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呕吐,手指僵硬,是什么病?

发病时呕吐,手指僵硬,是什么病?,第1张

可能是颈椎病造成的。但是我不敢给您确诊,下面给你颈椎的一些病状与简介,你对症一下,如果是的下面还有治疗办法但是我还是劝你去医院,因为这里并不专业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暨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所以说症状是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的

它的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与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乌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1对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对于轻型的病例只要适当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即可减轻症状再辅以针灸理疗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为限制颈部活动可以佩带颈圈一般症状在2周~1月内可以缓解如果症状仍明显则应进行牵引治疗颈部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疗法的主要手段牵引的目的是使颈椎间隙得到拉开减少突出物所起的压迫作用但实际上牵引的作用主要还是使颈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颈肌的痉挛

2手术治疗:如诊断明确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脊髓压迫症者应进行手术在过去均做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但由于减压作用小疗效不佳故有人从后路切除椎板后拉开脊髓摘除突出物但牵拉脊髓常使症状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截瘫60年代起开始进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结果经前路手术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而且使椎体融合后可减少复发原有的骨赘也会逐步吸收手术方法是病人仰卧肩部垫枕颈左侧或右侧横切口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动脉与甲状腺之间直达椎体用针刺入应切除的椎间盘并拍床旁片定位用骨刀钻头或环锯将椎间盘及其上下一部分椎体切除一直要看到后纵韧带或硬膜再用咬骨钳或刮匙将后缘的骨赘尽量清除然后取髂骨做椎体间植骨手术后用颈圈或石膏固定一般需2~3月手术可于颈丛阻滞或针麻下进行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诊治存在五大误区

武警医院骨科专家龙源生介绍说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因多种原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剌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人们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症状繁多一般分为软组织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五种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在颈椎病的诊治上仍存在五大误区:

1不恰当的反复牵引 颈部牵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快退行性病变降低了颈椎的稳定性

2反复盲目按摩复位 颈椎病发病机理复杂在做按摩复位治疗前必须要排除椎管狭窄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等脊髓型颈椎病绝对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

3在治疗过程中不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 盲目牵引使颈部的肌肉韧带等长期处于非生理状态会造成慢性损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和保持建议采用药枕药袋进行综合治疗绝大部分生理弯曲恢复症状消失

4过于夸大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

5轻视颈椎病的预防 长期固定一个姿势容易造成颈部软组织劳损渐发展为颈椎病

治疗措施

颈腰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1口服药物治疗:内服药物通过肠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后通过血液循环才可将药物输入送给局部整个过程需要通过层层屏障才能到达病灶部位然药效已所剩无几因此效果极为缓慢且低效且临床应用这些方法只能缓解疼痛症状功能康复是无法逆转的骨质修复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口服药对肝肾胃肠损伤极大

2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3理疗法: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较微弱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且经常理疗易对皮肤产生烫伤甚至导致癌变

4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禁止推拿否则会使神经根部炎症水肿加重疼痛加剧颈椎病伴有骨折骨关节结构紊乱骨关节炎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推拿可使骨质破坏感染扩散应禁此疗法

5针灸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颈椎病的发生多由于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针灸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针灸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晕针惧怕扎针的情况;且针灸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6椎间孔阻滞 ( 硬膜外腔阻滞 ) 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 5 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 5 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 ( 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 ) 神经阻滞疗法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 2 ~ 4 个疗程

7手术法:手术法的原理主要是减轻压迫消除刺激增进稳定防止进行性损害但手术并发症与禁忌症较多 危险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如年龄偏大身体欠佳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8用贴剂!一般市场上比较好的贴剂有很多,比如:通锥速效帖治疗颈椎病就很不错!要选的话最好就是纯中药的!

