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项少羽是项羽吗

《秦时明月》项少羽是项羽吗,第1张

庵罗女经:世尊在庵罗园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智正念等法。庵罗女听法后,翌朝以食供养。

四念处解释链接

(六二二)庵罗女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跋只①人间游行。到鞞舍离②国庵罗园中住

尔时。庵罗女③闻世尊跋只人间游行至庵罗园中住。即自庄严乘车。出鞞舍离城。诣世尊所。恭敬供养。诣庵罗园门。下车步进。遥见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

世尊遥见庵罗女来。语诸比丘。汝等比丘。勤摄心住④。正念正智。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云何为比丘勤摄心住。若比丘已生恶不善法当断。生欲.方便。精进摄心。未生恶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习增满。生欲.方便。精勤摄心。是名比丘勤摄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

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摄其心。正智正念。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时。庵罗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为庵罗女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尔时。庵罗女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受我请中食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庵罗女知世尊默然受请已。稽首礼足。还归自家。设种种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时到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诣庵罗女舍。就座而坐

时。庵罗女手自供养种种饮食。食讫。澡漱.洗钵竟。时。庵罗女持一小床⑤坐于佛前。听佛说法

尔时。世尊为庵罗女说随喜偈⑥

施者人爱念  多众所随从

名称日增高  远近皆悉闻

处众常和雅  离悭无所畏

是故智慧施  断悭永无余

上生忉利天⑦  长夜受快乐

尽寿常修德  娱乐难陀园⑧

百种诸天乐  五欲悦其心

彼于此人间  闻佛所说法

为善逝弟子  乐彼受化生

尔时。世尊为庵罗女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注解]

① 跋祇: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提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首都是鞞舍离。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种族名。又译为「跋耆」、「拔耆」、「跋闍」。

② 鞞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跋祇国又称为鞞舍离国。另译为「毘舍离」、「毘耶离」、「广严城」。

③ 菴罗女:优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名,跋耆国的绝世美女,多位王子曾争夺她,后来成为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王妃。在佛陀晚年经过鞞舍离城时,她听佛说法而皈依佛,并将自己的园林布施给三宝,即为鞞舍离国的菴罗园。菴罗女的儿子包括良医耆婆和证阿罗汉的无垢尊者,后来她听了无垢尊者说法后也出家,证得阿罗汉。

④ 勤摄心住:勤奋地收摄心念并保持住。

⑤ 小床:矮的座位。又译为「卑床」。

⑥ 随喜偈:出家人在接受布施后,对布施者的祝福。又译为达嚫、嚫愿、祝愿、呪愿。

⑦ 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另译为「三十三天」。

⑧ 难陀园:忉利天王天帝释的四大园林之一,提供各种娱乐及美妙的境界。又译为「难陀林」、「难檀槃那园观」、「欢喜园」、「大喜园」。

[对应经典]

参考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念处相应47〉第2经正念经。

-----------------------------------

翻译:

六二二、庵罗女经:世尊在庵罗园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智正念等法。庵罗女听法后,翌朝以食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跋祇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他到了首都鞞舍离城的庵罗园中居住。

 那时,庵罗女听说世尊于跋祇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安住于庵罗园中。于是自己就立刻整饬车驾,走出鞞舍离城,想到世尊住处,恭敬供养他。她来到庵罗园的门前,就下车步行进去,在远处就看见世尊被大众们围绕着,正在说法。

 世尊遥见庵罗女过来,就告诉众比丘说:「各位比丘们!要精勤地摄护内心,有正念正智,现在庵罗女就将来到,所以我特别告诫你们。怎样叫比丘精勤摄护内心呢?就是比丘如已生起了邪恶不善之法,就应当将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即运用方法),精勤地摄护内心;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使它生起;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法,使之保持而不忘失,努力修习,使增益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地摄护内心,这样就叫做比丘精勤摄护内心了。

 怎样叫做比丘的正智呢?就是比丘进退的威仪能常依随正智,回顾观察,肢体的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也都能依随正智而行,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智。

 怎样叫做正念呢?就是比丘能系心观察色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能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念。所以你们要精勤摄护内心,有正智正念。现在庵罗女就将来到,因此我特别告诫你们。」

 这时,庵罗女来到了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就为庵罗女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即静默地安坐着。

 这时,庵罗女整理好衣服,就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希望世尊与所有大众们,明天能接受我中食的供养!」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她的邀请。庵罗女已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就向佛陀顶礼,然后回到自己家中,备办各种食物,布置床座,到了次日清晨,就派人去请佛陀说:「受供的时间已到了。」

 这时,世尊就和所有大众去到庵罗女家,各自就座而坐。

 当时,庵罗女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食毕,澡漱、洗钵后。这时,庵罗女拿一张小床,就坐在佛陀之前,聆听佛陀说法。

 当时,世尊为庵罗女说了一首随喜的诗偈:

  「能布施的人,人人都会爱念他,会被众人所随从敬仰;

   他的好名声将随日而增高,远近的人全都能听闻;

    与大众相处常保持和雅,远离悭贪而无所畏惧。

    所以智慧的布施,能断除悭贪永无残余,

    将来能受生到忉利天中,长夜地感受快乐,

    尽形寿而常修德,在难陀园中安享娱乐,

    那儿有百种的天乐,以及五欲来怡悦他的心。

    这一类的人就是在人间里,常听闻佛陀的说法,

    成为佛陀的弟子,他快乐地被化生到那儿去。」

    当时,世尊又为庵罗女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六二二经注释:

1、忉利天:即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为帝释所居之天。

2、难陀园:又叫欢喜苑、欢乐园、喜林苑。为忉利天帝释四园之一,在喜见城外北方,诸天入此,则自起欢喜之情,故名欢喜。

3、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

4、善逝弟子:善逝,乃佛陀十号之一。善逝弟子,即佛陀弟子。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念处相应47〉第2经正念经。

二.念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离的菴婆巴利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说: “比丘们,比丘应该保持念和觉知,这是我给你们的教法。

 “比丘们,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实观察身,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受,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心,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法,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比丘们,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们,什麼是一位有觉知的比丘呢?比丘在往还的时候,对往还有觉知;在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的时候,对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有觉知;在屈伸身体的时候,对屈伸身体有觉知;在穿衣持钵的时候,对穿衣持钵有觉知;在饮食、咀嚼、感受味觉的时候,对饮食、咀嚼、感受味觉有觉知;在大便、小便的时候,对大便、小便有觉知;在行走、站立、坐著、睡觉、睡醒、说话、静默的时候,对行走、站立、坐著、睡觉、睡醒、说话、静默有觉知。比丘们,这就是一位有觉知的比丘了。

 “比丘们,比丘应该保持念和觉知,这是我给你们的教法。”

唐代的“舞者乐之容”实际上是我国早已有之的对乐舞的一种传统人事。所谓“容”是“容貌”之意,“舞者乐之容”指舞蹈乃“乐”的视觉形象,此时觉形象具体表现为人体的姿态动作、空间调度、服装道具,即《乐记》所谓“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羽龠干戚”、“文采节奏”。这就是说,“乐”决定“容”,有什么样的“乐”就会有什么样的“容”。而“乐”作为古代礼乐统治中的重要因素,其性质如何?对此,古人有一个共识——乐与政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2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