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第1张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语文考试常考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语文 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1下列各组 句子 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 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以下句中加点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6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7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8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专项突破二(40分钟,325=7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 )

 A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奉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是( )

 A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下列句中“为”宇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下列旬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6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8下列句子中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9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短语 ,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1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检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旬的一项是( )

 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8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9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24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旬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25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人主自智而愚人

 成(名)以其小,劣之

 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专项突破一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C(名词,作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4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15D

 16A(“弱”,使天下之民弱。)

 17B(“来”,省略宾语“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

 18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19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

 20A(“屈豪杰”、“却之”、“夭梅病梅”中都有使动用法。)

 专项突破二

 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3C(名字ABD中的“名”都是“命名”之意。)

 4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5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6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

 7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

 8C(都是使动用法。“粪土”“患”意动用法,“破”“附”“固”“止”“止”为使动用法。)

 9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0D(主谓短语,其余为偏正短语。)

 11D(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作动词。)

 12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

 13D

 14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5C

 16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17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8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

 19C

 20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1A

 22B

 23D

 24B

 25D(小之,以之为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名词的意动用法。A愚人,以人为愚;劣之,以之为劣;B美我,以我为美;奇其才,以其才为奇;C耻学于师,以学于师为耻;耻师,以从师为耻。以上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相关 文章 :

1 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

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3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4 高三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测试试题

5 怎么做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古今异义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湖北省京钱场一中(431818)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7、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8、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10、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

17、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

19、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20、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21、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西门豹治邺》

22、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23、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25、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

26、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27、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8、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辞》)

29、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梦溪笔谈》)

30、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一词多义

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将非鬼也(或许)

(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6)董生举进士(参加)

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 临 (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 强 (1)凶强侠气(强悍)

(2)赏赐百千强(有余)

(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

(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 (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2)曹刿请见(请求)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 (1)一狼径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 善 (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 (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 (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

)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释 (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

(2)释担而立(放下)

虽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2)老妪力虽衰(虽然)

胜 (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是 (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2)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这)

书 (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 (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 (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T 通 (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W 亡 (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 (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 (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舍人相谓曰(商量)

(6)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7)太守自谓也(命名)

闻 (1)余闻之也久(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X 鲜 (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2)向无此例(向来,从来)

信 (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 (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 (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 (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 (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下 (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

(2)欲买舟而下(顺水而下)

(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

Y 一 (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 (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 (1)得遗金一饼(丢失)

(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业 (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

(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

(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与 (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

(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 (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 (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 (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 (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中心)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应 (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

(2)急应河阳役(应征)

(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

有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Z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坐 (1)但坐观罗敷(因为)

(2)众宾团坐(坐下)

作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

至 (1)寡助之至(极点)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到)

(3)礼愈至(周到)D

志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

(2)寻向所志(记号)

(3)不志其大(立志)

诸 (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自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如果,假如)

(2)有朋自远方来(从)

勤恳-勤勤恳恳、辛苦-辛辛苦苦、拉扯-拉拉扯扯、正经-正正经经、老实-老老实实

一、勤勤恳恳 [ qín qín kěn kěn ]

解释: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译文: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育以顺应于连接物,推举贤良进士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意志坚定勤劳踏实。

二、辛辛苦苦 [ xīn xīn kǔ kǔ ]

解释:辛辣艰苦。比喻艰难困苦。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我们辛辛苦苦的,里头赚些东西,也是应当的。难得是贼偷的不成?”

三、拉拉扯扯 [ lā lā chě chě ]

解释:以手牵牵拉拉。借指拉扯私欲关系。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怪热的,拉拉扯扯的做什么!”

四、正正经经 [ zhèng zhèng jīng jīng ]

解释:严肃而认真。形容正大光明。

出自:清·李渔《怜香伴·狂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只说当真,原来又是说笑。”

五、老老实实 [ lǎo lǎo shí shí ]

解释:诚实;规矩。实在;实际;踏实。

出自: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他从来老老实实,忒软善,忒温克。”

1 初中文言文 为 的用法(人教版)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做。例: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⑤为坛而盟。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⑹被。例: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⑺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⑻)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⑼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⑽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不满意,可自己去补充。

2 在文言文中,“知”字的用法

知〈动词〉

(1) 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2)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3)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4)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5)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重(赏识;看重)

(6)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7) 感到,感觉,察觉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参与

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知〈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3)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4)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3 古文中“见”字的用法有哪些

