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举方式看,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制度,属于间接选举。 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是在总统大选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即由选民选出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出总统。由于选民在推举选举人时,已经明确表示选某一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因此,美国总统虽为间接选举,却有直接选举的意义。另外,总统选举人制度作为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一项独特的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诸如,各州选举人的数目同本州在国会里的议员人数相等,一些大州议员人数多,选举人数目也就多;选举人的选举实行“胜者得全票制度”,就是说,如果某党获得一个州的多数选举人票,则该党就获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等等。
奥比昂执政后,致力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经济。1979年8月9日,奥比昂发表施政纲领,强调军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前总统马西埃实施的使国家陷于灭顶之灾的政策。在经济上,将采取复苏经济的紧急措施,即实施经济自由化、鼓励私营经济的积极性、争取外国的投资等措施;在政治上,加强民主和保证公民自由,释放政治犯;在外交上,将在互相尊重的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希望恢复赤道几内亚与西班牙的特殊关系。
奥比昂呼吁流亡国外的同胞返回祖国,与新政权合作,为重建国家作出贡献。军政权对组织新政府一事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以免出现消极影响。军政权把争取外国援助、非洲国家和大国的承认作为头等大事,认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军政权的巩固的问题。政变后,奥比昂军政权立即与西班牙政府进行接触。1979年8月5日,奥比昂与西班牙外交代表团举行会议,就恢复两国关系和经济援助问题作了具体的安排。8月6日,西班牙政府宣布承认赤道几内亚新政权。8月16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代表团访问马拉博,讨论立即向赤道几内亚提供经济援助的问题。军政权***一再强调保持与中国、苏联和古巴的友好关系,并尊重所签订的协定。军政权还向美国政府表示了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愿望。军政权派出代表团访问一些非洲国家,阐述了赤道几内亚政权更迭的情况,希望尽快得到非洲国家的承认。
1980年7月成立了“经济恢复计划执行委员会”,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允许自由经商,并将过去没收的私人财产归还原主,鼓励守法的外国庄园主以及流亡国外的大批知识分子返回赤道几内亚。为了恢复可可和咖啡生产,专门成立了“农业生产者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并向其提供贷款,同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还开设农业技术学校,培训人才。
1979年政变后,以奥比昂为首的军政权实施的一系列稳定社会和复苏经济的措施产生了效果,赤道几内亚的经济开始好转,社会趋于稳定,流亡国外的赤道几内亚人络绎返国。
1982年8月,奥比昂通过全民公决成为宪法总统,同年10月解散军委会,结束军人统治,赤道几内亚进入第三共和国时期。1983年11月14日成立赤道几内亚共和国人民代表院(全国议会),每届代表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第一届代表共有60名,其中45名由选举产生,15名由总统任命。1988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基层政权选举和议会换届选举。1989年6月25日举行全国大选,奥比昂再次当选为总统。
1991年8月,奥比昂政府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11月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修改草案。宪法规定:赤道几内亚是一个主权、独立、民主、社会的、统一的共和制国家。其最高原则是:团结、和平、正义、自由和平等。实行多党政治。国家主权由人民通过全民公决实行。国家管理权通过总统、国务委员会、总理、人民代表院、司法机构以及其他依据宪法成立的机构行使。公民享有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行动和迁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结社自由、劳动自由等。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体现民族团结并代表国家,经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如总统因病或亡故无法继续履行职责,由议会选举一个八人委员会并推举其中一人任临时总统。
1992年初颁布“政党法”。1993年11月21日,赤几举行全国议会选举,15个合法政党中的8个政党参加选举;12月13日,第三届人民代表院组成,由奥比昂总统创建的民主党在80个议席中占68席。1996年2月赤几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奥比昂蝉联总统。1997年政府同反对党经过3个月的政治对话就国内政治生活准则等达成协议。1998年1月政府粉碎了非法的“比奥科岛自治运动”武装分裂分子发起的袭击政府军事件,并采取强化治安、加强军队装备等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稳定。为改善政府形象,奥比昂总统解散政府,组成过渡政府并成立直属总统府的全国反腐败机构;政府还采取了提高军队和公务员工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
