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达慕大会是干什么的

蒙古族的达慕大会是干什么的,第1张

蒙古族的达慕大会是干什么的

蒙古族的达慕大会,又叫做那达慕大会,主要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

蒙古族那达慕的由来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那达慕大会的民俗活动

①那达慕一般在每年夏末秋初举行。从季节上看,夏末秋初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正是家畜输出和贸易交流的旺季,因而那达慕又是蒙古族庆祝丰收的节日。从民族习俗上说,七八月份又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中“招福”的季节,在这一时节举行那达慕,表达着蒙古族人招福祈祥的心愿。

②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主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三项比赛。

③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通常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不过时至今天,这些祭祀大多只是象征性地举行个仪式罢了。

④每逢那达慕,牧民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大会会场。绿色宽广的草原上,彩旗飘扬,车水马龙,场面极其壮观。牧民们喝马奶酒、唱草原歌、吃烤全羊、弹马头琴,通宵载歌载舞,让人体验到的是真正的古朴热情和畅快奔放。

“那达慕”大会的节日特点

①没有固定的日期

以节期为节日的时间,没有固定的日子。每年的草原7,8月是水草丰美、畜牧业丰收的时节,成为那达慕节日的固定节期。

②节日内容展现草原游牧文化精髓。

广阔的草原是那达慕节日进行的场所,并且那达慕也只能在草原上进行。敖包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信仰寄托,“男儿三艺”以狩猎、畜牧业为基础产生和发展。那达慕节日内容处处展现着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的成果。

③全民性的集会和狂欢。

那达慕上四面八方的人骑着马、赶着驼,驮着蒙古包聚集到一起,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有了特定意义。这里,人们不仅观看比赛更是参与其中,得到身心淋漓尽致的欢愉和享受。这种集会对草原人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兴高采烈的来参与节日活动,并拿着畜产品进行物资交流,补充生活所需。

那达慕不仅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更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展现,可以说那达慕的举办,集结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了解大草原的人们。

“那达慕”大会举行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为期5天。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旧时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

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弓箭是男子必带之物,也是珍贵的馈赠物。参加射箭比赛的不分男女老幼,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及射程都因民族、区域和人而定。射箭比赛可分为立射、步射和骑射。

与骑马射箭相媲美的游戏是摔跤,摔跤不仅是力量的角逐,也是智慧和技巧的角逐。一般摔跤参加者的年龄、体重没有严格的区别,摔时也没有一定的程式。每当摔跤进行到最为激烈的时候,祝赞词开始唱起,嘹亮的祝赞词是激发摔跤手的最后的勇气和信心。

在欢快的赛场上,还进行“赛布鲁”、套马、赛骆驼等体育活动。当激烈的比赛结束之后,马头琴响起的时候,牧人纵情歌舞,意犹未尽。在“那达慕”大会上,牧人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活动。

扩展资料

据摩崖石刻《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大会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

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成为蒙古大汗时,为了加强各部族之间的凝聚力、检阅自己的部队和分配各部草场,便于农历六月初四举行了“大忽力革台”。各个部落的首领欢聚一堂,表示团结忠诚,并且一同庆祝在大自然的庇护下这一年的牧群兴旺繁盛,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的前身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做路标或界标),又名“鄂博”。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它是蒙古族人为了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而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表达了族人对本族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崇敬怀念之情。

每年水草丰美之时(各部落时间不同,所以祭敖包通常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八月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祭敖包的宗教活动。

敖包是在一片地势开阔、景色壮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起的一座半圆形石堆,顶端竖立一根系着写有经文的布条或者是牲畜羽毛或角的长杆。待到了祭敖包的日子,牧民们一定会携带着哈达、煮熟的牛羊肉、奶酒和奶制品赶来,在敖包前上供、祭祀、祷告,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祷告完毕,众人再次跪拜起身后纷纷往敖包上添加新石或者柳条以修补敖包,或者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凡是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着敖包,按照从左向右的方向绕敖包三圈,并将带来的奶酒、奶制品、点心等向敖包抛洒。在祭祀活动之后,人们会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活动。

