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第1张

(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写道:“华盛顿,是一个奇人。……他没有谋夺他人的帝位和国号,也不把国家领导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子孙,而创立了推举的宪法,几乎达到了天下属于人民大众的做法,这种做法很合乎中国远古时期尧、舜、禹三代禅让的遗风。他治国推崇礼让和谐的风俗,不推崇军事武功,这一点也和各国不同。……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国家,虽然幅员万里,但是没有设立王侯的封号,不因循世袭的规矩,国家法令交由公众来决定,创造了古今没有的局面,真是新奇啊!”

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序号是D.其中,①描述的是选举制度;④描述的是立法。

作品概况

编辑

作品名称:生员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顾炎武

作品体裁:散文

2作品原文

编辑

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

今天下之出入公门以挠官府之政者,生员也;倚势以武断于乡里者(1),生员也;与胥史为缘(2),甚有身自为胥史者,生员也;官府一拂其意,则群起而哄者,生员也;把持官府之阴事,而与之为市者,生员也。前者噪,后者和;前者奔,后者随;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锄之而不可锄也。小有所知,则曰是杀士也,坑儒也。百年以来,以此为大患,而一二识体能言之士,又皆身出于生员,而不敢显言其弊,故不能旷然一举而除之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也。

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复其户(3),而无杂泛之差,于是杂泛之差,乃尽归于小民。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比比也。且如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五万,则民以五万而当十万之差矣;一县之地的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九万,则民以一万而当十万之差矣。民地愈少,则诡寄愈多(4),诡寄愈多,则民地愈少,而生员愈重。富者行关节以求为生员,而贫者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员之于其邑人无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然而一切考试科举之费,犹皆派取之民,故病民之尤者,生员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也。

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识之人,而教之使为朋党。生员之在天下,近或数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同年之子,谓之年侄;座师、房师之子,谓之世兄;座师、房师之谓我,谓之门生;而门生之所取中者,谓之门孙;门孙之谓其师之师,谓之太老师。朋比胶固,牢不可解。书牍交于道路,请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5),皆此之繇也(6)。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也。

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今以书坊所刻之义,谓之时文(7),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之场屋之中(8);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9),敌国外侮得而胜之。苟以时文之功,用之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起于其间矣。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也。

(以上为《生员论》中篇)[1]

3作品注释

编辑

(1)武断于乡里:谓依仗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史记·平准书》:“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2)胥史:犹“胥吏”。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

(3)复其户:免除其一家的徭役赋税。

(4)诡寄: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免税人的名下,以逃避田赋、差役,称为“诡寄”。

(5)太阿: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楚王命欧治子、干将所铸。太阿之柄喻权柄。

(6)繇:同“由”。

(7)时文:明清时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

(8)场屋:即“科场”。考试士子的地方。

(9)奸宄(guǐ):指为非作歹的人。[1]

4作品赏析

编辑

这篇文章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共三篇,这是中篇。生员,因唐代国学及州县学都规定学生的员额,故称生员。明、清时,凡经过省内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都称为“生员”。这篇文章尖锐地揭发了生员的弊害,提出“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百姓之困苏、门户之习除、用世之材出”,其矛头对准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制度。其指责时弊,切实有力。关于废除生员后取士的方法,作者在下篇中作了回答。他主张废除的是以时文取士所产生的生员,则矛头也对准了八股文。他主张兼用辟举之法,其法虽也弊害百出,但由于时代局限,作者也不可能有根本上改变这种弊端的好办法。[1]

5作者简介

编辑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自署蒋山佣,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少年时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与同乡归庄友善,共同参加复社活动,有“归奇顾怪”之称。清兵南下,他追随昆山令杨永言等举兵抵抗,失败后,友人吴其沆被杀,顾炎武与归庄得以逃脱。后来遍游南北各省,结纳各地爱国志士,考察山川形势,图谋匡复明朝。多次险遭陷害,并曾被捕入狱,得友人营救,才得出狱。他也多次拒绝与清朝合作,愿以身殉国。晚年卜居陕西华阴,死于曲沃。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启蒙思想家,爱国学者。他在经学、音韵、史地、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推为乾嘉学派的开山祖师。其著作极丰,著名的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日知录》、《顾亭林诗文集》等。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及华盛顿的功绩。“美国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材料二中“而创为推举之法”指的是民主选举美国总统的制度。清朝采用的是王位世袭制。华盛顿除了“创为推举之法”之外,还有的重大历史功绩是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材料二中“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 就要遭到嗤笑的原因是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1)启蒙运动的思想。

(2)民主选举美国总统的制度。清朝采用的是王位世袭制。

(3)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

(4)提示:因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1 翻译一下下面的古文:作文之法(还有习题)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

写作文章的方法大致如下,(文章)涵义深刻、曲折的,作文时宜运用浅显的词语,由浅理会出深;(文章)涵义浅显易解的,就宜运用深刻曲折的笔法来写;文章题目较为熟悉时,写作时辅之以新奇的、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抒出新意;题目平平常常的,就要挖掘出其深层的易为外人忽略的内在联系至于其他如文章发挥不出的就应舒展开来写,文章冗长的应删去无必要的使之简洁明了,文章中俚语方言多的应运用为大众所熟知的词汇来写,文章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应删繁就简,去闹取静,这就是所说的因人裁衣、因时制宜的道理。

2 三篇文言文+译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即使快乐但不能长久,便离开。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变得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蛮简单的

3 文言文翻译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4 用文言文怎样写作文

那要看你文言文功底如何了 2001年的满分作文,建议仔细研究下。

《赤兔之死》原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锇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已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

