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兄台,所谓内家拳,住在修内,也就是所传的内功、内劲、内力,中国三大内家拳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因为内家拳更注重内在的功夫,内家拳将道教性命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言者,求以柔胜刚之谓也。得其精妙,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健身心,益寿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之,则存乎其人也。但是涉及内在的气、息,所以要练内家拳或练好内家拳都必须有良师指导,内在的功夫没有无师自通的,切忌自己乱练,否则会出问题的。
坚持就一定可以,练什么都行;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打比方,你喜欢跑步,平时你怎么坚持的,只要你一直坚持锻炼,首先锻炼的是肌肉,练到一定程度,会自然的深入骨中,入骨入髓,比方说,一个70公斤的人,至少要跑步瘦到55-60公斤,锻炼的部位才会渐渐由表面的肌肉深至筋骨中;本身瘦的也许需要更瘦,或许是身轻如燕的缘故吧。
又比如,喜欢练习高抬腿,用一分钟最快速度完成;等到成绩越来越好时,自然会使筋骨强化;
内练一口气,同样的道理,跑步冲刺时,吼一嗓子,这也是在练气,同时用劲;这样长期坚持锻炼,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方式,俯卧撑也好,仰卧起坐,蛙跳也罢,身体锻炼好了,锻炼的部位自然会深入筋骨之中,坚持,总有一天,会发现那个自己,让我们一起期待,自我的蜕变吧。
楼上的有一句话是对的,练内气的话肌肉的锻炼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但练内气和肌肉是不矛盾的,你可以并推荐你继续肌肉的锻炼,因为内气是很难练出来的,如果你内气不到家就直接放弃肌肉的锻炼那你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功力薄弱,就是青黄不接。但当你内气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及时肌肉的力量是一种拙力。在实战和健身远不如内气。到那个时候你自己就会有辨别的能力了。祝你好运。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拳谚,虽然大家都能说出来,但多数习武之人都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难以悟透其中的道理,更不要说将其表现在习武的过程之中了。在这里,笔者仅以一家之言,对此拳谚进行剖析。 这里讲的“内气”,在中医学和武学上的定义非常相近。实际上,“气”在人体内的意义有二:一是指呼吸之气,二是指人体内在之气。《内经·素问》中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咽喉)”,意思是说“天气”从呼吸而人肺,“地气”(即水谷之气)从饮食入于咽。《内经·灵枢》中又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进一步证明了“真气”是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合并而成,具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由此可见,“真气”就是人体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古人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可见“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尤其对人体血液有调和推动作用。中医学讲究“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自行”,而人体若没有血液的循环滋养,就不能产生生命活动。所以说,“气”为生命的基础。《易筋经》中说“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因此“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真气是无形之物,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是生命活动的依赖。“精”、“神”及肉体都通过它才可得到调养。同属无形之物,“精”与“神”我们只能靠意念去调整,而“气”却可以通过形体的锻炼来加强运养,所以说习武提倡练内气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练内气是习武者必下的功夫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提出“吹吐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之论,同时代的孟子也说“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内练气,外练形,以形运气,以气养形,气形合一,方臻上乘功夫。拳经所说“内三合”、“外三合”是练内气与外形的具体要求,是人身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内气足则对人体有滋养、荣润的功能,外形动也能对内气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它们具有互补性,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具体怎样练内气、外形,武术界各家门派各有不同之法,而且内气的练法内家拳与外家拳也有别。但笔者认为,内家拳、外家拳在练气的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方法和操作形式上略有不同。许多现代拳术练气之法过于复杂,把本来至简之理弄成千法百规,有什么神运、运周天、采气、开气窍、内丹法等一系列法理,如同作茧自缚,其实收效甚微。因为练气是一种无形的锻炼,所以不能排除一些习武之人超常发挥,而在练外形上却很少有突破,基本沿用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单一依靠器械练习。实际上,要想证明自己所习之拳术是否有意义,一是看养生效果,二是要体验实战效果,如此一试,便发现所习拳术的高低真伪。 练内气和外形,在内重养生功能,在外则重技击功能,表现非常丰富。首先,内气足则内脏功能强,内力实则心肺功能高,人体耐力好,并可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其次在外形上,筋粗、骨硬、皮厚、肌肉弹性好,可具备一定的打击力度,速度反应快,因此在实战中不怕对方捏、拿、抓、打,因此可以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习武的整个过程。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不只是一句习武的拳论,它集合了哲学、技击、养生三大领域理论,是对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具有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导作用,是习武之人功力的最终表现。
形意拳的李洛能、郭云深先生,太极拳的陈长兴、武禹襄、孙禄堂先生,这些各门各派内家拳发明人写的内家拳论在网上都能够查到----------但是有一个人去按照内家拳论练拳吗?
