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牦牛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牦牛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第1张

(1)牦牛的生长发育

牦牛的生长发育是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幼年、成年、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但是,由于人们饲养牦牛主要着眼于那些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性状,一旦充分发挥其有利于人类的效益后,就被淘汰或屠宰利用。因此,人们对牦牛生长发育的研究主要是在合理利用的最佳期以前,而很少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牦牛的生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即牦牛经过机体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使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增大,从而使牦牛整体的体重增长和体积增大的过程。牦牛的发育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即当某种细胞分裂到某个阶段或一定数量时,就出现质的变化,分化产生与原来细胞不同的细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牦牛的生长与发育,虽然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实际上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又反过来促进生长,并决定生长的发展方向。

以出生前后作为分界线,可将牦牛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分为胚胎期和生后期两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又可根据其生理解剖特点和对生活空间的要求及生产的关系,分为若干个阶段。

胚胎期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出生为止的时期,是细胞分化最强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受精卵经过急剧的生长发育过程,演变为复杂且具有完整组织器官系统的有机体。由于胚胎是在母体的直接保护和影响下生长发育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排除外界环境的直接干预与不良影响。胚胎期可分为胚期、胎前期和胎儿期。牦牛的平均出生重为1321千克,胚胎期的日增重为5180克。

生后期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段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一时期中,牦牛个体直接与自然环境条件接触,生长发育与胚胎时期大不相同,许多生命活动方式也随之有所变化。按生理机能特点,这一时期可划分为哺乳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5个时期。哺乳期指从出生到断奶这段时间。牦牛从出生至暖季结束约6个月为哺乳期,这是牦牛犊对外界条件逐渐适应的时期。只要不发生疾病和不出现长时间的灾害性天气,牦牛哺乳期的生长非常迅速,特别是体重的增长,一直呈上升状态。幼年期指从断乳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对牦牛来说在05~2岁。牦牛犊由依赖母乳过渡到食用饲草,食量不断增加,消化能力加强,消化器官、生殖器官、骨骼、肌肉等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强烈,逐渐接近于成年状态,性机能开始活动,绝对增重逐渐上升。但因受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高寒草地的牧草生长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使幼年牦牛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体重的生长,出现随季节而消长的规律,即曲线生长的特性。青年期指由性成熟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在牦牛为2~45岁。这时牦牛生长发育接近成熟,体尺、体重的增长趋于平稳,体型基本定型,能繁殖后代,绝对增重达到最高峰。但牦牛的体尺、体重仍出现季节性的消长规律。成年期是指从生理成熟到开始衰老这段时间。牦牛为45~8岁。成年期牦牛的各组织器官发育完善,生理机能成熟,代谢水平稳定,生产性能达最高峰,是利用牦牛的最佳期。老年期是指从机体代谢水平开始下降到死亡。牦牛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衰退,饲草利用率和生产力随之下降。因此,除特殊需要的少数个体外,一般都不应饲养到这个时期。

(2)影响牦牛生长发育的因素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遗传因素,包括品种、性别、个体的差异;另一类是环境因素,包括母体大小、营养水平、生态因子的差异。

1)遗传因素 牦牛的生长发育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与其遗传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品种的牦牛体型大小差异十分明显,且从出生到成年一直保持着这种差异。公、母牦牛间在体重和体尺上有较大差异,一般公牦牛生长快而大。

2)母体大小 母体大小对牦牛犊胚胎期和生后期的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

3)饲养因素 饲养因素是影响牦牛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的饲养是牦牛正常生长发育和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的保证。不同的营养水平和饲养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生长发育结果。例如,牦牛哺乳期增重,因哺育方式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如母牦牛不挤乳,全部乳汁供牦牛犊,以“全哺乳”的方式培育,那么牦牛犊的生长速度更快,增重更为显著。

4)生态环境因素 除饲草因素以外,其他的如光照、温度、湿度、海拔、土壤、氧分压等生态环境因素对牦牛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使牦牛繁殖、生长、成活出现明显的变化。

上述各种因素对牦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引起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1)建立品种改良及高效繁殖技术体系

加速牦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应用牦牛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产肉、产奶、产毛等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新品种(品系)。预测牦牛杂种优势,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良种牦牛杂交组合,改变长期以来牦牛自选、自育、自繁的封闭式繁育模式。推广本品种选育技术,大通牦牛、麦洼牦牛等优良品种进行本品种选育,以选育生产优质种公牛,向全国牦牛产区供应优良种公牛,改良当地家牦牛。推广牦牛复壮新技术,包括采用野牦牛冻精或含1/2野牦牛基因种牛,人工授精或本交改良复壮家牦牛。推广经济杂交实用技术,“一代乳用、二代肉用”的终端杂交法,在条件较好的牧区或半农牧区,可采用人工授精大量生产杂种牛,以建立山区肉牛产业。在牧区逐步推广犏牛半舍饲产奶、牦牛放牧产肉(包括全哺乳产犊牛肉)的生产新模式。