--那达慕

个蒙古的大聚会,在这个大聚会上呢,所有的宗王所有的将领都站起来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地位呢。大家统一干的事儿就是先把帽子摘了然后把腰带解开,啊然后跪在地上。听起来很奇怪啊,不知道是干嘛?这个时候在最前方的有一个人把杯子给举起来。剩下所有的人都向这个举杯子的人宣誓,宣誓什么呢宣誓效忠,哇大家听到这儿就明白了,之前那些呢都是仪式的要的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要宣誓效忠,那么这个在前面,取杯子的人,引导着大家宣誓效忠的人就是拔都。

当然他不是被宣誓的对象,真正被宣誓的对象是谁呢?是蒙哥这是拖雷的后代,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后代。那这个场合,就是忽里勒台大会目的呢就是要蒙哥推举上汗位。但是这并不是直接就让他即位的这么一个行动,因为毕竟在这次大会上,还有很多的反对者没来。比如说向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各位宗王都反对。所以大伙的约定是什么呢,给一年的时间,用了一年的时间。去解决这些反对者,然后明年的新年咱们再搞一个忽里勒台大会。到那个时候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正式地拥立蒙哥登上汗位,但假如说有问题那你没话说了是吧,你解决没,没能够解决反对者,那你就没办法啊,要么你们就自己去打去,要么你们去自己杀了他反正我们不管了。

好接下来啊,万里之行的第一步走完,要考虑如何和这个成吉思汗的后妃呀,窝阔台的后妃啊,包括窝阔台的儿子们呐,等等等等一系列的这些人去解释这个事儿。就说这个事儿,因为毕竟这些人想啊,这个还没呢,不应该跑出窝阔台这一支宗王的这个范围里边儿。没想过给蒙哥,所以拔都作为蒙哥背后的老大,作为蒙哥背后的支持者。他需要出面啊,替蒙哥向这些人呢,去说明问题。

那么拔都派出去的使者啊,他们所讲到的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非要蒙哥来当这个汗呐,为什么得不能再用别的宗王,或者说在用这个贵族里面的别人呢?是因为在所有人里面唯独只有蒙哥,耳闻目睹过成吉思汗的那些文件。别人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成吉思汗是怎么干活儿的。你们都承认成吉思汗厉害是吧,现在成吉思汗过世了谁能够继任呢?我们希望找到一位能够得到成吉思汗真传的人。他不是厉害吗就得跟他学习呀。

现在只有蒙哥了,所以为了重振汗国的国威,大汗之位非蒙哥莫属。而且他的血统又是那么的高贵,听起来吧这好像是一个理由对吧,有能力有身份,同时还有这个血统,可以够用。但是你觉得这里边呢,你就因为你看过成吉思汗的文件啥的。包括他是怎么办事的,你就能当上大汗了。这总是觉得好像有一些牵强是不是,但是事情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您可千万不要忘记了,之所以有这样的理由呢,那是因为这件事情并非因为蒙哥有这个精力有这个能力。所以拔都来推举他,而是因为拔都要推举他蒙哥。所以才找了这样的理,由或者说这样的借口。他的这个出发点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当然就不一样。当然你就指着这个,你就说明了说蒙哥,他就能够当大汗了。那是扯淡,那太天真了。

中国的丝绸之路,汉代为开拓期,唐朝为黄金期,而元朝则达到了丝绸之路的巅峰期。蒙古人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至此打破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壁垒,造成了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然而等到忽必烈继承汗位,他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日益增多,不光蒙古贵族不认忽必烈为大汗,更要命的是蒙古帝国是处于一种即将瓦解的状态。面对中原与草原的矛盾,忽必烈遵循中华文明的传统去笼络中原人,并且依托中原地区为财源,打造了一个二元帝国,并且用贸易将这个二元帝国给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被质疑的大汗之位,以及如何笼络中原人

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的合法性存疑,蒙哥在钓鱼城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推举大汗,应该举行一个库布里台大会,来自各个地区的蒙古王公贵族要进行举手表决,来推举谁当蒙古大汗。然而忽必烈没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宣布自己当了大汗,所以其他人就不答应。

如果按照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传统,应该由蒙哥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继承汗位,忽必烈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所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就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斗,各地的王公贵族开始站队,但是大部分的王公贵族都站在了阿里不哥这一边,只有忽必烈的三弟旭烈兀站到他这一边,所以当时的情况非常的紧急,在局势对忽必烈不利的情况下,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结果显而易见,忽必烈和其他蒙古王公贵族的关系就十分的僵硬,后来忽必烈只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其他汗国已经不认忽必烈了,那忽必烈应该如何解决呢?

