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一、肩周炎常见的治疗方法
1、拔罐: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2、外敷药膏。自我按摩、锻炼之后,肩关节会感到疼痛、发热、活动范围增加,这是血液循环增加,粘连组织松解的表现。此时正是继续巩固治疗的好时机,可以在肩部痛点处涂抹扶他林等解热镇痛的药膏,也可涂些红花油等中成药水,以活血化淤。最好再外贴些药膏,如伤湿祛痛膏、麝香壮骨膏、狗皮膏等。这是常见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之一。
3、中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的。这是常见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
4、刮痧: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每周可刮1~2次。
5、局部麻醉是属于肩周炎的治疗方式之一,是指在肩胛上神经周围或臂丛神经肌间沟注射局麻药物,可以缓解肩周炎的疼痛症状,然而这种肩周炎的治疗疗效维持时间短暂,没有证据表明能够改变自然病程。所以治疗肩周炎只能用于辅助。
6、肩痛穴(此穴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是治疗肩周炎的特定穴位,经基础研究,此穴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软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可以用于保健,抗衰老。
7、肩周炎早期,以疼痛症状为主的病人,针灸治疗可每日进行1次,后期以肩关节功能运动障碍为主的患者,治疗通常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7日,针灸治疗肩周炎所选择的穴位主要有,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条口穴(距足三里5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指宽处),并结合循经取穴和同名经取穴的原则。如肩峰处有压痛点或后伸肩痛,活动困难时,以太阴经为主,取手,足太阴经穴,先刺阴陵泉,再刺尺泽、太渊、肩髃、曲池、合谷、天宗等穴。有压痛点或内收困难时,以阳经为主,取手,足太阳经为主,取手、足太阳经穴,先刺阳陵泉,再刺肩髎,外关。凡刺下肢穴位时,患肩应同时作上举,外展和内收等动作。
8、还可以按摩:肩三针(肩前--在腋前皱襞尽头上1 寸;肩后--在腋后皱襞尽头上15 寸,此二为奇穴和肩髃)、肩髎、臑腧、肩贞、天宗、秉风、肩外俞、抬肩(肩峰前下15寸,此为奇穴)等。
9、阳陵泉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取穴:阳陵泉穴,进针2寸,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患肢,10分钟后顿觉肩部轻松,上举、外展功能恢复正常。
10、条口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取穴:条口透承山,取患侧,采用26号3-4寸毫针,刺入条口,针尖透向承山,得气后施捻转之泻法(强刺激),使针感放射到肩部,针感有酸麻胀热,留针15分钟而愈。
11、中平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取穴:左侧中平穴。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毫针3寸1根,行直刺法,病人感到针感闪电式传至大脚趾,疼痛立即缓解,令其活动患肢,上举达170°,外展达70°。
二、生活中如何预防肩周炎
首先,应保持正确的做卧站姿势。如:站立时要挺拔胸背、沉降肩臂,下颌内收,后方观看,躯干左右对称;坐着时要挺拔胸背,下颌内收。椅背7°~10°后倾,膝关节的位置比股关节水平稍高一些,觉得舒适自然;卧姿:高低适中的枕头,符合颈部的生理曲线,通常仰卧、侧卧等各个状态均可,但俯卧姿势尽量避免。侧卧时尤其要注意避免下位肩膀的过度受压。可选择厚薄相宜的软枕垫在耳侧,维持颈肩部的相对位置。
其次,避免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伏案工作者常低首耸肩,长时间这一姿势将使颈部及肩部肌肉的负担增大,导致肩周肌肉群的劳损。近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坐在屏幕前敲打键盘,使腕源性肩周炎的发生大大增加。这类人首先应选择高矮适中的椅子和电脑台,另外在工作30~45分钟后,最好起立作5~15分钟的康复运动,舒展腰肢,转动头颈,舒松肩关节。
同时,洗澡不宜用过凉的浴水。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这是古代中医为此病的命名,意思是人到了50岁,多会得此病。这是因为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开始由壮年朝向老年迈进,此时,肾脏虚弱,阳气不足,从而筋骨失养,于是多会发生经络不通的问题。俗话说:“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显然,肩周炎的起因还是气血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到了现代,人们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从而经络过早堵塞,自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几乎成了必然。
