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真的骗了朱元璋吗?

杨宪真的骗了朱元璋吗?,第1张

是的,虚报自己的政绩,骗了朱元璋

杨宪担任扬州知府的时候,虚报自己的政绩,欺骗朱元璋。当时的扬州到处都是荒地,要想把这些荒地全部复耕,最少要三年时间。但扬宪骗朱元璋,只要一年就可以。

令朱元璋感到最可恨的事,杨宪献给朱元璋的稻穗,进献的时候杨宪亲口向朱元璋说这稻穗是从他治下的责任田中长出来的,而实则呢是从一个南洋商人手中购买的。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听到自己手下的官员这样欺骗自己,并且还事关民生,当场就死的卧床不起。

杨宪虚报政绩而被杀:

杨宪是第一个开国功臣,也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指派治理地方的功臣,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杨宪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场戏,不仅骗了满朝的文武功臣,也骗了朱元璋和他的恩师刘伯温

追根溯源,杨宪虽然谎报了自己的功绩,但是对于杨宪来说,还是有功于朝廷的,因为是杨宪,让朝廷的对扬州更加重视,同时也是因为杨宪,才使扬州有了更多的资金和关注,但是对于杨宪来说,不管自己怎样都逃不了欺君的罪责,再加上李善长和胡惟庸等人的肆意煽风点火,这就直接断了杨宪的后路。

众所周知,刘伯温这位前无古人的天才,因帮助朱元璋奠定天下基业而名扬天下,被称为与诸葛亮并存的家族双骄。我们来看看刘基的前世吧。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九都南天山五羊村人。他是长校园,相貌英俊,穿着布衣,刚强刚毅,慷慨大方,他关心人间安危。他看起来完全像个梁山好汉,和诸葛亮羽扇纶巾,儒雅潇洒的传统学士官形象完全不同。

刘伯温从小就有个外号:神童。他十二岁时被录取为学者。

泰国元年,十四岁的刘基到郡县读书。他在春秋经下学习。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读起来很吃力,尤其是初学者,只是看了书,不明白它的意思。而刘基则不同。他不仅能默念两遍,还能根据文意作出精妙的解释,说出前人没有说的话。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自己读过,于是又试了其他几段,刘基都能读出来,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印象很深,暗暗称赞:“真是天才,你以后不会是个普通人!”一个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时间学。太定四年,刘基十七岁。离开官学,师从滁州著名学者郑复初的周程学习理学,接受经学的实用教育。刘基博览群书,百家争鸣,无所不知,尤其是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非常精通研究和思考。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让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和名人,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

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才有了这样的预言:他的老师郑复初曾对刘伯温的爷爷说:“总有一天,这个孩子一定会点亮你家的门楣,振兴刘氏家族!”更神奇的是,西蜀著名学者赵在评论江左中的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力压诸葛亮。

然而尽管如此,刘伯温的仕途却是跌宕起伏,比诸葛亮落后几个街区。

元朝元年,23岁的刘基到元朝都城参加考试,一举考中进士。涉足仕途后,刘基真切地感受到了元朝的腐败、贪婪、残暴、酗酒。最后刘基没有选择和他们勾结,很快就隐退了。在家住了3年,也就是元二年,被元朝政府授予江西高安县丞的称号。作为皇帝的学生,他无限感激元朝皇帝给他这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他从小的远大抱负。所以他一做官,就立志要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忠诚干一番大事业。县丞虽是辅佐知府的小官,但刘基并没有因为地位卑微而敷衍了事。他恪尽职守,严格执法,很快就做出了成绩。他深入农村,体察民情。他发现高安县的一些地主与贪官勾结,无法无天,骗取百姓钱财,抢劫妻女,杀人不眨眼,无恶不作。刘基听了百姓的哭诉,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几个恶名昭彰的强人恶霸受到了坚决惩处,收受贿赂的县衙内官员也受到了惩处。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我

但正是因为他的正直,当地士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麻烦陷害他。最后,生活在刀锋的刘基再次选择辞职,退隐青田。第三年,朝廷再次请刘基出山,赐其江浙沪儒副职,兼任省考官。公元1358年,48岁的刘伯温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而被革职。第三次弃官,回到家乡浙江青田九都舞阳,隐居山林,研究兵法,著书立说。

正是在这段隐居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预言”歌谣烧饼歌,烧饼歌,其全文是用隐语写成的。它是按照“象数”的一定规律排列的,涉及“象、数、理、业”的文化应用。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难以理解,被奉为神造。还有想象力奇特、寓意深远的郁离子,兵书中的百战奇略,天文历法中的天文秘略,占卜中的观象玩古等。

《神机妙算刘伯温》金兰馨在第35集~第40集中登场。

剧情介绍

1、第35集

刘伯温继续前往顺天府,主仆二人在路上看见一伙人马不走官道走私路。刘伯温到达顺天府,求见徐达,看门的见二人衣衫朴素,不但不让进且还出言讥讽。这时徐达的一位老下属认出了刘伯温,看门的吓坏了磕头求饶,刘伯温自然没跟他一般见识。  

刘伯温告诉徐达放心,皇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要修城墙。刘伯温到书店印名帖,店主跟他二十年前就见过。一群书生来买金兰馨的新书,店主赔罪说已经被人买走了,新刻的还没到。刘伯温询问金兰馨是何人。金兰馨青楼喝醉打坏东西,被他父亲责骂。  

金兰馨正在和一群书生在酒店,店主带了刘伯温来,众人非要留刘伯温坐下。刘伯温一眼看出这是金兰馨和店主商量好的,店主承认,金兰馨听说刘伯温来了以后,非要求自己带他见见。