(2)建立科学饲养与管理技术体系

应用现代饲养技术,如暖棚技术、放牧+补饲等,建立饲草季节均衡生产供应模式,有效改变传统牦牛生产方式存在的“夏活、秋肥、冬瘦、春乏”的问题。推广高产、优质草地培育技术,缓解草畜矛盾,恢复草原生态。结合围栏建设、草场灌溉及施肥技术,提高产草能力。采用低投入低成本较粗放的草地放牧形式繁殖架子牛,集约化、高强度舍饲育肥,生产优质牦牛肉的配套技术。同时,推广糖蜜尿素舔砖,改善牦牛的营养状况。

(3)建立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

牦牛的产品,以肉、乳、毛、皮、绒、粪便等的利用最为普遍,产区的加工产品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原料,多自产自销,产值和商品率低。牦牛生产以天然放牧为主,牦牛提供的原料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价值。牦牛技术发展将具有十分突出的环保绿色特征,这也预示着对牦牛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再加上牦牛生产中投入人力少,饲料成本低,产品生产成本优势(即价位优势)使牦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力。其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牦牛血液及脏器综合利用技术,牦牛肉、乳深加工技术,牦牛乳清、乳清蛋白及干酪素生产技术,牦牛绒现场初分梳技术等。同时依靠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手段从牦牛脂、骨、胸腺、心脏、大脑、垂体、肺、肝、肾、胆、脾、血、牛鞭等器官、组织提取、分离、纯化牦牛血SOD、胸腺肽、胰肽酶、氨基酸等生化制品,成为牦牛产业的一大特色及优势品牌。

(4)建立疫病监测及防治技术体系

根据牦牛生产中疾病发生种类及特点,对牛的传染性疾病、内外寄生虫病及口蹄疫进行重点防治。加强牦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的建设,防止疫病的“入侵”,严格兽药管理,保持牛群健康。加强屠宰检疫,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5)建立牦牛生产标准技术体系

根据牦牛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牦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等技术标准,力争把牦牛标准体系推向整个牦牛产区,使牦牛产业标准化发展。

(6)建立新型产业开发技术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寒草地以旅游休闲、探险、考察为中心内容的第三产业将蓬勃发展,牦牛作为高原独特的景观牛种,与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已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牦牛生产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成高效、安全、生态、绿色的牦牛生产体系,推动牦牛产业由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观光型畜牧业的转化。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放牧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

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1)夏秋季放牧牦牛的管理

主要任务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增加畜产品产量。

经历了漫长的冬春季节,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牧草逐渐丰盛,是牦牛恢复体力,提高生产力,增加畜产品的季节,也是牦牛超量采食和增重,为下一个冬季打好基础的季节。将牦牛的妊娠、产犊和育肥调节到夏季,有利于充分利用夏季牧草的生长优势,提高牧草—畜产品的转化率,增加畜产品的收获量。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并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天左右搬迁一次,3~5天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2)冬春季放牧牦牛的管理

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

冬季,天然草原处于一年的“亏供”状态,牦牛处于亏食状态,是牛群死亡率最高的季节,因此冬季饲养牦牛要在培育和合理利用草原、提高草原牧草的产草量等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畜群结构使牛群数量保持最低水平,尽量保持草畜相对平衡。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妊娠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在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同时,在冬春季应采取补饲、暖棚培育等措施。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1)牦牛的系留管理

牦牛归牧后将其系留于圈地内,使牛只在夜间安静休息,不相互追逐和随意游走,减少体力的消耗,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性能,而且便于挤乳、补饲及开展其他畜牧兽医技术工作。

1)系留圈地的选择 系留圈地随牧场利用计划或季节而搬迁。一般选择有水源、向阳干燥、略有坡度或有利于排水的牧地,或牧草生长差的河床沙地等。暖季气温高的月份,圈地应设于通风凉爽的高山或河滩干燥地区,有利于放牧或抓膘。

2)系留圈地的布局 系留圈地上要布以拴系绳,即用结实较粗的皮绳、毛绳或铁丝组成,一般每头牛平均需2米。在拴系绳上按不同牛的间隔距离结上小拴系绳(牧民称为母扣),其长度母牦牛和幼牦牛为40~50厘米,驮牛和犏牛为50~60厘米。一般多用毛绳。

拴系绳在圈地上的布局多采取正方环形系留圈,也有长方并列系留圈。拴系绳之间的距离为5米。

牦牛在拴系圈地上的拴系位置,是按不同年龄、性别及行为等确定的。在远离帐篷的一边,拴系体大、力强的驮牛及暴躁、机警的初胎牛,加上不拴系的种公牦牛,均在外圈担当护群任务,兽害不易进入牛群。母牦牛及其犊牛在相对邻的位置上拴系,以便于挤奶时放开犊牛吸吮和减少恋母、恋犊而卧息不安的现象。牛只的拴系位置确定后,不论迁圈与否,每次拴系时不要任意打乱。

