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何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何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第1张

年羹尧目空一切,居功自傲,连皇上也让他三分,岂能看到个邬思道,年羮尧居功自傲,自掘坟墓。太了解年羹尧,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更要命玩“只知将令不知皇上”一套,邬思道自知劝不动,也给不了,不参与才是明哲保身。

年羹尧的性格和做法,邬思道早已看出结局。只是以年的秉性,能听进去邬思道的建议吗?这一点对于邬先生难道能看不出来。正所谓时也、命也。

凭年羹尧的军事才智应该知道叛军的位置,只是嘴上不说罢了,剿灭叛军后,朝廷不会再给年羹尧大把的银子粮草,年的好日子也会慢慢到头,邬先生来了点破了,他也只有借坡下驴。

邬先生自己自身难保

怎么可能过多的接触定时炸弹。邬先生知道太多四爷的秘事 。四爷登基后,邬先生名义说的是半隐 ,老老实实的去李卫哪里当谋士 ,其实是告诉四爷

,我老老实实的 ,你可以随时知道我的行踪, 我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情 ,千万别杀我。

如果邬先生和年大人走的密一点,四爷肯定害怕他们造反。所以为了自己的命, 邬先生肯定离年大人远远的。

说一千道一万雍正招收家奴只要家破人亡马上要死我了人就说明了问题。古时救命之恩只能以命相报,所以说雍正的家院才是最牢靠的家院是其他皇子不能比的。年羹尧是因为在二废太子后由八王爷推举出任四川总督后加之时局不明,为自己考虑得太多。再说年羹尧为什么外号年豪猪?

除了杀人太多就是自保严重。雍正是自许孤臣,但是家里又养着文有邬思道武有青猴等顶尖人才,你认为他真的没野心吗?笑话!最可爱的就是十三爷,侠心义胆!

其实就是抚远大将军是个牛人,和老四一样一样的,这种人如是皇子必是皇帝,如是臣者,必是权臣。这种人谁不怕,老年计差一步,没想到老四敢在没干掉老八和老十四的时候,就放弃了他这把屠刀。

年羹尧手握重兵,嚣张跋扈,想当西北王割据一方,这就触犯了皇帝的底线,但杀他还是有顾虑的,毕竟有从龙护驾之功,怕夺嫡小组心凉,因此,想看看小组的反应。

年羹尧的确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做事情有章法,有手段。在救被九爷胤禟当街鞭打的田文镜时,就入了八爷胤禩的法眼,对年羹尧做事的水平非常地认可。但是一码归一码,年羹尧本身确是一个心狠手辣,唯利是图的人。 此类枭雄如何是好?

邬思道这个角色的确很出彩,不管真实的历史状况如何,但仅从角色的角度看,他还是少了些大智慧,在看清楚四爷有觊觎皇位之时,就应该趁早离开,不要贪图富贵,在乡下做一个私塾先生,则安度一生无虞,哪还有后来的担惊受怕。

先南取年羹尧夺粮,不从矫诏,自立为皇,建都西安,再效仿明朱棣直取京城。雍正本支持的人就不多,比明建安帝好对付多了,本人觉得康熙就是想传十四子,可惜他兵权在手还成不了事。如传四子,像康熙这种智商的人那用这样操作,太麻烦了,风险太高!

有句话叫“佛度有缘人”,没有缘分,佛都不度你!从年羹尧干的那些骄奢*逸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此人刚愎自用,很是自负。乌先生作为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怎么会去做没用的事情?劝不了的人,就不劝,各人有各人的因果。

雍正最担忧的是邬思道、年羹尧二人联手,年羹尧一死,在雍正的心中,邬思道的威胁立减大半。而这对于邬思道来说,被杀掉的可能性也相对减少了,进而为自己逃离雍正的监控、实现全隐,创造了条件。因此,从这点上看,邬思道不仅不想救年羹尧,而且,他是希望年羹尧被杀的。

邬先生功成身退保身是没错,但非要说他是威胁,这是扯淡。他既然知道全身而退,那为何要去跟年羹尧联合起来?

