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主任答疑:拇外翻术后常见问题

胡勇主任答疑:拇外翻术后常见问题,第1张

患者女,40岁。拇外翻手术后45天,伤口周边皮肤发红,碰触时有疼痛感,而且大拇趾有过电般麻麻的感觉。现在脚还是肿的,穿鞋不方便,走路时感到疼痛。

现在术后一个半月了,为什么大拇趾会感到麻?这种麻木会逐渐自行消失吗?已经做完手术45天了,为什么脚还是肿的?怎么做才能快速消肿?能够用温水泡脚吗?这时候泡脚会不会导致刀口感染?是否要等这些症状全消失了才能下地走路?

拇外翻手术过程中,需要把血管、神经和肌腱等露出来,这个过程可能会牵拉到神经。再加上手术后脚出现肿胀,周围的软组织粘连等,可能也会压迫神经,造成伤口处有麻木感。但只要神经没有完全损伤,这种麻木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手术后脚肿,也是十分常见的。目前,从我完成的1500例拇外翻手术中发现,在手术后2 3个月内,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脚肿。其中,大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为了尽快消肿,可以在术后两周拆完线之后的2 3天后,用温水泡脚。当然,拆完线就说明伤口已经愈合,而且手术的钢针也不会暴露在皮肤外,所以此时泡脚是不会出现感染的。另外,手术后早期下地走路,也能减轻脚肿的现象。而在刚开始走路时,建议患者穿一种特殊的鞋子——前足免负重鞋,这样走路时前脚掌不必承受重量。这种鞋要持续穿六周后才能换上普通的鞋子。

患者女,25岁。拇外翻术后一个月,刚刚去除纱布,手术截骨的地方现在刚刚长好,但大拇趾的上半截关节可以弯曲,第二节关节完全不能弯曲,处于僵化状态,而且一活动就疼。

手术之后为啥大拇趾活动僵硬?怎么做脚趾才能自由弯曲?能不能用手掰脚趾?以后大拇趾抓地功能会不会受影响?

拇外翻手术后,出现大拇趾不能弯曲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因为手术后早期,脚趾一直用纱布包着,缺少功能锻炼造成的。另外,有的患者拇外翻比较严重,手术要更加复杂、治疗的范围也比较大;有的患者手术后大拇趾出现肌腱粘连;或者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比较差,怕疼不敢弯曲等,都会导致在刚刚去除纱布后,脚趾活动困难的现象。一般在手术后早期,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就能避免这种现象。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足外科,有专门的康复师。患者手术后,我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分,然后康复师根据评分来指导患者进行合适的康复训练。一般这种康复训练,最早可以早在大拇趾还包着纱布的时候就开始做,等到摘掉纱布后,大部分患者的大拇趾就能够很好地活动了。

案例中的患者,虽然没有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但现在刚刚摘掉纱布,此时进行康复训练也不晚。建议患者做牵拉、屈伸大拇趾等功能锻炼,一般就能有效地改善大拇趾僵化的现象。当然,也可以尝试用手掰脚趾,但“掰脚趾”也是有技巧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牵拉脚趾,不仅不会使骨头裂开,反而会将韧带拉松弛,有助于关节的活动,从而缓解僵化现象。而大拇趾的抓地功能,主要跟肌腱有关。手术中医生会注意保护肌腱,只要肌腱正常,抓地功能就不会受到影响。

患者女,32岁。10个月前做的右脚拇外翻手术,现在右脚大拇趾能够弯曲也没有感到不舒服,只是相比左脚的大拇趾,右脚的稍微高一点,站直后有点咯脚。此外,现在右脚第二脚趾走路的时候感到比较疼,而且越来越严重,下方还有明显的老茧。

明明术前是大拇趾疼,为什么术后变成第二脚趾疼了?跟右脚的大拇趾比左脚的高有关吗?该怎么办?

患者手术前大拇趾疼,而手术后变成第二个脚趾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1手术前,患者除了大拇趾疼以外,其实第二脚趾也有疼痛感,只是疼得不严重,被大拇趾的疼痛感所掩盖了。等到手术后,大拇趾不疼了,第二个脚趾的疼痛就显露出来了。2正常情况下,脚上主要是大拇趾、小趾和脚后跟这三个地方承重。大拇趾因为拇外翻做了手术,由于多数患者手术时要把骨头打断,重新排列,所以,手术后大拇趾可能会出现变短、抬高的现象。这样一来,原本由拇趾来承受的重量,会落下第二脚趾上面。长此以往,第二个脚趾就会出现疼痛。如果第个二脚趾只是稍微有点疼,这时建议患者穿特制的摇椅鞋,防止前脚着地,能够有效解决疼痛;如果穿鞋后还感到疼痛,或者第二个脚趾不走路也疼,那么就建议做手术,治疗第二脚趾的疼痛问题。

