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肩部酸痛,对其敲敲打打并不是最佳的缓解方式,那么要怎么做才最好?

缓解肩部酸痛,对其敲敲打打并不是最佳的缓解方式,那么要怎么做才最好?,第1张

在日常生活中,站立或坐的姿势保持的时间长了以后,经常会遇到肩酸背痛的情况,而当你腰酸背痛的时候,我认为并不应该去敲击他,因为敲击的时候可能会伤到自己,因为腰酸背痛是你坚持持或保持同一个姿势太久而导致的肌肉长时间紧绷产生的。

热压法,肩部疼痛的问题,最好进行热压。每天晚上睡觉前在患处涂一块温暖的毛巾,可以有效促进局部皮肤的血液,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建议每天至少保温30分钟。效果更重要。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适合大多数朋友。

按摩疗法,肩部疼痛的问题,轻轻按摩也有好处。按摩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引起的肩部疼痛问题,并有效缓解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疼痛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按摩强度和按摩方法。盲目按摩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您应该特别注意每个人。

如果使用上述热敷和按摩方法来解决肩部疼痛的问题,那么将无法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接受治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您可以使用白色粉末喷雾云南,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治疗瘀伤的药物。

对于缓解风湿病引起的肩部疼痛问题,该效果也非常好。每种药物都有主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体的副作用,最近三天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因此您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寻求医疗救助。

随着年龄增长,关节灵活度、肌肉弹性慢慢减弱,肩膀部位功能随之退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肩部疾病。肩部常见疾病有肩关节、肌腱、周围韧带、关节周围结构的损伤或急慢性炎症。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测试自己的肩膀是否退化呢?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肩部疼痛呢?平时又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一定要注意肩痛不是小毛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电脑、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据报道,现代人群普遍每天花费4个多小时看手机,甚至一部分人达到8小时以上。可以说现代人已经被手机、电脑绑架了!但是经常玩手机、操作电脑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往往会对肩颈部造成影响,产生酸痛感,甚至发生急性肩痛。

而竟然有超过30%发生过急性肩痛的人以为不是什么大问题,采取姑息治疗方法,在疼痛发作时自己贴点膏药或擦点跌打损伤药物止痛,不要去牵扯肩部就行,往往几天就恢复了,并没有去医院采取正规治疗,以致于逐渐形成了慢性肩痛。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肩痛只是小毛病,犯不着大动干戈。

其实,肩痛原因很复杂。一般把引起肩膀痛的原因分为两大类:

一是 肩关节局部病变引起的肩痛,常见包括:

1、肩袖损伤:肩痛就医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肩袖损伤,包括慢性肩袖退化、外伤导致的肩袖损伤。肩袖是肩关节活动的时候的主要结构,它由四块肌肉像袖子一样把肩关节包裹起来,最常见的损伤的部位叫冈上肌。肩袖损伤的病人只要制动并休息,症状可以逐渐减轻,但是只要这个关节开始使用如干活或活动的时候,症状就又会逐渐加重。

2、肩峰撞击症:这是指肩部上举时肱骨头与其上方的结构发生撞击,导致肩部结构受损。以年轻的运动员和中年人比较常见。开始的时候症状可能很轻微,有活动时的疼痛。疼痛可能从肩部放射到前臂,在上举或持物时产生疼痛加重,运动员可能在投掷或打网球时产生疼痛。当疼痛不断发展后会产生夜间痛。上肢的力量或运动幅度可能减小。不能把手放到背后,做系扣解扣的动作。在严重的病例中,活动的丧失可能造成凝冻肩。

3、“冻结肩”即所谓的肩周炎:冻结肩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好发于40~50岁,又称“五十肩”。其病因至今不明,有研究表明它与自身免疫病以及感染有关。发病后3-6个月时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程度达到峰值,之后症状逐步缓解,若不经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发病后1 年左右完全缓解,但可能残存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有时一侧肩关节发病后,相隔一段时间后另一侧也可能发作。

4、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主要是由局部有长期的慢性负重活动而导致的,常感觉到在肱二头肌部位有明显的刺痛感,而且在活动后、着凉后,疼痛感的程度进一步加重,局部的皮肤会有肿胀、发红的现象,触及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有的会有明显皮下痛性结节,影响肘关节或者肩关节的活动。