3)拴系方法 在牦牛颈上拴系有带小木杠的颈拴系绳,小木杠用坚质木料削成,长约10厘米。当牛只站立或迁入其拴系位置后,将颈拴系绳上的小木杠套结于母扣上,即拴系妥当。

(2)剪毛

牦牛一般在6月中旬剪毛,因气候、牛只膘情、劳力等因素的影响可稍提前或推迟。牦牛群的剪毛顺序是先驮牛(包括阉牛)、成年公牦牛和育成牛群,后剪干奶牦牛及带犊母牦牛群。患皮肤病(如疥癣等)的牛(或群)留在最后剪毛。临产母牦牛及有病的牛应在产后两周或恢复健康后再剪毛。

牦牛剪毛是季节性的集中劳动,要及时安排人力和准备用具。根据劳力的状况,可组织捉牛、剪毛(包括抓绒)、牛毛整理装运的作业小组,分工负责和相互协作,有条不紊地连续作业。所剪的毛(包括抓的绒),应按色泽、种类或类型(如绒、粗毛、尾毛)分别整理和打包装运。

当天要剪毛的牦牛群,早晨不出牧也不补饲。剪毛时要轻捉轻放倒,防止剧烈追捕、拥挤和放倒时致伤牛只。牛只放倒保定后,要迅速剪毛。1头牛的剪毛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为此可两人同剪。兽医师可利用剪毛的时机对牛只进行检查、防疫注射等,并对发现的病牛、剪伤及时治疗。

牦牛尾毛两年剪1次,并要留1股用以摔打蚊、虻。驮牛为防止鞍伤,不宜剪鬐甲或背部的被毛。母牦牛乳房周围的留茬要高或留少量不剪,以防乳房受风寒龟裂和蚊蝇骚扰。乏弱牦牛仅剪体躯的长毛(群毛)及尾毛,其余留作御寒,以防止天气突变而冻死。

(3)去势

牦牛性成熟晚,去势年龄比普通牛要迟,一般在2~3岁,不宜过早,否则影响生长发育。有围栏草场或管理好时,公牦牛可不去势育肥。牦牛的去势一般在5~6月份进行,此时气候温暖、蚊蝇少,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并为暖季放牧育肥打好基础。去势手术要迅速,牛只放倒保定时间不宜过长。术后要缓慢出牧,1周内就近放牧,不宜剧烈驱赶,并每天检查伤口,发现出血、感染化脓时请兽医师及时处理。

1)钳压精索法 助手站于牦牛的后方,用右手抓住牦牛的右侧睾丸向下后方牵引,使其右侧精索紧张,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在阴囊颈部将右侧精索紧贴于阴囊颈右侧皮肤处。术者站在助手右侧,将无血去势钳嘴张开,在睾丸上方2~3厘米处轻轻夹住精索,猛力下压钳柄,即可听到精索被挫断的音响(类似腱切断清脆的“咯吧”声),但皮肤保持完好。稍停1分钟左右,轻轻松开无血去势钳。为了保证可靠,一般在钳夹处上或下方15~2厘米处再钳压1次。用同样方法钳压另侧精索。术后皮肤局部涂以碘酊。

2)手术摘除睾丸法 术者以左手握住阴囊颈部,将睾丸挤向阴囊底,使囊壁紧张,局部洗净、消毒。右手持刀,在阴囊底部,做一与阴囊缝际相垂直的切口,一次切开两侧阴囊皮肤和总鞘膜(适于小公牛);或在阴囊底部距阴囊缝际1~2厘米处与缝际平行地切开皮肤及总鞘膜(适于成牛公牛),左手随即用力挤出睾丸,分离与睾丸相联系的韧带,露出精索。贯串结扎精索,于结扎处下方1厘米割断精索,除去睾丸及附睾。术后阴囊皮肤切口开放,局部涂以碘酊消毒。

3)勒断精索法 勒断器由60厘米长一根麻绳和30厘米长的脚踏板及手提棒3部分组成。将牛倒卧保定后,把勒断器的绳索在阴囊颈部绕一周,术者两脚踏板,两手紧握提棒,一松一紧反复向上拉动提棒,持续10分钟左右,以精索被勒断为度,术后皮肤局部涂以碘酊。

4)阴囊颈部结扎术 术者两手将精索握住向下撸搓,进行消毒后。将睾丸挤压到阴囊底部,助手将消毒好的双股缝合线或橡皮筋牢牢扎在精索下1/3处数圈,把橡皮筋捆箍于阴囊基部。1周后睾丸自行脱落。

5)精索穿刺术 用消毒好的弯曲缝合针穿上双股10号缝合线,刺入精索处外皮内,顺精索外围沿精索环绕到针眼处出针,两线牢固打结,将线结消毒后送入阴囊皮肤内,术后2~3天睾丸实质变软,逐渐萎缩、坏死而自然脱落。

