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洋时期大事记

1北洋时期大事记,第1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12月13日,各独立省代表齐聚南京,准备临时总统选举。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5日,段等北洋将领通电拥护共和。1月26日,满清大将梁弼被杀。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六月十五日,唐离津,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垮台。大约在12月,各省举行议会选举。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宋遇刺身亡,二十二日晨。4月8日,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4月26日,赵秉军美国内阁与五国签署了巨额贷款协议银行。7月12日,李烈钧通电袁世凯,二次革命爆发。9月1日,张勋等北洋军攻占南京,赣宁战役结束。10月6日,国会在市民团体的胁迫下,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议会,随后解散各省议会。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止临时约法。5月20日,袁世凯设立参议院,代理立法院,副总统李任总统。9月2日,日军对德宣战,登陆山东半岛,攻占青岛。12月29日,袁世凯宣布大总统选举法号法令,规定总统奥巴马的任期是十年,他可以连任。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大使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美国政府。8月3日,古德诺公布了共和君主论,这引发了君主制的前兆。8月23日,杨度等人成立委员会,鼓励袁世凯称帝。12月11日,元老院劝其入书,推举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12月25日,蔡锷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12月31日,袁世凯宣布次年改为洪宪元年。1916年1月5日,袁世凯发布讨伐令,兵分三路攻打云南。3月15日,在梁启超的策划下,卢荣廷在广西宣布独立。3月19日,冯等五位将军秘密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严惩元凶。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废除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重重围困下病逝,享年57岁。6月7日,副总裁李接任总裁。1917年3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布与德国断交。5月10日,市民请愿团体包围了众议院,要求通过对德宣战。5月23日,总统李下令罢免总理段。6月7日,张勋打着调解国事的旗号,率领5000辫子军北上。七月一日,复辟,李总统避日本大使馆次日。7月12日,起义军攻入北京,张勋逃往荷兰大使馆。7月14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八月一日,冯就任代总统。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10月6日,湘鄂情爆发。12月18日,冯任命段为督战。1918年3月1日,段设战监处,扩军买马;许淑铮成立安福会操纵议会选举。3月29日,段再次出任内阁总理,决定开战,武力统一南方。9月4日,安福代表大会选举徐世昌为会长。十月十日,徐世昌就任总统,和段同时离任。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1月16日,徐世昌发布停战令,南北开始和谈。1919年1月21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华民国政府派、唐、王为代表

五月,战败,张回到关外。6月2日,徐世昌辞去总统职务。6月4日,东北三省自治保安司令部成立,张任总司令,宣布联合各省自治。6月11日,李再次当选总统。1923年6月13日,李被他的直系亲属强迫离开北京。10月5日,曹锟贿赂总统成功。10月10日,曹坤就任总裁,宣布中华民国宪法。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15日,冯军进军关内,第二次直冯军战争爆发。10月12日,江浙战争结束后,卢永祥上台,东渡日本。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11月2日,曹锟宣布辞职,第二次直战结束。11月5日,冯玉祥将清朝皇帝溥仪驱逐出宫。11月24日,就任段临时政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6月,冯军南下参加了两场战役,并与孙志军方川发生了冲突。10月7日,孙组织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10月15日,下令讨伐,浙战争爆发。10月21日,吴组织等14个省进行讨贼斗争,并发出通电号召。11月8日,孙进兵徐州,浙丰之战结束。11月22日,冯军郭松龄兵变于滦州,冯军返回山海关。12月25日,郭松龄兵败身亡。12月29日,许淑铮遇刺身亡。1926年1月4日,冯玉祥宣布辞职。1月中旬,国丰大战爆发。3月18日,段临时政府卫队制造了“三八惨案”。4月20日,段临时政府垮台,段最后一次下台,退出天津。7月9日,南方国民革命军承诺北伐,进军湖南。8月13日,张、张宗昌、吴的联军在南口与国军激战,国军大败而散。9月17日,冯玉祥在婺源宣誓,组建国军联军,宣布北伐。一九二七年二月,冯派军阀增援孙。4月23日,北伐军入侵南京。1928年5月30日,张决定退守山海关,孙的残余势力土崩瓦解。6月4日,张在皇姑屯被日军击毙,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时期结束。

  1。宣统退位后,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

  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莅临参议院宣布解除临时总统职。

  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迁都。

  2。袁世凯实行君主立宪,但被孙文等认为是“称帝”,孙文的同盟会进行二次革命

  3。西方人先是支持袁世凯等推翻清朝,之后支持孙文的同盟会推翻袁世凯的君主立

  宪

  -----------

  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 ?

