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高等教育“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运动生理学的配套实验教材。本书包括:常用仪器设备、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与要求和14个验证型实验、19个综合型实验、11个设计型实验。本书是本着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生理学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对普通人进行健康测试与评价能力的培养。坚持实验原理经典、实验方法正确。提高“三性“实验的比例,强调应用与评价。突出全面性和计划性相结合;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目录
实验须知
一、实验课的目的
二、实验课的要求
三、实验报告的要求
四、设计型实验的程序与基本要求
第1章 常用仪器设备
一、常用手术器械
二、运动负荷器械
三、生物信号记录、处理系统
四、血液分析仪
五、放免仪
六、人体成分分析仪
七、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八、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
九、人工低氧系统
十、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设备简介
十一、计算机在运动生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2章 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与要求
一、动物实验
二、人体实验
第3章 验证型实验
实验1 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
实验2 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实验3 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
实验4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实验5 脊髓反射的外周抑制和交互抑制
实验6 人体反应时的测定
实验7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血浆的缓冲性质试验
实验8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实验9 通气阈的测定
实验10 蛙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问歇
实验11 离体蛙心灌注
实验12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实验13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14 人体基础代谢的测定
第4章 综合型实验
实验15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张力、收缩速度和输出功率的影响
实验16 时间、动作关系的表面肌电分析
实验17 视力、视野及眼肌平衡的测评
实验18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19 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和去大脑僵直
实验20 人体脑电的测评
实验21 呼吸运动的调控
实验22 心脏泵血功能的测评
实验23 左心室收缩间期和舒张间期的测定
实验24 人体安静与运动过程中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评
实验25 神经体液因素对兔心血管系统的调控
实验26 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实验27 Pwc120的测评
实验28 最大摄氧量的测评
实验29 无氧功率的测评
实验30 肌肉力量的测评
实验31 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实验32 活动性休息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
第5章 设计型实验
实验33 运动负荷与能量代谢的测定
实验34 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测评
实验35 运动对氧运输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
实验36 不同人群有氧运动能力的比较
实验37 有氧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
实验38 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功能的变化
实验39 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价
实验40 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
实验41 低氧环境对氧运输系统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附录
一、人体与动物常用的生理常数
二、常用生理溶液成分表
三、常用非挥发性麻醉药物
四、标准状态(sTPD)气体容积的换算系数
生物教案是 教学设计 的文本表现形式,是生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为此,下面我整理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的支持与运动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的支持与运动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区分骨骼与骨;
2:运动系统的组成;
3:人体的骨骼分为哪几部分,骨骼的作用;
4: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骨连接的3种形式;
6: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7: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长骨和关节的结构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3: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
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关节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三、资料准备:
课本,双色笔 四、学习过程: 环节一: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那么动物的运动要有其结构基础,这节课就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设计意图:点入主题;
环节二:运动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做一个屈肘的动作,并质疑:这个动作由人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完成的从而提出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
运动系统 骨连接
骨骼肌
设计意图:告知学生人体的许多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持下,由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着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形成的。
环节三:人体的支架——骨骼
首先让学生自己区分骨骼与骨,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组成的。
头骨
骨骼 躯干骨:胸骨,肋骨,脊柱
四肢骨 上肢骨: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下肢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骨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支持,保护)
设计意图:课堂上用人体的骨骼组成模式图,让学生认识人体的骨骼。
环节四:长骨的结构
骨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但结构基本相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59页的长骨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来总结长骨的结构。
血管 对骨有营养作用
骨膜 神经
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
骨质 骨松质:结构疏松,蜂窝状,可以接受一点压力
骨的结构 骨密质:致密坚硬,大部分在骨感,抗压强
骨髓:红骨髓有造血的功能,黄骨髓没有造血的功能
设计意图:骨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长骨的结构,并且再讲解一些生活中有关骨的例子,如骨折,增加学习兴趣,并且要让学生懂得合理的锻炼身体。
环节五:骨的连接
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并启发思考我们能自如的做这些动作是因为骨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连接组合而成的。
不活动的连接:如脑颅骨
骨的连接 半活动的连接:如脊椎骨
活动的连接 :如髋关节
两骨间的连接叫做关节,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关节面 :
关节 关节囊 :能把相邻两骨牢固的联系起来
关节腔 :内有润滑液,能够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
