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第1张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文治武功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 ——朱耀廷

据说,成吉思汗在临危时曾说: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谨慎,汝辈尽应知之。彼将有一日据吾宝座,使汝辈将来获见一种命运,灿烂有如我在生之时。

不知这段神话式的预言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幼年忽必烈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这种所谓神话式的预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就变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

成吉思汗去世时,忽必烈仅仅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让千征百战的祖父这样赏识,本身就证明忽必烈的过人能力。

忽必烈由普通王爷成为蒙古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开国皇帝,大致有三方面因素:祖父的格外喜爱,父亲的军队,母亲的鼎力相助,自己的未雨绸缪,帐下的人才济济。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生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拖雷是一位军事家,他掌有蒙古军队的百分之八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四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儿朵、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十二万九千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

拖雷和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四子:长子蒙哥、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老七阿里不哥。

有军队才有实力去争取汗位啊,蒙古国和汉族不同,并不必然为长子继承汗位,能力突出者享有优先权,比如托雷的三哥窝阔台就是蒙古国第二任大汗,四子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儿子,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但是杀戮气太重,而相比较老三窝阔台有勇有谋,温厚持重,所以成吉思汗抑制了自己的个人喜好,把汗位留给了老三窝阔台。

无论是按照汉人的皇位继承习惯,还是按照蒙古汗位的继承习俗,作为拖雷四子的忽必烈都将失去汗位继承权。可是临终前成吉思汗又专门交代托雷倾心培养忽必烈,说他将来一定是成就大事业的风云人物。看得出成吉思汗到死都很矛盾。

蒙古汗位仅仅有成吉思汗遗命还不行,还必须经忽里勒台大会同意才能正式继承汗位。忽里勒台大会是蒙古国的最高国事会议,主要职能为推举大汗,以后历朝大汗继位,都按照这个传统由忽里勒台大会推戴。

托雷心里始终对父亲没把汗位给他而耿耿于怀,他监国摄政两年才通过大会把汗位交给窝阔台。窝阔台对握有重兵的托雷始终防范,后来假借巫师之命让托雷喝符水而亡。

我们再来看看忽必烈英明的母亲怎么守护托雷的基业?

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是克烈部王罕的弟弟札合敢不之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看到扎合敢不的三个女儿都很美丽,便将他的大女儿阿必合娶作自己的妻子,将他的二女儿和三女儿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唆鲁禾帖尼就是成吉思汗赐给幼子拖雷的三女儿。

唆鲁禾帖尼来自王庭,管理才能出众。是一位聪明、勇敢、杰出的女性。

成吉思汗四年,唆鲁禾帖尼生下长子蒙哥。“蒙哥”的意思是永久。这时,拖雷的三哥窝阔台妻子昂灰氏没有孩子,于是就把蒙哥过继给了窝阔台为养子,由昂灰氏亲自抚育。

后来在唆鲁禾帖尼的多方运作下,蒙哥成为蒙古国第四位大汗,她成功的把汗位由窝阔台系转到了托雷系,忽必烈才有机会继承汗位。

忽必烈生于成吉思汗十年,满月后成吉思汗大摆宴席,招待四海宾客,为这个孩子起名“忽必烈”,意为“承前启后的继承者”。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对这个孙子的喜爱。

忽必烈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的精心培育下,不仅骑马、射箭等各项技能都非常精湛,而且小小年纪就孝顺有礼,懂得尊敬别人。十岁的忽必烈,以其特有的礼貌和聪明,赢得了成吉思汗的喜爱,也赢得了其他长辈的赞扬,成为成吉思汗最为赏识的一个爱孙。

托雷被毒死后,窝阔台出于感恩,或者愧疚,对拖雷一家十分优待。给予唆鲁禾帖尼皇后的待遇,把拖雷在世时所有的权力都交付给她。唆鲁禾帖尼依靠自己丰富的智慧和坚定的性格统领所部将士,以精明、谨慎的态度,处置军国要事,博得窝阔台及诸王的信任和崇敬。

窝阔台提出让她嫁给长子贵由,被她以诸子尚未成人为理由拒绝。窝阔台汗曾在拖雷去世后,要从其军队中抽调两千人交给自己的儿子阔出。而阔出是窝阔台最喜爱的儿子,想把汗位传给他。唆鲁禾帖尼看出了这点,爽快地答应了,这一举动笼络了阔出,使他后来站在拖雷家族一边。

