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佛家的中阴身理论具体是什么
解析:
中阴身
●中阴身的定义
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生前未闻佛法,然奉行十善,乐善好施,为世间之大善人,百年之后,亦得瞬间投生天堂。生前作奸犯科,烧杀掳掠,瞋恨恚怨,强取豪夺,此等极恶之徒,命终直入地狱。至于贪念重者则堕鬼道。
中阴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藏文「中阴」意为「一情境结束」与「另一情境展开」间之过渡时期。断气、甫亡谓「死有」,来世投胎(即转世)时曰「生有」。据《俱舍论》卷十所载,死亡瞬间至来生出世之刹那(即投胎、入母胎内),其中间时段称「中有」。因仅意识存在,并无实质肉体,乃由意识作主宰,幻化而来,非父精母血孕育所成,故称意生身、意成身或化生身。此时,四大之聚合恰与死时相反,与贪瞋痴相关之思想伴随而来,风、火、水、地亦相继到来。
●善恶未判的中阴身
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自在。初往生时,灵魂甫脱离肉体,其舒适不可言喻。此时神识往上飘浮,于己色身历历可见。故人亡故后,会流连于棺椁或病榻旁,观看自己色身。此时善恶尚在对判,业力未形成,故极其自由。因其极轻灵、敏锐,故觉知力为生前七倍,且具他心通,可阅读他人之心识。此段时间长短不等,或七日、十四日,乃至四十九日。
据经云,中阴身速度犹胜光速,于一念顷即可投生他方世界。在业力尚未形成前,可神通自在,随心所欲至向往之处,可穿墙走壁,纵山河大地亦不为所障。极具活动力,其移动方向则取决于过去之业力、习气。透过观想,希求之物立时现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系唯心所造。
自肉体脱离而出之某种主体(神识),能对外界有所感应,并能自由自在移动至各处。多数体验者脱离肉体时,欲由某处移至另一处,中间并无移动过程,只须动念,即可于瞬间抵达。即令有移动过程,亦可任意穿越墙壁及紧闭之门窗,乃至穿越他人色身。
众生于生死迷茫,轮回六道之中,无论其为胎生、卵生抑或湿生、化生,皆由身、口、意之善恶业所感得。行善感召至善道、为恶感召至恶道,业果如是,非何人所主宰。业即因果之总和,因果相续不断,致有六道轮回。由此得知,众生之意生身为无明、业力及因果之综合,唯因暂时摆脱色法之束缚,故得此神通自在。身历此境,自不愿受色身之羁锁。
●欲界中阴之形体
欲界中阴,高约二尺,似五、六岁之幼童,且诸根明利。纵生前为残障或痼疾,中阴身时,则完美无缺,故祭拜时,亡者必然知悉。人甫断气,即具天眼,多远皆可得见。故一上香,魂魄随至。若非如此,民间所谓牵亡魂(召引亡魂),又何由牵之?死前何以会昏迷?此乃因神识为肉体牵制,而感痛苦、昏迷。中阴身近似脑部神经系统,若神识脱离色身,神经系统之作用全失。此际即无所谓「昏迷」。昏迷仅适用于生前。若断气,神识脱离色身,何人前来探视均一目了然。如手术时不治,亡者于手术台即可知谁在身旁。神识飘浮于天花板上,俟遗体运出,亦尾随而去。
●菩萨之方便中阴形体
证悟菩萨果或有修有证者,其中阴身系方便说,此乃欲救度中阴众生而示现,形貌为一壮年,身量高大。因智慧高超,身形圆满,绽放光明。菩萨欲入胎时,光明照耀百千俱胝之四大部洲,为智慧愿力身,不同于凡夫之无明业力身。
● 中阴之形体
中阴身,完满如本有,具惭愧心,与衣俱生(一出生即着有衣衫)。人出生时皆 其身,天人出生,衣物已然具足,且视其福报大小,衣物优劣互异。中有身形质极微细,非同类不能得见,须频率相同方可得见。有修得极清净之天眼者(如人间修得定功者),亦可得见天人,以其频率相同故。
●中阴身之饮食
欲界中,有食极微细香气之众生,谓「乾闼婆」。意生身亦专食香味以滋养其身(因其有意识,故仍须饮食)。子孙祭祖时焚香,即此用意。起乩、拜神皆焚香,即因鬼神乃触气而饱,香为其饮食。父母亡故后焚香祭祀,其所食非所供之饭,乃是食供品及香之气味。焚香亦有等级区分,较无福报者食恶香,纵好香现前,亦无福消受;福报深厚者食好香。若焚好香可感得善神食用,点恶香多感得鬼道众生前来。
●六道中阴之形色
中阴身时常希求,觅其出世因缘,寻查来世当生之处,故又称「求生」,且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称为「起」,寿命短者仅刹那之间耳!欲界、 众生方有中阴身。六道众生之中阴身各不相同。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面如焦炭。畜生之中阴似烟,无固定形状,其生前即无定性、无意志力或因愚痴,故感得此。饿鬼之中阴形色如水,视其福报而有清浊之别。人天之中阴形如金色。 (天界)之中有其色鲜白,以其具禅定功夫,心不混浊,故通体透明。至于无 之中阴身,非凡夫所能了解。例如佛入涅盘时,无 众生亦哭泣,泪洒雨下,其中阴身系微细四大,非人间所能见。