患者女,28岁。两年前在一家私人诊所进行拇外翻手术,手术前只是穿高跟鞋会疼,现在穿运动鞋走路时都会感到不舒服,而跑步时右脚脚掌着地就会感到特别疼。

手术后患者穿运动鞋都会感到不舒服,跑步脚掌着地就疼,为什么会比手术前更严重呢?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拇外翻手术后,穿鞋有些不舒服是十分常见的,需要慢慢恢复。在恢复期间,选择合适的鞋子是十分重要的。手术以后就不要再穿原来的鞋子,因为原来的鞋子适合术前的脚。手术后,需要选择适合现在的脚的鞋子。案例中的患者,除了穿鞋不舒服之外,跑步时脚掌着地就疼,所以他不仅要重新选鞋,还建议他通过垫鞋垫、穿特制的摇椅鞋等办法,来改善疼痛状况。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仍然感到疼痛,就需要找专业医生咨询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拇外翻手术比较精细,对于医生的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建议患者去专门做足踝手术的医生那里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并不是所有问题,都用一种手术方式来解决。因此,找对大夫也是十分关键的。

看看是否有“剪刀步”?平衡怎么样?可以到神经外科或脑外科检查一下,就不用担心了!

再——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及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为特点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女孩发病较男孩多。

本病最明显的改变是球结膜血管扩张,以后出现眼睑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其次是面部、耳及颈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有时皮肤还可见到咖啡牛奶斑、色素脱失斑等改变。

神经系统症状最早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开始表现在走路时,生后18~24个月开始出现症状,也有晚到5岁后才开始起病,病儿出现运动不协调、走路步态不稳、用手指鼻不准确等,到12~15岁发展到完全不能走路。随着病程进展,智力逐渐减退。

本病患儿常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肺炎、鼻窦炎反复发作。查血免疫球蛋白(lgA)减少。

治疗本病主要是针对共济失调进行医疗体育训练,重点训练走步。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检查有几个方面:姿势、坐、站时的静止平衡状态,步态,四肢的共济运动,言语,书写,肌张力,震颤和眼震。3~5岁小儿检查共济运动时医生先做示范。首先观察小儿的一般性活动,玩玩具的情况。年长儿可观察其穿衣、进食、系钮扣、取物、写字、走路等日常活动是否协调。然后可用下列方法进行检查。

1姿势平衡 坐位姿势异常时,可见躯干摇晃,两腿外展以保持平衡,两腿并拢则坐不稳。站立姿势异常时,两足分开(足基底宽),躯干摇晃。小脑蚓部病变时,向前后或左右摇晃;小脑半球一侧病变或一侧前庭病变向病灶侧倾斜。

2步态 异常步态为走路蹒跚,两足分开,足基底加宽,不能走直线,步幅小,不规则。检查时可令小儿睁眼及闭眼向前行走,并令突然转弯。或令突然停步,再开始行走。足尖走路、足跟走路;向前走,再倒退走;蹲下,站起来;单脚跳等动作可以显示较轻的共济失调。小脑半球一侧病变时走路向病灶侧倾斜;绕椅子顺时针方向行走时,右侧小脑半球病变者向椅子撞击。

3指鼻试验 小儿一上肢伸直外展,再用食指尖触自己鼻尖。以不同方向、速度、睁闭眼反复进行。或做指一指鼻试验:小儿用食指尖先触及医生食指,再摸自己鼻尖,反复进行。两侧比较。异常时动作快慢轻重不一,不协调,或出现意向性震颤。小脑半球病变时病灶同侧的指尖接近目标时常超过目标(辨距不良)。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无困难,闭眼时指鼻困难。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常在同一动作出现。

4快速轮替动作试验 小儿前臂做快速交替性旋前、旋后动作,重复数次,观察其动作是否流畅、规则、有节律。或做拇指与食指快速反复对合;两手同时抓紧与松开;足趾连续轻击地面;连续拍打对侧手背等动作。在小脑损害时可见动作笨拙、节律不齐、缓慢不稳。

5反跳试验 小儿两上肢向前平伸、闭目,医生用手分别或同时向下推动其前臂。有小脑病变时,患侧上肢的上下摆动幅度过大。

6反击现象 小儿肘关节屈曲,医生握其前臂用力拉开,同时嘱小儿给以阻抗,医生突然松手。正常时小儿前臂有轻度反击,小脑病变时反击过度,手可击于胸部或面部。

7跟膝胫试验 小儿仰卧,将一侧下肢举起,屈膝,将足跟放在对侧膝盖上,再将足跟沿胫骨前缘向下滑动。反复数次。两侧比较。小脑病变时举腿及触膝时有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沿胫骨下移时摇晃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足跟找不到膝盖。