6)化学去势法 将要去势的公牦牛保定,将睾丸推到阴囊的端部,用注射器抽取6毫升10%福尔马林溶液,在阴囊上滴2滴,进行注射部位的消毒。之后用针头插入一只睾丸内,旋转针头,分2~3个点注射,每点注射2毫升10%福尔马林溶液,再以同样的方法对另一只睾丸进行注射;或每个睾丸注射10~20毫升化学去势药液(10克氯化钠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再加上1毫升甲醛),一般处理3周后公牛便失去性能力。

农垦科学院党委组织各学科专家积极参加北大荒集团“科技在线助春耕”活动,助力垦区春耕生产。院党委选水稻育种、水稻栽培、水稻植保、玉米育种、大豆育种、马铃薯、食用菌、蔬菜、苜蓿、奶牛、肉牛、生猪等12个学科的13名专家参加由北大荒集团在快手APP开通的 《科技在线一帮一》互动平台17场现场直播,就种植养殖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线上讲解答疑,为垦区春耕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十四)肉牛养殖技术篇

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孙晓玉研究员做客北大荒集团在快手平台开设的《科技在线一帮一》直播间,进行线上讲解答疑。

1

如何做好肉牛的选种选配技术?

选种选配是肉牛繁育场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黑龙江垦区肉牛品种,经过近十年多的改良,主要含德系西门塔尔牛血统,由于德系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兼用牛型,根据现有牛群的遗传品质,目前的改良目标是注重西门塔尔改良牛群体的3个主要性状。主要是注重对体高、乳房和肢蹄的改良,做好人工授精或本交记录,避免近交情况发生,因为近交后的后代易出现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下降等现象的发生,近交系数低于在625%为宜。

2

请问肉犊牛最佳断乳时间?

肉用犊牛和奶犊牛的饲养方式有区别,奶牛场对奶犊牛实行人工饲喂牛奶,2月龄断奶。肉牛养殖场不给母牛挤奶,只用于繁殖和哺乳犊牛。如果超过2个月犊牛不断奶,在不影响发情配种的情况下,产后带犊哺乳母牛的饲养管理重点是恢复体况,主要是采食量、产乳量和机体免疫力,头胎母牛还要考虑增加生长需要,带犊哺乳母牛微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营养指标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犊牛吃奶加补饲生长速度快,建议肉用犊牛适宜断奶时间以3-4月龄为宜,经济效益好。对于瘦弱哺乳母牛可以早断奶,以便恢复体况,促进早日发情配种。采取几个月龄断奶,也可根据牛场实际情况而定。

3

肉牛用的酒糟怎么喂?

酒糟分为白酒糟和啤酒糟,使用酒糟育肥时,应对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日粮中的添加比例。水分较大的酒糟购买量大又不能及时喂完,可以进行贮存,贮存方法和青贮相同,在贮存时最好添加益生菌,时间在30天以上,保证发酵质量。经过我们的化验分析,贮存发酵的纯高粱白酒糟初水分5895%,粗蛋白1864%。特别是用稻壳做为辅料的白酒糟,虽然经过发酵贮存,适口性仍然较差。由于酒糟中的酸度和木质素含量较高,并残留有乙醇、乙酸,甚至甲醇等有害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控制用量,应有一个星期的过渡时期,鲜酒糟可占日粮的30-40%。由鲜酒糟饲喂引起的腹泻、膨胀病、湿疹、膝部和关节红肿等症状,采用停止饲喂或减量的方法。

4

体重约500千克的育肥牛每天的正常增重是多少?

如果对育肥公牛,日粮配制科学,饲喂做到24小时不空槽,管理精细化,舒适度好,育肥到500千克阶段,以平均日增重15千克以上为好,主要看料重比,料重比低,经济效益好。

5

我场自繁自育肉牛场,如何快速扩大母牛群?

对于自繁自育牛场,可选择有资质的种公牛站的优秀种公牛,采用定制生产种公牛性控冻精的方式,在育成牛中应用性控冻精,可快速扩繁牛群。

6

东北地区如何选择好的肉牛养殖品种?

东北地区属北方寒区,应选耐寒,耐粗饲,抗逆性强,繁殖性能好的肉牛品种,北方地区适宜的肉牛品种很多,生产普通牛肉的品种有西门塔尔牛、夏洛莱、利木赞、草原红牛等,可以生产高档牛肉的品种有延边黄牛、和牛、安格斯牛等。不是肉牛全产业链的企业和养殖场或养殖户,适宜养殖生产普通牛肉的品种,西门塔尔牛在我国群体较大,容易买到。

7

肉牛育肥阶段每天多少DMI采食量比较合适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815 2004版的肉牛饲养标准,例如:450和500千克育肥牛,日增重都是12千克,干物质日需要量分别是99千克和1062千克,占体重的22%和212%。不同体重阶段,所占比例也不相同。

8

肉牛运输应激综合症如何预防?