5、钙化性肌腱炎。主要由于钙化物质沉积在关节旁组织,尤其沉积于肌腱,可造成反复发作的炎症,关节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常有急性红、肿、痛,与急性痛风相类似。疼痛常位于肩部外侧,患肢无力,手臂上举困难。

二是 肩关节以外的部位病变,可能会引起肩痛,肩关节以外的因素:常见的是颈椎病,常合并颈肩痛,多发生于长期伏案工作者或“低头族”。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包括心脏问题、肺部问题,也可牵涉到肩部,引起肩膀痛。

出现肩痛时最好找专业医生做检查,找到病因再对症治疗,也可配合中医药干预。比如“冻结肩”可进行药物治疗加合理功能锻炼;肩袖损伤可以根据损伤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微创手术;骨折脱位可进行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个动作测试肩颈有没有问题

到底肩颈有没有问题,可以通过几个小动作测试一下。

1、梳头

伸手摸对侧的后脑勺,比如用左手摸右耳朵。

2、举手

一只胳膊侧举,一直举到正上方,形似“举手回答问题”。

3、抓痒

向后背手,要够到脊柱正中的位置。

如果不能顺利完成这3个动作,就要当心肩颈疾病了,日常要注意对肩颈的呵护。

八个小动作缓解颈肩部疼痛

1、体后拉手法

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 健康 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另外,还可以在身体正面,用正常上肢辅助患肢抬上臂。

2、屈肘甩手法

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运动。

3、大鹏展翅

手心向上平举双上肢,抬举30度左右,放平后再抬举。

4、头枕双手法

站立或仰卧,两手十指交叉,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5、爬墙法

离墙一尺侧身站立,患肢从低往高向上爬墙,还可以站立在门或单杠旁,尽量抬臂,双手往上够。

6、后伸摸脊

保持直立,手臂后伸,沿着脊椎上下滑动。

7、梳头

伸手沿头发以梳头方式从前往后摆动。

8、旋肩

伸直手臂在身体前方画圈圈。

七个常用肩部功能锻炼的方法

1、爬墙

正面趴在一堵空墙上,双臂紧贴墙上,手指带动手臂逐渐向上做爬墙的动作。保持身体的稳定,尽量逐渐地让双臂向上爬得高一些,直到出现疼痛感为止。

2、 搓背

手臂放到背后,一只手臂从背后下侧往上摸背,另一只手臂从肩部往下摸,往往两手很难碰到。这时可以用一条毛巾连接双臂,做搓背动作。

3、 划圈

双脚直立,双手下垂,找一个中心点,进行画圈运动,正向40次,反向40次,双臂各画一次,每天一次。

4、棒推

找一根50厘米左右的棒子,双手将棒子平举,用健侧手向外推动患侧手,每天向外推动几厘米就可以。反复坚持,直到患侧可以做伸展运动。

5、甩手

取站立位,双手平举向后甩,角度可以逐渐增加,但不要过度。

6、拉手

身体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掌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7、 展臂

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并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2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平时又该注意什么呢?

1、加强运动、注意保暖

加强肩颈部和全身的扩展运动,加强全身的血液循环,让肩部保持温暖。特别是“低头一族”,更要注意运动,加强身体活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2、不提重物、不长时间保持固定动作

提携重物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动作会引起肌肉劳损,久而久之会血液不畅,再遇到寒冷就会开始僵硬,长期就容易形成疾病。所以要固定时间起身活动几分钟,让肩部得到舒展。

3、及时就医

肩部疾病不是当成小毛病对待,不能等到有疼痛症状时才进行治疗,平时就要注意日常保健、杜绝不良姿势,尽早发现、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肩周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说到肩痛,我们会说“可能是由肩周炎引起的”。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肩周炎疼痛不仅仅是由肩周炎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CT、磁共振等检测方法进行判断。那么,在不依赖检测手段的情况下,我们能第一次判断肩关节周围炎吗?肩关节周围炎的症状是什么?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肩周炎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要做好肩周炎的防治工作,因为老年人是肩周炎的高发人群。肩部怕冷、压痛有些肩周炎患者身体容易怕冷,即使天气炎热,也喜欢多穿一点。如果你用力按压肩膀,你会感到疼痛和某些部位发红。如果老年人发现肩膀疼痛,我们应该警惕是否有肩周炎。

