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最早的象形文字""中特别突出掌纹,因而写作""后来人们根据实际特点突出了手指的形态,写作""。最后又突出了其中竖写的一笔""而成了今天我们所用的表示五指长短不一的"手"字。正如谚语所言"十指之中,有长有短"。另外"手"还是十分有用的字根。"手"的变种"才"和""是十分常见的形旁。
手是人最灵巧的器官之一,有着丰富的神经和感受器。
直立行走将人手从爬行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更多地操作工具。甚至制造工具。
这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指纹||指(趾)甲||指骨
手掌
(一)表面解剖
1.三条腕横纹腕近侧纹平尺骨头;腕中纹不恒定,约平尺、桡骨茎突;腕远侧纹相当腕中关节线,适平屈肌支持带的近侧缘,其中点正对掌长肌腱隆起,是正中神经人掌处。
2.三条腱隆起当用力握拳、屈腕时,腕前可见三条纵行肌腱隆起。掌长肌腱居腕前中线,其深面有正中神经,其桡侧为桡侧腕屈肌腱;该腱与桡骨茎突之间有桡动脉,是常用 诊脉的部位;尺侧腕屈肌腱居最内侧,其末端止于豌豆骨。
3.三条掌纹鱼际纹斜行干鱼际尺侧,其深面有正中神经通过。掌中纹斜行,型式不一,其桡侧端与鱼际纹重叠;该纹与掌中线的交点,标志掌浅弓的顶点。掌远纹横行,适对第3~5掌指关节的连线。少数人,此线与掌中 纹连成一线,称“通贯手”。(二)浅层结构
1.皮肤与浅筋膜腕前区皮肤及浅筋膜薄而松弛,有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掌支,以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掌部皮肤厚而坚韧,角化层较厚,无毛囊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浅筋膜在鱼际和小鱼 际处较薄,但掌。已处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与掌腱膜紧密相连,分隔皮下组织成无数小叶,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穿行其间。
2.浅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浅动脉分支细小,数目多,且无静脉伴行。浅静脉及浅淋巴管多吻合成网。尺神经掌支、正中神经掌支和桡神经浅支分别分布于掌内侧1/3、外侧 2/3和鱼际外侧部皮肤,彼此间分布互有重叠。
3.掌短肌位于小鱼际近侧部的浅筋膜内,属退化的皮肌,受尺神经浅支支配。具有固定浅筋膜、保护深面尺神经血管的作用。(三)深层结构
1.筋膜与肌肉 (1)腕部深筋膜:为前臂深筋膜在腕前区的延续,并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
1)屈肌支持带:是腕前深筋膜增厚形成的扁带,厚而坚韧。桡侧附着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结节;尺侧附着手豌豆骨和钩骨钩;近侧续前臂深筋膜;远侧连 掌腱膜。其近侧缘位于腕远侧横纹深方。它与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掌长肌腱、尺神经和尺动脉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入掌;指浅、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 中神经均经其深面入掌;桡侧腕屈肌腱穿过屈肌支持带在大多角骨附近入掌。
2)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9条肌腱穿过;分别被屈肌总腱鞘和拇长屈肌腱鞘包绕。两鞘均超过屈肌支 持带近侧和远侧2.5cm,二者之间有正中神经通过入手掌。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 (2)掌部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覆盖鱼际肌、小鱼际肌和掌心指屈肌腱的前面;其掌心部有掌长肌腱纤维增强,厚而坚韧,呈三角形,称为掌腱膜。其尖向近侧与掌长肌腱相连,远 侧纵行纤维分成4束,行向第2~5指,横行纤维位于纵行纤维的深面。在掌骨头处,由位于指蹼深面的掌浅横韧带与掌腱膜纵、横纤维束围成三个指蹼间隙,是至手指的血管、神经穿过的部位,又是手掌、手背与手指三者间的通道。掌腱膜可协助屈指;外伤和炎症时,可引起掌腱膜挛缩,影响手指运动。
2)深层:位于诸指屈肌腱与骨间肌、掌骨之间,又名骨间掌侧筋膜。 (3)手掌骨筋膜鞘及其内容:自掌腱膜内,外侧缘发出内、外侧肌间隔;分别经小鱼际外侧,鱼际肌和拇收肌之间伸向背侧,止于第5和第1掌骨。手掌深筋膜的浅、深两层与内、外侧肌间隔围成手掌骨筋膜鞘,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鞘。另外包绕拇收肌者为拇收肌鞘,该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的拇收肌后间隙。
手背(一)表面解剖
1.骨性标志腕背部可触及桡骨背侧结节,尺骨头以及尺、桡骨茎突。
2.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 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及大多角骨,并可触及桡动脉搏动。当舟骨骨折时,因肿胀鼻烟壶消失,窝底可有压痛。
3.肌性标志伸指肌腱隔皮清晰可见。当拇指内收时,第1骨间背侧肌形成隆起,其近侧端为桡动脉人掌处。(二)浅层结构
手背皮肤薄而柔软,有毛和皮脂腺;浅筋膜薄而松弛,移动度较大。手背浅静脉丰富,吻合成手背静脉网,收集手指及手背浅、深部的静脉血。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和尺侧分别与拇指和小指的静脉合成头静脉和贵要静 脉的起端。手掌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从深层入浅层静脉,自手背静脉回流。手背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淋巴回流与静脉相似,故当手指和手掌感染时,手背较 手掌肿胀明显。皮神经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各发5条指背神经,分别布于手背桡侧半和尺侧半,以及各两个半手指背侧皮肤。(三)深层结构
1.伸肌支持带又名腕背侧韧带,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内侧附于尺骨茎突和三角骨,外侧附于桡骨远端外侧缘。它向深面发出5个隔,附于尺、桡骨背面,形成6个骨纤维性管道,有9块前臂伸肌的肌胆及其腱鞘通过。从桡侧至尺侧依次 为。
①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
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
③拇长伸肌腱;
④指伸肌与示指伸肌腱;
⑤小指伸肌腱;
⑥尺侧腕伸肌腱。
2.手背筋膜间隙手背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是伸肌支持带的延续,并与伸指肌腱结合,形成手背腱膜,其两侧分别附着于第2、5掌骨。手背深筋膜深层,又名骨间背侧筋膜,覆盖第2~5掌骨及第2~4骨间背侧肌表面。 它在掌骨近端以纤维隔与手背腱膜相结合,远端在指蹼处两层筋膜彼此结合。因此,手背浅筋膜、手背腱膜和手背深筋膜深层,三层之间形成两个筋膜间隙,即手背皮不间隙和腱 膜下间隙,二者常彼此交通。当感染时可互相扩散,使整个手背肿胀。
手指(一)浅层结构
1.皮肤手指掌侧皮肤比背测厚,富有汗腺与指纹,但无皮脂腺。指掌侧有3条皮纹:近侧纹适对近节指骨的中部;中、远横纹与指关节相当。指腹处神经末梢和血管特别丰富。指甲是指背皮肤的衍生物,由真皮增厚而生成。甲下的真皮为甲床;甲根部的表皮生发层是指甲的生长点,围绕甲根及其侧缘的皮肤皱襞,称为甲廓。