现代以针灸治疗颈椎病5060年代文章颇少至70年代末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本病才开始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我国的中医和其他医学刊物上已报道用针灸治疗数千病例多种穴位刺激法如电针温针隔药饼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针铍针等等都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国外如罗马尼亚日本美国荷兰爱尔兰等国也开展此项工作国外针灸工作者多用毫针或电针治疗日本学者还采用过隔姜灸取穴以颈肩部穴为主但也用远道穴和阿是穴

据国内外资料统计针灸对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为了验证疗效有人以肌电图观察温针对颈椎病的作用发现随着阳性体征的消失肌电图静息时的纤颤波正相波消失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复正常运动电位电压亦趋向正常证明效果是确切的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

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配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

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78例(447%)显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无效46例(26%)总有效率为974%

另250例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42%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夹脊颈2~7

配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

(二)治法

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

配穴:天宗肩井肩贞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

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00例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及有效215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设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经根型加天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

新设穴位置: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主穴每次选1穴据症选1配穴阿是穴多在颈椎周围须仔细探找如能发现条索状或结节性痛点更佳在注入药液之前应略作提插使得气感明显天鼎穴应使针感到达病臂及手指为佳然后缓缓注入每穴任选上述药液一种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89例临床痊愈184例(显效247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3%如把颈椎病分为3期第1期为颈椎失稳期第2期为骨赘刺激期第3期为骨赘压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应点多出现在颈背部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边缘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颈椎增生部位更为多见

(二)治法

每次选3~4个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局麻以细三棱针先破表皮再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宜贴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轻轻把针向上抬起将纤维丝挑断挑净下一次挑时将上一次挑过露在表皮外的纤维丝头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为一个疗程注意每次选挑治点时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点在颈椎上

(三)疗效评价

共治560例结果临床痊愈504例显效3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

▲拔罐加穴位注射埋线疗法

(一)取穴

主穴:颈部夹脊穴

配穴:风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关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针刺得气后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对夹脊穴另选2~3对配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紫为度留针15分钟次日可交叉取2对夹脊穴分别注入维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当归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进行两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月

(三)疗效评价

用上述方法治疗312例结果临床痊愈62例显效23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1%随访60例随访期为6月~4年仅1例复发

埋线疗法取穴;大椎 曲池 外关 阿是穴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风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夹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输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离100厘米光斑直径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则用光纤末端贴近皮肤照射阿是穴亦可以连接光纤的特别针灸针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强烈的胀麻感后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钟;配穴照射5分钟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疗机在与穴区距离25~30厘米处照射光斑直径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5~7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82例结果治愈111例显效112例有效44例无效15例其总有效率947%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大多数的医学专家主张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至三种方法同时施行现分别介绍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疗法

这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疗法

这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除脊髓型外各类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理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普长因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颈椎病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临床常见的 型及经验处方介绍如下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四)中医辨证类: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

(五) 生化药物治疗

采用从猪的四肢骨或牛的胎骨提取出的骨肽制剂骨肽片骨肽注射液等治疗颈椎病有临床研究表明口服骨肽片3周(2片tid)对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4%68%90%和75%

  

参考资料:

  什么是头痛?

  头痛是伤害性刺激(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其疼痛部位位于头部。头痛也可以是痛觉传导纤维或痛觉各级中枢或调节痛觉的镇痛结构发生病变所致。头痛还可以是面部或颈部病变所引起的牵涉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没有过头痛经历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头痛仅仅是一个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很多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头痛,如脑炎、感冒、偏头痛等。

  头痛往往伴有一定的情感反应,其反应的程度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换言之,对于一定程度的疾病,有人能耐受,有人则有明显的反应。

  遇到头痛时应该怎么办?

  上面我们谈到,头痛仅仅是一个临床症状,能引起头痛的疾病是很多的。那么,当你遇到头痛时应该怎么办?

  (1)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检查,由专科医师在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判断头痛可能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2)在没有弄清楚引起头痛的病因之前,切忌盲目服用止痛药。如果头痛确实难以忍受,应由专科医师决定是否可以服,服用哪种止痛药合适。

  (3)在明确病因(找到了引起头痛的疾病)后,止痛的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才适当服用止痛药物。

  头痛是怎样产生的

  头痛与机体其他部位疼痛的发生过程一样,多数都是由于致痛因子(物理性或化学性的)作用于头部疼痛敏感组织内的感受器,经痛觉传导通路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整合而产生痛觉。当然,心因性精神因素所致头痛纯属于患者的主观体验。

  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组织有以下几部分:

  (1)颅外部分:

  颅外的各种结构如头皮、皮下组织、肌肉、帽状腱膜、骨膜以及血管、肌肉和末梢神经等对疼痛均较敏感。其中主要结构有:

  ①颅外动脉:颅外动脉对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而产生的疼痛为最常见。头面部动脉分布非常丰富,前额部有来源于颈内动脉的额动脉和眶上动脉;颞部和枕部有来源于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各种原因致使血管内腔扩张、管壁牵拉、扭转等都产生明显头痛。其中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及枕动脉最为敏感。