没有!
为什么?
失传了。
我先给大家讲一讲内家拳原理,不信的可以来沈阳验证一下,愿意来学的,我义务传授。
简单地说,内家拳是一种区别于肌肉紧张发力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方式,内里是由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外部是由周身整体静态的拧裹、折叠而生成的动态的屈伸、束展的能量蓄发,并且外部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是由内里的心力驱动出来的,此为拳论中所述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君,骨肉为臣。
所以内家拳不仅仅是外形动作---------如果习练不出内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而是用肌肉紧张发力打出内家拳的外形动作,那就不是内家拳---------内家拳的外形动作不比任何其他拳术动作高明。
对于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已经由于将传统武术向表演化发展的错误导向而导致失传,被现在许多很自负的人怀疑。
肺能呼吸心能跳,五脏六腑都是具有能量的,这个不用怀疑。内家拳就是要习练出五脏六腑的“先天之气”的能量。简单地说,含胸呼吸,两肺抱心,此时吸入肺部的空气不能扩张胸部而被迫向下压缩肝脾两肾,将心肺能量运行到会阴以上一寸之处,心力在此处会发热,此处为人体丹炉。心力在丹炉呆两三年,就会使两肾的能量上行。于是心力下行肾力上行就实现了五行能量在小周天既而在大周天运行,而周身就会被五行能量驱动做出拧裹、折叠、屈伸、束展的能量蓄发,此为拳论中所述的六脉溶下二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心力在周身经络中运行,能够形成一根能量筋,身体被这根能量筋抽动而生成外形动作,此为易筋。将来敛气入骨后为易髓。
以上心肾交合而生成五行能量的过程,大家只要练了就有,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其中的科学道理需要由人体科学界去研究。
从控制呼吸之气习练出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是一个由呼吸之气习练出“息”的过程。息为通心之气,即心力。所以内家拳以呼吸之气习练出通心之气的过程有三个,即调息、息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当气息合一后,息在周身六脉中运行就如同呼吸之气在周身运行一样,能够达到呼吸以踵的程度,即心力下行到脚而形成五行能量在大周天运行。所以,气这个字在内家拳论中的本质就是能量的意思。
内家拳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意。意不是意念或者大脑意识,意念或者大脑意识是做不出任何能量蓄发的。
程序员能够眼看屏幕手敲键盘,女人能够眼看电视手织毛衣-----------这种手不受大脑意识控制而能够独立作业的功能就是意。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意就是“肌肉记忆”。
但是肌肉记忆是过于简单的,是不能应付技击中的千变万化的,所以,高层次的意是:心之所发也!。即高层次的意为周身整体对于内里心力做出的周身整体折叠、拧裹、屈伸、束展的条件反射。心力运行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要做出折叠、拧裹、屈伸、束展的能量蓄发。
内家拳为什么要练出意?
因为人体正常的能量蓄发方式为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习练内家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换力”的过程,将肌肉的紧张收缩发力更换为周身整体折叠拧裹屈伸束展的发力,如果不能将外三合习练到条件反射的程度,那么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内家拳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
许多练内家拳的,在习练过程中感觉很好,可一上擂台就只会打王八拳,这就是没有练出意!
周身整体折叠、拧裹的具体体现就是三节动,周身每个三节都要进行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就会形成周身整体屈伸、束展的内家拳特有的能量蓄发方式。
外三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外三合不是要求外形动作整齐划一,散步、舞蹈、体操等运动都很容易达到外形动作整齐划一的程度,但那不是功夫。外三合是要求手足膝肘肩胯这六个能够形成身体所有外形动作的部位要以统一的折叠、拧裹的方式进行屈伸、束展的外部能量蓄发的。实际上内家拳就是要抛弃每块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将周身整体视为一块巨大的“肌肉”,让周身整体这块巨大的“肌肉”以统一的折叠、拧裹、屈伸、束展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由于人体每块肌肉的排列方向不同就导致了人体无法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蓄发出极致的能量和力量-----------所以,内家拳是为了追求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的能量蓄发而被发明出来的!