中阴身之有情,或有于神识脱离时,即见自身为双手双脚,或为四脚,甚或多脚、无脚等情形。何以故?此因中阴现前时,视亡者所造之业,决定投生之处。此际虽未投胎,已可见自身之变化。因来世由业所感,故其形量及所到之处与本有之形貌相似。如欲投胎为虎,于中阴身时,即可发现自身有四只脚。简言之,断气后,中阴身脱离色身,其形状已大致固定。欲投胎至何道,其形貌已形成,自然朝其共业及父母之因缘而去。
中阴身业力强、速度快,具最疾之业通。其本具定力、神通力、意志力、愿力及威德力,然一旦决定投胎之处,此五力旋即消失。以其随念而走,起何念即投胎何处,故念念应注意自己起心动念。念清净之佛国土,即转生莲花内。生死关头最为紧要,遇善缘则生善道;遇恶缘则堕恶道。故阳世眷属,当设大供,供养三宝,仗三宝之威光以资神识,往生善道,或转读世尊所说经典、持念佛名,仗佛力令亡者离诸恶道。
●中阴身之寿命
中阴身之寿命,每七日为一周期,亦即中阴身每七日内皆有可能转世一次。故每七日需为亡者诵经、做七或拜忏、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处。若亡者善根深厚,或可藉念佛功德得度,往生极乐世界。然所谓七日一周期之寿命,亦为一概略数字,非必定如是。有断气后三、四日即转世,然亦不乏逾经月未投胎者。七七四十九日后尚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力,则会沦为鬼道。民间有「牵亡魂」之习俗,若已亡故三年五载,仍可牵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鬼道。因中阴寿长至多四十九日,于此期间未转世即化为鬼,极难超生。以其属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态,欲由此模式转换为另一模式,殊属不易。故应于亡故之四十九日内,积极做种种功德。然此为亡羊补牢之作法,若欲正本清源,实应于平日即早作准备,精勤不懈,行善布施。莫俟往生后由子孙代做,所得利益相去甚远。
死往何处
死亡并非意味全盘毁灭,乃为另一生命之肇始。人亡故后,随三种力量而去。
1、随业而去:随所造善恶业中最重者投生。业即为一种造作,具因果之连锁性。商有商业,工有工业,行善有善业,为恶有恶业,故古德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具真知卓见之智者,应及时行善、用功,求往生极乐。既知命终将随业而去,当于一切造作皆善加用心,因造作即形成吾人之业。
2、随念而去:意即随起心动念而去。举例言之:一人每日瞋恚愤怒,此发怒之力量(念头)胜过其他,以瞋心将化作火,此人临命终极易堕地狱。若贪念重,执着子孙、财产,临命终强者先牵,何种念头最强,即顺该念头去投胎。当知,修行即在修正自己的念头。若不识此,虽拜佛、礼忏、作早晚课,却未在修正念头上下手,念头始终于原地打转,未能宽恕他人,芝麻小事即被束缚,虽终日念佛,然闲来即道人长短,徒重形式,未掌握修行要旨。如实修行者即无诤,非但与众生无诤,其内在亦无抗拒。是以于起心动念应特加警惕。
3、随习气而去:习气极难断。初始,我人制造习气,日积月累,我人遂为习气所控制。就物理学上而言,即为「惯性作用」。投胎时,多随平生最重之习气,相引至同类环境。若持名念佛,积习日久,弥留之际,佛号自然脱口而出。
生命若属断灭,因果观念必荡然无存。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等乱象势将层出不穷,后果不堪设想。幸而生命有连续性,方可遏彼邪风。正因其为连续性,故应正视「死亡」问题,对临终至投胎之注意事项,应列为生命中极紧要之功课。印光大师曾云:「平日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足证临终处理至为紧要。可叹世间众生未谙此,往往草率行之,或沿袭旧习,妄自施为。如断气即送进冰库,或仓促为亡者更衣等错误处理方式。
中阴历程
人于气绝命终后,神识脱离色身,尚在昏沈恍惚之境,约三、四日,犹不知己身已亡。待见亲属为己设供祭拜,方觉察与亲友已成隔世。此时业力形成之烈风,骤然吹起,中阴唯有任其摆布。强大光焰伴随雷电巨响,令中阴心胆俱裂。无数食人夜叉、野兽紧追不舍,凄厉哀号不绝于耳,又复狂风暴雨、山崩海啸,中阴惊惶失措,四处逃窜,又被追逼至深不可测,象征自身累劫贪瞋痴之白、黑、红三座悬崖绝壁。此情此景系亡者业力所感,生前行善,感得乐境;生前为恶,感得苦境。故生前所作所为,所思所虑,影响至剧。所现景象,象征前世习性,暴风雨表贪欲,烈风表瞋恚,黑暗表无明,喧扰表冲突之情绪与习性之结合。然究其实,乃无明所投射,其性本空。中阴既非血肉之躯,乃微薄四大和合之身,本质亦空,空何能坏空?是以毋需恐惧,当保持正念。中阴因历诸苦,急欲觅色身栖止。此时,五方佛界交替放射耀眼灿烂之蓝光、清净白光、黄光、红色宝焰妙光及强烈绿光,奈因业力,中阴反畏惧不前。六凡道之劣光亦倏忽显现,天道之微白光,人道之浅黄光,阿修罗道之淡绿光,地狱道之黑烟,饿鬼道之淡红光,畜生道之浅蓝光,因其柔和暗淡,中阴业力应感何道,彼道之光即愈显而易见,遂投生于彼,此即其来世父母行*之光。