这不是扯淡吗? 古代读书人都有很强的节操,良辰不事二主,他为何要去趟年羹尧的浑水?

他为何想全身而退,又为何是不是冒出来为雍正解决难题,还不是因为忠诚吗?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也多次提到过邬思道,作为助老四胤禛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总感觉他的一生充满着疑点,所以还是要再说一说他,以及最终他的下落。

他最终消失在剧中是在田文镜处,他带着四千两银子伙同侍女如月,在雍正帝到来的前一刻,火速逃跑,从此再无踪迹。

那么为什么雍正帝还要见邬思道,见不到了后,为什么还制止田文镜的追赶呢?

一、拜师邬思道

邬思道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尧从大狱中接出,并在回京后,带领全家老小行跪拜礼,正式成为自己以及弘历他们的老师。

从骨子里来讲,邬思道是一个孤傲之人,虽然身犯残疾,但也心存远大志向,一开始他并不看好老四胤禛。

而为什么最后又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正式成为老四胤禛的幕僚呢?

这就在于老四胤禛的为人,以及对邬思道所做的几件诚心事了:

当然,这方面也有年羹尧的功劳,一开始就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年秋月照顾这个糟老头子。伺候他洗脚,给他做护膝,伺候他的吃喝拉撒睡,作为一个坐了十年大牢的人,一下子有这待遇,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四胤禛的诚意。

其次,老四胤禛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家老小以汉人的礼仪拜师,当时邬思道还在屋里没有出来。一出来,老四胤禛就先行行了鞠躬大礼,这在邬思道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也急忙下跪还礼。

最后,邬思道也纳闷,自己一个戴罪之人,为什么深受老四胤禛的厚待呢?

老四胤禛背了篇文章: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其实老四胤禛犯忌了,这是邬思道十年前写的《士子揭世文》,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导致了他的十年大狱。

但是给邬思道的感觉就是,终于遇到知己了,打蛇打到了邬思道的七寸上,给他的感觉就是:

你的委屈我明白,你的抱负我也清楚,我是懂你的人,珍惜你的人,只要跟着我干,我能帮你实现抱负。

这就是为什么邬思道一心一意辅佐老四胤禛的原因!

二、功臣邬思道

拜师邬思道之后,他一共帮老四胤禛出过很多主意,这里简单的列举一下:

第一次出谋划策就是追缴户部欠款,力劝老四胤禛接下来,并归纳了三类欠款人的特点,毕竟这次两个人是试探,老四胤禛并没有完全听他的,最终结果是虽然康熙帝满意,但也透漏一些问题。

第二次出谋划策则是拒绝查刑部冤案一事,老四胤禛仍然没有直接答应他,有了第一次的铺垫,这次邬思道要收拾东西走人,还好,老四胤禛把自己折腾病了,等于是听了邬思道的话。而事实证明,邬思道这次说对了。

第三次出谋划策是替弘历,让他在热河狩猎场出尽了风头,并最终把象征储君的金如意纳入手中。这时才燃起老四胤禛的雄心,开始为夺嫡做准备,同时抬了年秋月一家的旗,目的显而易见。

第四次举荐新太子,力劝老四胤禛继续举荐废太子,这时候老四胤禛已经完全信任邬思道,并一举夺得康熙帝的芳心。

后面还有设计让年羹尧去血洗江夏镇,设计让李卫监督年羹尧,设计让坎儿送信给老八胤禩,设计让老四胤禛举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王……

最后夺嫡之时,邬思道又通过“死鹰事件”给老四胤禛分析时局,最终得出康熙帝即将传位老四胤禛的结论。

夺嫡之夜,邬思道坐镇雍亲王府,利用老四胤禛的关防大印,连同张五哥带来的金牌令箭,放出了老十三胤祥,并成功接管丰台大营,为最终雍正帝的顺利即位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自从邬思道到了老四胤禛身边,才使得他具备了夺嫡的基础,并最终夺得了皇位,这一点上邬思道功不可没!

