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那时候的皇帝是谁

大禹那时候的皇帝是谁,第1张

大禹时代的皇帝是舜,经常说的“尧舜禹”就是上古时代三代连续领袖 。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冯或者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治都蒲阪,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后氏,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但籍贯是在郑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说法应较可信。

生平传说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往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 “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上古时候,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治理好了在大地上泛滥的洪水。当时大地上的首领还是舜,他见到禹为了人们立下这样大的功劳,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禹。人们当然信赖和自己同甘共苦、带领大家一起治理水患的禹,为了尊敬他,就叫他大禹。而一些老者觉得单用一个“大”字不够郑重,毕竟有很多叫“大头”、“大脚”、“大黄”、“大黑”的孩子,所以就倡议大家称呼禹为“夏禹”。古时候,“夏”字就是大的意思,尤其是大禹不仅把洪水治理好了,还按照山川走势,把大地划分成了九州,让各地方都有了名字,人们沟通起来方便了很多,这时候的“夏”更是专门用来形容中原大地的广大。老人们说禹的功绩和养育大家的中原大地一样,所以就尊称他夏禹。

可是,夏禹毕竟不是神仙,长年累月的奔波和辛劳,让他没来得及带领大家创造更多的奇迹就去世了。夏禹临终前,打算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帮助自己治理洪水的伯益。可是伯益却有自己的想法。伯益比夏禹年轻很多,一路追随夏禹治理洪水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那些奇特的风景、怪异的生物,让伯益感触良多。那时候的人们很少有机会见识到这些,总会把没见过的东西想象成妖怪,经常以讹传讹,闹得人心惶惶。伯益想把他见到的东西都画下来,然后把它们的习性、特点都描述清楚,让没有机会行走山川的大家也都了解更大更多的世界。伯益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终身事业,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里面,所以根本不想当首领。伯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夏禹,夏禹也很尊重他的想法。可是,大家总得有个首领呀!该交给谁呢?很可惜,还没等夏禹决定好首领的人选,他就去世了。

夏禹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九州大地,人们自然是悲痛不已,但是更糟糕的是夏禹没有交代清楚谁来接替他当大家的首领。很多部落首领在夏禹活着的时候见过他出行时候前呼后拥的风光,都很羡慕。现在夏禹去世了,又没有指定好接班人,所以这些人都觉机会来了,纷纷抢着要取代夏禹。于是九州大地又陷入了比洪水更可怕的混乱。

启是夏禹的儿子,这时候已经成年。他从小就听母亲说父亲的伟大,所以立志长大之后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夏禹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又不怕吃苦的孩子,当上首领之后,就让伯益当启的老师,教给他九州大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还经常带着启去各地勘察开凿的水渠河道,锻炼他各种本领。当年和夏禹一起治理洪水的叔叔伯伯们也都非常喜欢启,把各自的本领毫不吝啬的教授给他。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启虽然身份高贵,却非常认真努力。启不仅能安安静静的听夏禹、伯益谈论治水治国,还能和禺强、 庚辰这样的神将比力气、比武艺。而且不论谈文习武,启都有模有样,不懂的就问,输了就再练,简直就像个小老虎,有没完没了的精力。所以大家都说夏禹好福气,后继有人。

现在夏禹去世了,各个部落纷争不断,当年被夏禹镇压的一些妖魔怪物也浑水摸鱼、兴风作浪,老百姓们刚过了几年的安分日子眼看着又要毁了。人们看到这样的乱象,就更怀念夏禹,不约而同的到夏禹的坟墓前祭奠、祈祷。

这时候启正在父亲的坟前守墓,见到络绎不绝赶来的众人,赶紧上去逐个答谢,还顺手给一些老人用树枝做个手杖、用蒲草给孩子们做个蚱蜢,甚至还做了草棚、木凳方便大家休息。

“大伙儿们听我说!大家看看启这孩子,和我们的夏禹王长得多像啊!还和夏禹王一样照顾我们。你们再看看,他手多巧啊!我们为什么不让启当我们的王啊?”

“对对对!我看启比那些大王好多了!”

“我们愿意让启当大王!”

“我们愿意帮着启把那些人都打败、过太平日子!”