北方进入春季,是肉牛补栏的时期,购买牛只时,须做好牛只的选择,一看,牛只健康、膘情好,背毛光亮、精神状态好、步态正常、呼吸、反刍是否正常和鼻镜是否湿润。在购买地,要随时观察采食、粪便、饮水情况;二是检疫,要对口蹄疫、布病和结核病进行检疫,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后,开具检疫证,打好检疫耳标和牛场牛只编号;三是运输前准备,在运输前少喂或不喂倾泻性饲料;按照说明书,提前2-4天饮用黄芪多糖、电解质多维等。四是装车前准备,装车前对车辆做好消毒,铺好垫草,保证运输安全;五是过渡期饲养,牛到场后,先休息2-3小时后少量饮水,防止饮的过多,1-2天后自由饮水,从第2天起,逐渐饲喂优质干草或揉碎秸秆等,根据牛的精神状态,4-5天后,可以从少到多按日粮饲喂精料,并进行驱虫、健胃和免疫接种口蹄疫苗,过渡期约15天后可进入正常饲养。对运输应激较大的牛应及时隔离和治疗。

9

蒸汽压片玉米在肉牛育肥上有哪些好处?

蒸汽压片玉米是经100~110℃蒸汽调制处理30~60分钟,是一个淀粉凝胶糊化的过程, 可提高淀粉在消化道的消化率,加工过程中, 蛋白质的结构得到改变, 有利于牛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消化率,还可以提高育肥牛日增重。通过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18年的公牛谷饲育肥试验,第一组是在精料补充料中蒸汽压片玉米占60%,普通玉米占8%,蒸汽压片玉米替代普通玉米88%,第二组是颗粒精料补充料中玉米占68%,在粗料相同情况下饲喂,平均日增重第一组蒸汽压片玉米组比第二组饲喂普通玉米组高90克。

10

春季有很多小牛犊出现咳喘的症状,还有死亡的,解剖后,肺部都是坏死,什么原因?

没有在现场,不能准确判断病因。犊牛肺炎是由支原体,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病原感染所致,多见1-15日龄,得过肺炎的犊牛,后期生长容易受阻。支原体引起的咳喘,用瑞可新等抗生素治疗,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用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还可配合一些中药使用;如能购买到疫苗还可免疫接种。同时也要到专门的兽医检测部门化验,根据检测结果对症治疗。除治疗外,还要及时将病犊牛隔离,单独饲养,做好牛舍消毒和卫生,不要喂发霉变质饲料或灰尘较大的干草和秸秆,牛舍要通风干燥。(详见,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公众号,受限条件下,肉牛牦牛产业自救自强技术指南)。

11

肉犊牛的防疫多大开始比较合适,需要哪些疫苗?

犊牛可以从90天左右进行口蹄疫病的初次免疫接种,初免后1月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年4-6个月免疫1次。牛布鲁氏杆菌病的免疫,详见(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发布的受限条件下,肉牛牦牛产业自救自强技术指南)。在布病免疫时,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做好人员防护及免疫接种剂量,记录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和其它说明等,并在所在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12

犊牛的腹泻怎么防治?

犊牛腹泻是目前肉牛养殖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该病的原因有环境、病原性感染、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在3周龄内犊牛多见。首先要做好预防,前提是要求犊牛有好的生存环境,关键是“温暖、舒适、卫生、干燥、营养和疾病防治”。

发现腹泻的犊牛要及时治疗。一是吃好初乳。最好方法是1小时内由人工灌服和用奶瓶饲喂初乳的方法,最好吃足4升;若采用由犊牛自由吸吮则要及时人工辅助。产房提前消毒,干燥,有干净柔软的垫草,保暖,保证适宜温度和舒适度。母牛日粮蛋白质比例也要适宜,以防犊牛消化不良。

腹泻治疗:可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采用饮用生理盐水补液;静脉补25-50%糖60毫升,09%氯化钠溶液200毫升等方法;还应采集粪便到专业兽医卫生检测机构,分离病原微生物,选择对症药物治疗及时治疗。

13

公牛犊常出现脐带炎,怎么办好?

首先要预防脐带炎,把好接产关,正确方法断脐带,接产时将没有扯断的脐带用消毒剪刀距犊牛腹部约10厘米处剪断,将滞留在脐带内血液和粘液挤出,再用5%碘酒消毒浸泡2-3分种结扎,不要将消毒药注入或灌入脐带中,以免脐孔周围充血,引发肿胀和脐带炎。此外,注意达到消毒时间,防止起不到消毒作用。(详见,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公众号,受限条件下,肉牛牦牛产业自救自强技术指南)。

14

肉牛犊多大可以喂开口料?

产后一星期,开始训练吃开口料,由少到多,逐渐增加。15天后可以少量给些优质粗饲料。也可以在1-2月后,给犊牛日粮中,增加谷物饲料如蒸汽压片玉米等,促进犊牛瘤胃的生长发发育。

15

开春了,犊牛应该预防些什么?

注意犊牛区的保暖、舒适、卫生、干燥的环境;重点注意防止犊牛腹泻和呼吸道疾病;供给犊牛优质的精、粗饲料,防止饲料霉变和犊牛的应激等。

16

犊牛下生后,控羊水是否合理?