此后,奥比昂及其政党在历次全国议会和总统选举中均获得胜利,实际上仍旧是奥比昂威权统治和民主党一党独大。1999年4月,第四届人民代表院由选举产生,民主党在80个席位中占75席。2003年8月,政府与13个政治党派举行协商会议,决定将人民代表院议员席位由80名增加到100名,以扩大其他政党的参政规模。第五届人民代表院于2004年4月25日选举产生,民主党与7个政党组成的竞选联盟获得100个议席中的98席。第六届人民代表院经2008年5月4日选举产生,民主党以绝对优势胜选。奥比昂本人则在2002和2009年的总统选举中连任。奥比昂总统继续奉行民族和解和政治多元化政策,改组内阁、惩治腐败、整顿吏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教育和医疗的投入。赤几政局总体稳定。
2011年11月,赤道几内亚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了以限制总统任期、设立副总统职位和参议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宪法改革方案。2012年2月,奥比昂正式签署法令颁布新宪法。5月,赤几政府内阁进行大幅调整,设立副总统和第二副总统职位,并吸收反对党入阁。
赤道几内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十分落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比昂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中非关税和经济联盟及法郎区,颁布新“投资法”,鼓励私人经营,促进经济发展。1987年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1991年开始开发石油后,经济出现转机。1992年初开始出口石油,国家收入增加。石油与经济作物、木材和侨汇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1993年,石油和木材收入从上年的49亿非洲法郎增至80亿非洲法郎,国家经常性项目收支多年来第一次实现基本平衡。但由于外援减少、可可和咖啡生产锐减等原因,赤几经济依然非常困难。1994年,非洲法郎贬值使赤几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家预算赤字扩大,物价上涨近50%。1996年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石油为重点,促进木材加工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1997年9月赤道几内亚政府制定出《经济中期发展战略》(1997~2001年)。此后采取了采取扩大石油开采,增加信贷投放量,提高可可收购价格,降低生产资料零售价格等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赤道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980~1990年为31%,1991~1998年达到177%。但由于国际市场石油和木材价格持续下跌,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1997年,仅为321亿美元,下降了34%。1997年赤道几内亚年的人均收入为1050美元。
赤道几内亚1997至2004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319%(其中:1997至2001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416%。),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非洲国家之一。2007年召开第二届全国经济大会,制定了2008-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在强化油气产业发展的同时,全面启动交通、通讯、电力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农业、渔产品加工、旅游和金融服务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估计):10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估计):约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估计):127%。在石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1787年,美国制定并颁布了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将国家元首(总统)的选举权交给了人民。两百多年来,美国的选举制度随着美国的政治气候变化而变化,产生了许多不成文的习惯。原宪法和不成文的习惯同时生效,使美国总统选举变得更加复杂。为帮助广大同学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准确把握教材的相关知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从选举过程看 美国的总统选举有严格的程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期竞选准备到正式大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质性的选举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内预选。在总统选举年的2至6月,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各州由普通党员直接选举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明确表示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因此,预选结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统预选也就是普通党员直接选举本党总统候选人的过程。
第二阶段,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选举年的7、8月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事实上,在各州的预选过程中,总统候选人的优势已基本明确,全国代表大会不过是为选举的优胜者履行一下正式手续而已。
第三阶段,展开竞选。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竞选阶段,总统竞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竞选中两党候选人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为自己拉选票,为最后竞选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总统大选。总统选举年的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是美国总统大选日,这一天,各州选民到指定的选票站选举总统选举人。