设计意图:注意:给学生们讲解脱臼的发生,这样也描述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关系,并建议学生运动时不要用力过猛,合理的运动。
环节六:骨骼肌
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它们有不同的功能。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并在身上寻找这些简单的动作有哪些肌肉参与:如:让学生紧紧咬住牙齿,摸到两颊的肌肉变硬,这部分肌肉就是收缩的咀嚼肌;头向右转并稍仰,在左侧的颈部摸到一条斜行的肌肉变硬,这块肌肉就是左侧的胸锁乳突肌等。
头颈肌:如表情肌,咀嚼肌,额肌,胸锁乳突肌等
骨骼肌 躯干肌:胸大肌,三角肌,斜方肌等
四肢肌:肱二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等
设计意图:再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让学生体会这一动作的产生和那些肌肉有关,这样联系实际更加让学生理解骨骼肌。
最后,让学生通过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总结人体的任何 动作,都不是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多组肌肉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五、小节与收获: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看了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的支持与运动教案的人还看:
1初二上册生物《动物的生殖》测试试题
2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初二生物 教学计划
4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知识
5八年级上册生物人的生殖练习卷
6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教案# 导语身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ēn tǐ,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躯干和四肢。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3、观察身体的内部。
出示人体外表的轮廓图,让学生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交流: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课后总结:
1、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支持运动。
2、骨骼不能独立运动,它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播放录像。(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二、认识心脏和心跳
1、(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2、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3、(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4、(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5、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总结: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及每个器官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了解食道、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特征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四、教学准备
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为每组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用的透明塑料软管、熟米饭粒。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一日三餐都要吃食物,那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谁来说说?
生:
师:吃了食物我们才有力气去做事,力气从哪里来?
那么,食物是怎样为我们提供力气和能量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吃下去的食物去哪里了?
1、食物经过了哪些主要消化器官
(1)首先要考考你: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从嘴里又去哪里了?
学生回答。
还可能到哪里?(学生补充回答)师反馈:不错,食物就像一位游客在我们体内旅行。
(2)我们身体里哪些器官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些器官都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你们想知道这些重要的器官张什么样吗?它们都是怎样参与把食物变成能量的?
好!让我们看看食物旅行的第一站:口腔
☆(1)口腔里有什么?食物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口腔:牙,舌,唾液。(功能:食物被磨碎了)
问:为什么要把食物磨碎呢?(容易吞下去)
没有磨碎就咽下去了会怎样?(卡住喉咙)
☆(2)喉咙我们把它叫做“食道”。食物就是通过食道被运输到胃里的。
实验一:②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米饭。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实验中的塑料管相当于我们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方法:蠕动
这个器官有什么特点?
食道:直、光滑、软
功能: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3)这就是食物旅行的第二站:胃。胃是什么样的呢?像什么?(袋子)
实验二:①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馒头和蔬菜。如果我们反复捏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
功能:暂时储存食物,分解、磨碎,使食物成为食糜
磨细成为食糜的东西又去哪里了?
☆(4)第三站:小肠。小肠有什么特点?
小肠:长、弯曲
功能: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最主要的地方
师:小肠比较长,就可以把食物中有用的东西充分吸收后为我们提供能量,但它能吸收完吗?(不能)留下的残渣就要到下一站进一步被吸收。
☆(五)第四站:大肠。它的特点是什么?比小肠粗,短
功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2、出示消化过程图
3、小结:原来食物就是这样在体内旅行的。
师讲述:食物在口腔被咬碎之后,经过食道来到胃,胃把小馒头进一步分解,变成粥一样的食糜,逐步送入小肠,小肠再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只留下残渣来到大肠,大肠吸收其中的水分。这就是食物的消化过程。
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请同学们拿出铅笔试着画一画食物从口腔出发,依次去了哪里。
三、总结。
有了这些消化器官,食物才能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为我们提供能量让我们菜有力气去学习和生活。
那消化器官重要吗?怎样保护好自己的消化器官?吃食物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小结:(1)细嚼慢咽,不“囫囵吞枣”;
(2)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贪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3)起居有规律,定时排便。
6、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图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了解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二、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1、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2、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
(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
(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三、课后总结:
1、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3、每一颗牙齿都由牙冠和牙根。
7、呵护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的?用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画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
二、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三、课后总结:
1、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2、身体内分布最广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