺提升,到了商周时期,玉器品类增多,造型也变得丰富。
此时玉器不再是小众产品,因玉器的特殊性,玉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君子高洁、女子纯洁等。而玉器原有的祭祀礼器作用,也逐渐被人们的“喜爱”取代,成为一种贵重物品。
春秋时期,使用玉者,显示了威严、高贵,有一种别样的美。此时对于玉的质地、做工都有了要求,而玉也被赋予了人格化。
战国时期,儒家赋予玉种种道德文化内涵。玉不单单代表了纯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有言称: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此时玉器被赋予的道德文化内涵,被达官贵人、世家公子所看重。大量的玉器产生,形状也各不相同,但是其中还是以配饰玉为主,也就是小件玉。这个时候,葬玉风俗也逐渐形成。如玉握、玉塞、玉衣等。在很早之前,随葬玉就出现了,只是并未形成专门的体制,直到玉器的形状突破原有的限制,随葬玉才成体制。
战国时期,玉器的形式得到又一次突破。不再单单是小件玉器,还出现了大型的玉璜、玉璧等器型,这为玉器增添了新的活力。但这都只是玉器的发展时期,玉文化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还要说到汉朝。
两汉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思想环境又比较宽松。尤其是文景两帝时期,主张“黄老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为玉器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玉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演变,此时儒家为玉的形象注入了新解释、道家思想为玉增添了一份神秘,这无疑为玉器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工人在制作玉器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多少限制,因此出现了大批经典之作,这也是玉文化第一个高峰。
在之后的千百年,玉器相继被注入各种含义,但都没有脱离原本的范畴,直到唐朝,玉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国,万朝来拜的盛况,也深深影响着玉文化。这个时期出现的飞天、玉人、双鹿等玉器,使得玉文化又一次被推向了高潮。此时的玉文化不单单追求美感,还透露出一股浪漫色彩,艺术境界也更高雅。
而玉文化最后一个高峰,则是清朝时期。作为一个政治、文化、经济高度统一的王朝,各类艺术也空前繁荣。这种现象也是必然,在千年的积累后,玉文化进行了一次井喷式发展,这次将玉文化推向了巅峰,玉文化不仅具有美感,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我国古代玉器以"六器之礼器"的作用: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四方。
六器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
西周姬昌的《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白话译文:
用玉作六器,用来祭祀天地四方,用苍璧祭祀天,黄琮祭祀地,青圭祭祀东方,赤璋祭祀南方,白琥祭祀西方,玄璜祭祀北方,各自有牺牲和币帛(一般的祭祀供品),放在对应的玉器上。
扩展资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礼玉文化的代表,非“六器”莫属,此“六器”是中国古代礼制玉器的核心。
1、玉璧: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
2、玉琮: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圆地方的上古宇宙观,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
3、玉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_”。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4、玉璋: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形状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
5、玉璜:种弧形的玉器。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玉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6、玉琥: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有孔的为虎形玉佩,无孔的为玉琥。
-礼仪玉
家里祭祀供品(贡品)摆放有哪些风水讲究?
这是风俗习俗问题,跟风水关系不大。中国古人祭祀标准是三牲,猪牛羊的头。而一般家里祭祀就换成猪肉,鸡和鱼。把三牲换成心牲,数目一般选择单数为主,单数属阳,双数为阴,阳代表后世,阴代表先辈,以阳祭阴,代表后世对先辈的尊敬。三杯茶,指敬天地人,五杯酒,指敬东南西北中五方土地龙神。果品一般用单数。但现代人一般在果品上比较随意,有时包装好的用两包,也不会清点数目。意指心意到就行了,数目不拘。
是属于神位等级顺序中的一个。具体参考如下:
祭天 - 准备阶段
包括祭前10日始,命大臣三员到天坛牺牲所看牲;皇帝亲自省牲;太常寺进斋戒铜人;皇帝谒太庙报告以冬至日祀天,请皇祖配帝侑神;在奉天殿(清称太和殿)集合百官受誓戒传制;准备祭时所用的亲填御名的祝版、玉帛,由太常寺送至天坛;祭前一日设法驾卤簿;皇帝再向太庙报告将出宿斋宫;皇帝乘舆至圜丘阅视坛位,阅圜丘上陈设的由皇穹宇请出的上帝、配帝、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之神版及神牌;各神位前按等级摆放好犊、羊、豕、玉、帛及登、簠、簋、笾、豆、爵、尊、篚等供品及祭器。
祭天 - 正祭日是日三鼓(约为子时)先燔柴,然后为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官员读祝文、亚献、终献、饮福酒、受胙、撤馔、送神、望燎。最后将祝版、帛、馔送至燎所焚烧。以上每一礼节进行中均有中和韶乐奏乐,并有文、武舞士各64人跳舞。三、祭礼后皇帝再诣太庙报告礼成,百官随至奉天殿行庆成礼。
文献有清朝入关前的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祀天于圜丘、立国号大清、建元崇德之记载。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福临入关定鼎燕京之后,始按明代礼节祭天。后历次礼节每有增损,直至清朝乾隆年间始“厘定精详”,“永为法守”。其仪节较明朝更为繁缛具体,但主体内容无重大差异,只是在祭天礼成后的第二日行庆贺礼。明清祭天活动除冬至圜丘祭天外,尚有每年孟春上辛日行祈各礼于大祀殿(即今天坛祈年殿);每年春末行祀天祷雨之大雩礼等。礼节大同小异,唯乐章之歌词均不相同。
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使复活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敛葬,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古人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口琀”、“饭含”,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玉猪”,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中,祭祀南方的是哪种玉器?
正确答案:玉璋
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 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