在其他蒙古王公贵族的眼光中是看不起忽必烈的,对于蒙古人来说,打仗胜利是荣誉,而忽必烈打仗不行,南征越南,东打日本差不多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在打南宋的时候比较顺利,所以忽必烈在军功上是站不住脚的的。

另一个方面,忽必烈对中原汉人的态度比较暧昧,跟汉人士大夫经常搞在一起,比如忽必烈让真金太子完全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在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的时候,这些汉人士大夫出了不少力。然而,这些在蒙古王公贵族的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我们是黄金家族,而忽必烈却抛弃了我们的传统,蒙古人认为忽必烈对中原人不错,但是中原人也不是特别地认可忽必烈,在中原人看来忽必烈是野蛮的侵略者,是中华文明的破坏者。这些忽必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第二部分:忽必烈的新国家建设事业

第一个方面,忽必烈想要笼络汉人,第一步就是修建元大都,其实忽必烈修建元大都就是以当时的金人以及南宋人看的。忽必烈是遵循中华文化的,按照《周礼》将元大都修得四四方方,秉承中原历代都城的样式,并且是由汉人刘秉忠规划建设,陆续又增添了孔庙、国子监、郊祭坛庙和佛寺等。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元,完全按照中国的礼制来,让中原汉人接受元朝,只是改朝换代罢了,让蒙古人成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

第二步,按照惯例给前朝写史,让宰相脱脱主持写《金史》《辽史》《宋史》。从法理上讲,元朝是从之前的朝代继承过来的,经过一番的操作,中原的读书人心里或许已经默认了元朝的合法性,对元朝也有了一些认同感,比如真定的史天泽,顺天的张柔等,他们原先是金人,忽必烈对待他们采取招抚政策,授予爵位。在争夺大汗之位时,这些人出了不少力。

第三步就是采取对中原地区降低农业税率的措施,元朝统治者本身是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文化,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他不会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所以就没有养很多的官僚,元朝是以贸易立国,对中原的人头税和土地税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一点,对老百姓是非常好,从而达到了轻徭薄赋。这些措施实施下来中原人已经对元朝有了一种认可,从心理上已经接受元朝。

元大都

第二个方面,元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既要兼顾中原,又要管理草原,他就建立了一种二元帝国政治模式。元朝的皇帝有两种身份,在中原是以皇帝的身份出现,在草原是以大汗的身份出现。所以忽必烈又在金莲川修建了一个上都,修建上都是给蒙古王公大臣看的,忽必烈一年中来回在上都与元大都之间居住。夏天太热,要去上都居住,冬天太冷,要在元大都居住,在政治上要进行表态。并且用大量的白银,奢侈品来赏赐蒙古王公大臣,来换取他们对自己大汗身份的认可。

此外,忽必烈还在上都与元大都之间打造了一个经济走廊,将各种能工巧匠聚集于此,制造各种奢侈品。比如一个叫"荨麻林"的地方,就聚集了3000多个纺织户,专门生产丝绸、衣物、布匹等这些奢侈品,吸引了各个自汗国的王公贵族,这些王公贵族虽然有大量的真金白银,但是没地方花。忽必烈弄了一个制造工厂,一下子将王公贵族的目光吸引过来了,他们喜欢什么就造什么,精美的瓷器,美轮美奂的珠宝玉石,应有尽有。忽必烈无形中用商业将其它汗国给联系起来了。

第三部分:用穆斯林的商业网将整个蒙古帝国给联系起来

蒙古帝国有如此广阔的疆域,在古代通信以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其实是非常的困难。在忽必烈统治时期,虽然忽必烈是蒙古的大汗,但是这个称号只是名义上的称号,忽必烈已经没有支配其它汗国的能力了。

