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 是什么意思?

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 是什么意思?,第1张

原文:《旧唐书》卷七十九

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

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诤,即谏诤之意;诤臣即为谏诤之臣;

此上两句的意思为:

有了谏臣,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天下;

父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

君王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灭亡;父亲有能劝谏的儿子,家族就不会衰败;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名诸外道我见违诤所生众苦?谓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间种种异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所生一切颠倒见趣。如是一切,总称我见。谓我论者,我论相应一切见趣。或一切常论者,或一分常论者,或无因论者,或边无边论者,或断灭论者,或现法涅槃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或有情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谓诸邪见。拨无一切化生有情,诽谤他世。或命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谓命论者,计命即身,或异身等。或吉祥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谓观参罗历算卜筮种种邪论,妄计诵咒祠祀火等,得所爱境,能生吉祥,能断无义。又计睹相,为祥不祥。彼复云何?谓二十句萨迦耶见为所依止,发起妄计前际后际六十二种诸恶见趣;及起总谤一切邪见。云何违诤所生众苦?谓彼展转见欲相违,互兴诤论,发起种种心忧恼苦,深爱藏苦,互胜劣苦,坚执著苦,当知此中,若他所胜;便生愁恼。是名初苦。若胜于他,遂作方便,令自见品,转复增盛;令他见品,渐更隐昧;唯我见净;非余所见。执著邪见,深起爱藏。由此因缘,发生种种不正寻思;及起种种不寂静意;损害其心。名第二苦。爱藏邪见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谓已为胜,或等、或劣。因自高举,凌蔑于他。是名第三互胜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养。即为追求苦之所触。凡有所作,皆为恼乱诘责他论,及为自论免脱他难。是名第四坚执著苦。如是四种,名见违诤所生众苦。

意思是专注的静思修行,排在最前面,原文出自于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的《金刚经》。

原文: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白话译文:

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什么,可以名叫做阿罗汉。

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

”那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世尊,佛说我没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经证得一切寂然平等的专注的静思修行,在人群之中排在最前面,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

扩展资料:

《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

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

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金刚经

因为犟子、诤臣都是指反逆权威之人,而一家之主、一国之君只有在这些人存在的情况下,才不会刚愎自用。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家里有叛逆的儿子,才不会败落;国家如果有刚烈的大臣,国家也就不会亡国。犟子和诤臣都是反对权威的人,他们与代表权威的父亲、君主斗智斗勇,就让权威更加清醒的,而不是在掌控中失去了判断力。长时间的安逸对决策的人来说很可能是一个陷阱。

1权威的震慑让人信服,难以抵抗。

一家之主、一国之君都是权威的代表人物。他们往往做的决定都是令人信服的。人们对权威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古代更是如此,受君臣、父子的观念影响,作为下级的臣子、儿子都必须要遵从君主及父亲的命令。这其实是父权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算是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家庭也是更加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到国家的程度,人民也会听从国家的领导所下的命令。

2反抗让权威决策更加完美。

反抗和叛逆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他们愿意再权威面前提出反对的意见,是非常勇敢的。因为挑战权威往往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臣子如果反对君主的意见,君主对臣子会有哪些反应呢?臣子很可能会有杀身之祸。不过历史上那些忠言逆耳的故事也说明了反对其实是对权威决策的谨慎,是为了让决策更加的完美。而且一旦有反对的声音,说明这个决策是有一定的讨论空间的,在这些空间中能产生更好的决策。

3顺风顺水下可能带来危机。

如果一个权威的决策者一直都处于顺风顺水,没有人提出过疑惑和反对,他只会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判断力。只有经常保持着敏锐和反思的决策者,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一直被人捧着,事事有人称赞,容易令决策者变得傲慢,逐渐听不进其他的建议。这时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犟子、诤臣的存在是必要的,也就只有保持着与这些人斗智斗勇,才能让决策者保持冷静,自然也就不败家、不亡国了。

意思是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处的和乐;言语上,和谐不诤,是言语的亲切;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 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

出自佛教《六和敬》。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扩展资料

六和思想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

1、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

2、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六和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762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