  颅外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但对痛觉较迟钝。

  ②颅外肌肉:颅外的头颈部肌肉持续性地收缩和血流受阻,引起各种代谢产物堆积、释放出“致痛因子”而产生头痛,如紧张性头痛。

  经常造成头痛的肌肉有:位于头部两侧颞窝内的颞肌,位于颈部深层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颈髂肋肌及枕下肌群,其次还有颈部中层的头夹肌和颈夹肌,浅层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

  ③颅外末梢神经:分布于颅外的末梢神经对疼痛也十分敏感。若受到刺激可产生深部放射痛,常被患者诉为头痛。临床上造成头痛的神经有:额部的滑车上神经的眶上神经,属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支;颞部的耳颞神经,属于三叉神经的第三支;顶枕部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都属于脊神经颈丛的分支。

  ④头颅骨膜:头颅骨膜所造成的疼痛程度因部位而异。如头顶部的骨膜几乎无痛感,而颅底部骨膜对疼痛敏感。

  头骨、板障静脉及导水管无痛觉。

  (2)颅内部分:

  颅内结构对疼痛敏感的主要是硬脑膜、血管和颅神经。

  ①硬脑膜:硬脑膜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各部位是不同的。

  颅顶部的硬脑膜只有硬脑膜动脉两旁5毫米以内的部分和静脉窦边缘部分对疼痛敏感,其余的硬脑膜对痛觉均较迟钝。颅顶硬脑膜的形成物——上矢状窦,其前1/3对痛觉迟钝,越向后对痛觉越敏感。

  颅底的硬脑膜对疼痛均较敏感。

  前颅凹底部的硬脑膜以嗅球窝处痛觉最敏感。

  中颅凹底部的硬脑膜对疼痛感觉迟钝。

  后颅凹底部沿核窦、乙状窦两边的硬脑膜痛觉比较敏感。

  ②颅内血管:硬脑膜动脉比硬脑膜对疼痛更为敏感,其中以硬脑膜中动脉对疼痛最为敏感。

  脑动脉中,颈内动脉有痛感;大脑前动脉从起始部到折向内侧面的膝部有痛感,其余部分则痛感极迟钝或无痛感;大脑中动脉从起始部起1~2厘米以内有痛感;脑底的椎-基底动脉主干有痛感,其他部位痛感如何,目前尚不清楚。

  大脑静脉多无痛感,仅在它们与静脉窦相接处数毫米以内的部分可有痛感。

  ③颅神经根:神经根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在颅内的根丝受到刺激或牵拉时会出现疼痛。

  ④蛛网膜:除在脑底的大血管周围部分的蛛网膜有痛感之外,几乎均无痛感。

  脑实质、室管膜、脉络丛无痛感组织。

  头痛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头痛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

  (1)物理因素:颅内外疼痛敏感组织受到炎症、损伤或肿物的压迫等因素而致头痛。

  ①血管被牵引、伸展或移位:颅内血管的牵引或移位时出现头痛,叫做牵引性头痛,主要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A 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血肿、脓肿等。

  B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静脉窦血栓、脑积水、脑肿瘤或脑囊虫压迫堵塞影响脑脊液循环等。

  C 颅内压降低:有时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后,由于脑脊液失去较多,颅内压降低,使颅内静脉窦及静脉扩张或牵引而引起头痛。

  ②血管扩张:各种原因引起颅内、外动脉扩张可以产生头痛。例如颅内外急性感染时,病原体毒素可以引起动脉扩张;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高碳酸血症与缺氧;中毒性疾病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等皆因颅内、外血管扩张而致头痛。

  ③脑膜受刺激:颅内炎性渗出物如脑膜炎,或出血性疾病的血液刺激脑膜,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膜受刺激或脑水肿牵引脑膜而发生头痛。

  ④头颈部肌肉收缩:因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而引起的头痛,称紧张性头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原因不明,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引起头痛,称紧张性头痛;二是症状性,由于颈部疾病引起反射性颈肌紧张性收缩,如颈椎性关节病、颈部外伤或颈椎间盘病变等。

