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血肿与小腿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时颇为相似,且后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而,临床上误将腓肠肌血肿诊断为深静脉血栓造成误治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笔者就诊治的13例腓肠肌血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89~2004年,笔者诊治腓肠肌血肿共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78岁,平均47岁。病史2h~17天,平均45天。13例中,3例有外伤史,2例有剧烈运动史,3例因心脏瓣膜置换或上肢静脉血栓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华法令、抵克力得),1例因下肢远端缺血行溶栓、抗凝治疗时发病。其余病例均无任何诱因。13例均为突发单侧小腿胀痛,Neuholf征和Homan征阳性。3例小腿肢围较对侧明显增粗,张力高。1例单纯小腿背侧局限性肿胀、僵硬,张力高,压之剧痛。4例患者发病1周内小腿和(或)踝部出现淤血斑。全部患者均行B超检查,9例患者进行肢体多普勒血管检查。
2 结果
9例接受多普勒血管检查的患者中,3例提示深静脉回流不畅,临床误诊为“深静脉血栓”。此3例中有1例误以“深静脉血栓(急性期)”行溶栓治疗,肿痛明显加重,经超声检查提示腓肠肌血肿、深静脉受压轻度回流不畅。1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患肢胫后静脉部分通畅,同时存在腓肠肌血肿,血肿分散于腓肠肌间隙。除B超发现上述2例合并深静脉回流不畅之外,其余11例患者超声检查仅提示腓肠肌血肿,深静脉未见异常。
3 讨论
腓肠肌血肿与小腿深静脉血栓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1〕 ,但二者在治疗原则上却截然相反。因此,提高认识、正确区分两种疾病对于防止误诊误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1 提高认识是正确鉴别两种疾病的关键 无论是腓肠肌血肿,还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均可以表现为突发肢体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腓肠肌压痛、握痛(Neuholf征阳性);足部背曲导致腓肠肌疼痛(Homan征阳性)等 〔1~3〕 。由于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疾病,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而腓肠肌血肿则相对少见,因此,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医生常常凭着经验武断地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并予以溶栓、抗凝等治疗,造成血肿扩大、肿胀加剧,甚至引起或加重患肢静脉回流受阻。上述情况在血肿合并因静脉受压回流受阻的患者中尤易发生。本组中1例患者误以“深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肿痛明显加重,经超声检查发现是腓肠肌血肿,1月后虽血肿基本吸收,但小腿部遗有不适,行走时仍感疼痛。笔者认为,当这两种疾病不易区分时,为防止将腓肠肌血肿误诊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应注意:(1)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应用抗凝药史、近期小腿外伤史、小腿和内踝是否出现淤血斑。其中,淤血斑可作为腓肠肌血肿的特殊体征 〔4〕 ,但应与色素沉着相区别,后者常常与深静脉血栓为密切。本组中有3例因心脏瓣膜置换或上肢静脉血栓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华法令、抵克力得),其中2例服用华法令的患者PT分别达28s和32s,显然,出血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过量有关。(2)体征检查上虽然两者Neuholf征、Homan征均可阳性,但仔细触诊发现腓肠肌血肿多较局限在小腿背侧 〔3〕 ,水肿呈不可凹性。(3)两者鉴别困难、无法确定诊断时,切忌武断地溶栓、抗凝。此时,辅助检查有利于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32 辅助检查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作为血管外科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多普勒和B超已广泛用于深静脉血栓的检查。