  这个问题的教科书标准答案:资本主义妥协和软弱性,还有,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

  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

  但是

  我的答案则是:辛亥革命根本就没成功,哪里来的失败呢?辛亥革命时候就两千人,

  人员和装备都很差,跟本不是清朝军队的对手,但是,因为袁世凯要夺取皇位,袁

  世凯手下的精兵就是不去打同盟会,而且夸大同盟会的力量,最后逼清朝和平退位。

  如果袁世凯真的要打同盟会,所谓的辛亥革命又是一个黄花岗,造就一堆烈士而已。

  为了推翻清朝,袁世凯和同盟会联合演戏给清朝看,孙文当时在美国洗盘子呢,

  临时回国,当上“临时大总统”,但只是临时的,是在演戏给清朝看,等清朝退位

  了,再把总统交给袁世凯。因为当时无论是声望以及军队实力,没人可以和袁世凯

  比。因此,孙文是为国民党“注册的临时国父”,而袁世凯是“幕后的实际国父”。

  所谓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以及后来的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根本就是

  国民党的谣言。国民党的谣言太多了,为了凸显国民党的所谓黄金十年,把清朝8年

  的君主立宪和袁世凯的10年君主立宪,贬低的一无是处,旧中国真的一穷二白么?

  有兴趣的就来看看吧。

要说对清政府的灭亡贡献最大的人,我们首先想要的肯定是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如果一直不同意清廷退位,袁世凯也没有办法逼迫清帝退位。那样的话,战争很可能还将延续下去。

因为只要清朝皇室不宣布皇帝退位,那么皇帝还将存在。尽管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个小皇帝,但是,必然有一批忠勇的遗老遗少,要为保护这个皇帝去战斗。比如南宋末年的时候,尽管都城被攻破了,皇帝和太后都被蒙元掳去了,但是依然有不少大臣及仁人志士保护着两个小王子,保护着这点皇室仅有的血脉,继续拼搏,战斗到底。哪怕被逼到了崖山,也决不投降。

再比如北京城被农民起义军攻破了,皇帝吊死了,清军也打进关来了。但是,在南方依然有不少军队,不少集团,为恢复明朝誓死战斗。清朝末年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张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不过,当时像张勋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更没有出现其他朝代末年那么多复兴旧国的盛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因为隆裕太后宣布皇帝自行退位的缘故。

既然你皇帝自己已经宣布退位了,那些遗老遗少就找不到忠诚的对象,人数自然就少得多。事实上,隆裕太后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她也认为自己是促成清廷灭亡最重要的那个人,她觉得清朝正是断送在自己手里。所以心里充满忧伤,以至于最终抑郁而死。

而隆裕太后死后,从全国各地的报纸评价她为“女中尧舜”,给予了崇高的赞誉,也可以看出,大家都认为,隆裕太后在清朝灭亡中,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不过,清朝灭亡,隆裕太后所起的作用很大。但是,如果当时袁世凯不对隆裕太后进行威逼利诱的话,隆裕太后也不会自动退位。

说起来,在促成清帝退位这件事情上,袁世凯是有智慧的。他答应了清皇室每年400万的待遇,并且允许他们继续住在紫禁城里。这其实是个极小的代价。如果不是袁世凯采用这种非常灵活的手段,隆裕太后也不会答应。只要隆裕太后不答应,清朝皇室不答应,战争就将继续进行下去,那样的话,全国还不知要死多少人,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这样一算起来,给清皇室每年400万的待遇,实际上还是比较划算的。或者说,袁世凯不采用这种和平谈判的方式,而是对清皇室采用赶尽杀绝的方式,就像苏维埃对待末代沙皇那样。那么,必然有不少人站出来,要报仇雪恨,和袁世凯战斗到底。那样的话,必然也会引发新的战争。所以说,袁世凯当时为了促成清朝灭亡,所采用的措施,确实是非常恰当的。

不过,就算在清朝灭亡中,袁世凯所做的贡献,比隆裕太后大,我依然认为,袁世凯并不算促成清朝灭亡贡献最大的人。因为从袁世凯一生的表现,以及后来他成为大总统后又复辟当皇帝来看,他实际上是封建帝制的忠实维护者。本质上,他是不愿意帝制覆灭的。如果没有全国性的失控,袁世凯也不会去逼迫清帝退位。也就是说,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只能算是一种投机,是想趁机把权力从清皇室手中,转移到自己手中而已。