  ⑤神经刺激或病损:颅神经、颈神经压迫性病变或炎症,如三叉神经炎、枕神经炎、肿瘤压迫。颅神经刺激性病变如三叉神经痛等。

  ⑥牵涉性头痛:眼、耳、鼻、副鼻窦、牙齿、颈部等处的病变,可扩散或反射到头面部,产生牵涉性头痛。

  (2)生化因素:

  生化方面的因素目前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对偏头痛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5- 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在反复发作性偏头痛病人血液内有明显的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使血管收缩;5-羟色胺若游离在血浆内,可使大血管收缩,小血管扩张。当偏头痛发作时,因5-羟色胺减少而有利于缓激肽对脑血管发挥作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因而引起头痛。此外,组织胺也可使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头痛。

  (3)内分泌因素:

  从很多临床病例中可以看到头痛的缓解和发作与内分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偏头痛,多见于妇女,初次发病常在青春期,而且有在月经期好发,妊娠期缓解,更年期停止的倾向。紧张性头痛在月经期、更年期往往加重。

  (4)神经精神因素:

  主要由于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使病人产生忧虑、焦急情绪等结果。

  为什么说头痛是常见症状

  头痛作为一种临床症状是十分常见的,每个人在一生的经历中可能都有过头痛的经历。在临床工作中,以头痛作为就诊原因者是极为多见的,在神经科门诊中就更为常见了。有人统计,由头痛而来神经科门诊就诊者,高达就诊人数的30%至40%。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70%的人曾有过头痛,20%的人曾因头痛而就诊。

  一句话,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还是临床工作实践,都认为头痛是十分常见的症状。

  总之,头痛是内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各种各样的原因,只要对头部(包括颅内的或颅外的)的痛觉感受器构成刺激,均可产生头痛的症状。

  临床上,像上呼吸道感染,神经官能症,偏头痛等常见疾病均可引起头痛,因此头痛在临床上也就很常见了。

  头痛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头痛症状复杂,虽然与全身某些急慢性疾病、神经精神状态和机体功能情况有密切关系,但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必要的检查,一般并不难确诊。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可以概括了解头痛的原因,缩小诊断范围,有利于集中力量作必要查体,甚至只通过问病史即可确诊,所以询问病史十分重要。病史的重点是:头痛的性质、部位、时间性、诱因以及先兆症状和其他伴随症状。

  (1)头痛时间性:

  头痛发作的时间性,对诊断头痛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眶上神经引起的头痛,多发生于感冒后几天,或发生于感冒后期,而且疼痛上午较重,下午较轻,一旦遇风寒则加重。额窦炎也是上午重下午轻,但鼻塞不通时加重。而屈光不正、眼疲劳等引起的头痛则是用眼过多时开始,尤其是近距离费眼的细致工作时头痛加重。

  (2)头痛性质:

  有时根据头痛的性质可以判断头痛的病因。例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颜面部发作性、短暂的电击样疼痛。咽后部发作性疼痛向耳及枕部放射常是舌咽神经痛的特点。血管性头痛则为搏动跳动样头痛。但临床上某种类型的头痛其性质可表现多样性。

  (3)头痛部位:

  头痛的部位对病灶的诊断仅有参考价值。一般颅外病变头痛与病灶一致,或位于病灶附近,如颅源性、鼻源性和齿源性头痛。青光眼引起的头痛多位于眼的周围或眼上部。头颅深部病变或颅内病变时,头痛部位与病变部位不一定符合,小脑幕以上的病变疼痛多位于病变的同侧,以额部为多,并向颞部放射。小脑幕以下肿瘤头痛多位于后枕部。

  (4)头痛伴随症状:

  ①剧烈恶心、呕吐:常为高颅压的症状,多见于肿瘤或脑膜炎。突发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吐后头痛缓解者可见于血管性头痛。

  ②伴有明显的眩晕:头痛时伴有明显眩晕者多见于后颅凹病变,如小脑肿瘤、桥小脑角瘤、椎-基动脉缺血、小脑脓肿等。

  ③伴有视力障碍及其他眼部症状:某些眼源性头痛(如青光眼)和某些部位的脑瘤,可以有短暂的视力减退或视力模糊;椎-基底动脉缺血也可有短暂的视力减退;血管性头痛发作前可有视觉先兆,如闪烁性暗点、偏盲等。

