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关节镜手术具有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缩短病程的特点[1]。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利于水肿和积液的消退。功能锻炼要因人而异,以不疲劳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早期离床活动及负重训练 关节镜手术一般主张早期离床活动,术后第1天开始鼓励患者部分生活自理,如洗脸、刷牙等。术后5天可借助拐杖不负重下地行走,1周后改为患肢部分负重,3~4周后达到完全正常负重。
肌力训练
1 踝关节及足趾屈伸运动 术后12h开始,患肢固定做踝关节足趾的匀速屈伸为1组运动。8~10组/min,每次3~5min,每日3~4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术后1天开始,患肢固定,患者仰卧或坐卧,膝关节伸直,绷大腿肌肉,感到髌骨上下滑动为有效。3~5组/min,每次10~20min,每日运动3~4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3 直腿抬高练习 术后第2天,患者仰卧,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高患肢,抬腿高度为10~20cm,每次10~20min,每天2~3次。
4 被动训练 后第2天,开始被动屈膝,每天2~3次,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以防粘连。术后第3天,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一般从屈膝30度开始,每天2次,每次60min。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天增加10~15度,术后1周,使被动屈膝达90度,第2周达100~110度。
朋友,坐着就没有练肌肉的说法哈! 腿肌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股四头肌是前外侧群也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包括直肌、股中肌、股外肌和股内肌。这四块肌肉的机能是保持股骨垂直,以维持人体直立并帮助下蹲和起立。前外侧群还有人体中最长的肌肉之一的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前者可使大腿弯曲和外旋,使小腿弯曲和内旋,如踢毽子时的腿部动作;后者可使大腿弯曲和内旋,还能对大腿的肌肉收缩起到辅助支撑作用。 \x0d\\x0d\后群的肌肉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股二头肌的机能是使小腿弯曲和外旋,大腿后伸;半腱肌和半膜肌的机能除使小腿内旋外,其他均同股二头肌。 \x0d\\x0d\内侧群的肌肉有大收肌、耻骨肌、短收肌、长收肌和股薄肌。这些肌肉保证了大腿的内收、外旋、后伸、弯曲和小腿的弯曲和内旋。 \x0d\\x0d\小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肌的机能是使足和足趾完成各种活动;后群肌在跑动时的后蹬和跳跃时的起跳动作中有重要作用;外侧群肌的机能主要是维持足弓。 \x0d\\x0d\大腿肌群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可以说,它不仅是全身力量的基础,而且也是健美体型的基础。如果大腿和小腿的肌肉不发达,上身肌肉练得越好,人就越显得畸形,体型也就谈不上匀称和健美了。 \x0d\\x0d\负重深蹲 杠铃置于颈后肩上,两手握住横杠,全身直立,挺胸收腹,腰背肌肉保持紧张。然后屈膝下蹲至两膝全屈,稍停,以股四头肌的收缩力伸腿起立,两腿伸直,并使股四头肌极力绷紧,稍停。再重新下蹲。此动作的呼吸方法有两种:轻负荷情况下,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重负荷情况下,先吸气,随即下蹲,起立前呼气,然后吸气起立。练习中,做最后几次下蹲动作时,如呼吸急促,也可在起立后连续快速呼吸几次,以便吸人更多的氧气。做动作时意念应集中于股四头肌。本动作也可两手握哑铃或肩负沙袋、米袋来练习。 