接产犊牛,正常产的犊牛,精神状态好,头部抬起,很健康,直接将体表粘液清除即可,如产程时间过长,产下后马上清理口中粘液,对有缺氧或窒息状态的犊牛,采取及时按压胸部或倒立方法,观察犊牛状态,恢复正常后,人工辅助犊牛吃到母乳。

17

肉用母牛初配月龄控制在什么时候?

肉用母牛初配月龄根据体重,建议大体型西门塔尔牛以430-450千克配种为宜,约占成年体重的70%。根据育成牛的生长情况,满足营养需要,可实现平均15-16月龄配种,如果营养水平低,管理不精细,生长缓慢,还要延迟至18月龄甚至更长时间。

18

肉牛每个阶段蛋白的需求不同,有适宜比例吗?

对于肉牛养殖场,不管是公牛和母牛,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815 2004版的肉牛饲养标准执行,但各个养殖场可根据自身牛场长期经验积累,制定本牛场牛群适宜的日配配比例和供给量,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和不同日增重等都有所不同。例如,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实验牛场,带犊的哺乳母牛粗蛋白的供给量每天每头1300-1400克,按母牛日需要量供给。

19

好多人买种牛时都买净脸,除了美观,净脸和眼圈有什么区别吗?

西门塔尔牛,有白色的脸部,也有带眼圈的,带眼圈的牛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的照射,保护眼睛,带眼圈不影响生产性能,是否是白色净脸和带眼圈,主要是牛的遗传品质更重要。

20

奶牛料可以喂肉牛吗?

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对于奶牛场,育肥奶公牛,可以用产奶牛的剩料,根据剩料的营养成分,再配制精料补充料或浓缩料加玉米,再搭配粗饲料,并根据牛群数量和阶段体重设计日粮配方。第二种情况:产奶牛料是根据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阶段等设计的,营养水平较高,成本也较高。最好是根据肉牛场繁殖母牛的不同生理阶段和饲料种类等来配制,即科学、灵活又实用。

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牦牛群间都有差异。绝大多数地区的牦牛仅只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它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需的营养。就是在冬春冷季,天然草地牧草枯萎、饲草缺乏的情况下,除少数体弱、难以度春的幼龄牦牛和母牦牛,补给少量的干草或青贮牧草外,一律不给补饲。牦牛群的管理,则随气候季节而定。

一、牦牛的放牧

牦牛的放牧多数地区采用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数地区实行围栏分群放牧。

1.牧场的划分

牦牛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属于高寒草地气候,只有冷、暖季节之别,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因而一般将牧场划分为夏秋、冬春两季,即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牧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牧场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离定居点的远近和交通条件等。夏秋牧场选在远离定居点,海拔较高,通风凉爽,蚊虻较少,有充足水源的阴坡山顶地带;冬春牧场则选在定居点附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避风雪的阳坡低地。

牦牛分布的有些地区,属高山狭谷地貌,牦牛可利用的草地总面积虽很广阔,但被深谷分隔为相对“零星”的草地,往往一个村、组、户使用的草地分散在几条山梁上,每一牦牛群只使用其中一、二个山梁的草地。因此,也有将牧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只是春、秋牧场使用的时间短、面积较小,似由冬牧场去夏牧场,或由夏牧场回冬牧场的过渡性牧场。该地区多以山沟、林边草地为冬牧场,以岭端草甸为夏牧场,山坡地带为春、秋牧场。

2.牦牛群的组织

为了放牧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对牦牛应根据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进行分群,避免混群放牧,使牛群相对安静,采食及营养状况相对均匀,减少放牧的困难。牦牛群一般分为:

①泌乳牛群,又称为奶牛群。是指由正在泌乳的牦牛组成的牛群。每群100头左右。对泌乳牦牛群,应分配给最好的牧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使其多产乳,及早发情配种。在泌乳牦牛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未产犊仍继续挤乳的母牦牛,数量多时可单独组群。

②干乳牛群,又称为干巴牛群。该牛群是指由未带犊牛而干乳的母牦牛,以及已经达到初次配种年龄的母牦牛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

③幼牛群。是指由断奶至周岁以内的牛只组成的牛群。幼龄牦牛性情比较活泼,合群性差,与成年牛混群放牧相互干扰很大。因此,一般单独组群,且群体较小,以50头左右为宜。

④青年牛群。是指由周岁以上至初次配种年龄前的牛只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这个年龄阶段的牛已具备繁殖能力,因此,除去势小公牛外,公、母牛最好分别组群,隔离放牧,防止早配。

⑤育肥牛群。是指由将在当年秋末淘汰的各类牛只组成,育肥后供肉用的牛群。每群150~200头,在牛只数量少时,种公牛也可并入此群。对于这部分牦牛可在较边远的牧场放牧,使其安静,少走动,快上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加快育肥速度。