于濒死体验中,见佛见仙者有之,见阎王鬼怪者亦不乏其人,足见各人死后所至之处,非同一世界。库布勒.罗丝认为:「濒死患者所体验者非死后世界,乃是自生至死之移动过程。就物理学而言,所谓“存在”,必以客观、普遍为原则,然就心灵世界而言,存在毋须此二要件,但凡由主体所创造者,乃是一种主观之存在,故其所谓之“现实”,亦为主观之见解。濒死体验之现实性,乃体验者自行创造,是以其内容亦因人而异,自是理所当然。」
科学家认为:「假设死后世界确实存在,则此世界恐非一单一、单调之世界,而是与现实世界相同,充满多样性之世界。」是以中阴身所历之境,实为自己业力所感,即可由此得证。
中阴身之前二十一日,亡者于生前之记忆仍极鲜明,故为其做功德最能获益。此后业力形成,较难超度。据云,中阴身每七日皆需重历死亡时心境,安详而逝者,重现安详心境,反之亦然。众多中阴身聚集于男女交媾处,寻求有业缘之父母投胎,其中或有一中阴身遂其所愿,余者则绝望而死。然此死生,乃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非世俗之生死。
因亟欲投胎,中阴身必择看似安全之处奔赴,然因迷惑,辄视善生处为恶生处,视恶生处为善生处,或闻迷人歌声、亲人呼唤,终被诱至三恶道。中阴身为业风吹至父母交媾处,以宿世业缘,遂生强烈执着。若喜爱母亲,对父亲欲取而代之,则转生为男众,反之,则转生为女众。或问:「试管婴儿未见父母交媾,何以投胎?」殊不知,精血和合,即可牵引神识去投生。
●六道中阴行进方向
中阴以其善恶业力所致,可感受行进方式为上升、下降或水平飘移。若生天界,中阴身头朝上直飞。如生前向往美国,中阴身会以平行方式,横向飞越高山大海,瞬间投生至美国。投胎至畜生,则如禽鸟,向前直视。投胎至地狱,恰与天界相反,为头朝下,犹似潜水。
●投胎各道所见景象
若见天界宫殿,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则转生天界;若见鸿雁成群,嬉游湖上,即生东胜神洲;若见雌雄牛马于湖边啮草,即生西牛贺洲;若见宫室辉煌,即生南赡部洲;若见湖边有树木、牲畜,即生北俱卢洲;若投生人趣尊贵之家,则见豪宅华厦、美妙园林;若托生于 之家,则置身竹草丛生之处,耳闻种种纷乱威逼之声;若见丰茂树林,及相对旋转之火轮,即投生阿修罗道;若见山石穴窟、深洞或鸟巢,投生于畜生道;若见寸草不生之荒漠、地中浅洞、朽草枯根等,则托生于饿鬼道;若闻悲凄歌声,身不由主被驱入昏暗处,但见黑、白屋宇杂列,中阴身感烈火焚烧,则投生热狱,若觉寒冰酷冷,则投生寒狱。
前已述及,中阴身可随心所欲,穿墙走壁,念头所到,无所不至。唯佛之金刚座,及母体之子宫无法穿过。前者为佛证悟之处,后者表再度轮回之入口,一旦投生,中阴身阶段即告结束。
关于「夺胎」
高僧大德有「夺胎」现象,其本具福报,可免受胎狱之苦。在孕母怀胎八、九个月时,神识进入胎内,赶走原先之神识。例如:皇后怀孕,无福报者之神识虽投胎为太子,然此色身系暂时借用,若遇一有福报者,此人即会夺走前者之神识。亦即二者之神识作一转换,如此,后来者即不必受胎狱之苦。古有前例,高僧大德修持至能知来世投胎何处时,便可以夺胎方式转世。人在母胎里,须承受种种痛苦,因高僧福报大,毋须经历胎狱之苦,只须将彼神识取代,即可投胎。故高僧断气后数日,即可马上出世,此谓之「夺胎」。简而言之,母亲自怀胎至婴儿出世,其间虽为同一色身,然神识却时有变化,未必为同一神识。自来祈求菩萨加被,而得感应者不胜枚举,已怀孕者不妨多持诵《普门品》、《地藏经》等。
佛与道本来就是一,非二的,因为真理是绝对的,非相对的。
道教之王重阳仙师在《金关玉锁诀》中说:「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刘玄处在《至真语录》中说:「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
尹喜真人的后世弟子《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指出:「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 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释氏谓,人之受生,必从父精母血与前生之识神三相合而后成胎。精气受之父母,神识不受之父母也。盖从无始劫流来,亦谓之生灭性。故曰: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八识也。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今人妄认方才中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本,非不生不灭之元神也。噫,识识易,去识难,若不以天命元神战退无明业识。终在生灭场中,未见有出头日也。」