2、第36集

金兰馨自我吹嘘,在酒桌上对古人大肆批评,只有自己的诗才能看,还说自己家里有《连山》《归藏》,可这是夏商的古籍,早已失传。最后说以促织入诗的只有《木兰辞》一首,刘伯温告诉他让他看古诗十九首、杜工部集,以促织入诗太不新鲜了。  

刘义在下面跟金兰馨的父亲金生源争吵起来,刘伯温下楼劝,金生源吹嘘自己的儿子是大才子,连当朝刘伯温都对他崇拜得很。金兰馨赶紧拦住了,说这就是刘大人,金生源吓得魂不附体。  

回去的路上,刘伯温告诉刘义他认出金生源是那天的领头给商队带路的人。刘伯温商量引水跟建造城墙的事情,并说有人设私卡收取税银。

金生源在酒店跟人商量想办法趁引水这次机会捞钱,正巧刘义也到了在酒店,二人冤家路窄又吵了起来。金兰馨也带人帮腔,但父子顾忌刘伯温不敢明着来。

刘义在店小二的口中听到一件大事:原来金兰馨跟小二是同学,他自幼逃学,连《千家诗》都没读完,后来却莫名其妙成了诗人。刘义去县衙,路上被金兰馨领着一群叫花子打劫。

3、第37集

刘义在公堂上告状,不料众人反倒诬告刘义殴打乞丐,还把他们打成重伤,金生源使钱买通衙役重打刘义,幸好参将高亮及时赶到。刘伯温严厉训斥刘义。金生源逼着众书生上告到府衙,又给知府送了钱。  

燕王的门客道衍和尚来到顺天府,要募捐修十座庙宇。朱元璋又下旨命刘伯温和道衍一同作为博学鸿词科的主考。刘义到了府衙门口,两个差人要收受贿赂,不然就要殴打刘义,幸好高亮又及时赶到。刘伯温化了妆作为刘义的讼师打官司。

4、第38集

开堂后,众人装作瘸腿、戴伤的模样,知府一向讨厌讼师,下令不让刘伯温说话,却被刘伯温驳得咬口无言。刘伯温提出疑点,刘义就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这么多人打成重伤,知府命令先退堂。

朱元璋要开博学鸿词科,金生源让金兰馨也去参加考试,可金兰馨刚一到考场就闹了笑话。金生源刻扣银两,把造桥的石料全换成了次品,给道衍和尚送去了一千两。道衍收了钱,要把金兰馨那篇阿谀奉承且抄袭的文章评为上乘佳作,刘伯温心生怀疑,与其争执。

5、第39集

金生源又给道衍和尚送去银两,道衍为了避免别人议论,要金兰馨再参加一次当堂复考,金兰馨很惶恐,表示自己做文章不能当人的面。

刘义在工地上跟一群工人谈天说地,一时兴起,要跟金兰馨比试。金生源又求到道衍,道衍狮子大开口,这次要金生源捐一座庙的钱。金兰馨本来不敢去,但被父亲和一群书生吹捧,又找了很多老学究在现场帮忙,金兰馨这才放心。  

道衍把这场比试命为出丑大会,第一场要金兰馨先出题,金兰馨知道刘义不会写字,故意要比试书法,并扬言写的内容要刘义随便出。

刘义按照刘伯温的指示出题,把金兰馨跟一群老学究全难住了。道衍把这局判为平局。金生源等人求教刘伯温,刘伯温说这只是很寻常的题目,并告诉了他们出处。

众人突然发现平时在嘴边上,怎么就一时想不起来呢。第二轮刘义出题,一连串的问题把金兰馨问得张口结舌,道衍虽然多次提示也是无用,刘义获胜。

6、第40集

金生源派去给私商带路的两个书生被高亮捉住,又去宛平县捉金生源等人,金兰馨等都被捉住,只逃走了金生源。

石桥造成的当天,高亮突然发现石桥偷工减料,根本不牢固,他赶紧阻止开闸放水,但没有来得及,他又骑马到桥下驱散民众,但自己却被水淹死。徐达大怒,下令彻查此事。刘伯温和刘义来到河边祭奠高亮。  

知府查到大桥坍塌也是由于金生源贪污公款,刘伯温派刘义化装成囚犯去大牢。其他同伙的书生买了酒菜,唯独不让金兰馨吃,彼此争吵,刘义听到金兰馨平日逛妓院等等的丑事。金生源化妆进大牢被捉。  

刘伯温开堂主审,把贪赃的宛平县令革职,金生源不招,坚持要见道衍。刘伯温传唤道衍,道衍置身事外,金生源破口大骂。众书生共同指认金生源,金生源认罪。

不久公审,金生源、张四卯等人被处斩。刘伯温与徐达告别回京城。路上遇见了成了乞丐的金兰馨,让刘义给了他银子。

刘伯温画像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目录[隐藏]早年生活 仕途生涯 辅佐朱元璋 晚年生活 著作 作品选摘 诗 词 名言家族 子女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 刘伯温传说早年生活仕途生涯辅佐朱元璋晚年生活著作作品选摘 诗 词 名言家族 子女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刘伯温传说

[编辑本段]早年生活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 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编辑本段]仕途生涯   刘伯温庙前刘伯温的塑像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编辑本段]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於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後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後,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後,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後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後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後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於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諡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编辑本段]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 郁离子《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火龙神器阵法》、《滴天髓》等。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後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列朝诗集小传》评道:“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後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每尽然伤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8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