坐姿伸小腿 坐姿,脚穿铁鞋(将哑铃或沙袋系在脚上亦可),以股四头肌的收缩力使小腿伸直,股四头肌极力绷紧,稍停,再放下重做。小腿伸直时吸气,小腿放下时呼气。意念应集中于股四头肌。两小腿可同时伸直,也可交替伸直。 \x0d\\x0d\俯卧屈小腿 俯卧凳上,脚穿铁鞋(将哑铃或沙袋系在脚上亦可),以股二头肌的收缩力,使两小腿同时屈向大腿,股二头肌极力绷紧,稍停,再放下重做。小腿上屈时吸气,放下时呼气。意念应集中于股二头肌。 \x0d\\x0d\直立负重提踵 手握杠铃置于颈后肩上,两脚站在10厘米厚的木板上,脚后跟露出木板。以小腿三头肌的收缩力提起脚跟,使小腿三头肌极力绷紧,稍停,脚跟下落,一直落至低于木板面而不能再低为止。然后重做。提起脚跟时吸气,落下脚跟时呼气。意念应集中于小腿三头肌。脚下垫木板,为的是使小腿三头肌充分伸展,这样,提起脚跟时,就需要花更大的力量,使小腿三头肌得到更彻底的锻炼。动作与负重深蹲相同,只是下蹲和起立时全用脚尖负重。当两腿完全伸直后,再放下脚跟,使小腿三头肌放松,然后再提起脚跟,用脚尖支撑身体做动作。起立时吸气,下蹲时呼气,意念应集中于小腿三头肌。 \x0d\\x0d\坐姿负重提踵 坐姿,杠铃置于大腿上,靠近膝部,两手握杠,脚掌踏在10厘米厚的木板上,脚跟露出木板。提起脚跟,使小腿三头肌极力绷紧,稍停,脚跟下落至低于木板面,直至不能再低为止。然后重做。提起脚跟时吸气,落下脚跟时呼气。 \x0d\腿部肌肉训练\x0d\股四头肌 后蹲 \x0d\起始姿势 \x0d\站在深蹲架前,屈膝,两手握住深蹲架上的杠铃并担负在颈后肩上。向前走两步,两脚开立,略宽于肩,足趾稍向外撇,身体伸直 \x0d\\x0d\动作过程 \x0d\屈膝下蹲到大腿上面和地面平行或稍低,静止一秒钟,大腿和臀部用力使两脚蹬地,使身体回复到直立。按规定次数和组数重复再做。完成后,退回几步,把杠铃放回深蹲架上。 \x0d\\x0d\呼吸方法 \x0d\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 \x0d\\x0d\注意要点 \x0d\在做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背部要平直,上体勿前倾,臀部不要后突,后腰要下塌,动作要稳定。腿部快伸直时,用力挺直膝关节。 \x0d\\x0d\-------------------------------------------------------------------------------- \x0d\股四头肌 前蹲 \x0d\起始姿势 \x0d\站在深蹲架前,屈膝,两手握住深蹲架上的杠铃托在胸前肩上。向前走两步,两脚开立,略宽于肩,足趾稍向外撇,身体伸直 \x0d\\x0d\动作过程 \x0d\屈膝下蹲到大腿上面和地面平行或稍低,静止一秒钟,大腿和臀部用力使两脚蹬地,使身体回复到直立。按规定次数和组数重复再做。完成后,退回几步,把杠铃放回深蹲架上。 \x0d\\x0d\呼吸方法 \x0d\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 \x0d\\x0d\注意要点 \x0d\在做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背部要平直,上体勿前倾,臀部不要后突,后腰要下塌,动作要稳定。腿部快伸直时,用力挺直膝关节。 \x0d\\x0d\-------------------------------------------------------------------------------- \x0d\股四头肌 腿举 \x0d\\x0d\起始姿势 \x0d\仰卧在“腿举架”的底板上,蜷缩双腿让整个脚底顶住加重板的底面。 \x0d\\x0d\动作过程 \x0d\两腿用力向上蹬板,到两腿完全伸直,同时尽力收缩股四头肌。静止一秒钟,屈膝,让加重板慢慢下降到先卡定的高度。重复再做。 \x0d\\x0d\呼吸方法 \x0d\用力蹬板时吸气,回降时呼气。 \x0d\\x0d\注意要点 \x0d\仰卧时,臀部正对加重板的中心下方。蹬板时,整个脚底平贴住板底。 \x0d\\x0d\-------------------------------------------------------------------------------- \x0d\股四头肌 坐式腿屈伸 \x0d\\x0d\起始姿势 \x0d\坐在专制长凳上,在滚轴的另一边加上所要重量的杠铃片,两脚勾住滚轴,小腿与大腿成90度角。 \x0d\\x0d\动作过程 \x0d\两腿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伸直膝关节,使小腿向上挺直。静止一秒钟,垂下小腿,重复再做。 \x0d\\x0d\呼吸方法 \x0d\用力蹬板时吸气,回降时呼气。 \x0d\\x0d\-------------------------------------------------------------------------------- \x0d\股二头肌 立式腿弯举 \x0d\\x0d\起始姿势 \x0d\站在一高木块或矮凳上,一脚系一哑铃,自然直悬在木块外,另一腿支撑体重,一手或两手扶墙或木条。 \x0d\\x0d\动作过程 \x0d\屈膝,把小腿用力尽量向后弯起,静止一秒钟,同时尽力收缩二头肌。自然垂下小腿到原来位置,重复再做。 \x0d\\x0d\呼吸方法 \x0d\弯起小腿时吸气,下垂时呼气。 \x0d\\x0d\注意要点 \x0d\弯起小腿时,不要让大腿前后摆动。 \x0d\\x0d\-------------------------------------------------------------------------------- \x0d\股二头肌 俯卧腿弯举 \x0d\\x0d\起始姿势 \x0d\俯卧在专用长凳上,两脚踝伸钩在滚轴下面,滚轴另一面加上所要重量的杠铃片。 \x0d\\x0d\动作过程 \x0d\屈膝,把小腿向后弯起,到最高点时尽力收缩二头肌。静止一秒钟,伸直下小腿到原来位置,重复再做。 \x0d\\x0d\呼吸方法 \x0d\弯起小腿时吸气,放下时呼气。 \x0d\\x0d\注意要点 \x0d\弯起小腿时,大腿平贴凳面。如没有专用的腿弯举凳,可俯卧在普通的长凳上,脚系哑铃、杠铃片做。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4 先天性内翻足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7 跗骨并合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9 高弓足 10 副舟骨 11 先天性内翻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13 龙虾足 14 卷缩趾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16 趾屈曲畸形 17 趾背伸畸形 18 多趾 19 缺趾 20 巨趾 21 并趾 1 拼音
zú jī xíng
2 简介小儿足部畸形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占第一位。其余各种畸形类型甚多,形态各异。畸形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单独存在或与其他骨胳畸形并存。足部功能虽不及手指功能重要,但因负重关系足部畸形常引起疼痛,而需及时治疗。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参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4 先天性内翻足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似,足于距骨头以前呈内收和内翻畸形,足跟内翻、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X线片可明确诊断。
用手法将患足外翻,牵拉纠正前足内收和内翻畸形,每日20~30次,至畸形完全纠正。手法治疗无效时,可作楔形石膏,逐步纠正畸形,每2~3周更换石膏一次至畸形纠正。会走病儿需穿外翻矫形鞋,预后良好。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较常见,常发生于女性第一胎。有人认为是初产妇羊水过多,子宫内压过高所致。病儿足部可背伸与胫骨成25°角或触及小腿前方,严重者足背外侧皮肤挛缩,跖屈动作明显受限。5%患儿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前应排除神经肌肉疾病,如病儿足趾能自由伸屈者,表示无神经肌肉或骨胳畸形。可用手法矫治,每天20~30次使足部尽量跖屈,2~4个月后,畸形消失。此外,在踝关节前方置棉垫,并用绷带固定亦可纠正畸形。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先天性马蹄外翻足少见,其足跟外翻,足部下垂。畸形较固定而不能活动,可为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一部分。常伴有肘关节、膝关节活动限制,髋关节脱位、腕与手屈曲,大拇指内收等。诊断时需排除大脑性瘫痪引起的马蹄外翻足。