黄元吉真人的《道德经注释》曰:「有生之后,元识两神交合一处,有时元神用事,识神退听;有时识神用事,元神隐没不见。要之,无思无虑而出者,元神也;有作见解、自色身而出者,识神也。元神无形,识神有迹;一自虚无中来,一从色身中出,二者大不相侔」
《傅大士录》中有说:「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极履,仿此迹也。」
傅大士是佛教深地菩萨弥勒菩萨的化身,然而他的衣服却包括了儒释道三家的道冠、僧服、以及儒履。他的无言的开示,用儒释道三教服饰严饰其身,示现了三家是一家之义。
鄙人的根本上师开示曰:
「密教(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自力本尊』就是道家讲的『元神』。
道家修炼元神法,我写於《通灵秘法书》之中,正是:
一、观察自己元神(观神法)。
二、吞吐罡气光明显神(培神法)。
三、开像真诀(显神法)。
四、缩神合一(合神法)。
五、身外化身显神通(出神法)。
道家修炼自己的元神,与密教修炼自己的『自力本尊』,虽然方法不一样,但原理是相同的,道家讲「精、气、神」,密教讲「气、脉、点」,根本互通无二。
密教『自力本尊』的特点如下:
一、自力本尊,就是行者的真正佛识,是新身体,和肉体是二,也是一。
二、自力本尊,有头、手、脚、躯体,但无实体。
三、自力本尊,是智慧气显发才出现的,是人体五气组成,主要是命气。
四、自力本尊士气入中脉,转化五色光的光明身。
五、自力本尊可以修成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可以变化无数,出去利益众生。
六、自力本尊是佛的色身,代表佛性。
七、只有已修证自力本尊的人,才能印证其它人的自力本尊,才能感知。
八、自力本尊成就,佛果今生成就。
.功法
密教行者须修成『拙火定』,以『拙火』上升,『明点』下降,升起『四喜四空』。
此时明相出现。
『空性』厚实明显。
『乐空双运』的结果,会产生光明,只要一切障碍均得到解脱之后,真正究竟的光明就会出现了,这是纯净的『自力本尊』。
『自力本』不是观想出来的。
『自力本尊』不是妄想。
『自力本尊』不是幻。
『自力本尊』应该是『最细心气』的显现,又称『胜义光明』。
这是『阳神』。」
道教中的「元神」就是证「道身」时候才显现,「元始真如」或「本尊」就是亲证佛陀的无上大觉时候才显现。仙师道长门指出「灵」、「性」、「元始真如」便是「元神」或「阳神」,因此道与佛是一也。
不一样。说起来大家都修道,都谈因果,但对于道的认知,对于因果的起源关系,大家认识的并不相同。唐朝时道士向皇帝请求,要求玄奘法师把《道德经》翻译为梵文传到印度,法师虽然翻译了,但法师也指出,《道德经》相比印度的婆罗门教学说都显得不足 贞观二十一年。西域使李义表还奏。称东天竺童子王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臣已告云。支那大国未有佛教已前旧有得圣人说经在俗流布。但此文不来。若得闻者必当信奉。彼王言。卿还本国。译为梵言。我欲见之。必道越此徒传通不晚登。即下。
勅。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共译出。于时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馀锋頴三十馀人。并集五通观。日别参议。详覈道德。奘乃句句披析。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
诸道士等并引用佛经中百等论。以通玄极。奘曰。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明道义。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
出语濩落的据无从。或诵四谛四果。或诵无得无待。名声云涌实质俱虚。奘曰。诸先生何事游言无可寻究。向说四谛四果道经不明。何因丧本虚谈老子。且据四谛一门。门有多义义理难晓。作论辩之。佛教如是不可陷伦。向问四谛但答其名。谛别广义寻问莫识。如何以此欲相抗乎。道经明道但是一义。又无别论用以通辩。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