总统选举人被选出后,组成选举团,于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本州首府集会,分别选出正副总统;次年1月6日下午1时,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全体议员在众议院集会,由参议长主持开票,当众公布选举结果;当选的正、副总统于1月20日宣誓就职。 从选举方式看 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制度,属于间接选举
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是在总统大选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即由选民选出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出总统。由于选民在推举选举人时,已经明确表示选某一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因此,美国总统虽为间接选举,却有直接选举的意义。
另外,总统选举人制度作为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一项独特的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诸如,各州选举人的数目同本州在国会里的议员人数相等,一些大州议员人数多,选举人数目也就多;选举人的选举实行“胜者得全票制度”,就是说,如果某党获得一个州的多数选举人票,则该党就获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等等。 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分别进行
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制。美国总统与国会不仅在权力上相互牵制,而且在产生途径上也各不相同。美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称为“大选”;国会选举则是两年一次,称为“中期选举”。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其中,众议院议员435名,任期2年,每两年全部改选;参议院议员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所周知,美国总统选举获胜的党是执政党,但执政党并不一定是国会中的多数党,执政党往往在国会的一院或两院中占少数席位。当总统所在的党在两院中均占少数席位时,美国的总统被称为“跛鸭总统”。 从政党制度看 美国实行两党制,总统选举是政党选举与公民选举交融结合进行的
美国是两党制国家,其总统的选举产生与国内的两大政党密不可分。美国总统选举实际上是决定由哪个政党执掌政权,成为新的执政党,这是美国两党实现轮流执政的一种方式。美国的总统选举主要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运作和控制的。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必须是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总统候选人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的,要想被确立为总统候选人,首先必须在党内击败其他的竞争者;总统候选人能否在总统竞选中获胜,除其个人因素外,也与本党有密切联系,总统候选人所在党的威信、形象直接会影响到他的支持率;“胜者得全票制度”则保证了两大政党对总统选举结果的控制。在个别情况下,作为总统候选人,也可以是一些小党成员或无党派人士,但这些总统候选人获胜的可能性很小。而两大政党人多势众、势力强大,这就保证了各州的选举人票落入两党手中。
美国总统选举虽然操纵在两大政党手中,但并非与美国的公民没有关系。美国公民拥有选举权,总统选举人是由公民直接选出的。总统候选人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就必须争取选民,在选民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出吸引选民的口号和纲领,甚至向选民作出某些承诺。选民的向背,最终决定总统候选人竞选的成败。总之,两党的总统候选人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举,但能否当选总统是由公民选举决定的,并非由两党决定。 从阶级本质看 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选举,体现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性质
金钱是进入白宫的钥匙,这从近几十年来美国当选总统的情况和历届总统竞选的费用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9位美国总统,大多是富豪。其中,肯尼迪是波士顿财团的大资本家,约翰逊和卡特是大农场主,里根是有名的富翁,布什家族则是美国的制造业巨头。因此,说美国政府是“富豪内阁”是再恰当不过了。 从竞选费用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的竞选费用急剧增加。1964年美国总统竞选费用为2亿美元,1968年是3亿美元,1972年为4亿美元,1976年达到54亿美元,1980年高达10亿美元,1996年达到创记录的114亿美元。美国总统竞选费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总统候选人个人拥有雄厚的财力;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款。虽然美国的《竞选运动资助法》规定,个人直接给总统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美元,团体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但一些大财团通过各种途径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提供资金,与总统候选人进行“金钱与政策”的交易。难怪有人说美国的总统选举是“钱举”。
●从思想取向层面来看
美国两大政党分别代表两种差别极大的政治哲学:民主党--自由主义;共和党--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美国也有不下几十种定义。一般说来,美国当代的自由主义理论推崇革新、容忍与社会平等,主张观念、制度和法律应随社会环境之改变而变迁;而保守主义思想则强调文化延续性,注重传统价值、社会稳定与宗教之作用。