2.浅筋膜指掌侧的皮下组织积聚成球,且有纤维隔介于其间,将皮肤连于指屈肌腱鞘。在指横纹处,无皮下组织,皮肤与腱鞘直接相连;当刺伤感染时,常导致腱鞘炎。
3.指髓间隙又称指髓,位于远节指骨远侧4/5的皮肤和骨膜之间,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的皮下和指深屈肌腱末端,形成指端的密闭间隙。纤维隔将指腹的 脂肪分成小叶,其间有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指端感染时,肿胀压迫血管和神经末梢,弓愧剧烈疼痛,应及时进行指端侧方切开引流减压,但必须切断纤维隔引流才能通畅。
4.手指的血管和神经每指均有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两条指背动脉,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均位于指掌、背侧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手指的静脉,主要位 于背侧;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淋巴管相交通,故感染时可互相蔓延。(二)深层结构
1.指浅、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在近节指骨处覆盖并包统指深屈肌腱,并向远侧分为两股附着于中节指骨中部的两侧缘,形成腱裂孔,容纳深腱穿过。指深屈肌腱穿胆裂孔后,止于远节指骨底。浅腱主要屈近侧指关节,深腱主要屈远侧指关节。两腱有独立的滑动范围,又互相协同增强肌力。
2.指腱鞘是包绕指浅、深屈肌腱的鞘管,由两部分组成。 (1)腱纤维鞘:由手指深筋膜增厚而成,附着于指骨及关节囊的两侧,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其纤维分环状部和交叉部,对肌腱起约束、支持和滑车作用,并增强肌的拉力。 (2)腱滑膜鞘:位于腹纤维鞘内,为包绕肌腱的双层套管状结构,由滑膜构成,分脏、壁两层。鞘的内层包在肌健表面,称为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称为壁层;腱 滑膜两端密闭,在骨面移行到肌腱的两层滑膜部分,称为腱系膜,即腱纽,内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经。第2~4指的滑膜鞘从远节指骨底向近侧延伸,均越过3个关节,达掌指关节的近侧。拇指和小指的滑膜鞘分别与桡侧囊和尺侧囊相连续。
3.指伸肌腱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的背面,称指背腱膜,又称为腱帽。它向远侧分为3束:中间束止于中节指骨底;两条侧束在中节指 骨背侧合并后,止于远节指骨底。侧束近侧部有骨间肌腱参与;中间部有蚓状肌腱加强。指伸肌腱可伸全部指关节;在骨间肌和蚓状肌协同下,还可屈掌指关节,伸指关节。当中间束 断裂时,不能伸近侧指关节;两侧束断裂时,远侧指关节不能伸直,呈“锤状指”;三束皆断时,全指呈屈曲状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冲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太冲穴的定位 10 太冲穴的取法 11 太冲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太冲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太冲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 182 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183 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 184 治疗呃逆 185 治疗脏躁证 186 治疗偏头痛 187 治疗牙痛 188 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189 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1810 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811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1812 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1813 降低胆道内压 1814 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1815 增加胆汁流量 1816 治疗鼻衄 1817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1818 调节嗜酸粒细胞 1819 治疗呼吸功能衰竭 1820 治疗近视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冲 1 拼音
tài chōng
2 英文参考Tàichōng LR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太冲 汉语拼音 Taichong 罗马拼音 Taichung 美国英译名 Great Flus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F3 富耶氏 F3 德国 LE3 英国 liv3 美国 Li3
太冲为经穴名(Tàichōng LR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1]。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㖞,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太冲穴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4 太冲穴的别名大冲(《太平圣惠方》)。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
6 穴名解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义。冲,有冲要、通道之义。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老子》:“道冲而用之。”故“太冲莫胜”是极其清净和谐、阴阳调和之境界。肝在时为春,无冬之寒、夏之热与秋之肃杀,有太冲之义焉。象聪明之神形相得。《淮南子诠言》:“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谋,心也。”)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象阴血之充盈盛大。[3]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3]。
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象阳春之虚静和谐。[3]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又《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太冲所治症,多同于涌泉。”[3]
《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3]
7 特异性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1]。
8 所属部位跗[4]
9 太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5]。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6]。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太冲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肌肉)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骨骼)