  ④精神症状:病程早期出现精神症状意义较大,如早期出现淡漠或欣快,可能为额叶肿瘤。

  ⑤植物神经症状:头痛时常常伴有面色苍白、多汗、恶心、呕吐、心跳等植物神经症状,可见于血管性头痛。

  ⑥伴有颅神经麻痹及其他神经科体征:伴有神经科体征者多见于脑肿瘤及各种脑血管病。

  总之,要抓住病史、症状及体征来详细分析以明确诊断。

  头痛病人的神经系统检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头痛病人神经系统检查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一般检查:

  ①精神状态:检查病人有无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和智能障碍。

  ②意识障碍:有无嗜睡、昏睡、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

  (2)语言、运用与认识能力的检查:

  ①语言的检查:利用听、说、读、写等方法,观察语言功能,看有无失语。

  ②运用机能检查:检查有无运动性失用症、观念性失用症和观念运动性失用症。

  ③视、触、听觉认识能力检查:检查病人有无视觉、触觉及听觉方面的异常。

  (3)颅神经检查:

  ①嗅神经检查:有无单侧或双侧嗅觉丧失。

  ②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等检查。

  ③眼球运动的检查:应注意眼裂、眼位、眼球运动及瞳孔等方面的内容。

  ④三叉神经检查:应注意面部的感觉、运动以及角膜反射等方面的内容。

  ⑤面神经检查:观察面部是否对称,包括前额皱纹、鼻唇沟和口角是否对称。

  ⑥位听神经检查:检查病人有无耳聋,有无前庭神经损害如眩晕、恶心、呕吐及共济失调。

  ⑦舌咽及迷走神经检查:检查病人声音有无嘶哑、饮水发呛、咽反射消失等。

  ⑧副神经检查:利用转颈、耸肩等方法观察有无副神经支配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瘫痪。

  ⑨舌下神经检查:令患者伸舌,观察有无偏斜和舌肌萎缩。

  (4)运动系统检查:

  ①肌力检查:检查肌肉收缩力有无肌力减弱和瘫痪。

  ②肌张力检查:有无肌张力增强或减低。

  ③不自主运动检查:观察患者有无不自主运动,如震颤、抽搐、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征和痉挛性动作等。

  ④共济运动检查:可令患者作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跟膝胫试验等。

  (5)感觉系统检查:

  ①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②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6)反射检查:

  ①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

  ②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反射等。

  ③病理反射:包括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查多和克氏等征。

  ④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鲁氏征。

  头痛病人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项目

  临床上对头痛病人除需要询问有关的头痛病史外,还要进行常规的内科系统检查和神经科检查,必要时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以取得正确的诊断。

  (1)血、尿、便常规检查:

  以了解病人有无感染,有无寄生虫和肾脏疾患等。

  (2)X线检查:

  包括颅平片、颈椎四位片、鼻颏位片和鼻额位片,以了解病人有无颅内外骨质病变,有无颈椎病及副鼻窦病变。

  (3)脑脊液检查:

  头痛病人如怀疑有颅内病变者,可做腰穿抽取脑脊液化验,以了解有无颅压增高和颅内出血等。

  (4)脑电图和脑地形图:

  探讨有无颅内病变,并对其定性做一参考,对癫痫、颅内肿瘤、散发性脑炎有一定诊断意义。

  (5)脑血流图检查:

  对颅内血流情况可做间接的了解。

  (6)CT和磁共振(MRI)检查:

  对严重头痛又高度可疑脑内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做CT和MRI检查十分必要。对于颅内肿瘤、寄生虫、血肿及脑血管病变都能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头部痛觉是如何传至大脑的,痛阈与头痛有何关系?

  作用于头部的各种致病因素刺激痛觉神经末梢,而后产生神经冲动,经痛觉传导通路传至中枢,最终传导到大脑皮层,由皮层综合分析而感知疼痛。其基本路径是:头部致痛因素�痛觉神经末梢�颅神经中的三叉、舌咽、迷走神经及颈神经(枕大、枕小及耳大神经)延髓或颈髓、丘脑、大脑皮层。

  致痛因素已如前述,各种各样,在此不再一一叙述。痛觉神经末梢即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主要分为两类,即高机械痛感受器和多觉痛型感受器,高机械痛感受器对机械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多觉痛型感受器则对一种以上的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在人身上找到的C纤维感受器多为多觉痛型感受器。