从这里我们似乎又可以得出结论,革命党在清朝退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然是比袁世凯更大的。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革命军在推翻清朝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超过袁世凯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依然不认为革命军是促成清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事实上,从鸦片战争开始,希望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清朝的,并不在少数,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

但是这些暴力革命都没能实现推翻清朝的目的,何以武昌起义一次小小的起义,清朝立刻就灭亡了呢?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的时候,国人还认为清政府很重要,不应该灭亡。而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全国各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包括清朝的各级官员们,也都不再拥护清朝,觉得清朝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全国各地纷纷宣告独立,清朝实际上已经解体了。有没有隆裕宣布退位,有没有袁世凯逼迫,有没有革命党继续革命,清朝也都不存在了。而清朝之所以造成全国性的不信任,是因为他们既打不赢西洋人,又打不赢东洋人,积贫积弱,却又拒绝变革,完全是一副垂死的样子。从这个角度来讲,灭亡清朝贡献最大的,不是别人,恰好是清朝自己。(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是被迫退位的,当时军政大权已握在袁世凯手中,他已没有实权,而袁世凯连哄带吓的逼他退了位。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南北内战爆发,华南地区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北京附近省份。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若袁能使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袁世凯便一面胁迫,一面劝说好让溥仪退位。

袁世凯一面施加压力,一面提出优待条件作为诱饵,1912年02月12日,根据十九信条的规定,隆裕太后携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在乾清宫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决定宣统皇帝退位问题,为此溥仪被迫退位。

扩展资料:

袁世凯逼溥仪退位原由

1912年1月14日,唐绍仪问伍廷芳,如果清帝退位,推举袁世凯为总统有多大把握。伍廷芳随即电告孙中山。孙中山复电说:“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得知能够当上总统,便放下心来,开始逼宫。

16日,袁世凯进宫对隆裕说: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民主如尧、舜禅让,民军也不想因改为民主,减少皇室尊荣。“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指法国大革命时被处死的国王路易十六)之子孙靡有孑遗也。”他说话时虽然痛哭流涕,却暗含恫吓之意。

袁世凯出宫后,行至东华门外,遭到革命党人炸弹袭击,随即称病不朝,把逼宫任务交给民政大臣赵秉钧等。后来,袁世凯又用重金收买了隆裕最信任的太监小德张,让小德张游说隆裕,隆裕本就优柔寡断,在袁世凯的内外夹攻之下,动摇起来。

22日,孙中山令伍廷芳转告袁世凯:清帝退位后,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孙中山即行辞职,由参议院推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这才感到真正吃了一颗定心丸,但隆裕仍然坚持召开国民会议解决问题。于是,袁上折威胁说,采用这个办法,就不能保证清帝退位后皇室受到优待。而后他又密令段祺瑞等前线将领致电内阁代奏,指斥亲贵阻挠,请求明降谕旨,宣示立定共和政体。

为促使隆裕早下决心,29日,袁世凯一方面令杨度等人组织共和促进会,宣言目前实行君主立宪已晚,应速实行共和;另一方面,上折催促隆裕迅速做出抉择,加紧刁难。隆裕见王公亲贵都不敢发表意见,自己实在无路可走,经过反复深思,遂做出了皇帝退位、颁布共和的决定,于2月3日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协商退位条件。

可是,隆裕并未决定何时退位。5日,袁世凯又密令段祺瑞以前敌将领名义致电内阁,指斥皇族败坏大局,阻挠共和,并声言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袁世凯让王公大臣看了电文,他们个个毛骨悚然,再也不敢说反对退位的话了。

几经协商,南北双方对退位条件达成了协议,隆裕认可。1912年2月12日早晨,隆裕将事先写好的以宣统帝名义颁发的清帝退位、公布优待条件、劝谕臣民三道诏旨盖好大印,领着宣统帝退朝。至此,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覆亡了。

-爱新觉罗·溥仪

人民网-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

袁世凯复辟为帝有着复杂的原因。他追求无限的极端权力是他对皇帝的要求。袁世凯邀请徐世昌、段、李到北京商讨废除帝制。当日几个人商议的结果是:-、撤销对皇位案的承认,取消洪宪年号;2、召开临时会议充当立法院元老院,以获得废除帝制的法律依据;3、以徐世昌为国务卿,陆征祥为外交部长;但是,过渡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支持,也是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此外,袁世凯长期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鼓励和支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袁世凯重新任命徐世昌为政务大厅国务秘书,并申请撤销帝制案,由徐会签并公布:代立袁事件,至今仍被认为不妥。去年12月11日承认帝制的案件将立即撤销,所有省、省籍由政务大厅代表立法院发回参议院转发销毁。所有准备工作,立即停止。第二天,袁世凯又一次宣布,立即废除所有的洪宪封号,那一年还是民国五年。同日,段被任命为参谋长。然而,段并没有上任,袁的背叛是显而易见的。