抛弃了每块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而让周身三节进行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就意味着要让周身肌肉在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做功,这在常人来看是不可想象的-----------大家知道丹道之术中有一句话叫静极生动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旦习练出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五行能量就会使得身体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作---------这就是内家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六脉溶下二气”的原因!
在内里,心力下行与肾力交合后,肾力上行,由此生成的五行能量就在小周天上下运行;在外部,周身整体的折叠拧裹共同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身体就会获得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这就在外部生成上下运行的能量。当内外生成的上下行能量合一后,就形成了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此为形意拳的能量蓄发。即形意拳是用周身整体从头顶百会生成脚蹬地的下行能量的,因此就比肌肉紧张发力时只有腿部能够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要巨大,所以形意拳能够获得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的上行打击力量。
在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中加入阴阳转换而形成的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蓄发,能够蓄发出连绵不绝的劲力,将形意拳这种蓄发拳发展成为蓄发合一的状态拳,就是太极拳。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是内家拳的本体,太极拳则是在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基础上穿上了一件“阴阳转换”的衣服。所以,想要练出纯正的内家功夫,必须要习练会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少林寺的心意把也是与形意拳一样的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以上过程,就是内家拳发明人在拳论中所描述的内容。
但是很可惜,由于将传统武术向表演化发展的错误导向,催生出来一批“演员”级别的大师宗师,这些演员级别的大师宗师是从来不看内家拳论的,因为演员与武学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假大师宗师是看不懂内家拳论的,更不会按照内家拳论去习练内家拳----------这就是在内家拳遍地开花的同时却没有人能够看懂内家拳论的原因。
这些假大师宗师因为看到内家拳论中有一个意字,就理解为意念;看到内家拳由三节动而无肌肉紧张发力那样的抽扯之形,外表是松的,就理解为松懈。所以,在这些演员级别的假大师宗师的糟蹋之下,在全世界的技击术都在习练巨大的能量蓄发和打击力量时,唯有我们的内家拳在习练荒唐的、反科学的“意念”和“松懈”!
所以,内家拳想要振兴,第一步就是要消灭那些演员级别的假大师宗师----------任何不按照内家拳论练拳的、不讲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而只以外形动作去讲内家拳的、宣扬荒唐的意念和松懈的,如此种种,不论他有多大的名声多高的地位,都是假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内家拳还不能与格斗术对抗:
一,理念不同。
传统武术不像西方格斗术那样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迅速向体育竞技方向发展,形成了一套竞赛体系。传统武术没有向体育竞技发展,依然延续了军阵打法,没有满场跑动、没有躲闪,而是以绝对力量与对手一决生死。
这点从传统武术与西方格斗术的习练方法中就能够看出来。传统武术、内家拳的一招一式都是攻防合一、一招制敌、勇往直前的。
二,内家拳是实践性的,包括练法和打法。由于将传统武术向表演化发展而催生出来的“演员”级别假大师宗师,除了把传统武术糟蹋成为花架子,更深层次上,将传统武术的练法也扭曲了,所以现在没有一个人在按照内家拳论去习练内家拳,内家拳整个充斥着假大师宗师宣扬的“意念和松懈”,而没有能量蓄发!
即便我们门派继承了传统武术的能量蓄发,能够练出巨大的打击力量,但是却没有习练打法的环境。
师兄弟之间的切磋是不可能练出打法的,因为实战中的对手是要把你生吞活剥了,师兄弟之间是不可能如此习练的。
在练不出基本打法的情况下,贸然上擂台与格斗术抗衡,相当于一个小学生与大学生较量,其结果就是在电光火石之间除了挨打,不能从中学会任何打法与经验-----------我亲自多次尝试过的,大家不要怀疑。
三,环境不同。
西方格斗术已经职业化,运动员可以心无旁骛地依靠功夫挣钱,每天习练六个小时以上的专业训练。
而内家拳却没有职业化的环境,我们习练内家拳的人要养家糊口,只能在业余时间每天练一会。
如此大的反差,每天练一会的内家拳怎么可能与每天练六个小时以上的格斗术抗衡!