8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 是平衡性共济失调的检查。小儿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后倾斜欲倒为异常。小脑性共济失调睁眼闭眼都站不稳,闭眼稍明显。小脑蚓部病变易向后倾;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或一侧前庭损害向病灶侧倾倒。感觉性共济失调只当闭眼时站立不稳。

9肌张力检查 小脑皮质和小脑的三个脚病变时,病灶同侧肢体的肌张力减低。在静止状态下检查肌张力可触摸肌肉的紧张度、硬度。当被动屈伸小儿的肢体时,正常时可感到阻抗。阻抗过小,或关节活动的范围过大,说明有肌张力减低。两侧比较。摇动小儿腕部以检查肌张力是一个方便的方法。肌张力减低常伴腱反射减低。坐位检查膝腱反射时,股四头肌收缩后,小腿钟摆样来回摆动。

10震颤 小脑病变没有静止性震颤。在保持特定姿势时可有粗大、无节律的动作性震颤。运动到达目标时震颤明显,即意向性震颤,指鼻试验可以发现。

11言语障碍 小脑病变有构音障碍,吐字不清、缓慢。音量大小不等,语音时断时续,音调时高时低,称顿挫性言语。有时发音突然而生硬,称爆发性言语。这种发音困难是由于发音肌肉的共济失调引起,特别与轮替动作不良有关。

12眼球震颤 小脑疾病时的眼震多因小脑与前庭的连系损害引起,可为一过性或间歇性。小脑半球病变时,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而缓慢的眼震。

婴儿期检查小脑功能比较困难。在学会独走以前很难诊断共济失调。早期可能有肌张力减低、发育迟缓等,只有到能够独站、独走后,才易看出躯干共济失调。精细动作的共济失调要等到上肢运动进一步发育才能看出。

1 陷谷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足背,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简易取穴: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是。

2 陷谷穴穴位解剖

在第2跖骨间隙中,有第2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深层有第2跖背动脉;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3 陷谷穴功效和作用

类属:为胃经腧穴,属木。

功效:疏经通络,清热利水。

作用机制:陷谷属胃经,为胃经之腧穴,五行属性属木,木性条达,疏泄之力甚强,除能通调腹气治疗消化系统疾患外,还可清热利水,通络消肿,治疗湿热壅滞阳明的水肿,热病,面浮目肿;五腧穴理论认为“输主体重节痛”,故该穴通过疏通经络,利湿消肿的的作用,可治疗足背肿痛,足趾屈伸不利。

4 陷谷穴常用配伍治疗

胃腑疾患可配中脘,足三里;水肿可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面浮目肿可配合谷,太阳,人中;足背肿痛,足趾屈伸不利可配足三里,八风。

脚趾头疼痛是 一个或大或小的疾病,这种脚趾头痛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会让患者痛不欲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关于脚趾头疼的解决方法。

1 第一:患者需要知道的就是,寒湿凝滞足痛,多发于足趾,走路时下肢沉困无力,痛甚则跛行,小腿酸胀重着,肌肤冷而苍白,渐次变为紫暗,患肢怕冷,麻木刺痛,入夜尤甚,舌淡苔白,日久不愈可成脱疽。

2 第三:如果患者是关于风湿痹阻足痛.方面的问题,部疼痛,遇阴雨寒冷加重,常兼有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下肢困重,舌苔薄白,脉浮或濡缓。

3 第三:当然,我们患者还应该考虑是痛风,是尿酸代谢异常的疾病,建议你控制摄入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酒、肉汤鱼汤菜汤、豆制品等。注意多喝水。发作期可以使用芬必得、秋水仙碱、短期使用泼尼松。

注意事项

脚趾头痛会让患者的生活受到阻碍,因此解决脚趾头痛的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的迫在眉睫了。

如果晚上突然疼痛,刚有可能是痛风,你虽然不是晚上,但不可掉以轻心。

痛风在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一次疼痛之后,看起来关节的炎症消除了,和正常人一样,实际上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继续作怪,渐渐关节变得肿胀僵硬、屈伸不利;第三阶段为痛风中期,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几次急性发作以后,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此时,肾功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度下降;第四阶段为痛风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由于关节永久性畸形,影响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极大地身心痛苦。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等,临床出现浮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肾功能明显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8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