对《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来说,笑纳丫鬟如月是无法决绝的。正应了那句老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工程今后计划急流勇退哪有那么简略,假如不想和雍亲王府的总管高无须相同秘密消失就得赶紧脱离这个是非之地。求生愿望甚强的邬思道在雍正继位的当夜好简略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雍正答应他半隐,成果第二天一上路就被送来个如月。

《雍正王朝》

首要那半坛酒,不是普通的酒。那是十三爷被圈禁关在宗人府时,四爷胤禛去探望他时,送的酒。这半坛酒是患难见真情的爱情根底,本来这半坛酒理论上在十三爷胤祥的概念里,是应该雍正夺嫡成功,三人团聚庆功的酒。但此刻一个贵为天子,一个贵为亲王,而另一个则要浪迹天涯。胤祥心中难免过意不去。

其次那句话“我们对不住你”。这不单单代表了胤祥个人,更代表了雍正。雍正还是讲爱情的,他知道为了自己成功,很多人都默默地为自己牺牲。这里边天然包括邬思道在内。他不但牺牲了与年秋月的爱情,本应颐养天年之际,却要浪迹天涯。

邬思道一介落魄骚人

 邬思道以一介落魄骚人参加四王爷府重做幕僚,不但要担任皇孙们的课业也要为四王爷的夺嫡大业运筹策划。邬先生是有大才的人,可以说是民间奇才。他拿手策划和揣度圣意,辅佐四王爷朝着皇位继承人越来越近。正向送别的时分邬先生给十三爷说的那样,“我是怀着为全国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现在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啊”。所以为了自己胸襟全国的情怀,再加上不想辜负自己一身的本来才在细心调查后投效到四王爷门下。

 邬思道好像一个棋道高手,走一步看八步。他在公推太子、获取《百官行述》、推举大将军王人选等等重要的夺嫡进程中都闪现这他的智慧。尤其是在康熙驾崩当夜,在四王爷进宫后邬思道坐镇指挥。他居中调度策划了四王爷毕竟的顺畅夺嫡,可以说当居首功。

可是,当李卫进京见到雍正后,雍正竟然主动提出“传闻邬思道想去田文镜处?”李卫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可见此事不是李卫告密;邬思道本身没有直接渠道与雍正沟通;而田文镜更不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这层联系,否则后来也不至于放邬思道走,所以也不是田文镜告密。

“如月”告密

那有且只能由“如月”告密。可是”如月”这颗棋子连雍正最信赖的李卫都不知道。

可是”如月”有没有向雍正陈述过李卫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但此刻雍正事实上也便是故意将“如月”露出给了李卫,则说明雍正对李卫的信赖更近一层了。

可是邬思道在李卫处的大半年时刻,足不出户,每天便是陪“如月”练字。那是证明了邬思道实际上知道如月的身份。自己不出门表面是做给李卫看的,实际上也是做给如月看的。有了这两处的音讯到了雍正那里,雍正才干实在定心。

毕竟邬思道在河南故意激怒田文镜,脱离的时分,电视剧里可并没有“如月”的影子。所以此刻邬思道才实在杳无音信。

邬思道是胤禛的军师,主要是出谋划策,李卫办事能力超群,是很多决策的执行者,年羹尧和隆科多手握重兵,为胤禛登基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地位。

邬思道是四爷府中世子们的教书先生,从很早开始邬先生就不断为四爷出谋划策,正是邬思道的鼓励,支持才使四爷决意逐鹿。后面开始刑部大案,一废太子时众人上折子推举新太子,推举大将军王,到最后康熙死时邬思道每一次都给胤禛提出了很关键的建议,胤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他顺利登基称帝取得先决条件。