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特写:一篇古白话 十年阅读功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高考考完后,他就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泰山玩了,昨天夜里才赶回南京。

今天上午,他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蒋昕捷是在妈妈的电话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

刚拿到题目时,他觉得这次作文题目入手比较容易,但要写好很难,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马,他一下子像见到了老朋友,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中,他联想到这两个人物都与“诚信”相关,可以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单纯做成人物评论,作文就缺乏感染力。接着他想到赤兔马早年跟从吕布,后来又追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它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就编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

整个写作花了50分钟的时间。 一位阅卷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写到“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在高考临场作文时如何能发挥得如此自如?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

从5岁的时候,他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小小的半导体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一天要听七八场书。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文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事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

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也许是因为阅读广泛的原因,他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

高中开始,老师要求他们写日记、周记,文体不限,他就最喜欢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抒写,偶尔也作诗、填词。但蒋昕捷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议论文常写不好。

虽然对文学有如此之浓的兴趣,蒋昕捷的高考志愿却填的全是计算机系。他说,从高中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编程方面。

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是文理兼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融会贯通的,自己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但在现实中,这种矛盾却总让他一筹莫展,看文学书籍要花时间,做理科练习同样也要花时间,由于理科较为薄弱,老师和家人常督促他多做题目,他却总有点排斥心理,结果高考果然“吃了亏”,数学题有好几道明明会做却因为计算错误白白丢分。以后不管学文科还是理科,他两样都不想放弃,看来这样的“时间冲突”以后一直都会存在了。

作文要想写得好有什么秘诀呢?记者问了很多热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蒋昕捷笑笑说,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要博览群书,尤其是中。

5 如何写文言文作文

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训练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本质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剪报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剪报一篇,旁加对文章的点评、心得、联想,可从文章的主题与内容、情感出发,亦可从文章写作方式方法入手。这项训练既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为学生自主选择读写材料、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并落实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剪报作文与写作读后感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重在“感”,而剪报作文则重视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不仅在于对写作内容的“感”,还在于对写作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的“评”,体味文章成功之道,树立自己的作文标准。 上两者交替进行,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新闻引路 轻松入门 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因此而设计的“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新闻写作训练—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语言优化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中,“新闻写作训练”着重让学生掌握作文特点和写作方法,而想象、思维、语言优化、研究性作文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小学到高中老师需不断重复。

“新闻引路”以结构模式简单规范(一般为倒金字塔式)且易于掌握的新闻(消息)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闯入作文王国,牢固把握作文内容与情感真、新,语言简明精炼等特点,并从此成为习惯。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运用典型事例写出真情实感;对新闻价值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写出新意并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准确、精炼、生动的新闻写作语言要求为改变学生华而不实的“学生腔”提供了训练机会;为把新闻 实、生动而去观察、琢磨的新闻写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有很好帮助;散文式通讯和副刊文艺作品也为中学生学习文学语言找到了新天地。

语言是学生在潜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积累起来的,包括老师在内,其他人都帮不上忙,所以重视想象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成为最有效的作文教学内容,待学生有了一定语言积累再训练语言优化。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与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通过想象、思维和语言优化训练求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语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闻的规范模式,不会造成模式化的恶果。

三、交给工具 四步成文 笔者认为:写作是一个“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线性思维”的双重转化过程。即从写作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观察、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是“发散思维”;选材、炼意、构思、谋篇,是连续不断地对已有材料与观点进行整理的“聚敛思维”过程;作者心里的东西变成文字,语言的“线性”特点(不同的字和话不能同时表达)就体现出来了。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其基本步骤是:想(xiang)-选(xuan)-写(xie)-修(xiu)。

这一方法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脑图是英国托尼·巴赞博士开发的全新思维方法,其要点是把主题词写在中心;把任何有关论点写上从中心点引出分支,不同类别另开分支并不断连接下去。

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脑图被作为帮助学生思维的作文工具。步骤“想”展画脑图,实质是发散性思维,通过展开联想引导线索、丰富内容,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联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并引导学生遵从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等联想三法则对事物进行联想使文章内容全面、丰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连续思维使文章内容深刻。

步骤“选”完善脑图,实质是“聚敛思维”,要求学生按照“合题意要求、正确或合理、独到而新颖、利于发挥优势”的原则考虑写作内容写与不写、详写与略写、先写与后写,对内容进行归类。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负责加工线性信息,而右半球则负责加工形象性、结构性、层次性信息,脑图的引入避免了传统的列作文提纲的线性缺点,使作文选材、构思、立意过程呈发散性或聚敛性,更符合个人思维习惯,有利于调动大脑两半球协调工作,提高写作效率。

步骤“写”即语言的“线性”表达,强调一气呵成。步骤“修”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强调念作文,使学生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四、先练后导 目标导学 原存并仍在大面积应用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中学生丧失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代替了学生思维。“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体系采用“先练后导”教学模式则省略了“作前指导”环节。

6 翻译文言文

1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2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陆机在京城当官,一直没通家信,怀疑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看起来很高兴,竟摇摆着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狗的脖子上,狗经过驿道,日夜不息地赶路。家人见了书信,给陆机回了信,狗立即上路翻山越岭,跑向京城。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 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取名为“黄耳墓”。

3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正当他九岁时,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5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立刻完成。所以他在当时名声很响。

6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宴邀赶赴宴席。(在宴席上)他发觉做烤肉的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做烤肉的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帮助自己,于是顾荣感激地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做烤肉的人。

从百科里找的 挺累的饿

上面的那位 第4个找错了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3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