”见“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动词

(1)遇见;碰见。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译:儿童碰见我不认识我。

(2)拜见,谒见;又指会见 。如:《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译: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齐威王。

(3)召见;接见。如:西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译: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4)知道;懂得。如:宋代陆游的《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译:于是老翁懂得事情那么迟。

(5)听见;听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译:总是不停听到哭声。

二、作名词

(1)看见的东西。如: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译:进去越深入,那么进去里面就更困难,但所看见的东西就越奇特。

(2)见解、见识。如: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译:你真是女子般的见识。

三、作副词

(1)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如:西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如:《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译:你既然如此记念我,那么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

词组:

见得 jiàndé:看得出来;可以确定。

见地 jiànd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情见[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见粮[xiàn liáng]:现存的粮食。

自见[zì xiàn]: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见多识广 jiànduōshíguǎng:指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

4 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与yǔ

〈动〉

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与 yú

1、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5 相 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

◎ 相 xiāng〈副〉(1) 交互;互相 [mutually;each other]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

——《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

——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

即红豆色)(3) 共同[together;jointly]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indicates how one party behaves towards the other](8) 表自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

(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

(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词性变化--------------------------------------------------------------------------------◎ 相 xiāng〈动〉(1) 相差 [differ]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

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see for oneself]。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4) 另见 xiàng常用词组--------------------------------------------------------------------------------◎ 相安无事 xiāng'ān-wúshì[live in peace with each other] 彼此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古者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宋· 邓牧《伯牙琴·吏道》◎ 相伴 xiāngbàn[together] 在一起,在一块多年相伴◎ 相帮 xiāngbāng[aid;help] 〈方〉∶帮助;亦作挨靠在一起◎ 相比 xiāngbǐ(1) [pare]∶互相考校、比较(2) [mutual union]∶互相联合,编在一起(3) [be similar to]∶相近;差不多(4) [work in collusion]∶相互勾结◎ 相差 xiāngchà[differ;difference beeen] 彼此差别我与他长的相差不多◎ 相称 xiāngchèn[match;suit;be mensurate] 相符;相配◎ 相承 xiāngchéng[carry on] 先后继承;递相沿袭;上下相托◎ 相乘 xiāngchéng(1) [subjugation or encroachment in five elements]∶五行学说术语。借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互相过分制约和排斥的反常变化,来说明一脏偏亢、导致另一脏偏虚的病理。

如肝气过亢可乘袭脾胃(2) [invade each other]∶交互侵袭(乘,趁,意为侵袭)兵旱相乘。——贾谊《论积贮疏》(3) [multiply]∶运算方法中的一则◎ 相持 xiāngchí[be locked in a stalemate] 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或妥协相持阶段◎ 相出没 xiāngchūmò[appear or disappear mutually] (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宋· 文天祥《 后序》◎ 相处 xiāngchǔ[live together;get along with] 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很难同他相处◎ 相传 xiāngchuán(1) [tradition has it that…]∶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相传这事发生在北方(2) [hand down;pass on]∶递相传授◎ 相待如宾 xiāngdài-rúbīn[respect each other like guests] 见“相敬如宾”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晋书·何曾传》◎ 相当 xiāngdāng(1) [match;balance;correspond to;be equivalent to]∶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得失相当(2) [suitable;fit;appropriate]∶适宜;合适相当的人选◎ 相当 xiāngdāng(1) [quite;fairly;considerably]∶很;十分;极这里相当清静(2) [enough]∶足可以,尚穿这件衣服去参加晚会就已经相当好啦◎ 相得 xiāngdé[get along well;be congenial] 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与公甚相得。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相得益彰 xiāngdé-yìzhāng[each shining more brilliantly in the other's pany] 本作“相得益章”。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是编采择宏富,区别精审,真两贤相得益彰也。

——清· 孙士毅《事物异名录序》◎ 相等 xiāngděng[be equal] [数目、数、量或尺寸的] 相同大小相等◎ 相抵 xiāngdǐ[offset;balance] 互相折抵,互相折算收支相抵,尚余一百五十元◎ 相对 xiāngduì(1) [opposite;face to face]∶面对面;相向大与小相。

6 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1、而。

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2、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1、《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备 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3)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3)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5)特殊句式:

a、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b、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c、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d、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扩展资料:

1、《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2、《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1 文言文中的“惟”和“唯”怎么区别