窝阔台去世后,长子贵由成为第三任大汗,但是术赤(成吉思汗长子)的长子拔都素来与贵由不合,贵由就想灭掉他,唆鲁禾帖尼敏锐知道这个消息,连忙派人星夜飞报钦察汗国可汗拔都。拔都闻讯后,急忙积极备战。结果,贵由行军至叶密力以东(新疆青河东南),突然病死,一场发生在黄金家族内部的战争因此得以避免。她的行为也赢得了拔都后来的大力支持。

蒙哥虽说是窝阔台养子,可他毕竟是托雷的亲儿子,他知道父亲被毒死,对养父行为耿耿于怀,他跟随窝阔台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为自己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母亲的一番运作,他获得了以拔都为首的大多数宗王的支持,登上了可汗的宝座。蒙哥即位后,借谋反之名,将窝阔台系的人全部处死,巩固了自己的汗位。

蒙古国汗位由窝阔台一系到了托雷系,这为忽必烈成为大汗提供了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忽必烈不满足于骑马射箭的游牧生活,他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的教导下,逐渐注意学习各种知识,关心时局大事。

蒙古军攻灭金朝后,目光瞄向了南宋,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蒙古统治者为培养继承人和掌管军政的人才,注意搜罗有才识的汉族儒士去漠北教授贵族子弟,其中僧人、道人、医士、通译人员更受器重。

这里面忽必烈更是求贤若渴,他不但深入地学习了各种武艺及各种军事知识,也学习了蒙、汉文字等文化知识,忽必烈深信蒙古民族必将崛起成为中国的主宰,但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要治理中国必须学习中原王朝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同时,忽必烈也意识到,只有借助汉人势力才能与蒙古诸王抗衡,才能使自己登上蒙古贵族的政治舞台。

于是,忽必烈于乃马真后(窝阔台皇后)三年前后,在其所住的漠北地区广揽人才,建立幕府。他的手下人才济济。比如许衡、刘秉忠等等,特别刘秉忠是儒、释、道皆通的人物,他不但自己向忽必烈讲述治理天下的道理,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他还将张文谦、李德辉等中原儒者推荐至忽必烈帐下。

忽必烈在漠北藩府的七年中,他招纳了许多汉族儒士,金朝的状元王鹗、名士元好问等也慕名而来。

在上述种种人物的影响下,忽必烈对汉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安邦治国之道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虽然忽必烈当时谈治国理政之道只是空论而已,但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有为于天下。他在与金朝的状元王鹗交谈时就明白地显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

这些都证明,早在窝阔台、贵由时代,忽必烈作为一个藩王,尽管并无统治中原汉地的职责,但他对汉地的了解和对儒学的认识以及同汉人儒士的关系,都已经大大超出一般的蒙古贵族了。

后来,大哥蒙哥继承汗位后,为把权力确保在拖雷系手中,于是命令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全权掌管漠南汉地的一切军国庶务。

1251年,忽必烈达到漠南金莲川后,立即开府建衙,招揽四方人才。在刘秉忠等藩府旧臣的积极活动之下,先后有一大批的人才积聚在忽必烈的身边。这其中有以郝经、杨惟中、商挺、张文谦等人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也有以廉希宪、也仙鼐、阿合马、阿里海牙等人为首的西域奇才异士。

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使得忽必烈治理邢州(今河北邢台)、河南、关中等汉地中取得成功,也使得他在之后的汗位争夺中牢牢占据着优势。

忽必烈在汉地的治理,政绩卓然,人心日渐归附。这就引起了大哥蒙哥的猜忌。便寻找了一个机会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忽必烈不得已,只得接受姚枢的建议,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汗廷作人质,以表明自己并无异志。

同年十一月,忽必烈亲至漠北,拜见蒙哥,兄弟相见,尽释前嫌,攻打南宋怎能少的了忽必烈,蒙哥与忽必烈又一起商定伐宋方略,重新委以重任。

1258年,蒙哥亲率大军与忽必烈兵分三路攻打南宋,结果在四川重镇合州钓鱼山成了他的“滑铁卢”。

南宋将领王坚率领合州军民,依靠着险要地形,奋力抵抗蒙古大军达5个月之久。蒙哥焦躁不安,命人在钓鱼城东门高地上修筑高台,以查探敌情。当蒙哥登上高台观望时,王坚命人以火炮猛击高台。蒙哥身受重伤,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这时,蒙军抓获了一名俘虏,从他口中得知蒙哥大汗伤重去世的消息,军中有人建议立即回师和林,争夺汗位。忽必烈将信将疑,没有立即回师,而是继续率军南进。月末,攻克大胜关,直抵长江北岸。

