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BM1073肌肉定点、动点、动态模型
肌肉的起点、止点是固定不变的,然而肌肉的定点、动点在收缩中则是可变的。由于定点、动点的可变性,因此,肌肉的工作条件分为近侧支撑和远侧支撑、上支撑和下支撑,以及无支撑等。如果有动态模型,将有助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此模型是利用骨盆矢状切模型和股骨小腿骨、足骨的模型,并分别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处装上转动轴将它们连成下肢骨环节。利用富有弹性的儒教发泡制成股后肌群(只需做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即可)和腓肠肌模型,然后按其起点、止点的位置分别将它们安装在上述的下肢骨关节上,制成该动态模型。
在解剖学上,只有起点和止点的称谓。
起点,也叫定点,在运动时其位置相对固定。
止点,也叫动点,在运动时其位置相对位移较大。
参考了一下其它领域(健身)的说法,看来是在健身领域里对定点和动点有不同的用语。可能是为了能让没有相应知识的人更容易理解,而使用了“近固定、远固定”之类不精确的语言。
按肌的作用原理理解,所谓的近固定与远固定,其实是解剖学上的“起止点易位”作用。
股四头肌中,股直肌起于髋骨,其余各肌头直接起自股骨,远侧端止于髌骨(最终以髌韧带连于胫骨)。
股四头肌全部肌纤维收缩时,主要作用结果是“伸膝”。股直肌单独收缩时,可以屈髋和伸膝。
这是以“正常情况下,解剖学规定,肌的附着点以近侧为起点”作为描述方式。
所以,当髋关节固定时,相当于你所说的“近固定”----近侧端(髋骨)固定不动,远侧端收缩牵拉小腿骨移动,使膝关节做“伸”的运动。同时,股直肌收缩牵拉髋骨(髋关节)运动,出现屈髋的运动,合力的作用结果是做“直腿抬高”运动。
可以理解为,股四头肌的上部附着点定义为“起点”(定点)。躯干不动,肌肉收缩,把腿“拉”起来了。
当膝关节固定时,相当于你所说的“远固定”----远侧端(胫骨、膝关节)固定不动,股直肌收缩时牵拉髋骨(髋关节)运动,出现躯干的前屈!!绝不可能“维持人体直立”!!!!!但此时,大腿与小腿是相对固定伸直的。
可以理解为,股四头肌的下部附着点为起点(定点),腿自己没动。而是把身体“拉”过来了。
肌肉固定必须在离上次锻炼72小时内锻炼同一处肌肉,肌肉在72小时开始力量消退,然后肌肉开始消退,最后肌肉慢慢转变成脂肪(能量供应足够),不过只要你在72小时以内刺激过目标肌群,肌肉就能固定,不会消退(这里的刺激指15分钟以上有热身的锻炼)。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部位:胸大肌深层。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可使髋关节外展,下部可使髋关节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前部使髋关节屈和内旋。后部使髋关节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前面,有四个头。
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合并成一条肌腱,包绕髌骨,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股直肌可使髋关节屈,整体收缩使膝关节伸。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部位:大腿内侧上部浅层。
起点: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部位: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
起点:长收肌起自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部位:大腿内侧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后外侧浅层,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
止点: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外旋,长头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半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部位:小腿前外侧浅层。
起点: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内侧楔骨内和第1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伸(背屈)、内翻。远固定时,使小腿在踝关节处伸,维持足弓。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屈(跖屈),腓肠肌还可使膝关节屈。远固定时,可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协助膝关节伸,维持人体直立。
部位:腹内斜肌深层。肌纤维横向分布。
起点:第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
部位: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耻骨上缘。
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还可降肋助呼气。
部位:腹外斜肌深层。肌纤维由后外下向前内上斜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第10~12肋骨下缘和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
部位:腹前外侧壁浅层。肌纤维由外上向前内下斜行。
起点:第5~12肋骨外侧面。
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屈以及降肋助呼气。
部位:大腿前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向内下斜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梭形。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肌肉的近端,远端的意思是这样的。近端是指四肢靠近躯干的位置,远端是指四肢远离躯干的位置,这个知道了就便于我们理解上面的问题了。你所说的肌肉近端固定就是把靠近躯干的位置固定,远端固定则相反,把远离躯干处固定。
仰卧起坐怎么练下腹
仰卧起坐怎么练下腹,生活中很多男性都很想要拥有腹肌,他们认为拥有腹肌能够让身材看起来很好。所以想用仰卧起坐锻炼下腹,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仰卧起坐怎么练下腹。
仰卧起坐怎么练下腹11、配合呼吸