传统武术想要传承发展,只能走职业化的道路,召开传统武术之间的对抗赛。日本才二三亿人,都能够发展自己的传统柔道、剑道比赛,我们十四亿人,这个市场不够养活传承传统武术的人才吗!
我正在主页作品中用视频介绍内家拳论,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看看真正的内家拳是什么样的。
未必,我给大伙讲将我的一段经历。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练形意拳八年有余,谈起拳理来是头头是道,套路打的也很漂亮。有一次和我聊的高兴,非要推推手。我当时刚学了六个月,只和老师推过,从来没和外人伸过手,赶紧推辞——让老师和师叔们打怕了。这位朋友一再保证,绝对不会发劲打我。我想我一个毛头小子,人家三十多岁的人了,估计犯不上拿我扬名啊,得了,推就推吧。没想到一搭手,我发现这位还不如我们班上打篮球的同学劲大呢。推了一会,这位额头先见汗了,告诉我“你本力够大的,不过这是拙力,得通过练拳,把这个化掉,变成劲”,然后将讲,劲是多么多么的厉害。我当时就有点迷糊,顺嘴就出溜出来一句:“您能不能让我体会一下劲的厉害啊?”这位一听“好啊!来、来!”让我站个姿势,就开始拿劈拳往我胸口“拍”——没错,真的是拍。拍了几下,看我没什么反应,就开始推,把我往后推了两步,然后就开始说这就是发放的力量,因为怕我受不了,所以不敢用渗透力。我当时实在不好意思说,他这几下,不要说我的老师,就是我们班的几位惯打架的弟兄,一拳打过来,也比这强些。如果这样也叫劲,那我还是留着本力吧。这种情况后来也遇上过,问练的什么,形意!太极!……也有拳击、散打,都是好东西,而且说起来都是滔滔不绝。可是一做劲,根本打不动,或者打不疼人。如果你往深处逼问一句,你这一下练的究竟是什么?十有八九答不上来。我试过,练形意的说不清劈拳究竟是个什么劲,练太极的说不清挤按究竟是个什么劲。甚至练拳击的说不清直拳要怎么打。我举一个例子,直拳。这是拳术里最简单,也是最典型的动作之一,各家各派都有。问题是直拳里面练什么呢?你看拳击的训练系统里,教授直拳的时候,内部包含了松肩、拧腰、转胯、蹬脚几个大要领。外部,有速度训练,爆发力训练,移动发拳训练,打靶训练,引靶训练,防御反击训练,实战训练。你得把这些都操练过一遍,然后你才能掌握发力技术,明确了打击目标,学会了辨别击中的效果,知道在打击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掌握攻防的节奏……这时候,你可以说基本掌握了直拳了——此时直拳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动作了。当然,教练水平不同,他教出来的直拳也不一样,高水平的教练会在大模子里加很多细节的东西,使直拳的威力(其实是你的综合能力)提升,同时会给你点开很多相关、相似技术的窍门,使你触类旁通。一个直拳已经包含了这么多东西了,这还只是发挥常人身体构造和能力的技术。内家拳里有很多反常态的技术,包含的元素就更多了。很多内家技术的发挥,是建立在人体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比如八要、十要等。这在操作上,细节就更多了。以虎扑为例,你的肩胛怎么练,腰怎么动?胯怎么动?腿脚怎么动?呼吸怎么配合?出什么东西?怎么发挥作用?……很多东西,所以王芗斋先生说的好,举手投足都得问问,为何有此一动。如此对比,你可以看看,自己以前练习的体系里,究竟欠缺多少东西?你的老师有没有让你获得以上能力的方法?你是不是真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所以说,练形意的,不要练“打遍天下”,练太极的,不要练“发人如放箭”,练少林的,不要练“天下武学之宗”,规规矩矩锤炼自己的能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十二正经系统的附属结构。《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和结聚的系统模式及其临床常见病症表现。易筋经是以“筋”“经”立论立法的传统功法锻炼内容,十分重视对系统性“筋”的锻炼和调整,其实践体验和理论总结对理解中医“经筋”和“经络”理论的实质具有重要补充和参考意义。《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将十二经筋的内容收录入其第二卷冠名以“筋络”。说明易筋经的“筋经”或“筋络”与《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筋确有相通共同之处。总之,无论“经筋”、“筋经”或“筋络”都提示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分布干支结合而成的网络性筋系统。