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一大早就来看肩周炎,说:“我平时虽然肩部累、疼,但能坚持着上班、生活,可从昨天开始,手臂根本就抬不起来了,现在连头发都没办自己梳。”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想要让她迅速地减轻疼痛,那我只有多穴连用,为病人充分调理气血了。于是,我用针灸来给她针足三里穴、条口穴、解溪穴、陷谷穴。针的时候以补为主,很快病人就感觉到了,说:“真的好多了,感觉不是刺痛的感受,能稍微动一下。”这就对了,针灸的好处在于见效快,不过不建议个人随便使用。病人针完之后问:“是不是明天还要来?这样要针多久啊?我请假挺麻烦的。”我反问她:“刚才针的4个穴位你都记住了吗?”她表示记住了。我说:“回去之后每天对这4个穴位进行按摩,如果能艾灸则更好,每个穴位灸10分钟左右就行。如果你觉得没效果,就再来回诊。如果好了,就没必要来了。”那之后,病人再也没有来过,我坚信她已经完全摆脱肩周炎的痛苦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很有必要认识这4个穴位的功能。足三里穴自不必说,民间都对它的功效交口称赞,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说足三里穴具有大补功效的意思。肩周炎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不足、经络不畅。能有这样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穴位,当然对肩周炎是再好不过的了。自己平时可多按足三里。穴位很好找,正坐,屈膝,从外膝眼向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地方,朝胫骨旁边横1指就是了。多按,多艾灸,就可以有效地调解机体气血、疏风化湿。
而条口穴呢,它又名“肩凝穴”,可见与肩周炎的亲密关系了。穴位在足三里向下,过当犊鼻8寸,与胫骨之间横隔1指宽的地方就是。按这个穴位时,可将食指弯曲,用指关节按住穴位,然后伸曲脚部,采取一上一下的方法就行。这时,会感觉腿部有痛胀感,甚至是麻麻的,这就说明气血已经被堵塞得严重,只有极力地按通了,气血才会重新通畅起来。遇到严重的酸麻时,可用艾灸的方法,灸10分钟左右即可。
解溪穴就在脚背的踝关节横纹中间,那里有个下陷的凹点。简单的取穴方法一般可采用正坐的方式,将脚平放,然后用拇指顶住脚背踝关节的下陷点,那里便是解溪穴了。按摩方法以按揉甚至是掐的方法为主,不过指甲一定要剪好,以免伤了皮肤。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其舒筋活络的功效极强,能有效地为身体输送气血。
最后一个穴位是陷谷穴,它也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脚背上,可在第2趾与第3趾结合的前方下陷点寻找。它不但能输送胃经气血,而且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阳气,这样能使人经络通畅、身体温热,有效地促进身体经络的循环。
这4个穴位联合治疗肩周炎可称为一服“大药”,虽然用的时间有些长,但是效果很好。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特别严重的肩周炎患者,能迅速地缓解肩部疼痛带来的生活不便。平时哪怕肩部能忍受,不妨也多按一按,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免受疾病折磨,岂不是利己之事吗?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吴柏锋指出,门诊一名53岁女性,就诊时主诉左肩膀反复疼痛已一年多,一开始是家事打扫后会有肩膀酸痛出现,病人以为是一般肌肉酸痛,多休息就会改善,因此拖延将近一年之久,都没有好好看医生,但最近几个月发现晚上睡觉容易因为肩膀不舒服而痛醒,而且在做穿衣服、梳头发或是拿头顶上方物品的动作时,会因为肩膀的僵硬疼痛而无法顺利完成动作,有时还会有虎口麻木或颈部的酸痛症状出现。
中医推拿治疗的目的以改善沾黏期的关节活动为主。
经门诊观察发现,患者的肩关节并无外伤或变形,但各方向的关节活动功能却受到限制,尤其以上臂的前屈、外展、后伸的动作困难最明显,综合所有症状来看,这与我们常听到的「五十肩」的临床表现相当符合。
五十肩女多于男 活动范围受限
五十肩,正式病名为「沾黏性肩关节囊炎」,又称冰冻肩,或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肩凝症等。此病属于中医「痹症」的范围,常发生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以单侧为居多。主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难耐,昼轻夜重,上举、后伸、外展等活动范围均受限等,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病因为肩部慢性劳损,或因老化体衰、劳累过度、感受风寒温邪所致,亦有因急性损伤的治疗需长时间固定肩关节活动所引起。加上病患因疼痛而不敢活动,使得肩部的关节囊、滑液囊、肌腱韧带等组织发炎沾黏在一起,导致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根据不同病理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沾黏期和缓解期。
主要是根据人体特定的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 而达到治护理的目的。不少人采取,下面就来看下的原理与,更加深入的了解针灸的奥秘。
肩周炎的:
本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初病时单侧或双侧肩部酸痛,并可向颈部和整个上肢放射,日轻夜重,患肢畏风寒,手指麻胀。肩关节呈不同程度僵直,手臂上举、前伸、外旋、后伸等动作均受限制。病情迁延日久,常因寒湿凝滞、气血痹阻导致肩部肌肉萎缩,疼痛反而减轻。
本病若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者属太阴经证;以肩外侧肩腢、肩髎穴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属阳明、少阳经证;以肩后侧肩贞、臑俞穴处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属太阳经证。
原理:
肩周炎为肩臂的多处疼痛,活动功能受限,其病理机制为病变区的瘀血、水肿压迫和牵张末梢痛觉神经,炎性瘀滞使局部代谢产物浓度增高直接 痛觉神经,所以产生剧烈疼痛。炎性渗出使炎症泛发,累及邻近组织,后期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使关节活动障碍。
应用能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炎症瘀滞区的病理代谢产物加速分解和运走,或使其失活性。还能降低炎症区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抑制炎症泛发并使炎症的渗出物质加速吸收,减轻肿胀,缓解其对末梢神经的牵张性 作用。针灸能激活体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肩周炎的恢复期,能明显促进组织修复,并抑制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减少粘连,以减轻功能障碍。所以说在肩周炎的各个病理时期,针灸都具有显著、可靠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的“肩痹”范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之称。女性高于男性。