10 太冲穴的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或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8]。
11 太冲穴穴位解剖太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间背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第1跖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9]。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第1跖背动脉分布[9]。
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6]。
12 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太冲穴具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1]。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降逆止呕、滋养肝阴、补益肝血、活血化瘀、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临床上既可用于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证,也可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证。[2]
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3]。
13 太冲穴主治病证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㖞,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㖞、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9]。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咽痛,目赤,小儿惊风,痫疾,月经不调[3]。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癫痫,小儿惊风;疝气,遗尿;月经不调,崩漏;呕逆,胃痛;腰痛不可俯仰,下肢痿痹[7]。
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6]。
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5~08寸[7][9],局部有酸胀感[7],或向足底放射[7]。
一般直刺05~10寸[1][6]。
注意:太冲穴较为敏感,故针刺时手法应轻,以免产生疼痛[7]。
142 灸法可灸[1][7][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太冲穴的配伍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7]。
临床上太冲与合谷相配,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1]。
太冲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太冲配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行步艰难[7]。
太冲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太冲配气海、急脉、大敦,治疝气[7]。
16 特效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8]。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可每天 太冲10~30分钟[8]。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于,膝外廉痛,*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暴胀,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呕血,太冲主之。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怏快,太冲主之。狐疝,太冲主之。飧泄,太冲主之。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男子精不足,太冲主之。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太冲主之。女子漏血,太冲主之。
《千金翼方》:不得溺,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针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18 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取双侧太冲。针刺时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身体轻靠椅背,头微前倾;或平卧位。消毒后快速进针,向涌泉方向斜刺(与皮肤成450角)05~08寸后行中强 。手法以泻法为主,施捻转加震颤手法,激发感传向近心端放散,得气后留针20 min,每5~10 min捻针一次。每日1次,针刺7次为一疗程。结果表明,针刺太冲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平均可降低收缩压10 mmHg,舒张压6 mmHg。在疗效观察中发现,针刺太冲降压起效较迅速,一般针刺后20 min降压幅度即达最大。[7]
针刺合谷、内关、太冲等穴,可使血压下降[1]。
182 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选用双侧太冲、足三里,用2寸毫针,太冲进针15~2 cm,足三里进针25~3 cm。进针后捻针3min,得气后留针30 min,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2个月为一疗程,6个月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4例,痊愈8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7]
183 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以太冲、足三里穴组针治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凡经超声波探及胆囊液平段者,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184 治疗呃逆取太冲,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向涌泉方向透刺1~15寸,反复提插捻转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一次。单纯性呃逆,可单侧腧穴针刺,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如单侧针刺无好转,再加刺另一侧腧穴。顽固性呃逆取双侧,并配合内关(双侧)。共治疗86例,针刺1次,呃逆停止34例;针刺2次,呃逆停止28例;针刺3~5次,呃逆停止24例。总有效率为100%。[7]
