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袁世凯称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第1张

  说白了,不为别的,就是被孙中山逼的。想当初,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却无力推翻清朝。后来经与袁世凯密谋,以退位让贤为条件,换取袁世凯的支持,袁世凯这才反戈一击,逼得清帝退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事后,孙中山不得不履行承诺,让出了大总统一职,由袁世凯接任。按说,此时二人关系还不算错,完全可以携手合作,共建民国。可是孙中山刚当了几天大总统就下野,心中着实不甘,于是想搞党政,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以此来制约袁世凯,如此,孙中山作为国民党党魁,组成一个影子内阁,随时可以接替袁世凯了。这就好比封建时代,袁世凯好比皇帝,孙中山就是太上皇了。

  孙中山可以制造舆论,可袁世凯手中有枪。动嘴皮子的斗不过拿枪的,二人的较量自然以袁胜孙败告终,于是“二次革命”,孙中山逃亡日本。虽说袁世凯打败了孙中山,可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为什么呢?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孙中山任上,若以封建朝代打比方,孙中山就好比开国皇帝,袁世凯只是第二任继任皇帝,可是开国皇帝居然反对其继任者,那么从继任者的角度看,是一种什么感觉?那就好比,开国皇帝反对他所建立的王朝,要推翻他所建立的王朝一样(这是从继任者的角度出发,向民众做出的宣传)。就好象朱允文对百姓说:“朱元璋要推翻明朝”,百姓怎么会相信呢?

  所以,孙中山与袁世凯从真刀真枪地干起来,舆论就站在了孙中山一边,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中华民国的建立者要推翻中华民国——尽管袁世凯是那么宣传的。

  尽管袁世凯获胜了,但他知道,他当这个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子,百姓是不赞成的。不是因为他的施政不行——袁世凯治理国家的本事比孙中山强多了,从他在晚清做了那么多实事就可以知道——而是因为人们绝对不会相信中华民国的建立者要推翻中华民国。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推行政治,总不能得到众的信服(尽管他施政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是该考虑换一个头衔了。换什么呢?总不能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联邦,或中华合众国,那对于中华民国这个称号来,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不成袁世凯是以中华合众国大总统反对中华民国?若他那么做,人们会更加相信是他背叛了中华民国。

  于是,袁世凯只有一条路,改共和为立宪,以皇帝取代大总统。如此,袁世凯才名正言顺,而名正言顺才能事成。如此,袁世凯想不背叛中华民国也不成,想不当皇帝也不成。袁世凯称帝,他还能成为新朝的开创者。若仍然当中华民国大总统,或当中华合众国大总统,他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一个“僭主”,一个“伪大总统”,这对于才大志高的袁世凯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据文献记载,在袁世凯去世前,很多人曾问他,将来由谁接任大总统。袁世凯回答道,我死以后你们自己去金匮石屋里面看。

于是在袁世凯死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并没有自己的儿子袁克定。

后来,这三人也都先后担任民国大总统。虽然,这个故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很明显就它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因为,袁世凯在去世之前,早已经是众叛亲离,就是北洋军阀内部的张作霖、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袁世凯都已经控制不住他们。 

在这种背景下,就是袁世凯活着时下达的命令,如果不符合这些军政大佬们的利益,他们都懒得执行或者阳奉阴违,更不要说袁世凯留下的遗诏,又会有谁真的把它当回事?袁世凯作为一个军政强人,不可能连这种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还特意去指定接班人呢? 

最初,袁世凯想要称帝,就是希望他们袁氏家族能够一直屹立不倒,至少也可像英国和日本的皇室一样,在名义上永远处于政治舞台的顶层。

但问题是,当时袁世凯正处于最强盛时期,这个梦想却依然不能实现,那等到他快要是死的时候,指定儿子袁克定当接班人,这有用处吗? 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人,会让民国大总统的位置变成他袁家一个人的吗?显然是不可能。

所以袁世凯根本不会去指定袁克定当接班人,因为即便指定也没用,反而会给自己家族带来祸害。至于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显然也不是他能够指定的。 

事实上,黎元洪之所以能够接替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一方面是因为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三大派系: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

这三大军阀,那是谁也不服谁,所以他们各自的利益,自然都是希望自己出任民国大总统,而不希望对方担任大总统。由于这三股势力旗鼓相当,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谁也当不成大总统。

因为,这三大军阀在没有达成一致之前,任何一方出任大总统,都会让其他两方没有安全感,也就会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这也就是段祺瑞无法接替袁世凯出任大总统的原因。在这种背景下,段祺瑞他们就只能找一个北洋军阀外面的人来担任大总统,这样大家都才有安全感。

对于直系、奉系和皖系来说,担任大总统的这个人,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资历和威望,否则就算他们三同意,其他各地的军政大佬也不会同意。其次,这个人背后不能拥有强大的军政实力,否则等他当上大总统后,肯定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他们三大派系都会没有安全感。

在这种背景下,黎元洪就有幸被选中成为民国第二任大总统。之所以黎元洪能够被选中,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资历。大家知道武昌起义爆发时,革命家就是拥立他为湖北都督,后来南京革命政府成立后,他被选为副总统兼领湖北都督,可以说是南方仅次于孙中山的政治人物。

再后来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时,黎元洪又被当选为副总统。从这层意义上说,黎元洪的资历和威信,都非常足够,可以说是名义上的国家第二号人物。并且,他是唯一在北方和南方政府忠都担任过二把手的人物,是南方军阀和北方军阀一致都能接受的人物。

另一方面,就是黎元洪身后没有强大的军政势力,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人物,没有自己的嫡系兵马和地盘,相当比较好控制,也不会让各大军阀感受到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在袁世凯去世后,由于各大军阀一时间没有博弈出一个能服众的军政大佬,所以就只好让黎元洪这种傀儡暂时担任大总统。