不过上述牦牛群的组织和划分,以及群体的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各地区应根据地形、草场面积、管理水平、牦牛数量的多少,来因地制宜地合理组群和放牧,才能提高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3.牧场的合理利用

夏秋和冬春牧场的利用时间,主要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和气候而定,一般各用半年。每年夏初(4~5月),整群分群后开始出牧,由冬春牧场转入夏秋牧场;每年冬前(11~12月),清点圈存数后,转入冬春牧场。但由于受草场面积和气候的影响,往往夏秋牧场利用不足,而冬春牧场利用过度,其结果反应出草、畜供需间的矛盾大,出现季节性的不平衡,在冬春季牦牛基本上呈半饥饿状态,掉膘严重。人们对牦牛乳、肉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市场价格上升,且与绵羊毛、肉之间的比价失调,饲养牦牛比饲养其他家畜的经济效益高,收入多;加上受“牛”是财富的传统观念影响,牦牛的存栏数持续增长,绵羊、山羊饲养量却有所下降。导致牦牛在草地畜种结构中的比例失调,使本来已不太合理的牛、羊比例更为不合理;使冬春季牧场的草畜矛盾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优化牦牛种群结构,控制或减少牦牛数量的发展,才能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以求提高牦牛乳、肉等产品量及经济效益。

牦牛群在夏秋季牧场上,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天搬迁一次放牧地。其搬迁的方向和路线,应基本固定,年年如此。两放牧地的距离,以不超过20千米为宜。搬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人、畜、帐篷设施等同时迁移,牦牛群在迁移途中基本上不采食,待到新牧地后再放牧。另一种是人、帐篷设施等搬迁到新牧地,而牦牛群照常放牧,不随人、物一起走。只是出牧的方向朝着新的牧地,并逐渐向新牧地靠拢,晚上收牧于新牧地。

冬春季牧场上牧地的搬迁,其间隔时间可延长一些,一般在一个冬春冷季里,搬迁2~5次。如牦牛群小,并有条件给以一定量的补饲的,在一个冷季里也可以不搬迁。

4.棚圈

放牧牦牛的草地上,除棚圈及一些简易的配种架、供预防接种的巷道圈外,一般很少有牧地设施。

牦牛的棚圈只建于冬春牧地,仅供牛群夜间使用。多数是就地取材,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几种类型。

①泥圈。泥圈是一种比较永久性的牧地设施,一般应建在定居点或离定居点不远的冬春季牧场上。一户一圈或一户多圈。主要供泌乳牛群、幼牛群使用。

泥圈墙高1~12米,大小以200~600米为宜,在圈的一边可用木板或柳条编织后上压粘土方式搭建棚架,棚背风向阳。

泥圈可以单独建一圈,也可以二、三个或四、五个圈相连。圈与圈之间用土墙或木栏相隔,有栏内相通。在顶端的一个圈中,可建一个本栏巷道,供预防接种、灌药检查等用。

②粪圈。是利用牛粪堆砌而成的临时性牧地设施。当牦牛群进入冬春冷季牧场时,在牧地的四周开始堆砌。方法是每天用新鲜牛粪堆积15~500px高的一层,过一昼夜,牛粪冻结而坚固,第二天又再往上堆一层,连续几天即成圈。粪圈有两种:一是无顶圈,如象四堵围墙那样,关栏成年牦牛,面积较大,可防风雪。另一种是有顶圈,关栏犊牦牛,其形状如象倒扣的瓦缸,基础如马蹄,直径约1米,层层上堆逐渐缩小,直至结顶,高约1米,正好可关1头犊牛。圈的开口处与主风向相反,外钉一木桩,犊牦牛栓系在桩上,可自由出入圈门。圈内可垫一些干草保暖。

③草皮圈。是一种半永久性的,经修补后第二年仍可利用的牧地设施。在冬春季牧场上选择避风向阳处,划定范围,利用范围内的草皮,堆集而成的圈。草皮堆高60~2500px左右,供关栏公牦牛和驮牛。

④木栏圈。用原木取材后的边角余料围成圈,上面可盖顶棚,用于关栏犊牦牛。木栏圈可建在泥圈的一角,形成圈中圈,即选取泥圈的一角,围以小木栏,开一低矮小门。圈内铺以垫草,让犊牦牛自由出入。夜间将犊牦牛关栏其中,同母牦牛隔离,母牦牛露营夜牧,以便第二天早上挤乳。

5.放牧牦牛群的管理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

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①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迁一次,3~5d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②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二、牦牛的管理

管理牦牛的技术水平和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差异。多数地区采用的大致情况如下。

1.挤乳

挤乳是牦牛管理中劳动量很大的一项工作。牦牛挤乳分为犊牛吸吮和手工挤乳两个阶段。在每次挤乳过程中,吸吮和挤乳要重复两次或排乳反射分两期。因此,需要的时间长、劳动效率低。