肩痛不仅仅是鳞状关节周围炎!肩痛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准确诊断肩痛是BEM治疗成功的前提。错误的诊断会导致错误的治疗,这会延迟肩痛的病情,有时会使病情与治疗不同,使疾病变得更严重。跳跃性关节周围炎可能发生在50岁,也称为50肩。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肩痛逐渐发生,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旋转是有限的。在严重的情况下,头发、衣服和其他动作的组合不能由他自己完成。

肩周炎主要是由于长期超负荷活动、年龄增长、关节退化、外伤后肩关节周围粘连等因素,造成韧带肿胀和炎症反应,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和肩胛盂。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活动受限、阵发性疼痛、疲劳不同部位的肩部疼痛以及一些恶性肿瘤可引起肩部疼痛。最常见的是肺癌,它侵犯胸膜或引起异常的局部淋巴反流,可以表现为肩膀疼痛和肿胀。

略高于男性。肩痛逐渐发生,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一般持续两个月,进入慢性期。病程通常持续1-2年。疼痛逐渐减轻,炎症和握力逐渐吸收,活动功能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出现肩痛症状。有些人认为是肩关节周围炎。他们可以买些膏药或吃些止痛药。有时候会有效果,有时候可能没有效果,但是我要提醒你,如果你肩膀痛,还是要去医院检查。

很正常的 我打球各个部位被撞过N次了 胸口也被撞过几次 一呼吸就痛 第一次怕的要命 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是不是胸骨断了 不过过了一两个星期他自己就会好的 现在已经习惯了。没事的

  痛觉

  pain,sense of

  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痛觉种类很多,可分为皮肤痛,来自肌肉、肌腱和关节的深部痛和内脏痛,它们各有特点。痛觉达到一定程度,通常可伴有某种生理变化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人的痛觉或痛反应有较大的个别差异。有人痛感受性低,有人则高。痛觉较大的个别差异与产生痛觉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痛觉在民族、性别、年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痛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注意力、态度、意志、个人经验、情绪等。人类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4种 :外科手术(通常是切割与痛觉有关的神经通路)、药物镇痛、生理学方法镇痛(如针灸、按摩等)和心理学方法镇痛(如暗示、催眠、安慰剂等)。

  痛觉的特点 和其他感觉相比,有其特殊的属性。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例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换句话说,痛是和其他感觉糅和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其次,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此外,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同的人员,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感觉。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例如,有人观察到:前线的伤员对于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而当注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却大声呼痛;而另一些久病的人,则对于针刺注射并不在意。

  分类 可以大致分为3类:①刺痛,又称快痛或第1痛。其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明确,感觉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②灼痛,又称慢痛或第2痛。它表现为:痛觉缓慢地加剧,呈烧灼感,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久,感觉难以忍受,常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③内脏痛和躯体深部痛,多半是酸痛、胀痛、绞痛等。有时很难描述,感觉定位很差,可引起强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如恶心等。

  感受器 是否有专门感受痛的痛感受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直到7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才得到初步的解决。神经生理学家记录了大量单个神经纤维的传入放电。他们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传入神经纤维只有当给予皮肤伤害性刺激时才发生放电反应,说明这些传入纤维外周端末梢所形成的感受器是专一的痛感受器。他们把这些感受器分为这样几类:① 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Aδ纤维的外周端末梢形成的。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 C纤维的末梢形成的。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和Aδ类一样。③C纤维-热-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热痛刺激、酸均发生反应,对冷痛刺激则仅发生弱反应,对常温变化无反应。④C纤维-冷-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冷痛刺激发生反应,对酸和热痛刺激无反应,对常温变化也无反应。

  一般认为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结构的感受器。在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其中估计有相当部分是感受痛觉的。

  传导痛觉冲动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是较细的神经纤维,包括Aδ纤维和C纤维。Aδ纤维传导快痛,C纤维传导慢痛。但这两种纤维中有相当数量是传导非痛觉冲动的(如触觉、温觉等),只有一部分是传导痛觉冲动的。如果通过皮肤给人的皮下神经干以电刺激,在只兴奋较粗的神经纤维时不引起痛觉;当刺激强度达到兴奋Aδ纤维时,就产生明显的刺痛;达到兴奋C纤维的强度时,引起难于忍受的疼痛。