在具体政治领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最大分歧莫过于“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保守主义理论从维护个人自由这个基点出发,坚信政府权力之扩大即意味著个人自由之缩小。这种理论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问题的涉入必定会危及美国文明的根基-个人自由。更有甚者,保守主义理论还认为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高开支、高税收、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政策均不同程度的造成或深化了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中上阶级收入减少,商企界投资热情不高,懒人依赖政府救济等等。
与此相反,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失业与一系列其它问题,而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变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如种族歧视,妇女权益得不到足够保护等。因此,自由主义理论深信,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是个人权利受到侵犯,而是社会不平等没有得到纠正。同时,自由主义理论还认为,美国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此之严重,如此之深刻,非得政府出面参与解决不可。换言之,自由主义理论坚信政府权力不是造成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而是消除这些问题之重要手段。
由于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对大、小政府持不同意见,近几十年间,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诸如拨款、税收、政府调控经济、民权保障、枪支管制、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美国两大政党关于政府权力大小之分歧在大选年显得最为突出。 1980年,罗纳德·里根以“小政府”,作为其竞选基调,猛烈抨击民主党的社会经济政策,认为自由主义派的高开支,高税收及“福利社会”政策导致了高速货膨胀、高失业、高利率、高国债与低速增长。1988年,乔治·布什挟里根保守主义当权八年之余威,再次祭起“小政府”旗帜,信誓旦旦地向全国选民保证, “ Read My Lips No New Taxes”, 1992年,民主党时来运转,比尔·克林顿利用美国经济不景气而布什政府应对无力之机,又向全国选民开出沉寂了十二年的“大政府”药方,强调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振兴经济,走出萧条。从以上三例来看,“大政府”与“小政府”的药方均为有效,因为美国两大政党在政府权力与作用问题上早已界线分明,只要社会条件与时机有利,争得中间势力同情,政治钟摆的方向将会很明显。
美国两大党关于大、小政府之争在国会立法中表现得同样激烈。尽管有议员跨党投票现象,总的说来,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与政府权力有关的议案的表决通常是营垒分明。克林顿1993年当政后,其刺激经济的法案在参议院遭到共和党议员封杀,其联邦赤字减缩法案也受到参众两院共和党议员一致抵制。在布什执政期间,民主党虽在参案两院占有优势,成功地通过了几十个法案,但由于共和党占据白宫,布付利用总统权力将那些与“大政府”有关的法案一一加以否决。四年期间,布什总共否决了近三十个国会两院所通过之法案,只有关于政府对有线电视价格施加控制的一个法案后来又被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成为法律,其余均为夭折。克林顿一入主白宫,民主党议员急忙又将被布什否决的一些法案重新通过(如“Family Leave Bill”),交由民主党总统顺利签署。关于大、小政府的党派之争并不限于联邦国会,在美国五十州的州议会里,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
民主党与共和党,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关于大、小政府的争执实际上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兴起的所谓“镀金年代”里,共和党占尽上风,政府对经济放手不管,任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形式自由发展,这个时期国会所通过的几个“反托拉斯法”也只不过是虚晃一枪。二十世纪初叶美国兴起“进步主义”运动,试图解决伴之工业化、城市化而来的种种社会弊病,如政治腐败、商企巨子垄断豪夺、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工作日长,农民生计维艰等。“进步主义”是一个改良主义运动,它的理论基础是刚诞生不久的美国哲学--实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开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先河,明确主张利用政府力量帮助消除社会弊病。由此而进,美国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关于大、小政府之争的帷幕正式拉开,政权之争。
对世界各国政体形式进行归纳,有以下两种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君主政体、二元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君主立宪政体
共和政体: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
1 、二元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
在历史上,采取这种制度的典型国家是1871—1919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仍然是君主。
2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
英国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后来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到19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先后采用这种制度。二战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实行这种政体。
跟二元君主制不同,议会君主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其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第三,作为政府或政府核心的内阁不仅由议会产生,而且对议会负责。