由于牦牛的乳头细短(长仅为2~75px),一般采用指擦法挤乳。牛群挤乳时间长短,影响到产乳量和牦牛全天的采食时间,所以挤乳速度要快,每头牛挤乳持续时间要短,争取每头牛在6分钟内挤完。泌乳母牦牛对生人、异味等很敏感,因此,挤乳时要安静,挤乳员、挤乳动作、口令、挤乳顺序和相关制度,不宜随意改变。

牦牛的挤乳还无法采用机械挤乳的方法。因此,挤乳员要掌握正确的手工挤乳技术,才能提高挤乳速度和产乳量。挤乳员挤乳时,若双手的力量较均匀地分布在前膊、手指和手掌的肌肉上,并配合正确坐着挤的姿势,则能使肌肉在紧张工作中消耗的能量得以补充,可不觉困倦地挤乳。否则蹲着挤乳,肌肉过度紧张,用力不匀时,不仅挤乳速度慢,而且很快就觉得双手无力。

挤乳时挤压乳头所需的肌肉力量约15~20千克,若每群牛挤乳25h ,挤乳速度80~140次/分钟,则每天手关节及肌肉的紧张动作达12~21万次,劳动强度是很大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双手。每天用温水(40℃)浸泡手、臂1~3次,每次10~15分钟。浸泡后擦少许护肤脂,然后用自己的手相互按摩手指、关节及上膊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新陈代谢,防止双手发病。

2.育犊

牦牛犊一般为自然哺乳,为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牧地的产草量、犊牛的采食量及其生长发育、健康状况,调整对牦牛的挤乳量。犊牛在2周龄后即可采食牧草,3月龄左右时可大量采食,随年龄的增长哺乳量逐渐减少。

同成年牛相比,牦牛犊每日采食时间较短,卧息时间多。因此,在放牧中要保证充分的卧息时间,防止驱赶或游走过多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不宜远牧,天气变冷,遇风雪时应及时收牧,应有干燥的棚圈供卧息。

进入冬春季,牦牛犊哺乳至6月龄时,一般应断乳并分群饲养。如果一直随母牦牛哺乳,幼牦牛恋乳,母牦牛带犊,均不能很好采食,甚至拖到下胎产犊后还争食母乳。在这种情况下,母牦牛除冬春季乏弱干乳外,就无干乳期,不仅影响到母、幼牛的安全越冬过春,而且使怀孕母牛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就很难提高牦牛的生产能力。对出生迟哺乳不足6月龄或乏弱的牦牛犊,可适当延长哺乳期后再断乳,但一定要对母牦牛在冬春季进行补饲。

3.配种和去势

配种和去势是牦牛繁殖技术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牦牛的增殖和牦牛群的管理、产品的生产,而且与牦牛的选种选配、后代的品质等关系密切。因而在牦牛管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牦牛的配种一般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根据公牦牛的性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处于优胜地位公牦牛的竟配能力而达到选配的目的;也注意及时淘汰虽居优胜地位而配种能力减退的公牦牛。公牦牛配种年龄为4~8岁,以45~65岁的配种能力最强,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母牦牛的初配年龄为3岁左右。公母牦牛的比例以1:14~25为宜。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来提高受胎率和进行选配。即当发现发情母牦牛后,将其系留于定居点,用绳捆绑其两肢,套于颈上,左、右二人牵拉保定,然后驱赶3头以上公牦牛来竟配。当母牦牛准确地受配两次后,将公牦牛驱散,并将新鲜牛粪涂抹在受配母牦牛臀部,防止公牦牛再次爬跨配种,松去绳索。

牦牛成熟晚,去势年龄比普通牛迟,一般在2~3岁,不宜过早,否则影响生长发育。有围栏草场或管理好时,公牦牛可不去势而育肥。牦牛去势最好选在气温暖和、蚊蝇少的5~6月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并为暖季放牧育肥打好基础。去势手术应迅速,牛只放倒保定时间不应过长,手术后缓慢出牧,一周内就近放牧,不要剧烈驱赶,并每天检查伤口,发现出血、感染化脓时请兽医处理。

有些地区采用非手术的提睾去势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是将公牦牛保定后,用手将睾丸尽力挤向阴囊上端,使其紧贴腹壁,然后用弹性好的橡皮圈套紧睾丸下端阴囊,使睾丸不能再下降,因睾丸紧贴腹壁后温度升高,致使精子不能成活,生理上达到去势的目的。因雄性激素仍继续产生,公牦牛的生长速度比手术摘除睾丸的公牦牛要快,产肉量高,提睾去势的公牦牛仍有性欲,可作试情公牛,单独组群放牧时应加强管理,避免相互爬跨、离群等而造成的不安静。

4.妊检

母牦牛发情配种后,一般都能受孕,且较少发生流产等中止怀孕,加之牦牛孕后发情的病例不多,因而对牦牛一般可以不作妊娠检查。牧民判断牦牛是否受孕的标准是下一个情期是否再发情。若要进行妊娠检查,蔡立认为,以直肠检查最为简单易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93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