  中枢神经通路 痛觉的中枢神经通路,不像其他感觉那样明确。过去一直认为脊髓中的前外侧索传导痛觉,因为经外科手术切断人脊髓的前外侧索,可以使切面以下的身体表面丧失痛觉,但是切断后经过一个时期,痛觉又会出现,这使人们相信痛觉的中枢通路是弥散的。研究发现在脊髓中存在着 6条传导痛觉的通路(新脊丘束、旧脊丘束、 脊网束、 脊颈束、背索、灰质神经元链)。在脑内,和痛觉有关的神经通路也是很弥散的,这是痛觉特殊的地方。

  脑和脊髓内的痛觉通路虽然是弥散的,但是,如果用微电极(尖端只有 1微米左右)记录神经细胞电反应,还是可以在一定的部位找到只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细胞。例如在脊髓背角的第Ⅰ层就有这样的细胞。中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丘脑内侧的束旁核找到只有在给皮肤伤害性刺激时,才发生反应的细胞。这种反应表现为长而持续的放电,潜伏期长(在大鼠约200毫秒),缺少适应性(反应不随反复刺激而减弱),可以被吗啡所取消或减弱。这种细胞被称为痛敏神经元。70年代以后,在中枢许多部位都发现痛敏神经元。

  在脊髓第V层有一种广动力型细胞,他和痛觉信息的传递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细胞接受各种类型的皮肤传入纤维的投射,对于触毛、触、压、温度及伤害性刺激等都能发生反应,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具有特殊型式,即高频持续放电。此外,在从脊髓到丘脑的许多部位还看到另一现象,即有一些神经自发的放电活动,给予身体伤害性刺激时,放电活动暂时减少或停止。看来,痛觉信息在中枢的传递是复杂的、多样的。

  镇痛结构和镇痛物质 脑内存在着具有镇痛功能的结构和内源性的镇痛物质。用弱电流刺激脑内有些部位,特别是脑干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位于脑干中线一带的中缝核群,可以有效地抑制动物的痛反应和人的痛觉。有许多证据说明,这些结构的活动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吗啡的镇痛作用可能是激活这些结构的结果。中国学者邹冈和张昌绍最先发现用微量吗啡作脑室注射,可以产生很强的镇痛作用,同样的剂量如作静脉注射则完全不能镇痛。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还表明,针刺镇痛作用可能也是通过激活这些结构实现的。

  以上的研究工作说明脑室周围可能存在着吗啡受体,至1973年有人用放射受体结合法,确证脑内吗啡受体的存在。这使人想到脑内可能存在着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来和这些受体起作用。到1973年第 1次从脑组织中分离出了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以后这类物质发现得愈来愈多,统称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其中有一种5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叫做脑啡肽。许多工作表明针刺镇痛过程中,脑脊液中吗啡样物质的含量增加。脑内镇痛结构和吗啡样物质的发现,使得我们对针刺镇痛机制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

  痛觉学说 关于痛觉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

  特异学说 这是最古老但到目前仍然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学说。19世纪前叶,德国生理学家JP弥勒提出了“特殊神经能量学说”,认为感觉的性质取决于何种神经被兴奋,例如兴奋视神经可以引起光觉,即使刺激物不是光,而是电刺激或机械压迫视网膜,也将产生光感。约50年后,在皮肤上发现了感觉的点状分布,如冷点、温点、触点、痛点等。这时组织学研究恰好发现皮肤中有4种神经末梢结构,于是有人将触、温、冷、痛4种皮肤感觉分别和这4种神经末梢对应起来。这样,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了自己的感受器。但后来,不同形态的感受器发现得越来越多,人们逐渐怀疑不同的皮肤感觉是否一定与不同形态的感受器相联系。切割痛觉神经通路后痛觉还会恢复的事实,也使人感到痛觉似乎没有固定的痛觉通路。这样,特异学说逐渐受到批判。但上面提到专一的痛觉感受器和痛敏神经元的发现,则给予特异学说以有力的支持。