其中,多普勒检查是通过静脉的回流声音判断下肢深静脉的自然信号、周期性和增强信号,间接反映血管的通畅程度。通畅的深静脉有随着呼吸运动起伏变化的响亮的回流音,而深静脉血栓则不然,其自然信号、周期性和增强信号都很弱甚至消失。多普勒检查对于深静脉血栓诊断的正确率可达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腓肠肌血肿可以干扰该病的诊断。当腓肠肌血肿较大时可压迫深静脉,有时多普勒检查会得出与深静脉血栓相同的结果,即小腿深静脉回流不畅。此时,若检查者经验不足或忽视血肿的可能性,仅凭多普勒检查结果,则很容易单纯诊断为深静脉血栓或回流不畅。但是这种回流不畅毕竟是由外压因素所致,所以,深静脉的自然信号、周期性和增强信号势必要强于深静脉血栓,这一点应引起注意;再者,腓肠肌血肿因为局限在小腿,所以股浅静脉和股总静脉的自然信号、周期性不会像深静脉血栓那样出现异常,只是增强信号由于血肿的影响会明显减弱,这对避免武断地诊断深静脉血栓也有帮助。尽管多普勒检查在血管外科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该方法只能靠静脉回流的声音间接反映血管的通畅程度,而不能探测到静脉的形态和腓肠肌的结构,因此对于腓肠肌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的鉴别诊断缺乏特异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B超具有多普勒检查无法替代的优势,他不但可以观察静脉是否通畅以及静脉瓣膜的功能情况,还可以了解小腿肌肉结构,观察有无血肿或其他异常。因其费用低廉、检查方便、既能检查深静脉又能确定有无血肿存在,因此,在怀疑有腓肠肌血肿或与深静脉血栓难以区分时,B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虽有报道指出可以借助MRI或CT诊断、鉴别腓肠肌血肿和深静脉血栓 〔5~7〕 ,但因费用较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将其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产生小腿疼痛的原因大多是跑步运动量加大得太快,没有循序渐进,导致小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不断牵扯,使小腿胫腓骨膜撕裂损伤,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出血,骨膜增生,这种小腿疼痛被称之为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严重时小腿内侧或踝关节上方有局限性肿胀,皮肤灼热感,后蹬动作乏力,且疼痛剧烈,行走困难。后蹬痛系此伤痛的特有症状,当脚尖力作后蹬动作时,小腿即感疼痛。此外,由于场地过硬、落地动作不正确而缺乏缓冲,都可使小腿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导致小腿疼痛。要防止小腿疼痛,跑友在锻炼时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运动前作好准备活动,拉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以增强小腿的适应力,不要突然加大运动量,不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强度训练,同时尽量避免在太硬及凹凸不平的地段上锻炼,跑鞋要有一定的缓冲性能,注意跑时放松和落地时的缓冲。疲劳性骨膜炎发作后,也不要着急,通常只要减少下肢运动(完全停止也不好),可在草地上进行放松慢跑,跑完以后冰敷,逐步适应过来,两周左右可自愈。回家以后可以用约50度温热水浸浴小腿,每次约半小时,对减轻炎症反应有良好效果。小腿疼痛较重,且局部摸到有小结节或肿块者,还可以进行理疗、按摩、针灸及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注射。可停止跑步,伤侧小腿可用弹性绷带固定二周。注意该伤痛发作时不要在小腿下段内侧痛点用重手法摩擦,从而刺激骨膜引起反应性增厚,延长痊愈时间。另外如已发作疼痛仍进行快速跑步,在这样的外力持续刺激下将会造成骨膜受损,最后可能造成疲劳性骨折。不同于疲劳性骨折的是,疲劳性骨膜炎只有在进行负重活动(走、爬楼梯)时才感到疼痛。最后,小腿疼痛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替换性的练习,这样有利于伤痛快速恢复。最好的替换性练习是腿部负重较小的游泳和自行车,它们可以锻炼到心肺功能和耐力,有利于跑友在伤痛期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
肌肉酸痛是骨科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引起肌肉酸痛的原因包括:
1、四肢肌肉酸痛:运动损伤是最常见的原因,老人颈椎退行性变压迫神经也可引起上肢的肌肉酸痛;
2、全身肌肉酸痛:如感冒、发烧等疾病可引起全身肌肉酸痛;
3、腰背部肌肉酸痛:腰椎病变也可造成腰背部神经压迫,引起腰背部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的解决办法:
1适宜锻炼,对于怎么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这个问题,建议在运动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安排肌肉锻炼。每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所需要达到效果的运动量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科学的锻炼方法。
2口服维生素C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维生素C能够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起到修复组织、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的作用。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就更需要为机体补充维生素C了,维生素C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效率、预防运动中身体由于负荷而受伤,还能使肌肉得到充分休息。维生素C能够促进体内物质代谢,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维生素C不仅是组织间的润滑液,还可以防止细胞受损和衰老。
3采用冰袋敷,对于怎么缓解肌肉酸痛这个问题,建议在大量运动后可以采用冰袋敷法。大量运动后应马上采用冰袋敷训练过的肌肉部分,冷敷15分钟左右即可。冰袋与皮肤间最好用毛巾相隔,目的是避免皮肤冻伤。国家举重队在体育总局就设有冰雪房,为的就是快速缓解肌肉酸痛。
缓解肌肉酸痛应该采取先冷敷、后热敷的方法。
为缓解因运动挫伤和拉伤所致的肌肉疼痛,第一个步骤应在最初的几天,每隔4—6个小时对疼痛部位进行一次冷敷,每次坚持20分钟。这样能够使肌肉从过度紧张的状态中放松下来,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进行冷敷的工具可以是冰袋,也可以是一包冷冻蔬菜。
在冷敷前最好用干爽的毛巾或衣物将冰袋裹起来,以免皮肤冻伤。
经过两到三天的冷敷之后,肌肉的紧张状态和疼痛感能够得到较大缓解,这时就应该及时采取热敷疗法,以使肌肉彻底消除酸痛的感觉。
热敷疗法最好能够做到1天3次,每次20分钟。热敷疗法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用一小瓶热水、一块热毛巾直接敷在疼痛部位,也可以采取烤灯、泡盆浴或冲热水澡的方式。
专家同时指出,对于一些慢性病造成的肌肉或关节疼痛(例如关节炎),热敷要比冷敷更有效。
避免肌肉酸痛的方法:
肌肉伸展运动(以静态的方式进行)。
渐增负荷原则:肌肉训练的超负荷原则使得肌肉容易因此受伤,配合渐增负荷原则,慢慢提高肌肉的训练的
质与量,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发生。
适当的补充维他命C,唯仍需进一步分析证实。
迟发性肌肉酸痛则是指,在运动后数小时到24小时左右才出现的肌肉酸痛现象,通常肌肉酸痛的持续时间在
一至三天左右。迟发性肌肉酸痛的原因,不外是肌肉受伤、肌肉痉栾或结缔组织异常所引起,不过,一般认为结
缔组织异常是引起迟发性肌肉酸痛的最大原因。
一般大众认为肌肉酸痛是乳酸堆积所造成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较少使用或训练的肌肉,突然进行激烈或过度反复的活动,容易引起迟发性的肌肉酸痛,预防的最佳方法是
以渐进的方式进行肌肉活动,使肌肉能够负荷将进行的繁重或多次反复运动。如果已有肌肉酸痛现象,则应休息与热疗处理,不宜再过度活动,否则易产生更严重的伤害
很多人运动完之后,小腿莫名其妙的酸痛,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通常一天到三天的时间酸痛就能达到顶点,五到七天以后,疼痛感基本上就消失了。除了酸痛以外,还有肌肉僵硬,情况较轻者只有压疼,情况较重者肌肉肿胀,活动受到限制。大多数人以为,平时锻炼太少了,突然运动会导致小腿肌肉过度,从而引起了酸痛。事实上“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有三种,并不是很少运动那么简单。
第一种原因:小腿肌肉张力和弹性突然增加,引起了肌肉结构成分的物理损伤。
第二种原因:腿部新陈代谢增长,毒素增加。
第三种原因: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了改变,引起了肌肉痉挛。
跑步前,如果没有进行热身运动,是有可能导致小腿酸痛的。所以跑步之前至少要做五分钟的拉伸运动,以此来达到预热的目的,可以跳远、高抬腿、左右走等等。
正确的跑步姿态是很重要的,然而大多数人都错了,错而不自知。落地的时候前脚掌或者脚中部着地,而不是先脚后跟着地。背部要挺直了,肩膀要展开来,腰部略向前来。胳膊靠近身体两侧,不要在胸部摆来摆去。跑步之后,在原地拉伸三块小腿肌肉,分别是比目鱼肌、腓肠肌、腓骨肌,这样就可以达到冷却的目的。静态拉伸的意思是不需要来回运动,在原地保持姿势至少二十秒就可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