早期应用手法矫治,纠正外翻和足下垂,手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石膏矫治。顽固病例需手术延长跟腱,石膏固定4~6周。
先天性跖骨内翻、内收畸形 跖骨内翻、内收畸形局限于足前部,足后部完全正常。跖骨全部内收、内翻。畸形的差异很大,轻者常不易发觉,重者前足较宽、穿鞋困难,鞋的前方内侧很快折断,鞋底外侧足跟处明显磨损。自足底观察,大趾向内侧凸出,足前部与足底有比较明显的内收,而足跟并不内翻。X线片显示跖骨内收和内翻,第一、二跖骨间隙增宽、跟骨和距骨的正常轴线角度无异常。
轻度畸形可用手法矫治,畸形较重时采用石膏矫治、逐步纠正,每2周更换石膏一次,约需8~10周。一岁以上患儿,石膏矫治无效时,作内侧外展肌松解, 第一跖楔关节切开术。儿童需切开跖跗关节囊和跖骨间韧带方能纠正畸形。
7 跗骨并合跗骨并合可分为单侧、双侧,完全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融合。常见于跟距关节,而距舟、跟骰关节极为罕见。
婴幼儿多半无症状,跗骨的软骨性与纤维性并合于X线片上不易发现。10岁以后当跗骨联合为骨性或软骨性、纤维性钙化后才影响距骨下关节的活动而出现疼痛,腓骨长、短肌,趾伸肌群痉挛致行走易疲劳,距骨内侧有骨性突出及足跟外翻。患足45°外斜位X线片显示跟舟骨桥,跟骨轴心位摄片显示跟距骨桥,断层摄片可确诊,晚期病例可见退行性病变。
多数病儿不需治疗,随年龄增长,患足可用特制Thomas后跟和足弓托保护。出现腓骨长、短肌痉挛时可行距骨下关节普鲁卡因或可的松封闭,或于麻醉下手法纠正外翻畸形,小腿石膏固定3~4周,拆除石膏后穿戴有内侧“T”字带的小腿支架步行三个月。早期发现跟舟骨桥者可作切除,跟距骨桥可考虑作跟距关节融合术,对伴有关节退行性变青少年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先天性外翻凸形足又称先天性距骨垂直足,是距骨头向内、向下脱位,使舟状骨与距骨颈部接触的一种畸形。约10%脑脊膜膨出患儿伴有此种畸形足。有大脑性瘫痪、三染色体症13~15或18、多发性关节挛缩、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儿都可出现此种畸形。
新生儿时期足呈船状,足趾和足跟向前后撬起、足底凸出。足底内侧可摸及质硬、固定的距骨头、用力挤压亦不出现足弓,足跟稍向外翻。病儿行走后凸出部出现胼胝,将足趾背屈、跖屈可发现活动于距骨头之前,足底部凸出之距骨头并不移动亦无疼痛。X线片能确诊,距骨头呈90°垂直状,舟状骨与距骨颈相接触,距骨头指向足内侧。侧位X线片显示足呈船状,跟骨处于马蹄位。先天性外翻凸形:X线检查示距骨与跟骨成角,距骨头向下方脱位。
新生病儿确诊后,应立刻进行手法矫治;用拇指顶住距骨头向上向外,前足向下向内复位,使患足于尽量内收、跖屈位石膏固定6~8周。复位不成功需切开复位,切开距舟关节、切断挛缩韧带、筋膜,将距骨复位,必要时切除距骨头或舟状骨,克氏针贯穿固定。其他治疗方法尚有切开复位加肌腱转移,如胫前肌腱至距骨头,距骨楔形截骨,距舟关节融合、跟距关节外固定术,10~12岁以上患儿常需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9 高弓足高弓足为内侧和外侧足弓先天增高。常见的弓形足是由神经肌肉性疾患,如脊柱裂、脊膜膨出、脊柱畸形、运动失调症等使内在肌与长肌腱功能失调引起。先天性高弓足于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待患儿行走后,穿鞋困难时才引起注意。患足内侧和外侧的足弓增高,肌力无不平衡现象、足趾无屈曲畸形,30%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能确诊。患儿于生长发育期需穿特别的矫形鞋,加用足弓托或于足底跖骨头后加用横条。有疼痛的患儿于6~8岁时可将跖筋膜剥离,足跟有内翻畸形时进行跟骨截骨术,年龄较大患儿畸形严重时,需作跗中关节楔形或“V”形截骨术。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为罕见畸形,踝关节不仅能跖屈、背伸,其侧向活动明显增加。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并伴有其他畸形,如脊柱椎体融合、腓骨缺损、下肢缩短等。此症无主诉症状。踝关节侧向活动增加后,易引起关节扭伤,成年时可出现关节炎。X线正侧位摄片,显示距骨体呈球状,胫骨关节面呈臼状。无症状时毋需任何治疗,成年后发生关节炎而引起疼痛时,可作踝关节固定术。