  型式学说 20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的一些神经组织学工作者提出了型式学说。他们认为没有特异的躯体感觉感受器,所有的躯体感觉末梢性质都是相同的,各种刺激由于其强度、地点、范围的不同,而兴奋了不同数量的神经末梢,各个神经末梢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由于神经脉冲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构型,引起了不同的感觉,其证据是:①在有毛的皮肤内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末梢结构,只见到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在皮肤或毛囊根部周围;②人的角膜只有无髓鞘纤维的游离神经末梢,能区分多种感觉型式,不限于痛觉;③人的耳壳皮肤只有游离神经末梢,没有特殊的神经末梢结构,或者组成篮状包着毛囊,但能够感受触、温、冷、痛刺激;④先在皮肤上标记出感觉点,然后取下组织作形态学检查,很少发现有特征性的感受器;⑤人皮肤每1平方毫米内含有100多个神经末梢,它们来源于许多纤维,即使极细的点状刺激也不免同时刺激到多种末梢。

  型式学说的不足,一是此说忽视了游离神经末梢的生理分化;二是有人在有毛皮肤中观察到了有结构的感受器。

  闸门学说 1969年R梅尔察克和PD沃尔设想外周传入冲动进入3个系统:①闸门控制系统;②中枢控制的触发系统;③作用系统。他们把脊髓背角中传递痛觉信号的第1个神经元叫做T细胞,闸门控制系统调制着外周传入冲动至T细胞的传递,一旦T细胞的活动达到或超过临界水平时,便激活了作用系统,引起痛觉和一系列痛反应。外周传入冲动还沿着传导速度很快的神经通路上行,触发特殊的脑的选择鉴别过程,反过来控制闸门系统。闸门学说的核心是闸门控制系统。他们认为 T细胞的活动由脊髓背角罗氏胶质区(SG)的细胞控制,SG细胞构成所谓闸门。粗纤维的冲动通过兴奋SG细胞而使初级传入末梢去极化,产生T细胞的突触前抑制;而细纤维的冲动则通过抑制SG细胞而使传入末梢超极化,产生T细胞的突触前易化。粗纤维冲动使闸门关闭,易于镇痛,细纤维冲动使闸门开放,易于致痛。粗细纤维冲动的数量和比例决定 T细胞的活动水平。此说可以解释许多事实,例如带状泡疹就是因为粗纤维丧失,使T细胞处于较高的活动水平,因此轻触就引起痛觉。而摩擦皮肤或振动可能由于使粗纤维兴奋而止痛。此说发表后,很快引起激烈的争论,而且发现了不少与之矛盾的实验和临床事实,以致此说的首创者不得不一再地加以修改。此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痛觉生理学的发展,但此说已不如以前那样受人重视了。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并发生一定的防御反应,这对于机体有保护意义。疼痛常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而被临床医生所重视。长期而剧烈的疼痛还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影响食欲和睡眠,必须及时使之缓解。关于痛觉的中枢机制,目前还知道得较少。下面简单介绍皮肤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与慢痛两种性质的痛觉。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后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强烈而又难忍受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05~10秒产生,刺激撤除后还会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心血管与呼吸等方面的反应。

  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任何过强的刺激达到对组织产生伤害时,都能引起痛觉,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适宜刺激。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些物质(如K+、H+、组织胺、 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由此设想,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组织损伤并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然后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传入冲动。

  实验证明,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其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阈值较低;传导慢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无髓鞘的C纤维,其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阈值较高。痛觉传入冲动可通过痛觉传导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而产生定位的痛觉,也可通过侧支传导经脑干网状结构而抵达边缘系统,引起痛的植物性反应和情绪反应。

  临床上可用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封闭神经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中枢,也可用吗啡等镇痛药作用于中枢达到镇痛的效果。

  2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的感受器也是游离神经末梢,其传入纤维走行在植物性神经干中,即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盆神经中。

  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的特征:①由于内脏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比皮肤神经末梢稀疏,因此由内脏传入所产生的感觉比较模糊、弥散、定位不精确,有时甚至不引起主观感觉。产生内脏痛时,也不易明确指出疼痛的确切部位,而且内脏痛比较缓慢而持久。②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刀割、烧灼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而脏器的过度膨胀、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刺激则能产生内脏病。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心绞痛患者常感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疼痛和心前区疼痛;胆囊炎症时常感到右肩部疼痛;阑尾炎早期感到上腹部或脐周区疼痛等了解牵涉痛的发生规律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78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