启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因为自己是夏禹的儿子,就因为自己随手帮了这些热心来祭奠父亲的老人一点小忙,大家就要推举他来当王。不过启倒是并不怕承担这个任务,也愿意继承父亲的志向,让大家重新过上太平日子。

就这样,有老百姓的支持,有当年追随夏禹的叔叔伯伯帮助,启带领大家经过九年的努力,重新平定了九州,成了夏禹之后的新任首领。

天下太平了,启在父亲的坟墓前向大家宣布,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之前那样的混乱,以后王位就由他的儿子来继承。而为了感谢大家共同的努力,也为了让后人们像父亲夏禹那样为大家造福,整个九州就叫作夏。

于是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时代叫作夏朝,而启也被叫作夏启。为了几年夏启建立了夏朝,人们就把那天定位立夏。

这就是立夏的来历。

启(前2084年-前2006年),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关于禹传启的传说,文献中的记载是很不一致的,但都反映出“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亦是禅让制向君主世袭制的转化。

大禹,之前并不叫大禹,他叫姒文命,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相传他是帝颛顼的孙子,父亲是鲧,曾因为在尧手下治水失败而被杀,母亲是莘氏女修己。舜即位后,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继承人。关于大禹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在治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吧。那么他的生平呢?

在尧舜时代,帝王的确立方式是禅让的,所以在舜死后,已经通过上天认证的大禹本该顺应天命,但是他却避居阳城,想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并不买账,依旧去朝见他。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有了天下人民的拥戴,禹的继位便顺理成章了。他继位后,在安邑建立了都城,定国号为夏。并且把丹朱分封给了唐,商均分封给了虞。重新改定了历日,把建寅之月定为了正月,同时又把天下所有的铜都收缴了上来,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上天子的禹认为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他广纳贤士,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是一代贤帝,最显著的功绩,就是治水和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可以说,大禹之所以能当上帝王,是因为他的治水之功,和他心怀天下的胸襟,而他当上帝王之后确实也没有让百姓失望,他一心为民,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决策。个人认为,尧舜禹时期的帝位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选拔明君的。

与大禹有关的传说有哪些

关于大禹的出生,相传鲧并不是大禹的父亲,而是大禹的母亲,鲧在治理黄河洪水失败后,被舜处死,但鲧当时肚子里已经怀了大禹,在她死了之后人们将她的肚子剖开,取出了大禹,此事被后世成为剖鲧取禹。

关于大禹的妻子,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竟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而且他也从未考虑过娶妻成家。但在涂山时,大禹遇到白色九尾狐,由白色九尾狐为其牵红线,使大禹遇到了涂山氏女娇,并且一目倾心,最后两人在分离了一段时间之后,成亲了。后来,再一次意外中,涂山氏女娇发现大禹竟是一头长得无比凶残的狗熊,随即逃离,大禹以熊模样穷追不舍,致使涂山氏女娇最后力竭,在嵩山下化成了一块石头,后来石碎,大禹的儿子启出世。

关于大禹治水,在其母亲鲧死去之后,大禹继承了他母亲的遗志,继续治水,他总结了鲧在治理洪水时所有的经验教训,治水十三年,一直都是勤勤恳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不言辛劳,甚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是走遍了天下,熟记各个地方不同的地形等特点,最后终于将水患给解决了。在大禹即位后,将天下化成了九大州,将各个地方的洪水入海方向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大禹在即位后的第十年,死在了会稽。他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了王位,将禅让制变成了继承制,创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那时候的我们或是在爸妈那里,也有可能是小伙伴的不完整叙述中,或多或少都听过大禹这个人,最不济在开始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也有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像

那个一心为民,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大禹的父亲是鲧,尧在位时任用他来治水,但是他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堵,历时九年都没有解决水患,然后被尧在羽山斩杀了。但是杀了鲧并不能解决水患啊,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百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舜即位后,启用了大禹来治水。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总结了自己的父亲失败的经验,认为光靠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决定采用疏的方法。不得不说大禹是聪明的,通过他的方法,水患减少了很多,他曾将东海的水引人蛮荒之地,开山导流,将荒地变为良田,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在结婚四天后就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治水中去,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据记载,在他离家的十三年间,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但是因为公事繁忙而一步也没有踏入过,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故事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原因。

大禹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这么久,不仅仅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治水的方法,更是因为他一心为民的心意。

大禹是谁

大禹,之前并不叫大禹,他叫姒文命,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大禹像

相传他是帝颛顼的孙子,父亲是鲧,曾因为在尧手下治水失败而被杀,母亲是莘氏女修己。舜即位后,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继承人。关于大禹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在治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吧。那么他的生平呢?