袁世凯早年在朝鲜发家。回国后,他在天津站训练新部队。清末新政时期积极推进现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清朝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和平推翻了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他镇压了第二次革命。同年,他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1914年,他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1915年12月,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立袁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这一举动遭到各方反对,引发了护国运动。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不得不宣布废除帝制。袁世凯退位改任民国大总统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独立省份的认可,甚至袁的一些北洋老部下也不再无条件支持自己的老上司。为了挽救北洋集团的内部分裂,徐世昌还致电北洋著名将领冯:“元昌以和平安宁为念,废帝制,若有不妥,恣意谋独者,必自暴自弃,应铲除之,我同胞亦应一心保卫中央”。

袁世凯总共做了83天的皇帝。

在民国时期,要说风云人物,可真是不少,像人气比较高的就有蒋介石、张学良等人。虽然风云人物不少,但要说其中的佼佼者,袁世凯必然占据其中的一席之地。虽然袁世凯并没有参与到后续的争霸当中,但是我们要明白,如果袁世凯没有死,之后的军阀混战大概率不会发生。

因为这些军阀在袁世凯那,都只能算是小字辈了,都是当年袁世凯手下的士兵。要没有这个实力,他怎么能够窃取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而且还敢搞复辟,并且还当了83天的皇帝。虽然袁世凯在这之后并没有更出彩的表现了,但并不影响其在民国时期的存在感。

真材实料

因为“袁大头”被陆续使用了30多年,而且还发行了75亿枚。这如果袁世凯在位时间久了的话,那么其究竟会爆发出多大的能量,值得细细品味一番。袁世凯发行的“袁大头”,并不仅仅是一个象征,而且还是真材实料的东西。

按照鉴定结果来讲,“袁大头”俗称银元,拥有着80%以上的含银量。按照当时的冶炼工艺来说,能够80%以上的含银量就已经相当高了,这也就说明,即便是袁大头被砸手里,通过冶炼将其中的银提炼出来,也能够实现保值。

大家一提起清朝,会想起末期时候的一些人。比如慈禧,很多人认为这个女人导致国家变得越来越弱,整天只知道玩乐,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出现的问题,最后被其他国家给欺负了。实际上,当时的朝廷已经有很多问题了,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的,除非出现一个在政治上非常有作为的人,才有可能挽救这一切。在当时,一些有点势力的人为了能够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准备当下一任的皇帝。其中,这样做成功的人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袁世凯。相信大家对这个人的名字都不陌生,这个人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气。大家对他的所做的一切,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他做得很对,终于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让当时的局面暂时得到了统一,其他势力暂时没有出现反抗,默默认同他的做法。

还有些人认为袁世凯做得不对,通过很多人的努力,总算是搞定了封建王朝。后面由于种种原因,他成为了当时最有说话权的那个人。袁世凯在大家面前说“我一定做好总统这个位置,带领大家走更好的路。”转眼没多久,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没想到的举动,居然又当上了皇帝。很多人都骂他,认为他说话不算数,明明说好不会这样做,却失言了。袁世凯哪怕再多人反对他这样做,他依然不管这些东西,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总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袁世凯为了能让大家相信,他是有做皇帝的这个命,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什么好办法呢?他每天让人去厨房拿鱼鳞,放在他的洗澡的地方。下人在收拾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私下都在议论袁世凯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袁世凯想要看到的局面,他打算再添一把火,让人将他是天子的传言说了出去。很多人都信了,这样才能解释鱼鳞的事件。大部分生活在古代的人都比较迷信,不像现在,大家都追求科学、真理。慢慢的,袁世凯被更多的人认可,觉得他有做皇帝的命。有一天,厨房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哈哈大笑起来,他在心里想到:没想到主子是一个这样的人,让人在厨房拿走鱼鳞,伪装自己是天子的传人。这个人胆小,为了活下去,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而是烂在了心里,默默地支持自家主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袁世凯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做任何事情。不论是培养自己的势力,还是利用群众的力量,他不觉得辛苦,努力地去做。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这样的野心不值得提倡。