本病的发生与慢性劳损有关,患者可有外伤史。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腱腱鞘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某些患者与感染性病灶或内分泌功能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以致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
的:
1、基本
治则:疏筋通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肩腢 肩前 肩贞 阿是穴 阳陵泉 中平穴(下1 寸)
方义:局部近取肩腢、肩前、肩贞,是谓“肩三针”,配局部阿是穴,针刺泻法并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循经远取阳陵泉能疏筋活络、通经止痛;中平穴系现代新发现的的经验效穴。诸穴远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筋脉舒通,气血调和,疼痛自止。
加减: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杼、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加条口透承山。
操作:肩前、肩贞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内斜刺、深刺;阳陵泉深刺或透向阴陵泉;条口透承山可用强 ;局部畏寒发凉可加灸;肩部针后还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余穴均按常规针刺。凡在远端穴位行针时,均令患者活动肩部。
2、其他针灸疗法
(1) 芒针:取肩腢透极泉、肩贞透极泉、条口透承山等。肩不能抬举者可局部多向透刺,使肩能抬举。条口透承山时边行针边令病人活动患肢,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以免引起疼痛。
(2)刺络拔罐:对肩部肿胀疼痛明显而瘀阻浅表者可用皮肤针中强度叩刺患部,使局部皮肤微微渗血,再加拔火罐;如瘀阻较深者可用三棱针点刺2~3针致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使瘀血外出,邪去络通。每周2次。
(3) 耳针:取肩、肩关节、锁骨、神门、对应点等。每次选3~4穴,毫针强 ,留针;也可用籽贴压。
(4)电针:取肩腢、肩髎、肩前、天宗、曲池、外关等。每次选3~5穴,接通电针仪,早期用连续波、后期用断续波强 10~15分钟。
(5)穴位注射:在肩部穴位注射当归、川芎、元胡、红花等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液,每穴05ml。如压痛点广泛,可选择2~3个压痛最明显处注射。
更多有关针灸方面的知识,请关注,或者在站内搜索针灸可以找到更加丰富的内容。
肩周炎、、
最近一位55岁女性患者前来就诊,主诉右肩膀已反复疼痛半年多了,一开始是打扫后才会有酸痛出现,还以为是肌肉酸痛,但最近两三个月发现晚上容易因为肩膀而痛醒,不得已之下故前来就诊,且叙述在穿脱衣服、梳头发或刷牙时,会因肩膀的僵硬疼痛而无法顺利完成动作,有时还会有虎口麻木或颈部酸痛等症状出现。
(情境照片/图库提供)
五十肩,又称冰冻肩,或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肩凝症等。常发生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女多于男,一般以单侧为居多。主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难耐,昼轻夜重,上举、后伸、外展等活动范围均受限等,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病因为肩部慢性劳损,或因老年性退变、劳累过度、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亦有因急性损伤的治疗需长时间固定肩关节活动所引起。使得肩部的肱骨关节囊、肩下滑液囊(黏连囊)、三角肌、二头肌、旋转肌腱群、韧带等组织退化或发炎,病患因疼痛不敢活动,导致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误认为是肩关节沾黏,而鼓励病患加强运动,反而让病情更加严重。
中年人易得五十肩宜休养
在中医属于「痹症」、「伤筋」、「筋痹」、「臂痛」等范围,本症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肩臑肘臂外皆痛」等相关记载。病因多为「劳损」,加上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邪侵于筋所致,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肿胀、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或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为临床表现的病证。
在五十肩的治疗上,西医多服用肌肉松弛剂或止痛消炎药物,中医治疗则根据个人的体质使用中药调理、针灸合并推拿治疗;针灸部分可局部取用肩髃、肩髎、肩贞、臂臑等穴位;或远部取条口、承山、阳陵泉等穴来治疗。因多属肩下粘连滑囊退化及周边肌肉疼痛,急性期冰敷;缓解期则搭配热敷、 等治疗,可加强疏经通络、活血散瘀的效果。除了门诊治疗外,也建议病人平时多休息,不宜肩部过度劳动或持重,并适时的热敷及做好保暖动作,可帮助维持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提升修复能力。
在针刺过程中,有些副损伤也是在所难免的
出现疼痛有几种情况:
如果疼痛固定不动,以酸胀刺痛为主,血肿的可能性比较大,就是针刺的时候碰到了小血管,深层出了点血,过几天血肿吸收了,慢慢就好了,问题不大
再有就是碰到神经的问题,碰到神经是不可能疼痛固定的,神经就像电线一样,疼痛呈放射性,像过电一样,肩膀上的神经通常都是向手臂方向放射的
如果没有肩部像手臂方向放射性疼痛像过电一样,基本不考虑碰到神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