减小肚子需要配合呼吸,小腹肌肉会变得紧实,达到减小肚子的效果。
练习时:起的状态(用力时)呼气,退力状态吸气。静力状态,比如在保持45度角的时候,保持正常的胸腔呼吸,不要屏气。
平时:腹式呼吸,有助于收紧腹横肌,吸气时感受腹腔向内和向上提收,充分吸气再深呼出。在平时坐着、站着或走路时都可以有意识地腹式呼吸,养成习惯。
瘦身原理:这种呼吸法可确保处于腹部较深层的肌肉都同时参与工作。
2、起身高度:停留在45度角处
仰卧起坐追求的并不是起身高度,要了解正确的方法,最正确的方法应该延长身体与地面45度角的持续时间,从而才能有效的锻炼腹部肌肉。(持续时间30秒以上)
一般意义上的仰卧起坐减肥是把双手十指交叉放于头后。
3、双手不要抱头
一般意义上的仰卧起坐减肥是把双手十指交叉放于头后,但这样在起坐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手的力量将头抬起,这样很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拉伤。正确的方法是将双手交叉抱于胸前,或者把手放于耳侧,起坐时应让腹部发力,而并非手臂。
另外持续做仰卧起坐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些刚刚通过仰卧起坐锻炼腹肌的人不能够一下子做太大强度的仰卧起坐,可以考虑先每组进行10个仰卧起坐,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再增加每组所做的仰卧起坐的个数,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仰卧起坐怎么练下腹2仰卧起坐可以直接针对腹部肌肉群,通过动作上的细微变化,使腹部不同部位的肌肉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塑型效果。最为常见的仰卧起坐方法是将身体处于仰卧状态,膝部屈曲成90°左右,脚部平放于地面,借助外力使之固定,然后利用腹部肌肉坐立起来。
过去我们曾为了体育达标,将仰卧起坐做得又快又猛,其实这不但不能得到腹部塑型的效果,还可能造成肌肉的拉伤。这种传动的仰卧起坐存在着诸多危险隐患。
1、双手的位置,传统的仰卧起坐,双手十指交叉放于头后,在起坐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手的力量将头抬起,这样很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拉伤。正确的方法是将双手交叉抱于胸前,起坐时应让腹部发力,而并非手臂。
一般来说双手越靠近头部起身难度越大,若想加大难度可以将双手叠放与头后,注意起身时肘关节不要指向前方,尽量向两边外张。仰卧起坐的初学者还可以将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来降低起身难度。
2、发力点,传统的仰卧起坐需要将脚部固定,这样会加大大腿和髋部屈肌的负担,从而降低腹部肌肉的作用。当外力加大时,往往会利用臀部发力,完成起坐的动作,这样很容易造成腰部和尾骨的损害。因此在借助外力时应注意力量要适中。
3、速度,体育达标要在1分钟内做足30多个仰卧起坐,因此很多人认为仰卧起坐需要速度。其实不然,速度越快腹肌受到的压力会越小,正确方法应该尽量放慢速度,锻炼腹部肌肉的控制能力。起身时注意要呼气,这样可以使腹部较深层的肌肉同时得到锻炼。
4、起身高度,传统的仰卧起坐起身后需让额头触碰膝盖后还原,即上身由平躺状态迅速升起至90°左右,其实在起身升至45°之前腹直肌负担没有达到最重的阶段。
因为在这个起动阶段,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肋间肌、腰小肌、腰大肌和髂肌等的协同作用。而超过45-90°左右的过程中,由于上体重心至臀部支点的“阻力臂”不断缩短,腹进肌所起“吊车作用”的负担量越来越小,腹直肌的负担也没达到最重。
只有上身起至45°时才是腹直肌“抗阻力生长机能”的最佳时机。因此仰卧起坐并非起身高度越大越能达到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在起身45°左右的位置稍做停留,再缓慢回位,让腹直肌得到充分锻炼。
5、练习次数和组数,仰卧起坐与其他运动相比较为容易,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否则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更不利于长期坚持。最初进行时可尝试5/组,之后每次练习多加一次,当加到15/组时可尝试,加多一组,逐渐达到每次练习完成3组。
腹部肌肉群主要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等肌肉组成。腹直肌纵列于腹前壁两侧,增强腹直肌的练习可以让腹部肌肉看起来更加紧实,消除大胃感和肚腩处的赘肉。
腹内外斜分别位于腹部两侧,练习能使腰部线条看起来更加纤细,消除“游泳圈”。腹部肌肉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等。而传统仰卧起坐主要是针对腹直肌进行的训练。肌肉都有两端,运动时会以一端为固定点进行收缩。
根据上下关系,可分为上固定和下固定。以腹直肌为例,上端的附着点在胸骨、肋骨上,下端在骨盆上。因此下固定是指收缩时以骨盆为定点的情况。一般来说固定端的肌肉锻炼强度相对更大。传统的仰卧起坐为下固定。若想让腹直肌上固定也得到练习,可以尝试做直膝抬腿练习。锻炼腹外斜肌可以尝试侧卧起身练习。另外,髂腰肌位置比较隐蔽,需要加大运动量才能锻炼到。
仰卧起坐怎么练下腹3练仰卧起坐怎么做到不受伤
仰卧起坐,如果持续做两分钟就会感到很累,但这种短时大量的运动,是在肌肉没有氧气供给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主要效用在于训练肌力,消耗的是肌肉中的糖原。一般来说,只有当运动超过一定
时间,脂肪才开始消耗,指望做几分钟的仰卧起坐,并不能有效减小肚子。同时,仰卧起坐身体卷曲时,背部离开垫子很高,这种长时间的背部运动会造成肌肉的磨损,对于一些腰背部有问题的人,则可导致腰背部的肌肉拉伸,加重病情。
怎样做仰卧起坐能够既减小肚子又不损伤腰部肌肉呢
首先,练习的时间要足够长,至少在10分钟以上。
其次,练习时,身体卷曲不要起得很高,上背部或肩部离开垫子即可,动作放慢,频率不宜过快。还可以利用健身球,躺在健身球上,将健身球置于腰部,不但保护了背部和腰部,还使腹部肌肉得到充分的运动。
健康提醒:
实际上,单纯地做仰卧起坐,对减肥只是起到局部的作用,减肥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再受伤,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做仰卧起坐的同时,最好配合其他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骑车等等,这样让肌肉得到全面的锻炼,也不会轻易受伤。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仰卧起坐的资讯,可以继续阅读这篇文章:中年后做仰卧起坐增加脊椎稳定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