在尧舜时代,帝王的确立方式是禅让的,所以在舜死后,已经通过上天认证的大禹本该顺应天命,但是他却避居阳城,想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并不买账,依旧去朝见他。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有了天下人民的拥戴,禹的继位便顺理成章了。他继位后,在安邑建立了都城,定国号为夏。并且把丹朱分封给了唐,商均分封给了虞。重新改定了历日,把建寅之月定为了正月,同时又把天下所有的铜都收缴了上来,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上天子的禹认为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他广纳贤士,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是一代贤帝,最显著的功绩,就是治水和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可以说,大禹之所以能当上帝王,是因为他的治水之功,和他心怀天下的胸襟,而他当上帝王之后确实也没有让百姓失望,他一心为民,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决策。个人认为,尧舜禹时期的帝位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选拔明君的。

大禹的儿子

大禹的儿子是启,在大禹死后启夺取了政权,破坏了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成为开启中国几千年世袭制度序幕的第一人。所以,启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个帝王。

启像

而启之所以能称帝,其实和大禹也分不开关系。在大禹晚年的时候,因为治水有功而大大提高了部落首领的威信。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从部落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启后来的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励精图治,算是上古时期颇有作为的君主。他通过武力取得既有政权,建都安邑,自然会有一些部落对他的领袖地位口服心不服。尤其是那些自己拥有雄厚实力,同时对权力有觊觎之心的部落首领。其中有扈氏就是一个著名的代表,首先公然表示了不服。这就导致了激烈的启伐有扈的甘之战。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大禹时代就讨伐过它,但是一直没有把它消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的战争就是一场权力之争。而启讨伐有扈氏也可以称得上是禹伐有扈的延续,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启和有扈氏的实力在伯仲之间,是强强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经过长期的角逐,启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到了晚年,启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爆发了武观之乱,这可以说是启给他们开了一个头。最后,启因为荒*无度而病死。

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传诵,流传至今,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代表着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是皇帝的玄孙,出生于汶山石纽地区,禹幼年便跟随父亲鲧动迁至中原,帝尧时期,中原地区深受洪水之灾,百亩良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尧帝遂命鲧负责治理水患。鲧未曾有先例可循,只得自己摸索,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边建立堤坝,水涨多高,堤坝就建多高,如此消极工程未能解决水患,反而加重灾情,治水九年期间,鲧治水不利,被当时继位的舜降罪流放。

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

治水的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正逢其妻正在分娩,哭声凄厉,大禹在家门外踌躇不前,众人皆劝其进门看看,直到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大禹才掩面离去,至始至终未曾见其母子二人。第二次,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向行路中的大禹招手,大禹仅挥手示意,便冲冲赶路。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

大禹治水的启示

尧舜时代,禹奉舜之命,负责治理黄河水患,采用疏导之法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历时十三年,终于平息了这滚滚洪水,消弭了水患。大禹成功治水,传诵至今,其中所包含的深意历久弥新,给世代之人带来启发。

大禹治水

启示一,将大禹治水的方法借喻到教育上,变堵为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正值年轻气盛的年龄阶段,往往会犯各种错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遇到问题学生往往会以禁止、不许、责令改正等字眼来限制学生行为,但实践证明,采取这种以堵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将学生管教的服服帖帖规规矩矩,抑制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学习的兴趣与个人的才智都会收到影响,高压之下,草木难萌,正确的教育方式应秉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式,重于引导,而非堵塞。

启示二,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这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就大家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已融入民族精神之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当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可见其治水恒心,与先忧家国的责任心。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新闻真是有趣又有料