一、“筋”——古人身体体验与解剖实物间的模式参照产物 在生活和运动的身体体验中,人们经常可以感知到的“筋”感觉现象,实际是一种以个体意识为基础的经验性感知存在,众多人具有同样的感受,就形成群体共通的体验知识,这种知识在哲学上,称为主体间性的经验实在。古人形成气血、经络和经筋的范畴都是以“天人相应”、“内外互参”的辩证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以人内在的主体感受形象(近取诸身),与自然界相应的同类现象和形象(远取诸物)进行比较参照(人与天地相参),推断其本质,并运用象形会意等方式创造文字名称。其本质是一种以感知现象结构相似为基础的,简捷的模式参照思维。例如,“筋”《说文解字》释“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表达筋的形态象竹,肌肉发生力量的功能与它相关。说明“筋”概念来源于古人对人体中内在“力”的感受,武术中称“内劲、内力”,其感觉形象在微观局部成“线性”,宏观整体上成“网络”,参照人体及动物解剖中视觉发现及探察可知的连结“肉”、“骨”等实体的肌腱、韧带、筋膜等相似结构物,从而将意识中的筋感形象与肌腱、韧带类似实物模式对应起来,从而判断意识中的筋形象就是实体的这些物质。 同样的思维形式表现在经脉系统的阐释上,经脉气感(循经感传)也是线性传感,按照这种模式参照与简单相应的思维,一些人认为主观感受的经络应该是一种“管道”;《灵枢经水》作者认为十二经脉“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总之认为经络是具有可以观察、探察的物质实体。但这种直觉思维与推理判断在现代看明显是有缺陷的:主观体感与客观实物的简单模式对照,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主观体感与客观实体并不能严格对应。今天许多有关经络实体的客观研究,也都发现了这一思维方法的局限性,许多经络感觉现象得不到严密的科学解释。 经筋,相对于经络气路的虚性系统而言,所对应的筋有实体对应,系统实质应该容易理清,但研究中也出现以上的认识分歧和矛盾。确实应回头审视我们应用的简单还原论实体思维的局限性。考虑应用系统整体复杂性科学思维来对其进行研究: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组装关系、功能关系、感知信息关系探讨“经筋”的实质。也就是要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看看肌肉、肌腱、韧带这些现代解剖看似非连续的组织怎样在意识中形成连续的经筋体感的。 二、易筋经体察的“筋络”现象和形态结构基础的系统分析 易筋经是知名的中国传统自我身心锻炼的功法,它是在人的意识主导下的形体、呼吸相结合的内向身体系统运动,肢体的屈伸拧转、关节筋络的牵拉拔伸,肌肉的紧张放松,一定周期的训练可使人达到“筋膜腾起、骨节灵通” 的内在体感境界。习练有素者,可以很容易体察“筋”的“经络”式的形象感觉和力性“气感”的传导。 《易筋经总义》说:“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从上文可知,易筋经也是从锻炼过程中人身整体连续性的筋感觉入手,参照各种人和动物解剖观察到的韧带、肌腱、筋膜等可见条索状实物,用网络模式思维在脑海中构建起“筋”的系统概念和理论的。《易筋经总义》对“筋”概念描述分析也是宏观意识概括和自我经验建构性的,缺少具体线路的系统描述和内在机制的细致分析。 《灵枢经脉》的“人之生,先成精……,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素问痿论》的“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都形象地说明了“筋”在人体是以立体连续的网络结构存在的,对人体骨关节结构起到内敛整合性的力学约束和连接控制作用。 《易筋经总义》“筋……,为精神之外辅”,提示我筋感的形成应与人体内力的外周神经感受器肌梭、腱梭(又叫高尔基腱器官)相关。另外,其“肌肉之内”的“筋”位置表述使我联想到它应该是“肌梭”,而不应是泛泛的深浅筋膜。因为肌梭——位于肌肉肌腹的中部,与肌腹同长度,与梭外肌(即现代解剖肌肉的主体部分)呈并联关系——是肌肉长度的线性感受信息产生的重要部位。深浅筋膜不具备明确的“条索状”感受性质,肌梭的本体感受则恰恰是条索状。另外,肌腱内有感受性肌肉张力的腱梭(高尔基腱器),其本体感受也具有条索状性质,“肌梭+肌腱”不就构成了肌肉的连续条索状的本体性筋感觉的形态基础了吗?并且,肌梭在连续性筋感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肌肉收缩的主体是梭外肌,它在运动中枢传出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人体运动时的主要力量,不具备本体感受功能,其中间的深浅深膜中的本体感受器可感知其收缩时感觉压力性的“肉感”,而不产生“筋感”。