明明知道封建王朝已经不适合国家了,他还是这样做了,完成了自己的终极梦想。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当改革者看见袁世凯这样做之后,内心的波动非常大,没有想到袁世凯竟然有这样的野心,亏他们还一直这么信任他,帮助他夺取政权。一部分认为,袁世凯如果不走这一步,他可能会在总统这个位置坐的更久。因为袁世凯身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不论什么样的人,袁世凯都能够轻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让人觉得他是真心帮助你的,不会坑你的。所以,当时有军队的头目对于袁世凯做老大,内心是信服的,并没有生出其他的心思。只可惜袁世凯没有看清这一点,他就是想做皇帝,其他的东西都不去管了,导致他后来被所有人攻击,轰下了台。国家也再次变得混乱起来,老百姓暂时稳定的日子也没有了。

说到晚清时期,总是避不开西太后慈禧,即便她如今的名声并不好,却也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在她死前曾对国事进行了一番安排,让年幼的溥仪继承帝位,溥仪之父载沣摄政,遇事不决可问光绪的皇后隆裕,看起来已是极为妥当,然而等她一死瞬间就变了。

隆裕之所以被慈禧选中一是因为她是慈禧的娘家人,叶赫那拉氏,这样一来可以帮慈禧有效地监视光绪的举动,二是因为她性格温顺好控制。嫁给光绪后,隆裕其实过得很憋屈,她19岁嫁过去时光绪与慈禧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明面上无法调和了。

光绪自然也明白慈禧此举的意义,因此一直对隆裕没有什么好脸色,甚至一辈子都没宠幸过她,不过毕竟有皇后的名分在那里,隆裕在宫中过得也还算不错。

慈禧和光绪两人死亡的时间没有间隔24个小时,亲人的连续死亡,却让隆裕的地位步步高升,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女人一下被推举到了如此高位是非常要命的。

中间为隆裕

在溥仪登基之初,隆裕本还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可惜事实证明她真的太过温顺好控制,摄政王载沣没用什么手段就把她的权利夺走了,而她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抚养溥仪。

当时的清廷对国家已经掌控已经极其有限了,就连朝堂内部也有了裂痕,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慢慢坐大已经对满清皇室形成了威胁。见此情景载沣直接将袁世凯革职,本来还想趁机除掉袁世凯,然而北洋新军不请自来,让载沣不敢下手。

直到武昌起义,满清赖以立国的八旗子弟基本全变成了纨绔,丧失战斗力,靠这些人自然没办法支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载沣无奈只能去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也是有脾气、有思量的人,一直以''足疾未愈''推脱,当载沣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解散皇族内阁,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后,袁世凯的足疾以奇迹般的速度好了。

载沣自此离开了政坛,隆裕也成了掌权第一人,不过这时候她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弱点。袁世凯手握兵权且连哄带骗,让隆裕把他当成了清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对他万分信任。

隆裕不但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将处理革命军的一切权利都交给了他,还对他说了一句话:''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彻底没了束缚,明面攻打革命军,暗中也在眉来眼去,其手下的北洋军实力根基在那里,又得到了列强的支持,连续数次打败了革命军。

革命军痛过之后也认识到想要一举覆灭清王朝或许眼下是办不到的,于是跟袁世凯议和,只要清帝退位,就让袁世凯来做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这个信息非常满意,他也是有野心的,肯定不愿只被当成工具,于是回头又开始向清廷忽悠,只要清帝愿意退位那么自己就是大总统了。

当时的溥仪不过才6岁,在袁世凯看来搞定了隆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也比较了解隆裕的性格,于是用了三个手段就轻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首先就是恐吓,因为朝堂之外的局势基本已被袁世凯掌控,满清皇室久居宫中对外根本不了解,袁世凯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而袁世凯就说得夸张了一些,革命军的势头很猛,我的北洋军快顶不住了,他们的目的是攻克京城,然后效仿法国大革命,把所有皇室都给拖出去砍头。

然后袁世凯利用自己与洋人之间的关系,让洋人们对外宣称不再支持清王朝,满清很早就被打出了恐洋症,对方不支持,那么就意味着很可能又会出兵攻打。

最后袁世凯开出了极其丰厚的条件,允许他们还住在紫禁城,每年还拨款四百万银供他们生活。并且说现在洋人、革命军都是经过自己拼死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如果不及时做出退位之举,那以后连谈的机会都没有。

隆裕一个妇道人家,心机哪能玩得过袁世凯呢?加上群臣不断地上书施压,不答应怕是将来连性命都保不住。左右权衡之下,隆裕最终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落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1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