九月,宗王穆哥遣使送来蒙哥大汗去世的讣告,并劝忽必烈撤军北还,以便争夺大汗之位。但忽必烈认为,奉命出征,不可以无功而返,于是在十月,兵分三路,强渡长江,包围了鄂州。他的行为又收获了大批人的尊敬。

此时,留守和林的七弟阿里不哥趁机加紧了夺权活动,他一面派出数路使者,通知诸王前往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一面派遣亲信阿蓝答儿、脱里赤四处征兵,积蓄军事力量,并打算派兵将忽必烈阻挡在黄河以南,不让他回去。

忽必烈之妻察氏见情势危急,连忙派人急报忽必烈,并督促他早日回师,以防不测。郝经等大臣亦再次建议忽必烈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及早班师。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撤军北还,争夺汗位。

为了迷惑敌人,他接受郝经的建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声称要发兵苏杭,直捣南宋的都城临安。随后,忽必烈亲率大军火速赶回燕京,并派遣廉希宪去游说东路诸王塔察儿等人,为其争夺汗位做准备。

忽必烈回到燕京之后,立即解散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征召的军队,以安定民心。

阿里不哥多次敦促他回和林开会,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和便利,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多年的中原而贸然北上。双方间使臣穿梭,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

忽必烈决定先发制人,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脱里赤,在新筑成不久的开平城召集塔察儿等宗王大将,举行选汗大会。拥戴忽必烈最积极的宗王,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孙子、在东道诸侯中居长的塔察儿。

塔察儿曾因攻宋无功而返,受到蒙哥汗的严厉训斥。所以对蒙哥很不满。他在东道诸侯中居长,所以号召力巨大。

这样,在忽必烈弟末哥、东道诸王塔察儿、哈萨尔之子移相哥、成吉思汗弟哈赤温子忽剌忽儿、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的孙子爪都,窝阔台的儿子西道诸王合丹、察合台的儿子阿只吉等的拥戴下,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然后颁布诏书以告示天下。

与此同时,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集了自己的支持者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为蒙古大汗。同年冬,忽必烈御驾亲征,在和林郊外打败阿里不哥大军。阿里不哥众叛亲离,无奈只得投降了忽必烈。后来阿里不哥又乘着忽必烈南下侵宋机会,再次反叛,然而由于西北的察合台系众人的反对,阿里不哥的反叛行动再一次失败。陷于绝境的阿里不哥只好再次投降。