  头部痛觉的传入纤维为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其第一级神经核团为三叉神经半月节等,其轴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末梢和三叉神经背末梢,由此换元发出纤维越过对侧组成三叉丘系,然后投射到丘脑后内侧,此为传导痛觉的第三级神经元,在此水平即可产生粗略的痛觉。由丘脑再发出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下1/3处,从而在此水平形成对痛觉的完整的感知。

  疼痛具有保护机体避免伤害的作用,即痛觉可作为对于机体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但痛觉冲动的产生,需要致病因子的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产生,这即所谓的痛阈的问题。

  痛阈又分痛感受阈和痛反应阈。痛感受阈是受试者用语言报告有痛觉时所受到的最小的刺激量,另外测定受试者能耐受的最大伤害性刺激量称耐痛阈。痛反应阈是指能引起躯体反射(如反射,叫喊等)和内胎反射(血压,脉搏,瞳孔,呼吸等)所需的最小伤害性刺激量。其中内胎反射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客观指标。

  痛阈的高低因人而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状态以及致病因素的性质等。痛阈降低会使人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的刺激,如体内生理范围的改变亦可出现痛感。久而久之,会引起情绪的改变和体内功能的紊乱,导致血管病等。肌肉持续性收缩,从而会出现血管源性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给患者带来痛苦。

  痛阈升高,则对于超出生理痛阈范围的刺激,亦不能感受疼痛或反应迟钝,从而对疼痛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总之,痛阈的升高或降低,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脑内哪些结构有镇痛作用,它们是如何调节痛觉的?

  脑内有些结构具有调节痛觉即镇痛的作用,此即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它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为核心,联结延髓头端脂内侧网状结构,然后通过下行及下行抑制通路对痛觉传入冲动进行调节。

  PAG是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的核心。其在痛觉调节系统中的重要性在于凡是激活更高级中枢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都被证明是通过它才起作用的。实验表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间脑和边缘系统中一些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尾状核、下丘脑、隔区、优隔核)所产生的镇痛效应,均可被注入微量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于PAG而阻断。

  PAG的下行抑制需经其他核团传递。中继的5-羟色胺神经元是PAG下行抑制的主要传递站。实验表明,应用5-羟色胺可减弱由刺激PAG所产生的镇痛效应。

  PAG还有投射到前脑等部位的上行抑制系统,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wwwzgxlnet/sljk/ybjb/tjb/toutonghtm

臀裂顶点就是后面的双臀之间的裂缝,就是尾骨那,肛门往后脊柱那髂脊最高点,髂骨知道是那吗立正时双手自然下垂的话,腰身那和手的肘关节那附近有一块骨的,就是髂脊最高点病人坐这后,由髂脊最高点到臀裂顶点之间连线,就是十字法的下针部位了 臀部肌肉注射定位如图:

粗胖大腿变细的方法:

如果你把目标定在粗胖的大腿上,你最好还是选择一种以锻炼双腿为主的运动。因为活动大肌肉,例如大腿和臀部肌肉,你就可以增加热量的总燃烧量。

锻炼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最佳运动是步行、骑自行车(包括在室内骑健身自行车)、越野滑雪、爬楼梯。

专家们认为跑步能消耗脂肪,但对腿粗臀肥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跑步很吃力、很不舒服,不想坚持下去。因此,把步行和跑步相结合是一个好方法。

那就是以步行为主,途中作几次短距离跑步,每次跑步一两百米,习惯后,逐渐把跑步的时间延长。如果想在游泳池中锻炼双腿,可在浅水的一端跑步,或穿若救生衣在深水的一端做跑步动作。水的阻力会使双腿活动比较费力,却不会像在地面上跑步那样须承受较大的震荡,因此是减去腿部和臀部脂肪的好方法。 

韧带要热身后压,压的时候持续30s。压完记得放松。每天一次。一个月差不多。

但是要变细,光压不行的,要控。怎么也得一个月,我感觉。千万记得要控腿啊,酸痛的时候才是消耗的时候。因为压腿主要是拉筋,可以拉长小腿以及美化曲线,要是腿很粗的话便不推荐此方法的说。不过要是还可以就建议你每天睡觉前花2分钟,每个腿各压1分钟。只要坚持下去然后想说每天只用花2分钟然后坚持几个月就可以美美的了就会坚持下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62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