10 副舟骨副舟骨又称外胫骨或赘。 系足部副骨中最多见之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分两型。一种副舟骨很小,直径于02~05cm之间,圆形,无自觉症状;另一型副舟骨较大,呈三角形或钩状。临床常有平足、内踝前下方骨性隆起和局部疼痛,常于学龄后因运动量加大,体重增加而出现症状,病儿走路、久站后感足底和足内侧疼痛,舟骨隆起部有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舟骨内后方有边缘整齐的小骨块。骨块密度与舟骨相同。
本畸形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轻者宜减少活动量,穿平足鞋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副舟骨,将附于舟骨而变松弛的胫后肌腱摺叠紧缩缝合,或于舟骨鉆孔行胫后肌再植术。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有明显家族史。第一跖骨短缩时足横弓受影响,重力不能均匀分布于第1~5跖骨头,而转移至第二跖骨头,横弓下陷引起足弓中央出现胼胝而疼痛,大趾与第二趾骨间隙增宽。儿童无主诉时不需治疗。成年后,如足横弓受压而出现疼痛时,可用足弓托将第一跖骨处延长1~15cm,使重力均匀分布于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之间,症状即可消失。
11 先天性内翻大趾内翻、内收,有时可达60~90 °。此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伴跖骨、其他足趾的内翻,第一跖骨短或其他全身性骨胳疾患。于畸形足内侧,自跖骨至趾常可摸及增厚的条索, 多数患儿穿鞋有困难。
治疗时应切除增厚条索, 切断挛缩的外展肌腱和内侧跖关节囊,纠正内翻,跖关节用克氏针贯穿, 塑料夹板固定。若畸形纠正不够彻底,常易复发。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属先天性疾患,但婴幼儿时不易察觉,至青少年期才出现外翻而确诊,有明显家族史,女孩多见。由于大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内收与皮鞋摩擦造成滑囊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X线片显示趾骨与第一跖骨成角超过30°,第一、第二跖骨间隙增宽,交叉角超过10°。
用抗生素控制第一跖骨滑囊炎,宜穿布鞋,减少摩擦。治疗包括足内侧塑料夹板纠正或防止畸形发展。手术治疗适宜于年龄较大,畸形严重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于第一跖骨底或远端作楔形截骨术,跖关节囊内侧重叠,内收腱转移至第一跖骨头及切除增生的第一跖骨内侧面。手术后一般需穿矫形鞋,并用足弓托防止复发。
13 龙虾足又称先天性裂足,患足的跟、距、跗骨正常,第一及第五跖骨存在,而第二、第三跖骨,有时包括第四跖骨缺如。 大趾向外弯曲可达90°, 第五趾(或第四、第五趾)向内侧靠拢,使足呈分叉状。多数为双侧性,并伴有龙虾手、唇裂、腭裂、短指、并指、多指和耳聋等畸形。此症属显性遗传,为不完全性遗传表现频度(perance)。
1~2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将分开的跖骨基底部截骨靠拢,弯曲的趾和第四、第五趾用克氏针贯穿纠正其内翻和外翻畸形,并将分开的跖骨间皮肤切开后整形缝合,使大趾和第四趾接近, 术后需穿矫形鞋以保持纠正的位置。
14 卷缩趾又称内翻趾,是较多见的对称性、双侧畸形,一个或几个足趾向下弯曲、内翻,末节趾骨关节向外扭转,使足趾进入邻趾下方,这种畸形于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严重。发病原因可能是足趾的小肌肉发育不全。有明显家族史。
无症状时毋需治疗。年长后活动增加,跖骨头疼痛明显者可将卷缩的足趾与其内侧邻趾合并,亦可将趾长屈肌腱切断,缝合于趾伸肌腱之外侧,使趾骨关节完全伸直,并用克氏针经趾尖贯穿固定后石膏固定3~4周。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先天性小趾内翻是家族性疾病,多数为双侧性。小趾跖趾关节向上、向内半脱位,伸直时压在第四趾上,趾长伸肌腱短缩,第四、第五趾间皮肤较紧,小趾外旋、过伸,趾甲面向外,趾骨关节无屈曲,背侧皮肤与皮鞋摩擦易形成胼胝。