阿里不哥的投降,确立了忽必烈的正统统治,帝国的中心也渐渐地由和林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此后,忽必烈再也不曾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忽必烈即汗位以后,效仿中原的皇帝世袭逐渐成为正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大汗这个由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国早期的继位传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一、战前一般情势> > 蒙古定宗贵由原为一病夫,身体虚弱。宋淳佑八年二元定宗三年(公元2148年),贵由赴叶密立河畔养病,途中崩 驾于别失八里附近,在位不及三年。定宗贵由崩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称制,初贵由之西巡也,拖雷遗书窦莎儿合黑帖泥,以拔都未入朝,疑贵由有图之之意,密 遣人告拔都,嘱自为备,拔都乃发自基辅东迎贵由。行至途中,闻贵由凶讯,乃托词休养,停驻于阿剌塔黑山,(今新疆省精河县南),召集大食于阿剌塔黑。窝阔 台系诸王,藉词选举大会应在蒙古地举行。皆拒不赴会,仅遣哈剌和林长官帖木耳代表预议。命其附合拔都及诸王多数之决定,时大会中列席者,主要为术赤,拖雷 系诸王。会既开始,札刺儿部之伊勒只夕首先提议曰:“前奉即位时,已有成约,只有此尚存一块肉,不奉他系之王为君。”宗王曰:“此 言诚是,汝辈首先违法,不从窝阔台遗命。按据成吉思汗法令,皇族有罪者,须经亲会龠飘定,而后正其罪,乃汝辈违法,而擅杀阿勒堵伦(成吉思汗之爱女,察 威儿之妻也。见成吉思汗传冯承钩注),其一事也。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嗣帝位(按窝阔台生有五子:曰贵由、曰阙端,曰阙出,曰哈剌察儿、曰合失。先是窝阔台钟 爱三子阙出,欲以位传之。不意于宋端平三年(公元1232年,阔出殁于湖广征宋军中,遂移爱于阔出之长子失烈门,养之宫中,欲使之承大位,乃马真皇后则主 持立贵由。)乃汝辈违命敢立贵由,此又一事也。”其不欲窝阔台后人嗣位者,皆执二事为词。拔都与窝阔台系有旧怨,曾与莎儿合黑帖泥同谋推戴蒙哥。蒙哥系莎 儿合黑帖泥之长子,在军中颇有权势(按成吉思汗,分所部兵与子弟时,拖雷所得独多,故其势最强。拖雷死后,以所部兵分属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末哥四 子。诸王幼时,事皆决于其母。莎儿合黑帖泥有才智,能收揽军心,拔都与诸王亦耸敬之,故推其一子登大位,其事较易。)时窝阔台系诸后王皆幼弱,尚未得众 心,此系争位者,除失烈门外,仅有贵由于火者斡兀立。> > 会既开始,忙哥撒儿首先在大会中推戴蒙哥,以其智勇,曾从其父立功于中原,又从 拔都立功于西域也。然诸王则以拔都为成吉思汗系诸王之长,当立。拔都不可。诸王乃请其审择一人,以备推戴,并立文约,许对其所挥之人,不生异议。次日大 会,拔都曰:“治此大国,非才能出众而热习成吉思汗法令者不可。”因推戴蒙哥。蒙哥逊让数日,其弟末哥斡兀立(冯承钩注斡兀立,犹言子,蒙古人名后常加是 称)起而言曰:“吾人既已约定,遵从拔都之推戴,若蒙哥不能践书,将来恐开恶例。拔都曰:“末哥之言是也”。议乃定。到会诸人,遂依俗奉蒙哥为大汗,由拔 都献盏。大会约定于来年春,在斡难河克伦鲁河源成吉思汗故地中重开大会,使受诸王及诸将之全体推戴。开会以前,仍由皇后海迷失称制。时皇后与其二子火者, 脑忽共摄国政,专事征求贺财。海迷失嗜巫术,终日与珊蛮共处,政纲极为紊乱!> > 火者、脑忽闻大会之决议已推戴蒙哥,大不悦,使告拔都 曰:“会议不在成吉思汗故地,诸王亦未全集,义不能从。”拔都乃请其赴来春之新会。且曰:“莅会诸王。以国土广大,特推皋一堪承此大任之人。今推皋已定, 未能挽回也。于是双方使者往还,迄于年终,议尚未定。拔都乃命其两弟别儿哥,脱合帖木儿将大军,卫护蒙哥至克鲁轮河畔,命于来春莎儿黑帖泥所召之大会中, 奉之承大位。及期窝阔台系诸后王及察合台子也速蒙哥,以蒙哥之推戴不合法,而帝位应属于窝阔台后人,皆不莅会。拔都及莎儿合黑帖泥,数遣使往劝,拔都且 言:“童稚不能治成吉思汗之大国”。仍不纳。别儿哥待之一年,恐久延生变,请命于拔都,拔都乃命其立蒙哥即位,违者诛之。> > 如是术赤、 拖雷两系诸王及成吉思汗诸侄至,集会于所定之地(冯承钩注元史载为阔帖阿兰之地),对于窝阔台、察合台两系诸王,作最后之劝请,遣使赴海迷失及火者,脑忽 所,别遣使赴也速蒙哥所,告以诸王皆集,仅待其至。失烈门、火者、脑忽三王见其反对无效,允赴会,并示以期。及期而不至,乃不复待,择定宋淳佑十一年(公 元1251年)7月1日,诸王奉蒙哥即大位,是为元宪宗。谱王皆解带置眉上,对之九拜,帐外战士万人,亦随之而拜。蒙哥命是日,人皆休业息争,宴乐终日, 并使万物皆同其乐,是日不可乘马,禁以牲畜蓑物,禁杀牲为食,禁渔猎,禁破土,不许扰动水之静源,如是大宴7日。由是蒙古帝统,自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 系,转入第四子拖雷系统矣!> > 蒙哥即依次日(7月2日),窝阔台第三子阔出之是予失烈门,结合火者、脑忽二王(按火者、脑忽二王皆跺由 之子),谋称兵作乱。拟乘宴会中,蒙哥及诸王酒醉之际,袭除之,而夺袭帝位。事为骡夫克薛侦知,驰归告密。蒙哥当遣诸将之长忙哥撒儿,率三千尉,往迎二 王,于距大会地2日行程之外,以兵围之,强三王经从未曾,密捕其党羽数十人,皆伏诛。蒙哥以三子皆成吉思汗子孙,宥其死,谪从军远征。> > 二、战地形势及战略指导> >宋理宗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12月,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时,遣月里麻思使宋,议和好。从行者七十余人。临行,月麻里思示众曰:“吾与尔等,奉命南 下,楚人多诈,当誓死,勿辱君命”。既发,抵淮上。南宋守将以兵胁之曰:“尔命在我,生死顷刻间耳!若能降,官爵可立致。不然,必不尔贷”。月里麻思曰: “吾持节南来,以通国好,反诱我以不义,有死而已”。宋守将知其不可逼,而囚之飞虎寨。至蒙哥即位为帝,已十有一载之久,尚未见使团北还,若非蒙古内部, 继承发生问题,早已与南下问罪之师。(上引见续通鉴卷百七十)> > 南宋自进军汴洛,恢复三京,而招致丧师辱国后,对蒙古大敌,惟有应战退 守,觅致偏安,并无彻底整军复国之大志。幸而江淮方面杜杲、吕文德等军之力撑危局。襄汉方面有孟珙一军,孟珙公忠体国,肝胆照人,治军严而得军心,故能将 襄樊收复。川陕方面则赖有余阶,锐意整顿,局面一新,屡扼蒙古军之南侵,且曾一度北伐汉中。及至宋理宗淳佑六年,孟珙不幸去世,诏以为京漠制置使, 余玢在川日久,自然不免有专断之处,使有人谗毁之,说他专制西蜀有无君之心。理宗竟于翌年(宝佑元年)5月,召余阶回京,奉命后暴卒,朝廷且下令抄其 家,此事令忠义气短,大失人心。从此宋室,自毁长城。而蒙古军遂长驱南入无阻矣!