185 治疗脏躁证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佛手、川楝子、北柴胡、当归、芍药、郁金;②气郁化火型,针刺(手法)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百会。以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为主,行泻法。甘麦大枣汤加丹皮、栀子、龙胆草、川楝子、薄荷、泽泻、大黄。③心脾两虚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内关、中脘、三阴交、神门。以合谷、内关、神门为主,行补法;太冲、中脘行温针灸。甘麦大枣汤加党参、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合欢花。心肾不交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心俞、太渊、涌泉、照海、肾俞、百会。手法以合谷、太冲、太渊、照海为主,以平补平泻法刺之;心俞、肾俞、涌泉、百会悬灸三壮。甘麦大枣汤加黄精、茯神、玄参、龟甲、熟地黄、酸枣仁、麦冬、柏子仁、远志。共治疗256例,治愈91例,好转115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805%。[7]
186 治疗偏头痛①主穴取双侧太冲,配穴取患侧外关、阿是穴。呕吐加双侧内关。嘱患者闭目仰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速刺法将针刺入双侧太冲25 mm左右,针尖指向足心,强 1 min,使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针感越强越好。然后针其他腧穴,除太冲外,两组腧穴均用中度 。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78例,痊愈41例,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②选2寸毫针针刺太冲,可透刺涌泉或针尖斜下方向;选1寸毫针针刺中渚,针尖斜下方向。均交叉取穴,分别快速刺入,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侧头痛取单侧刺之,双侧头痛取双侧刺之。留针约10 min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37例,显效1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7]
187 治疗牙痛先取患侧太冲,常规消毒后,捻转进针。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用先泻后补法。患者出现牙痛缓解或痛止时,再配患侧下关,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共治疗106例,痊愈8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2%。[7]
188 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AD)注入毁损单侧黑质造成PD大鼠模型,并用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PD大鼠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收缩,核染色质浓缩等超微病理改变。电针组取“风府”、“太冲”,针刺后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低于模型组(P<005),超微病理改变不如模型明显。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结果,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病理过程。[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9 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21d。在造模同时,药物组按18 mg/kg给予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连续21d;电针组取“合谷”和“太冲”,频率为15~2 Hz,疏密波,电压9V,电流强度1~3 mA,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 NOS、GSHPx的活性及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增加,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药物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提高结肠组织中GSHPx的活性(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四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具有保护抑郁状态下太鼠结肠组织功能的作用。[7]
1810 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造模成功后,选用“四关”进行治疗。以1寸毫针斜刺05寸,然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80~100 Hz,强度以大鼠能承受为度,留针20 min。电针治疗均于每日上午9:00~11: 00进行,每日1次,连续治疗60 d。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 “四关”能明显缩短水迷宫学习时间,改善受损的中枢胆堿能神经系统,提高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7]
1811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组,后者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第8周末,处死其中3只(正常组1只,NAFLD组2只),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NAFLD组进一步分为NAFLD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每日1次,治疗4周。第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用比色法检测肝内SOD活性、MD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色素P4501Al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 MDA含量增高,CYP1A1吸光度值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增高,MDA含量降低,CYP1A1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CYP1A1表达的上调,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7]
1812 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治疗组20例,取百会、合谷、太冲为主,另据辨证分型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足临泣;痰浊上扰者,加丰隆、阴陵泉;瘀血阻滞者,加血海;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下针得气后,百会留针,合谷和太冲及配穴行提插捻转手法,行针2 min,留针10 min,再行针2 min,继续留针10 min。隔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10 mg,每日1次,临睡前服,疗程同针刺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基底动脉(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意义(P<005)。结论: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7]