晃遂归情曰。自昔相传祖承佛义。所以维摩三论晃素学宗致令吐言命旨无非斯理。且道义玄通洗情为本。在文虽异厥趣攸同。故引解之理例无爽。如僧肇着论。盛引老庄。成诵在心由来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奘曰。佛教初开深经尚壅。老谈玄理微附虚怀。尽照落筌滞而未解。故肇论序致联类喻之。非谓比拟便同涯极。今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两不谐会。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无论解之。但有群注。自馀千卷事杂符图。盖张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气叶。又道德两卷词旨沉深。汉景重之诚不虚。及至如何晏王弼严遵锺会顾欢萧绎卢景裕韦处玄之流数十馀家。注解老经。指归非一。皆推步俗理莫引佛言。如何弃置旧踪越津释府。将非探赜过度同夫溷沌之窍耶。于是诸徒无言以对。遂即染翰缀文。
厥初云道此乃人言。梵云末伽。可以翻度。诸道士等一时举袂曰。道翻末伽失于古译。昔称菩提。此谓为道。未闻末伽以为道也。奘曰。今翻道德。奉 勅不轻。须覈方言。乃名传旨。菩提言觉。末伽言道。唐梵音义确尔难乖。岂得浪翻冐罔天听。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觉。菩提言道。由来盛谈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传闻滥真良谈匪惑。未达梵言。故存恒习。佛陀天音。唐言觉者。菩提天语。人言为觉。此则人法两异。声[釆>采]全乖。末伽为道。通国齐解。如不见信谓是妄谈。请以此语问彼西人。足所行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唯惘上。当时亦乃取笑天下。自此众锋一时潜退。便译尽文。(此段讲的是关于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之“道”字的翻译。玄奘菩萨与道士们的分歧。玄奘菩萨坚持道德经的“道”字不可翻译为梵语“菩提”)
河上序胤阙而不出。成英曰。老经幽秘闻必具仪。非夫序胤何以开悟。请为翻度惠彼边戎。奘曰。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同巫觋之婬哇。等禽兽之浅术。将恐西关异国有愧卿邦。
英等不惬其情。以事陈诸朝宰。中书马周曰西域有道如李庄不。答彼土尚道。九十六家。并厌形骸为桎梏。指神我为圣本。莫不沦滞。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练精灵不能出俗。上极非想终坠无间。至如顺俗四大之术。冥初六谛之宗。东夏老庄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彼必以为笑林。奘告忠诚。如何不相体悉。当时中书门下同僚咸然此述。遂不翻之。
玄奘菩萨对道教道德经的态度:
(1)佛教道教其理迥异:“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明道义……”,因此菩萨跟道士们“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
(2)道德经(老子之说)未具不明佛教基础知见——四谛四果……之理:“四谛四果道经不明;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
(3)道士认为佛教与道教意趣相同。玄奘菩萨即解释为什么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有者以老庄之说比拟佛教,宣传佛法的现状。那是因为“佛教初开,深经尚壅”,为了让中国人理解佛经要意,以老庄相比附,是一种权宜之计,“非谓比拟,便同涯极”“岂以喻词而成通极”,并非说佛法和老庄之说意旨内涵真正相同。到了唐代情况大变,“今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两不谐会。”因此不必再引道释佛了。自然玄奘菩萨亦不许道教之人以佛语来解释道德经,说“莫引佛言。如何弃置旧踪越津释府”“……注解老子何不引用。乃复旁通释氏。”,这帮道士听了玄奘菩萨的话,则“无言以对。遂即染翰缀文”
(4)有关道德经的翻译
a、道德经中“道”字的分歧:玄奘菩萨坚持道德经的“道”字不可翻译为梵语“菩提”。即道德经之道与佛教之“菩提”所说之“道”意趣不同也。