唯:<;象>;形声。本义:急声回答声

<;副>;只有,只是

以,因为

<;连>;虽然,纵使

<;助>;表示肯定

用于句首,无实义

惟:<;动>;形声。本义:思考;思念

<;副>;只有,只是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

相当于“犹”、“还”

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连>;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然”

<;介>;由于,以

惟独:就单单的意思

唯独:

具有在其他人中所不能找到的根本特点的

排除任何他人或他物的;再没有别的人或别的东西的

唯独他到达了

单单;只有

古汉语虚词词典中:

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

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说文》中对两个字的本意解释:(可以看最前面的词霸上找的内容)

“唯,诺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

像“唯唯诺诺”就不能用“惟”。而且作为副词时“惟”没有表示“应答”的意思。

而“惟妙惟肖”就不能用“唯”

“唯”并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况并不多

2 古文 任人惟(唯)贤 古文翻译

译文:晋平公问祈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祈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祈黄羊说:“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祈黄羊回答说:“祈午可以。”平公说:“祈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祈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好!”于是又任命祈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大家都赞扬他。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祈黄羊讲的这些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像祈黄羊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3 含有唯或惟的诗或古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刘禹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曹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 汪洙

“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 宋·岳珂《英光堂帖赞》

4 古文中唯和惟的区别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于“唯”、“惟”的使用是这样描述的:“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 “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那么是否意味着,在现代汉语中,“唯”完全取代了“惟”,二者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说文》对于二者地解释。

“唯,诺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

然后,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于二者是这样解释的:

“唯”(wéì)⑴独;仅;只有⑵以;因为⑶表示希望、祈请⑷听凭;任随⑸思;考虑⑹虽然;即使⑺语首助词。亦写作“唯”“维”

(wěì)⑴应答声⑵招呼声

“惟”(wéì)⑴思考;思念⑵有⑶为;是⑷听从;随从⑸愿;希望⑹副词,相当于“只有”⑺连词,也作“唯”“维”⑻介词,也作“唯”“维”,相当于“以;由于”⑼助词,也作“唯”“维”⑽水名。通“潍”⑾通“帷”⑿姓

(wěì)⑴专一⑵独一无二

看两字的第一项释义,读wéì时,“唯:独、仅”,“惟:思考”;

读wěì时,“唯:应答声”,“惟:专一”。与《说文》差别不大。

再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二者用法的列举。

词性

“唯”

“惟”

副词

1、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范围加以限定。可译为“只”、“仅仅”等。

2、用于对话中,表示听到或同意对方的谈话,也可叠用作“唯唯”。可译为“是”、“对”、“嗯”等。

1、用于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范围加以限定,可译作“只”、“仅仅”等。

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和让步,相当于“虽”。可译为“即使”、“纵使”等。

2、连接分句,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理由。可译为“由于”、“正因为”等。

1、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和”、“与”等。

2、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和让步,相当于“虽”。可译为“纵使”、“即使”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理由。可译为“由于”、“正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助词

1、用在句首,意在引出话题,为立言行文开端。可不必译出。

1、用在句首,意在引出话题,为立言行文开端。可不必译出。

2、用在句首,引出时间、处所。可不必译出。

作为副词时“惟”没有表示“应答”的意思。例如:

《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副词,独、仅)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副词,只有)

而在《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中,就不可以用“惟”替代。在这个层面上,“唯”可以包含“惟”。

作为连词时“唯”可连接分句,“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连接名词。例如:

《荀子·性恶》:“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连词,虽然、即使)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弗如也。’”(连词,即使)

《老子·第二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连词,由于)

《左传·哀公元年》:“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连词,由于)

而在《尚书·禹贡》:“齿革羽毛惟木。”中,“惟”表示“和、与”。这里,就不能用“唯”来替代。

作为助词时“惟”的用法比“唯”稍细致些,但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唯”并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况并不多。

5 文言文用法:谁能介绍下“唯”和“惟”

唯:①作wěi。

应答声。唯唯诺诺。

②只,只有。《史记》:方今唯秦雄天下。

③虽然。《荀子》: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

④由于。《汉书》:进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

惟:①思,考虑。《诗经》:载谋载惟。

②只,只有。《商君书》: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③由于。《尚书》:亦惟汝故。

④和,与,同。《尚书》:齿革羽毛惟木。

⑤虽然。《史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⑥句首语气词。《尚书》: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

打的我累死了。

你去买一本简明古汉语词典好了~偶们老师就推荐偶们买的,以上就键入自简明古汉语词典~。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7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