1813 降低胆道内压现代研究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皮下注射吗啡,单针太冲即可使胆道内压不仅停止上升,且可迅速下降,该效应优于针刺足三里、阳陵泉[3]。
1814 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针刺太冲穴,可使胆道压力下降,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1]。
1815 增加胆汁流量针刺太冲穴可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1]。
针刺太冲、足三里穴组,且可使大多数胆道造瘘患者胆汁流量明显增加,多在针后3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3]。
1816 治疗鼻衄针刺双侧太冲穴,施泻法,不断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一般5~10分钟可见到效果。
1817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穴位注射,选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儿1ml~15ml,每日1次,有一定效果。
1818 调节嗜酸粒细胞有报道针刺太冲穴,对嗜酸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
1819 治疗呼吸功能衰竭太冲配内关、素髎穴,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
1820 治疗近视神经后支
第一颈神经后支较粗大称枕下N
第二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N
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内存支称第三枕N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较粗大称臀上皮N
第1-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称臀中皮N
神经前支
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
颈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皮支: 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
肌支:膈神经支配膈肌,感觉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交通支:与舌下N的交通联系,颈袢
臂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锁骨上部分支
胸长神经:前锯肌和乳房
肩胛背神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上神经: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锁骨下部分支
肩胛下神经: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胸内侧神经:胸大小肌
胸外侧神经:胸大小肌
胸背神经:背阔肌
腋神经:穿四边孔,支配三角肌,小圆肌;余部为臂外侧上皮神经
肌皮神经: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余部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前臂: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和旋前肌以及附近关节;
返支: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手掌区:指掌侧总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第1,2蚓状肌,鱼际肌(拇收肌除外)
尺神经
前臂上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手背支:尺侧半
浅支
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及第3,4蚓状肌
桡神经
肌支: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
肘关节支
终支:
桡神经浅支(皮支):臂后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
桡神经深支(主要为肌支,亦称骨间后神经):前臂伸肌,尺桡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腰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髂腹下神经:腹壁诸肌;臀外侧区,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腹壁肌;腹股沟,阴囊(大阴唇 )部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大腿前外侧的皮肤
股神经
肌支: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皮支:
股中间皮神经
股内侧皮神经
隐神经: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闭孔神经
闭孔外肌,长,短,大收肌和股薄肌;耻骨肌
皮支:大腿内侧面皮肤
关节支:髋,膝关节
生殖股神经
生殖支:提睾肌和阴囊;大阴唇
股支:股三角部的皮肤
骶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臀上神经: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臀大肌
股后皮神经:臀区,股后区,腘
阴部神经
肛(直肠下)神经: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部皮肤
会阴神经:会阴诸肌;阴囊(大阴唇)的皮肤
阴茎(阴蒂)背神经:阴茎(阴蒂)的海绵体及皮肤
坐骨神经
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髋关节
胫神经
肌支:小腿后群诸肌
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足背及小趾外侧缘皮肤
关节支:膝关节和踝关节
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内侧群肌,足底内侧半及内侧三 个半趾脚底面皮肤
足底外侧神经:足底中间群和外侧群肌,足底外侧半及外侧半一个半趾脚底面皮肤
腓总神经
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
关节支:膝关节前外侧及胫腓关节
腓浅神经:腓骨长短肌,→皮支: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最后—— 觉得好看有用记得点赞也可以评论发表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或疑问不要忘记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帮助身边的人一起成长!