后来,等到冯国璋和段祺瑞选择联手后,他们就成为天下第一大实力派,于是黎元洪下野,先是直系的冯国璋成为代理总统,接着是皖系的徐世昌成为大总统。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宦世家,生父袁保中是地方豪绅,叔父袁保庆,曾任江南盐巡道。袁世凯因为自幼过继给叔父袁保庆,所以少年时便随养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巡访。这种早经世事的历练,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为人处事。遗憾的是,没等真正提携他建功立业,家族的两大支柱,养父袁保庆、伯父袁保恒就先后死于任上,家道也渐成衰微之势。刚刚长大成人的袁世凯无奈之下,欲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但1876年和1879年,他先后两次乡试都未中第。袁世凯并不是没有学问,也不是不会读书。袁世凯的诗歌写得颇有滋味,比许多专业作家并不差。中国近代社会的人才评价系统弊端甚多,所谓八旗弟子、士族门阀制度大量恩荫泛滥,形成严重的仕途壅塞。袁世凯落第只是他时运不济罢了,他那么聪明却屡试不第。他后来主张废除科举,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密切关系;但是,他废除科举,并不代表他不重视教育。当时一些地方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与现代大学的兴办与袁世凯有关。时人有论袁世凯“知人善任,务求实干之士,绝不任人唯亲,只是各方人才奔走于其门者如过江之鲫”。当年留美幼童被强令回国因没有功名而境遇惨淡,在袁世凯的提拔下,唐绍仪被任命为天津海关道,蔡绍基被任命为北洋大学总办,詹天佑被袁世凯大力保荐为京张铁路工程局总办兼总工程师。所以有人说,假如没有袁世凯就没有詹天佑这一“中国铁路之父”。

袁世凯也是至亲至孝之人,他深深地爱着他的两位母亲--生母刘氏和养母牛氏。袁氏家族中男丁寿不过六旬的事实,成为一种情结折磨着他,从其高祖父以来家中女性承担着更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这使他倍加珍惜这份亲情,也深深懂得两位母亲的艰辛。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女人。袁世凯的背后却站立着不止一个女人,他有一妻九妾,为他生养了十七个儿子和一群女儿,这十七个儿子和一群女儿要娶亲,要嫁人,要建立社会方方面面的亲属关系,成为袁世凯家族的主体,成为他日后联系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纽带,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

袁世凯本身也是一个结交天下朋友的高手,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他一生朋友无数。结交朋友是一个人所能够具备的社会生活能力。袁世凯与李鸿章有非同一般的情谊。没有李鸿章的慧眼相识,就没有后来袁世凯的大得意。李鸿章对他不仅有知遇之恩,而且有救命之恩。袁世凯有功于朝廷,惹怒了日本人,伊藤博文他们要求清政府严惩袁世凯肇事,被李鸿章坚决驳回。袁世凯知恩图报,永远不会忘记、背叛李鸿章,他时刻对李鸿章表示感激、崇敬。

袁世凯胆识过人,是权奇应变之才,李鸿章称其“胆略兼优,能持大体,朴实勇敢,晓畅戎机”。他用新的练兵思想,实现了对新军的控制,他还引用和培植了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而这些人日后也大都成为清末民初舞台上的军政要人。这就是著名的“小站练兵”,它不仅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成就了影响中国政坛几十年的北洋派,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他还兴办铁路、电话、电报和邮政等实业,废科举而举新学,包括警察制度等,他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

1911年武昌起义,清廷官员无法调动新军,不得不再次启用袁世凯。已在河南安阳洹上村修养三年的袁世凯再度出山,很快控制住局势,组织南北和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为条件,承诺胜利之后,推举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15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此,袁世凯达到他声望的顶点,事业的巅峰。颇具讽刺的是,他也由此背上了“窃国大盗”的恶名。而对比很多西方国家一个朝代的结束,清朝的结束在袁世凯手中还不算太暴力。他没有把孤儿寡母放上断头台,而是跟他们协商好,最后还给了一笔赡养费,和平退位,形成了一种对于前朝政治的一种相对尊重,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手段。

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袁世凯最不可思议的一举是称帝。一方面袁世凯他到底还是一个中国封建专制为背景的文化思想所熏染出的历史人物。除了无法超越时代,无法超越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自我格局外,袁世凯自幼生长在中原沃野,乡土中国,因此与生俱来地被民间文化所感染甚至左右。另一方面,周围幕僚杨度、严复他们热衷君主立宪之人的不断怂恿,其早年留学德国的长子袁克定为了实现太子梦更是扮演了一个欺父误国的角色。

令袁世凯深陷诟病漩涡的还有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日本签订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但原来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是在指挥着人进行修改,上面很多牵扯到国家领土主权的这些材料、条款,都做了很大的改动。袁世凯拒不承认。这样一个屈辱的事件,袁世凯不知道他的轻重吗?所以他一直要拖,希望通过西方列强出面,企图不让日本人这样做,但是没有人来。袁世凯在这样一个时候指挥者这样一个政体与日本人进行搓、磨,最终还是失败了。他痛哭流涕啊,他曾挥泪写了一个对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华再造共和!”应该说,袁世凯他是一个具有相当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人。

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都是有具体条件的,应该尊重历史的真相,更应该认真对待史料,更应该注意从不同的视角、多方面研究历史。

因为在北京的袁世凯代表清政府窃取了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以及之前的各种起义都是由资产阶级政党组织发起的,武昌起义就是由资产阶级政党发动新军而起的。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压力下,革命党同意和袁世凯停战议和。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提出了三个条件:临时政府要设在南京;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后,他才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新大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即将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这些限制条件,被袁世凯一一破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也一次次的妥协退让。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不断妥协退让,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0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