手法牵拉小趾使与其他四趾并行,然后用胶布固定。较大儿童有局部疼痛时,可切开第四、第五趾间蹼,进行VY或Z形延长,松解趾间蹼,延长第五趾长伸肌或切断趾长伸肌腱缝于第五跖骨头,切开关节囊,去除第一节趾骨而保留骨骺,将第四、第五趾合并缝合,手术后石膏固定3~4周。
16 趾屈曲畸形趾屈曲畸形少见, 常发生于第二趾或趾。足趾的屈曲畸形发生于远端趾骨关节,它与近端趾骨关节屈曲所引起的槌状趾不同,患趾屈曲有力,而不能主动伸直,由于趾尖触地形成胼胝发生疼痛。有明显家族史。
手术治疗将趾长屈肌转移至趾长伸肌上,效果良好。晚期关节已有畸形,应作趾骨关节融合术。
17 趾背伸畸形第二、第三趾伸直向上撬起。跖趾关节较正常为高,而向后缩,检查者可将畸形的足趾推回原位,皮肤与肌腱并无挛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婴幼儿患者可将患趾往下拉,用胶布与邻趾固定,6个月可获纠正。
18 多趾多趾为常见的畸形, 多趾多位于趾的内侧或小趾外侧。多趾可为完整的大小相同的足跖,也可是较小而缺一节的足趾,或仅有一段管状皮肤为无骨胳的足趾,偶而多趾与多余的一个跖骨连接。因足趾端宽大,病儿穿鞋困难。
治疗以早日切除为原则,最好于1~2岁时手术,切除小趾外侧或趾内侧的多趾。 但第四跖骨分叉, 伴有多趾时,应将跖骨的枝叉部分一并切除。手术时应正确设计皮肤切口,避免疤痕与皮鞋摩擦。大小相同的多趾切除后,留下的足趾有内翻或旋转畸形时,可作跖骨颈截骨术,以纠正术后内翻、旋转畸形。
19 缺趾缺趾罕见,常伴有其他缺损,如腓骨缺如的病儿第四、五跖骨,第四、五趾常同时缺如;胫骨缺如者常伴有第一跖骨和大趾缺如;第二、第三趾缺如仅见于龙虾足病儿。单纯缺趾患儿,足趾部位仅有球形软组织存在。并发畸形尚有跗骨连接,马蹄内翻足等。
缺趾病儿,如跖骨完整、横弓存在,行走无影响者,不需治疗。 第二趾缺如的病儿,为避免大趾外翻,可用垫物嵌入第一、第三趾之间,防止趾外翻畸形。
20 巨趾巨趾较多见,常见于第一、第二、第三趾。是足趾淋巴和脂肪组织增生,少数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趾迅速生长,皮下脂肪等软组织增生,并涉及足背和足底,趾骨增粗、增长,穿鞋困难。
需手术切除,保留跖趾关节,防止大趾或小趾的内收或外翻。皮下脂肪应分二期切除,每次切除足趾之半圈,以免损伤血管,3~4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跖骨肥大时可考虑破坏其骨骺,以控制病变发展,或破坏残留的第一趾骨骨骺。
21 并趾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
可以分为如下1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1) 新生儿: 扶持小儿两腋下使其呈立位,可出现新生儿阳性支持反应,向前倾其身体时可出现自动步行。此期由于阳性支持反应似小儿两下肢负荷体重,实则为反应性的支持。
(2)2个月: 新生儿阳性支持反应逐渐减弱,扶持立位时呈现两下肢稍屈曲状态。 (3)3个月: 扶持站立时两下肢仍然屈曲,开始了阴性支持阶段,时而有膝关节的伸展。
(4)4个月: 扶持站立时常见双下肢的伸展,但仍不能完全支持体重,可见有足尖站立,足趾屈曲。
(5)5个月: 用两下肢支持体重的能力增强,在两腋下稍稍扶持小儿即可站立。两下肢伸展如柱状,可负荷体重1~2min。髋关节轻度屈曲,双足在地面上呈爪状,足趾跖屈,用足尖站立,有时也全足掌着地的站立。
(6)6个月: 双下肢负荷体重的时间延长,扶持站立时可有跳跃动作。
(7)7个月: 运动形式发生改变,当扶持小儿站立时常常进行下蹲动作,然后由于髋、膝、踝关节的伸展而站起,出现双下肢反复的伸展与屈曲现象。
(8)8个月: 立位时下肢可以完全负荷自己的体重,扶持小儿腋下使其站立时,他喜欢不断地跳跃。用全足底轻轻地着地,两髋关节呈轻度屈曲状态,这时可扶持家具站立。 (9)9个月: 可自己抓住家具等物体站起来,扶持小儿两只手也可站立,体重负荷于两足的内侧。此时尚未建立垂直位的平衡,只能短时间站立。
(10)10个月: 扶物站立时可抬起一只脚,并可以呈膝立位、单膝立位的姿势,可在这种体位上向前迈出一侧下肢,足底着地,继而用两上肢将自己身体拉起成立位。 (11)11个月: 立位趋于稳定,可交替地将体重从一侧下肢移动到另一侧下肢。 可能会迈出步行的最初几步,或沿着床等物体横着走即侧方步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