我们知道,中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而夏朝的第一个帝王就是启(启称父亲禹是夏朝开国皇帝),而启的父亲是禹(也称大禹),而大禹时代还是中国的原始社会时代,当时帝位继承我们知道的是禅让制,禹继承的是舜的帝位,而舜继承的是尧的帝位。可为什么传到禹时,帝位的继承方式就改变呢?由禅让制改为了家族制。其实,大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那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可以说是大费苦心,最后才将帝位成功传给儿子启的。

当时,大禹因为成功治水而继承舜的帝位之后,由于禅让制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大禹希望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儿子,但是,当时的条件并不允许,因为当时在选拔继承人方面还存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机构,而且在此之前,这个机构还没有上任帝王将帝位传给儿子的先例,可是,大禹该如何兑现把帝位成功传给儿子启呢?翻看大禹这段历史,从简短的字里行间时,我们不难发现,大禹最终成功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共使用了三个锦囊妙计,最终才成功将帝位传给儿子启。

第一个锦囊妙计,就是在政治中重用儿子启。纵观尧之所以传位给舜,而舜之所以传位给禹,根本原因是尧的儿子和舜的儿子在政治上没有建树,而是让儿子干自己所爱干的事情,如尧的儿子丹朱致力于钻研围棋,舜的儿子商均致力于唱歌跳舞,但没有让大家信服的政绩,虽然他们都想把帝位传给儿子,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所以,最终只能是无奈传位给那些有力量的人。所以,大禹继承帝位之后,吸取了前辈的训诫,在自己的五个儿子里面选拔出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儿子启,然后利用自己的权威,在政治上重用儿子启,慢慢地将国家大小事务都交给儿子启,这样,就让天下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大禹的儿子启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没有启,重要事务还真治理不好,更何况,在政治上有作为的启,通过权力可以笼络人心,提拔自己的人,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启之所以能够最终继承父亲的帝位,那与大禹的重点培养是离不开的。

(图)尧舜禅让,李建国(绘)

第二个锦囊妙计就是把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皋陶规定为继承人。大禹在继承帝位后的开始之初,自然也要假装仿效前辈,假装也要实行禅让制,当时,有两个很有默化潜移的人,一个是皋陶,一个是伯益,大禹先把皋陶当作帝位的继承人,可是,皋陶的年龄比自己还要大许多,但是,大禹把皋陶规定继承人,把一大堆政务交给他去处理,并且叫儿子启去协助他处理各方面的政务,就这样,不出几年,皋陶就病死了,继承人死了,但儿子启由于一直在协助皋陶处理各种公务,所以,启的威信就出来了,大家也认为启可以代替皋陶处理公务了。

第三个锦囊妙计就是继承人规定为伯益,但把权力交给启。皋陶死后,按照当时的继承规则,那就只能是伯益继承帝位了,大禹不可能明的违反这个规定,把伯益规定为继承人,给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只要他去掌管畜牧业,虽然伯益在畜牧业方面博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大禹却把军政大权交给启去做,所以,虽然伯益是公开的继承人,但是,大家都要去找启办事,久而久之,启就成为了实际的核心人物。

旭日东升,大禹在帝位上坐了15年逝世,虽然表面上是伯益继承了帝位,但由于权力都集中在启手中,所以,伯益是有名无实,因为大家要办理事务必须要经过启的同意,所以,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启是实际上的继承人。这个时候,伯益走着瞧启对自己的帝位有威胁,于是,下令拘禁启,启当然就有了理由,而且大家都只听启的,启一声令下,启手下的一批亲信反过来将伯益杀了,大家于是拜启为帝王。这一事件在《韩非子》中有两处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而在《战国策》中也有接近的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见,大禹死后,启于伯益的帝位之争是相当激烈的,最终是启博得了胜利,而启之所以最终能够夺取帝位,根本原因是他的父亲在生前实施了三个锦囊妙计,而且《战国策》中说得很明白:「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所以,大禹要传位于儿子启错事笔者杜撰,而是历史有暗示。

至此,中国的帝位就由禅让制转入了家族制,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有阶级的奴隶社会。

作者:丁征宇,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各位小主不要走,来个评论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71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