人体常识:
1骨的数量
全身有骨二零六,
配布四肢一二六。
上比下肢多两块,①
余下八十在中轴。
面颅十五脑颅八,
每侧鼓室藏着仨,②
加上躯干五十一,
中轴八十刚好齐。
[注释]
① 上比下肢多两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② 每侧鼓室藏着仨:每侧鼓室有三块听小骨。 2椎骨的一般形态
一体一弓围椎孔,①
椎体在前弓在后。
椎弓前根后为板,②
椎弓根间椎间孔。
两侧弓板愈合处,
向后伸出成棘突,
弓根弓板结合处,
上下关节和横突。③
[注释]
① 一体一弓围椎孔:椎骨的前方为椎体,后部为椎弓,二 者围成椎孔。
② 椎弓前根后为板:椎弓的前部为椎弓根,后部为椎弓板。 3腰椎形态特征
椎弓发达体粗壮,
棘突宽短呈板状。①
相邻棘突裂隙宽,
便于临床行腰穿。
[注释]
①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4椎间盘
成人间盘二十三,①
居于相邻椎体间。
周围部称纤维环,②
与邻椎体紧密连。
中部偏后是髓核,
白色胶样弹性垫。
[注释]
①成人有23个椎间盘,第1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②周围部的纤维环坚韧而富于弹性,紧密连接两个相邻的椎体。 5颅骨
颅骨共有二十三,
关节软骨逢来连。①
保护支持脑耳眼,
后上脑颅前下面。②
前窄后宽形卵圆,
邻骨之间逢相连。
顶枕相接人字缝,
顶间矢状额顶冠。
① 关节软骨逢来连:颅骨之间借关节、软骨、逢连接。
② 后上脑颅前下面:颅骨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连线为界 分为后上方的脑颅骨和前下方的面颅骨。 6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不平整,
前中后窝阶梯形。①
凹凸不平多孔裂,
大部都与颅外通。
[注释]
① 前中后窝阶梯形:颅底内面自前向后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7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居中间,
门后乳突颧弓前。
颧弓分隔上下窝,①
颞窝上界为颞线。
额蝶枕颞会合处,
骨质薄弱是翼点。
[注释]
① 颧弓分隔上下窝:颧弓将颅侧分上方的颞窝和下方 的颞下窝。 8三边孔和四边孔
小大圆肌上下横,①
长头纵行孔形成,
最外纵行外科颈,
血管神经孔内行。
[注释]
①小圆肌和大圆肌横行,构成三边孔和四边孔共同的上界和下界 9手肌
居于掌侧固有肌,
外侧鱼际内小鱼;①
掌三背四掌骨间,②
四条细小蚓状肌。
[注释]
①手肌外侧群称鱼际,内侧群称小鱼际。
②手肌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四条蚓状肌,骨间掌侧肌(3块),骨间背侧肌(4块)。 10大肠(概况)
大肠似门框,
空回门内藏。
右柱比较短,
左柱弯而长。
全长分五部,
盲阑结直肛。①
[注释]
盲阑结直肛: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11肛管内观
肛柱下端肛瓣连,
形成肛窦易感染。①
柱下肛瓣连齿线,②
齿线下方色浅蓝,③
肛梳下缘称白线,
内外括约分界环。④
①形成肛窦易感染:肛窦底部有肛腺开口,窦内往往积存粪,易感染形成肛窦炎。
②柱下肛瓣连齿线: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连接成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 12肾的位置
肾居柱侧腹后隙,①
左比右高半椎体。
两侧肾门平腰一,
体表投影在肾区。②
①肾居柱侧腹后隙: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隙内。
②体表投影在肾区:两侧肾门约平第一腰椎水平,其 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夹角处 13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空回横盲乙状阑,
胃脾卵巢输卵管。①
子宫膀胱胆囊肝,
升降结肠直上段。②
外位器官盖一面:
输尿管肾肾上腺,③
十二指肠下三段,④
直肠中下和胰腺。
[注释]
①、 空回横盲乙状阑,胃脾卵巢输卵管:腹膜内位器官。
②、 子宫膀胱胆囊肝,升降结肠直上段:腹膜间位器官。 14体循环的静脉
体循终点右心房,
三个入口回收忙,①
三个派系收全身,
心静脉系上下腔。②
[注释]
①三个入口回收忙: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②心静脉系上下腔: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 15眼球内容物
房水晶状玻璃体,①
无色透明屈光系。
可调节的晶状体,②
调节动力睫状肌。
[注释]
①房水晶状玻璃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②可调节的晶状体:晶状体是唯一可以调节的屈光装置。 16房水循环
房水生自睫状体,
后房瞳孔前房隙,①
渗入巩膜静脉窦,
涓涓流回发源地。②
[注释]
①后房瞳孔前房隙: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 经瞳孔到前房,经虹膜角膜角间隙渗入巩膜静脉窦。 17内囊
丘脑豆尾状核间,
有一宽厚白质板。
