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什么年

2007年是什么年,第1张

丁亥年,土猪年。

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是“丁亥年”,即天干为“丁”、地支为“亥”。再根据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推算出:“丁”属阳火,“亥”属阴水,即2007年是土猪年。

2007年重大事件有1月1日,印尼亚当航空一家波音737客机在印度洋坠毁;1月28日~2月4日,2007年长春亚洲冬季运动会在中国长春举行。

按中国人将的五行学说,分金木水火土五行,每年都有不同的属性。五行中的“金”,是60年轮回一次,因此,加上十二生肖中的“猪”,就构成了“金猪年”

不明白的话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列表:

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 │ │ │ │ │ │ │ │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木 木 火 火 土 土 金 金 水 水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 │ │ │ │ │ │ │ │ │ │ │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大家都说:

2007年金猪年是60年一遇的年份,所以是个难得的吉利年份!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什么道理这60年的每一个年份都不同,为什么偏偏金猪年就那么特殊 也就是个迷信的说法罢了

有人说,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弊端是,猪肉的口感不那么好了。

于是,中国土猪又被人怀念。

有数据称,近些年,在我国每年消耗的约7亿头猪中,本土黑猪仅占2%左右。

但是,在1994年以前,中国土猪的市场份额占了约90%。

这巨大的份额落差,使得我国本土黑猪地位岌岌可危。

从霸占餐桌到被人怀念,我国土猪养殖业到底经历了啥?

养猪市场巨变:餐桌上95%的猪带有国外基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养猪大国,但可能不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

根据资料考究,我国养猪历史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

有意思的是,古人对猪的看法可不止于吃,他们还用猪祈求风调雨顺,而且这一习俗延续到了现在。

可惜的是,我国很大一部分土猪品种并没有随着这一习俗延续下来。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总共有300多种猪,中国现有猪种125种,地方猪种有88种。

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国特有的88种地方猪种里,有8个猪种(虹桥猪、雅阳猪、平潭黑猪、福州黑猪、潘郎猪、北港猪、河西猪、横泾猪)直接灭绝了,另外还有30多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形势不容乐观。

提到土猪的没落,就不得不提洋猪进口。

我国种猪进口贸易在清朝末期就有进行,当时国内引进了少量的美国汉普夏种猪,但影响不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猪市场真正开始受到冲击。

那时国内猪肉消费开始增多,人们更加偏向于吃瘦肉。

养殖场本就需要扩大规模,而洋猪又有吃得少、长得快、瘦肉多等特性,于是大量种猪被引进,洋猪(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猪)风靡一时,快速占领了90%的中国猪圈,也带动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

在此发展过程中,土猪市场一再被挤压,到了2007年,中国土猪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2%。

人们食用习惯的改变不是土猪没落的全部原因,2010年口蹄疫的流行,以及2018年非瘟的侵袭,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国土猪的地位。

2010年我国生猪存栏急剧下降,直接导致2011年猪肉价格高涨,那一年,国内猪肉进口同比翻了3倍,直接突破100万吨。

也正是那时,中国的猪肉进口贸易打开,美国、墨西哥、芬兰等国都分走了一杯羹。

同时,为了恢复产能,大量国外种猪被引进。

2018年,这种情况重演了。

非瘟侵袭之后,国内生猪产能骤减,此后,进口肉、进口种猪数量大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20年,我国从国外引入种猪124818头,其中2020年全年进口量30530头,创下十年历史新高。

2021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24462头,花费的成本超过24亿元。

引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国外对我们实施技术封锁,种业公司卖给我们的都是二流种猪,每代种猪经历了一定繁育过程之后,都会退化。

尽管如此,短短40年,在这不断“引种-繁育-退化-引种-繁育-退化”的过程中,国内桌上95%的猪都带上了洋猪基因,中华土猪被边缘化了。

本土黑猪的两大弊端:肥、慢

至于土猪被边缘化的原因,归结起来就两点:肉肥、长得慢。

一方面,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瘦肉成了大家口中的新宠,而中华土猪的瘦肉率仅有35%左右,洋猪却仿佛自带瘦肉基因,瘦肉率能达到65%以上,从商业化角度来说,洋猪更占优势。

另一方面,生长周期上,紧养慢养,土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吃4-6斤料才能涨1斤肉,而洋猪从出生到出栏仅需6-7个月的时间,吃2-3斤料就能长1斤肉。

土猪的赚钱的优势是直接被洋猪碾压了。

当然,土猪也不是一无是处,经过几千年的“基因锤炼”,土猪抗寒、耐热、高海拔适应性、耐饥饿、抗病等性能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养猪本就是为了盈利,而养一头土猪的财力物力可以养两头洋猪了,市场自然会偏向养洋猪。

归根结底,就是生猪市场大了之后,土猪的商业性不强,渐渐被市场遗忘了。

好在国家意识到了土猪生存形势的严峻性,1996年起陆续出台各种保护政策,比如比如建立地方猪保种场、保种区等,并投入科技资源进行多种保种方法。

如今,我国土猪已经形成了79个保护区和37个基因库,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以此保种。

土猪保卫战:全力打造“猪芯片”

光保种还不行,如何让土猪在市场重获“生机”,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这一事项也有进展,比如,从2009年开始,有科研单位以金华猪和国外品种(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为素材,开展了“白金花猪”配套系、“金乌猪”新品种的培育,部分专门化品系已将瘦肉率提高到56%。

2011年底开始,有广东企业以广东小耳花猪为育种素材,历时10年培育出了被毛全黑、肉质优良的“壹号黑猪”新品种。

2018年成都的种畜场成功培育出了改良版成华猪,8个月就能出栏,保留了成华猪肉质纤维多的特点,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国内各大猪企也在育种上显神通。

新希望六和从2008年开始建设育种体系,目前已培育纯种猪12000头左右。

牧原股份建立了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已经不再依赖国外进口种猪。

大北农已具备加系、美系生猪育种繁育系统,年提供优质纯种猪10万头以上。

顺鑫农业拥有一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供应了约100万种猪。

不仅如此,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包含大北农、新希望、温氏股份等25家生猪育种企业均被纳入补短板阵型,官方牵头加紧培育“猪芯片”。

可以说,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全力加速种猪培育,努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有专家建议,国内育种应该学习一些种业发达国家的模式,共享数据联合育种。

只有解决了育种问题,濒危猪种才能有“复活”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不了研究、参与不了育种,但是可以替市场选择——吃!生活水平高了之后,除了吃饱,咱还得追求吃着香!猪肉作为国内首要肉类消费品,土猪肉被选择得越多,市场越大,越容易被商业化。

值得高兴的是,广州等沿海地区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最低的1%反弹到了10%。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某天土猪将再次大范围走上国人的餐桌,国人也能扬眉吐气的说上一句:真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463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