1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

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

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 诸侯五,卿大夫三。

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假贷无所得 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 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 厄:穷困。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诸公宾客多厌之 / 强弱之形易制 B。

今以法割削之 / 亲不以为子 C。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D。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

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9。

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 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4分)。

2 求高巍,辽州人,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高巍,是辽州人,有美好的节操,善于作文。母亲萧氏患有经久难愈的疾病,高巍亲自照顾母亲,一直到去世没有丝毫懈怠。母亲死后,高巍住在墓旁,吃素守孝三年。洪武年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以太学生身份被任用为前军都督府左段事。高巍上疏请求朝廷派人开垦河南、山东、北平一带的荒田,又上书朝廷分条陈说抑制商业、谨慎选举、适度奖赏等事。太祖赞许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因为处理政务不符合朝廷的意思,因罪受到惩罚,朝廷开恩免去死罪,流放戍守贵州关索岭,朝廷特赦准许他的兄弟子侄可以替他服役,并解释说:“是表彰孝子。”

到了惠帝登位,高巍上疏请求辞官回乡。没多久,辽州知州王钦奉旨征召高巍入朝做官。高巍于是奔赴吏部上奏讨论时政。当时掌权者正按照义律消减诸王的封地,只有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上书请求给诸王施恩。大体意思是“高皇帝封赏诸王,这是古代礼制,既然超出了标准,诸王大多又骄横放纵,不守法令,违反了朝廷制度,如果不消减他们的权势,朝廷的制度就不能确立,如果消减,就会损伤优恤亲属的情谊,贾谊曾说‘想要天下安定天平,不如多封诸侯而消减他们的势力’现在为什么不效仿他的意思?所以不要采取晁错削夺诸侯的做法,而要仿效主父偃推恩的政策。在北方的诸王,他的兄弟子侄就封在南面,在南方的诸王,他的兄弟子侄就分封在北面。如果这样,那么藩王的权力,不用消减就自己消弱了。我还想请求皇上增加优抚亲属的礼节,年中各个节日都派人赠赏礼物进行慰问。贤良守法的朝廷就下旨褒扬奖赏他们,骄横放纵不守法令的,第一次违犯就宽容他,第二次违犯就饶恕他,第三次违犯不能改过,就告请祖先废去他们的封号惩处他们,如果这样,那里有不顺从守法的人呢!”本奏以后,惠帝点头赞许。

不久燕王起兵反叛,惠帝命令高巍跟从出征担任协同处理军务。高巍又给朝廷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地,开释以忠诚,陈之以礼义,晓之以祸福,希望用注重亲情打动他,让他罢兵返回封地。”惠帝很欣赏他的勇气,就答应了他,高巍到了燕地,给燕王写了多次信,都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李景隆打了败仗,高巍就从燕地回京,到了临邑,遇到了参政铁铉,两人抱头痛哭,然后奔赴济南,发誓死守,抗拒燕兵,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就在驿馆自杀了。

3 韦编三绝的的文言文及翻译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75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