在整合蒙古帝国的过程中,忽必烈用了一种很聪明的方法去维系着庞大的帝国,使用武力不划算,用贸易将整个帝国给笼络起来是非常的经济的。忽必烈是以强大的军事能力为后盾,以富饶的中原地区为财源,以两都的奢侈品为吸引力,以穆斯林的商业网为纽带将整个蒙古帝国又给连接起来了。

忽必烈将上都与元大都之间方圆约350公里的椭圆形的区域内打造成了一个首都圈,这一地区作为政权的核心地带,在两都沿线区域内设置了各种城镇以及基础设施,聚集着大量的工匠以及各种作坊。他不光自己建立首都圈,他还要在境内的其他部落也建立首都圈。

忽必烈

在忽必烈政权建立之初,并不稳定,其他势力不服从忽必烈。东起东北森林,西到阴山,甘肃,内蒙古草原有着大大小小的势力。形成主力的有左翼东方三王,五投下,汪古部,阔端王家等。

解决他们用武力并不划算,那得用一种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反叛势力,忽必烈用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以忽必烈家族为中心进行各个部族之间的通婚。第二个方法就是要求这些势力仿照上都和元大都的首都圈为模板,在北方草原上面建立了数十个小型的首都圈。

光建立首都圈没用,得将这些首都圈给联系起来,那么商人的作用就出现了。忽必烈用了以商止战的策略,所以中亚的穆斯林商人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这些商人的足迹遍布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建立了一套商业贸易网络,所以穆斯林商人这些特质正好被忽必烈利用,这些首都圈就好比是一个个的经济特区,有着大量的利益并且蒙古王公贵族有的是钱,商人的特性就是贸易赚钱。忽必烈的这一步步的布局,将这一地区给联系了起来。

贸易商人

忽必烈用贸易将各个势力给联系起来的做法,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蒙古帝国。他是依托中原地区的财富进行笼络各个汗国。每年元月,忽必烈就在上都进行封赏来自各个地区的王公贵族,不管是丝绸瓷器还是金银珠宝一并赏赐。比如忽必烈一年要赏出去十吨白银,两公斤一块,要赏出去5000多块。只要这些蒙古王公贵族称呼必烈一声大汗,这些东西随便拿走,这些王公贵族看到便宜不占白不占嘛。不就是喊一声蒙古大汗吗?

忽必烈又规定,如果路途遥远的话,可以派使者前来,王公贵族不必亲自前来。这些王公贵族弄了这么多钱,也没地方花,他们得让这些钱生出利息啊。这时商人的作用就出来了,蒙古王公贵族不会做生意,只能委托他们境内的穆斯林商人打理,这些商人都是从事于国际贸易,商贸网遍及欧亚大陆。忽必烈弄了一系列的首都圈,再加上富饶的中原地区,所以这些钱又会流到忽必烈这边。

忽必烈为了方便商人做生意,重新修缮了蒙古军早年打仗时用的兵站,让这些兵站成为商人的休息处。忽必烈的商业政策非常的开明,由于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全部被整合在一起,所以忽必烈要求各个汗国之间不能收商人的过路税,对商人买卖东西只收3%的销售税,这些条件对于商人而言是非常好,商人做生意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各个汗国的王公贵族就赚了不少钱,从而导致各个汗国的蒙古王公贵族依赖跨国商人,而这些商人又依赖于元朝,从而使得各个汗国对忽必烈更加依赖。

总结

忽必烈打造了一个二元帝国,以继承中华文明自居,来获得中原人的民心。对待各个汗国之间的矛盾,用商业贸易将整个帝国给联系起来,所以尚武,重商,开放,兼收并蓄成为了元代的时代特征。总体而言,忽必烈用了以商止战的战略来玩转整个帝国,以强大的军事能力为后盾,以中原地区的财富为吸引力,利用商业网将各个汗国给联系起来,所以说忽必烈的这一套是很高明的。

参考文献 《忽必烈的挑战》《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268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