上下纤维束构成。
前肢后肢膝相连。
[注释]
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由上下 行纤维束构成的宽厚白质板。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 18基底核
埋于髓质近脑底,
豆尾屏状杏仁体。
豆尾合称纹状体,
协调运动及张力。
[注释]
基底核位于髓质内,靠近脑底,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19腰丛组成及位置
腰丛组成较简单,
前支腰一至腰三。
胸末腰四各一半,
腰大深方横突前。
[注释]
腰丛是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要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合谷穴的位置在手的背侧,就是在第二掌骨的中点下缘的位置。用手按合谷穴,可以有明显的酸胀感觉,简便的取穴方法可以有:用手的大拇指,然后放在这两个拇指和食指之间,拇指指尖到的这个位置,就是合谷穴的位置,这是合谷穴的简便取穴法。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1 骨的数量
全身有骨二零六,
配布四肢一二六。
上比下肢多两块,①
余下八十在中轴。
面颅十五脑颅八,
每侧鼓室藏着仨,②
加上躯干五十一,
中轴八十刚好齐。
[注释]
① 上比下肢多两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② 每侧鼓室藏着仨:每侧鼓室有三块听小骨。
2 椎骨的一般形态
一体一弓围椎孔,①
椎体在前弓在后。
椎弓前根后为板,②
椎弓根间椎间孔。
两侧弓板愈合处,
向后伸出成棘突,
弓根弓板结合处,
上下关节和横突。③
[注释]
① 一体一弓围椎孔:椎骨的前方为椎体,后部为椎弓,二 者围成椎孔。
② 椎弓前根后为板:椎弓的前部为椎弓根,后部为椎弓板。
3 腰椎形态特征
椎弓发达体粗壮,
棘突宽短呈板状。①
相邻棘突裂隙宽,
便于临床行腰穿。
[注释]
①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4 椎间盘
成人间盘二十三,①
居于相邻椎体间。
周围部称纤维环,②
与邻椎体紧密连。
中部偏后是髓核,
白色胶样弹性垫。
[注释]
①成人有23个椎间盘,第1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②周围部的纤维环坚韧而富于弹性,紧密连接两个相邻的椎体。
5 颅骨
颅骨共有二十三,
关节软骨逢来连。①
保护支持脑耳眼,
后上脑颅前下面。②
前窄后宽形卵圆,
邻骨之间逢相连。
顶枕相接人字缝,
顶间矢状额顶冠。
[注释]
① 关节软骨逢来连:颅骨之间借关节、软骨、逢连接。
② 后上脑颅前下面:颅骨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连线为界 分为后上方的脑颅骨和前下方的面颅骨。
6 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不平整,
前中后窝阶梯形。①
凹凸不平多孔裂,
大部都与颅外通。
[注释]
① 前中后窝阶梯形:颅底内面自前向后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7 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居中间,
门后乳突颧弓前。
颧弓分隔上下窝,①
颞窝上界为颞线。
额蝶枕颞会合处,
骨质薄弱是翼点。
[注释]
① 颧弓分隔上下窝:颧弓将颅侧分上方的颞窝和下方 的颞下窝。
8 三边孔和四边孔
小大圆肌上下横,①
长头纵行孔形成,
最外纵行外科颈,
血管神经孔内行。
[注释]
①小圆肌和大圆肌横行,构成三边孔和四边孔共同的上界和下界
9 手肌
居于掌侧固有肌,
外侧鱼际内小鱼;①
掌三背四掌骨间,②
四条细小蚓状肌。
[注释]
①手肌外侧群称鱼际,内侧群称小鱼际。
②手肌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四条蚓状肌,骨间掌侧肌(3块),骨间背侧肌(4块)。
10 大肠(概况)
大肠似门框,
空回门内藏。
右柱比较短,
左柱弯而长。
全长分五部,
盲阑结直肛。①
[注释]
①盲阑结直肛: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11 肛管内观
肛柱下端肛瓣连,
形成肛窦易感染。①
柱下肛瓣连齿线,②
齿线下方色浅蓝,
肛梳下缘称白线,
内外括约分界环。
[注释]
①形成肛窦易感染:肛窦底部有肛腺开口,窦内往往积存粪,易感染形成肛窦炎。
②柱下肛瓣连齿线: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连接成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
12 肾的位置
肾居柱侧腹后隙,①
左比右高半椎体。
两侧肾门平腰一,
体表投影在肾区。②
[注释]
①肾居柱侧腹后隙: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隙内。
②体表投影在肾区:两侧肾门约平第一腰椎水平,其 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夹角处
13 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空回横盲乙状阑,