在人无意识的身体放松状态下,梭外肌的舒缩状态是受肌梭的传入信息来调控的,如果肌梭传入信息减少或传入阻断,肌肉(梭外肌)就会松弛和瘫痪;如果肌梭受到牵拉刺激,张力升高,传入信息增强,肌肉(梭外肌)就会紧张。这就是人体神经生理学中的牵张反射或肌紧张反射。经筋病常见症状“支、痛、转筋”都与肌梭的结构功能紊乱症状一致。 以上这一判断,同时解决了经筋作为连续性“筋体”的物质结构基础问题,也解决了传统“经筋”理论中“筋”和“肉”相联系但又区别的观念问题。 另外,一些韧带和关节囊中也有类似的张力本体感受装置,属“类肌腱组织”,在与肌梭和肌腱共同构成人体跨关节连续性的经筋系统结构中发挥连接作用。 概括以上推论,我们可以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筋经》理论中的“经筋”或“筋络”的实质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韧带关节囊等具有张力本体感受性的线性组织功能连续而成,具有形态、功能与感知信息相统一的人体有机系统组织。 三、经筋、筋络的神经调控结构系统归纳和分析 组成经筋或筋络的肌梭、肌腱、韧带及关节囊中的相关组织,是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表现出相互连续的功能性和感受性。神经不是经筋系统的形态结构基础,而是经筋的状态信息感受和调控的结构基础。神经虽也有形态结构,但其功能集中于信息传递和控制,并不能代替筋络和肌肉等人体外周其他具体系统的功能。从感知和反应两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躯体神经系统调控下,筋络和肌肉形成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系统,其中经筋、筋络是外周身体结构中的本体力学感受性子系统,具有特定的感受连续性;肌肉则是附在筋周围的运动效应系统,其收缩产生的力是集中在筋上传递,并被筋所感受的。 肌梭与肌腱二者同时向中枢传递躯体的本体深感觉。由肌梭、肌腱共同组成的体位本体感觉,其非意识传入信息部分沿脊髓后索上行,经脊髓小脑束进入小脑,调节人体姿势平衡;而意识性的传入冲动经内侧丘系和丘脑到达大脑皮层(头面部本体筋感传入路径是三叉神经和三叉丘系),从而产生“筋”、“经筋”、“筋络”的意识感觉信息。 但连续性“经筋”和“筋络”感觉的产生也是有条件和规律的,就是相关外周的筋脉在特定姿势或功能态中相互连系的结果——各段张力在外周相连续或接通,不阻滞和不断续。其结构与功能状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人体“经筋”常因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筋”不连续或各种病态,就象《易筋经总义》中描述的:“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相反,健康连续之筋则是“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现代人体生理学表明,人体正常姿势的平衡调节和稳定维持依赖于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还依赖前庭器官和视觉器官等感受的姿势信息。前庭器官和视觉器官关于人体平衡与头部位置的信息在脑部与全身经筋的本体感受信息进行整合,发出控制信息,调节人体各部肌肉张力和姿势状态,调节人体姿势的整体平衡与协调。是人体姿态控制的系统生理基础。经筋或筋络系统的张力信息相互传递,其本体感受信息是神经中枢控制调节身体姿势与运动的重要信息来源,这就解读了《易筋经总义》中“筋”为“精神之外辅”的涵义:筋的生理状态通过感知觉神经信息与人的精神中枢交互动影响,是将人身体外周与中枢相统一的重要机制。精神意识状态也通过经筋系统主动和被动地双向调控身体的安静和运动中的整体状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肌肉若一”一词,按现代系统机制分析,更好的说法应是“筋肉若一”。 总之,经筋是神经中枢调控整合人体结构内力、呈连续网络功能结构的系统组织,是人体形与神、身与心信息互动的重要结构基础。 易筋经就是潜在地运用了这一系统性规律,在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主导下进行的内外结合、形神统一的功法锻炼。《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筋循行结构与功能规律的描述,也应是古人在主观意识能动的指导下总结运动感受而来的系统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茹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