3 、议会共和制
议会君主制的君主是世袭的,议会共和制的总统则有选举产生。在现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希腊等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一般来说,总统产生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第二,由议会间接选举产生;第三,由议会和各州议会选出的代表共同选举产生;第四,由专门的总统选举团选举产生。
与议会君主制类似,议会共和制的内阁必须和议会保持某种协调关系。当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时,或者内阁辞职,或者解散议会。
4 、总统制
总统制是区别于议会制的另一种政体。在议会制下,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执行议会的立法。在总统制下,以总统为首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互相分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法国自从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后,实行的则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
5 、委员会制
与总统制、议会制下最高权力掌握在个人手里的情况不同,委员会制是由一个合议机构执掌最高行政权的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后一度实行这种制度,现在,瑞士是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6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和制政体,在形式上由苏维埃制、大国民议会制、代表团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许多具体表现。它们都是按民主集中原则组成,人民代表机关都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占最高地位,其它机关由代表机关产生,对代表机关负责。
一、各州提名程序
有意参选美国总统的人士,需要首先登记成为各州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然后才能合法地在该州的全民投票中竞逐选票,从而争取该州的选举人票。每个州对于正式的总统候选人资格都有各不相同的规定,大致上都是要求登记候选人在限定时间内获得本州一定数目的选民支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民提名。
对于经由党内提名程序获得两大党之一支持的总统候选人来说,获得各州候选人资格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两大党即使在该州的支持度再低,支持它的选民也远高于候选人资格的要求。然而对于两党以外的候选人来说(称为独立候选人或第三党候选人),某些州份的要求则是极难达到的。
因此,从联邦法律的层面上,美国不存在全国性的总统候选人。各党派内部支持的人选,虽然是全国性的,却是该党的内部事务,由美国宪法的结社自由所保护。过去曾经发生过个别州立法,对该州党内初选程序加以规范,最终被判为违宪废弃。
二、党内提名程序
有意获得主要党派(现今为民主党和共和党)支持,参选美国总统的人士,需要经过两级投票程序才可以正式成为该党本届唯一总统候选人。它们分别是初选和党代表大会。两党之后便会确认代表党的总统及副总统候选人,并通过竞选政纲,正副总统竞选便会正式展开。
初选
初选(亦称为“预选”)通常于该年的一月至六月举行。这个最初阶段对各党内总统候选人来说都非常关键,因为在初选期间党内候选人可以反映自己的普遍实力,并对以后的投票造成不少的影响。
党代表大会
党代表大会投票(亦称“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多会在该年的8月至9月举行。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分别会先后召开党代表大会,选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及副总统候选人,并开始定立正式的竞选政纲。代表该党,参加各州的美国总统选举。
三、全民投票与计票方法
各州选民于投票日选出总统及副总统。每州所得的选举人票相等于该州的联邦参众两院的人数,因此每州最少会有三张选举人票。现时美国除缅因州及内布拉斯加州外,获得最多票数的候选人可全数取得该州的选举人票。
而缅因州及内布拉斯加州方面,获最多票的候选人会取得两张选举人票,而其余的选举人票会分配给胜出各个联邦众议院选区的总统候选人。其后,各州会将写上结果的确认证书邮寄到美国国会,并会由副总统(以参议院议长的身份)点算各州的选举人票。
另外,根据美国宪法廿三条修正案,哥伦比亚区(华盛顿联邦政府)被赋予3张选举人票。因此,现时选举人票为538(对应于100名参议员、435名众议员及哥伦比亚特区3票),而总统候选人需要得到最少270张选举人票方可当选。
如果候选人没能在选举人团投票中获得绝对多数的选票,将会由国会进行权变选举选出当选者,总统的权变选举由美国众议院投票决定,而副总统的权变选举由美国参议院投票决定。
扩展资料:
投票时间
美国大选投票日是11月首个星期一的翌日(也即11月2日-11月8日之间的星期二)。由于美国横跨6个时区,且有些州跨时区,因此,各州、甚至同一州的东西部投票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有所差别。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两个小镇美国东部时间00:00(北京时间13:00)开始投票。最晚投票的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约于半天之后(北京时间次日凌晨)开始投票。
各地投票站一般开放12个小时。美东部时间18:00(北京时间次日07:00),印第安纳州大部分地区和肯塔基州东半部最早结束投票。美东部时间次日00:00时(北京时间次日13:00),阿拉斯加州最晚结束投票。
各地计票结果可在投票站关闭后开始宣布。全国性初步投票结果一般在东部时间22:00时(北京时间次日11:00)后产生。
选举和推举区别为:候选人范围不同、方式不同、参与不同。
一、候选人范围不同
1、选举:选举的候选人范围有限定,选举者是一批人,而非一个人。
2、推举:推举的候选人范围没有限定,可以是一批人,也可以是一个人。
二、方式方式不同
1、选举:选举的方式为通过客观的考试而被选中。
2、推举:推举的方式为通过他人的推选。
三、参与不同
1、选举:选举是选择自己被选或自荐,自身参与其中。
2、推举:选择者是选择他人,自身不参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