b、玄奘菩萨坚持不肯翻译老子的“河上公序”。说“序实惊人。同巫觋之婬哇。等禽兽之浅术。将恐西关异国有愧卿邦。”“叩齿咽液之序。其言鄙陋。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翻译了会给国家乡邦摸黑。于是道士们只得向朝中宰辅报告,玄奘菩萨就向中书官员介绍了印度外道的情况,意为这些外道的思想是“东夏老庄所未言也”,老庄之说相较印度某些外道都显得浅薄,如果这序再翻译过去,“若翻老序彼必以为笑林”,一定会成为彼邦的笑话。于是朝中官员亦认同他的看法。这个道德经的序就没有翻译。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一直流传着“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其实就算是到现在,还是会有很多人依然在遵循这个原则。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 本命佛 的角度来详解一下“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吧。
详解:男戴观音女戴佛?
一、传统文化中的谐音吉祥
国人向来重视谐音,民俗传统中的葫芦被视为福禄的象征,花瓶寓意平安,蝙蝠表示“福气”等等。“观音”谐音“官印”,“佛”谐音“福”,“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很自然地与“男带官印女带福”联系在了一起。
男子当官掌握印把子,升官发财、封侯挂印,飞黄腾达;女子有福,全家有福,还能代代有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盼望的。男戴观音女带佛可以保佑自己、家人和子孙和谐美满、富贵相安。这样的美好祝愿谁不喜欢
二、易学文化中的阴阳平衡
观音的造型是女相,属阴;佛的造型是男相,属阳。
男性属阳,女性属阴,观音为女性属阴,佛为男性属阳,故“男戴观音女戴佛”可阴阳相互搭配,达到阴阳的平衡的效果。
易学理论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之道是宇宙万物的化生之道,阴阳流转、阴阳交感是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本质,也是生命运动的内在机制。所以,阴阳平衡才能和谐统一,才能向前发展。
三、佛教文化中的化解戾气
佛法广大平等,认为幸福在自己心中,少欲知足,才会快乐幸福。女子心胸相对不够宽广,容易为小事忧愁、唠叨;而佛宽容、大度、静默。“女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豁达心胸,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些是非,多些宽容,象佛一样心胸广大,自然快乐自在。
观音是中国数千年来慈善与救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名词;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男戴观音”,可平息暴躁的心性,减少残忍和暴力,多一些慈悲与柔和,自然平安如意,远离祸害。
总的来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则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佛和菩萨没有性别之分,不必固执
佛家认为,佛和菩萨没有性别之分。
观音,本名观世音菩萨,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后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的,最初传入中国时,也是以“伟丈夫”形象高坐佛殿神堂的。但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观音逐渐与中国本土道教文化中的王母娘娘结合了起来。尤其是在武则天掌权以后,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观音逐渐演变为目前常见的秀美慈和的女性形象。
佛,是弥勒佛---未来之佛,常见形象是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给人们带来祥和幸福。
综上所诉,不论观音还是佛,都是普渡众生、祛灾祈福、逢凶化吉、永保平安的守护神,所以,在佩戴上不一定非要“男戴观音女戴佛”。
1 我理解,是指肉体死亡到投胎前的这段时间的生命过程。
2 但都不是绝对的,站在那面看,我们的肉体人身也是不确定的,不长久的,也可视为中阴的一阶段。
3 其实,生命是不死的,就是生命形式不停地转换罢了。
佛教不讲五行,讲的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我们这个世界的跟不起,就是由地、火、水、风这四大元素构成的。
佛门常说:四大皆空,这四大就是指地、火、水、风四大元素。意思是说,出家人不贪着持有这个世界任何东西,不执着五欲六尘,清净自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