雍正在当皇子的时候,为了不引发父皇的忌惮,不敢招揽朝中的大臣,因此导致他手中绝对忠诚的人才、官员,非常稀缺。唯有李卫等雍正当皇子时候的家奴、包衣奴才,对他绝对忠诚,才能绝对无条件地推行他的政策,很多时候很难办的事情都交给李卫,李卫每次都能很好的执行胤禛的决策。

在军事力量上胤禛主要依靠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只要把握住京城九门,其他的军事力量很那进入到京城,同时又完全断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雍正通过年羹尧震慑并钳制十四阿哥胤禵,稳定西北局势,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打败年羹尧也是不可能的。

邬思道会选择让四爷保举废太子,而不是推荐自己是考虑到了朝廷以及皇帝的心理才做出的这种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被废,四阿哥一直是以冷面王的形象出现。所以对于朝露大臣来说其实他们更偏向八贤王而不是四阿哥。这事四阿哥自己知道,所以他清楚如果真的pk大臣站队的话,四阿哥PK不过。所以真的单纯由大臣推荐的话,他本身可能就比不过八阿哥,再加上枪打出头鸟,你既然被推举了,你也就站在了台前上,会被别人盯死,会被别人忌惮。

而且这不仅仅需要考虑到大臣他们的站队,还需要考虑到皇上的心理。其实主要是皇上心里想怎么样,大臣就算举荐了,皇上一句否定也啥用不管。邬思道心里明白,现在。皇帝对于权势是抓的紧紧的,他不希望有人能够撼动他的位置,但是他已经老了,而他的儿子们也已经成长起来了。所以他更希望的是纯臣,是孝子。而不是大逆不道想跟老子抢位置的逆子。正是如此,他知道一旦四阿哥被大臣举荐,尤其是大批的臣子举荐他,这。代表着他结党营私了,代表着他拉拢朝臣了,更代表着他惦记皇上屁股下的那个位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帝看到这种情形能干吗?所以一旦真的被特别多的大臣举荐,皇帝只会对他更加的忌惮,而不是真的顺从朝臣的心意去立他为太子。说白了,其实这次推荐太子就是一次试探,看看有哪些皇子有了不成之心,顺便还能摸清他手里的势力有多大。

邬思道其实也是明白了这一点,但是必须得举荐一位太子呀。真要举荐八阿哥,四阿哥心里不甘心,而且太假了。皇帝一看就知道是在演戏,所以举荐废太子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毕竟四阿哥在太子没倒的时候就是太子党,一直为太子做事,举荐太子体现了四阿哥兄友弟恭啊。

再则,太子毕竟是皇上亲手抚养长大的,真的是一把屎一把尿又当爹又当娘养起来的。所以皇帝其实对他还是有感情的,只不过没有自己的权势重要而已。在加上当时的情况,皇帝也希望太子出来平衡朝堂。所以邬思道才想让四阿哥举荐废太子。

邬先生是外挂级谋士。

邬思道是四爷府中世子们的教书先生,从追比国库欠款开始,邬先生就不断为四爷出谋划策,四爷的性格有一大弱点,就是圣祖爷总结的,性子太急,待人有欠谦和。

在九王夺嫡时,很多时候都是万分凶险,而四爷的这些弱点正是他争夺皇位的最大绊脚石,甚至本剧刚开始时四爷还没有夺嫡之意,只是尽力替朝廷办差罢了。

正是邬思道的鼓励,支持才使四爷决意逐鹿。后面开始刑部大案,一废太子时众人上折子推举新太子,推举大将军王,到最后康熙死时邬思道每一次为四爷出的谋略都堪称外挂的鼻祖,每一个都是字字珠玑,如果四爷错了一步,可能万劫不复。

所以从本剧一开始到四爷登机,邬思道的功绩地位不可磨灭。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

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

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幕僚”。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

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57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