胃脾卵巢输卵管。①
子宫膀胱胆囊肝,
升降结肠直上段。②
外位器官盖一面:
输尿管肾肾上腺,
十二指肠下三段,
直肠中下和胰腺。
[注释]
①、 空回横盲乙状阑,胃脾卵巢输卵管:腹膜内位器官。
②、 子宫膀胱胆囊肝,升降结肠直上段:腹膜间位器官。
14 体循环的静脉
体循终点右心房,
三个入口回收忙,①
三个派系收全身,
心静脉系上下腔。②
[注释]
①三个入口回收忙: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②心静脉系上下腔: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
15 眼球内容物
房水晶状玻璃体,①
无色透明屈光系。
可调节的晶状体,②
调节动力睫状肌。
[注释]
①房水晶状玻璃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②可调节的晶状体:晶状体是唯一可以调节的屈光装置。
16 房水循环
房水生自睫状体,
后房瞳孔前房隙,①
渗入巩膜静脉窦,
涓涓流回发源地。②
[注释]
①后房瞳孔前房隙: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 经瞳孔到前房,经虹膜角膜角间隙渗入巩膜静脉窦。
17 内囊
丘脑豆尾状核间,
有一宽厚白质板。
上下纤维束构成。
前肢后肢膝相连。
[注释]
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由上下 行纤维束构成的宽厚白质板。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
18 基底核
埋于髓质近脑底,
豆尾屏状杏仁体。
豆尾合称纹状体,
协调运动及张力。
[注释]
基底核位于髓质内,靠近脑底,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19 腰丛组成及位置
腰丛组成较简单,
前支腰一至腰三。
胸末腰四各一半,
腰大深方横突前。
这是我的收集:
http://hibaiducom/loveing_lcl/blog 上肢部分,具体你得找相关结合理解~
三、手背
皮肤和皮下组织都较薄。伸指肌腱在皮肤表靳的隆起清晰可见。全部掌骨也皆可触及。当拇指内收时,第骨间背侧肌隆起,其近端恰为桡动脉人掌处,故可在此触及桡动脉。
(一)浅层结构
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移动性较大..有毛发和皮脂腺。手背的浅筋膜也很薄而疏松.其内布满浅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
l手背静脉网dorsal v…s即…f hand浅筋膜内丰富的浅静脉互相吻合形成手背静脉网。其桡侧与拇指的静脉汇集形成头静脉t尺侧半与小指的静脉会台形成贵要静脉。 ‘
2浅淋巴管手背的淋巴凰流与静脉相似,也形成=#富的淋巴管网。手掌远端的浅淋巴管网在指蹼间隙处流向手背淋巴管网。因此,手郫感染时-于背较手掌肿胀明显。
3桡神经浅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并发出5条指背神经dorsal dIg阳l……分布于拇指、示指和中指近节桡侧缘的皮肤。
4尺神经手臂支分印于手背尺侧半皮肤,再分出j条指背神经分布于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绿的皮肤(图7 29)。
(二)深层结构
1手背腱膜dorsal ap……s…f hand指伸肌腱与手背筋膜的浅层结合形成手背腱
膜。艟膜的两侧分别附于第2、5掌骨。
2骨间背侧筋膜dorsaHnt…sseous f一1a 为覆盖在第2~5掌骨和第2~4骨间背侧
肌表面的手背筋膜深层。在各掌骨近端,骨间背侧筋膜以纤维隔与手背腱膜相连结,远端
在指蹼处手背筋膜的两层相结合。
3.筋膜间隙由于手背筋膜在掌骨的近、远端被此结合,因此在浅筋膜、手背腱膜和骨问背侧筋膜之间形成2个筋膜间隙。
(1)手背皮下问隙d…l subcut—o…p—t为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闸的间隙。
(2)腱胰下间豫subap。…rot…pace:为手背腱膜与骨问背侧筋膜之间的间隙。
两个闻隙相互交通,故手背感染时,整个手背肿胀明显(图7—24)。
4指伸肌腱tendo…f ext…or dlgio… 在手背有4条,分别走向第2~5指,并在近节指骨底移行为指背腱膜。
四、手指
手指借掌指关节与手掌相连.运动灵活。手指分掌侧和背侧。拇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完成拇指的对掌运动,运动范围最大。是实现手的握、持、捏、章功能的重要结构。
(一l浅层结构
I_皮肤掌侧的皮肤厚于背侧,富有汗腺。
2.浅筋膜手指掌面的浅筋膜较厚,疏松结缔组织常聚积成球状,有许多纤维隔介于其问,将皮肤直接连于指屈肌腱鞘。手指被刺伤感染时.常导致腱鞘炎。
3.指髓间隙pulp sPace 又称指髓pulp 0{frager.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间隙两侧、掌面和各指末端都是致密的皮肤,近侧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和指深屈肌腱的 末端,将指髓封闭成密闭的间隙。指髓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未梢和脂肪,许多纤维隔连于远节指骨骨膜和指腹的皮肤之间。将指腹的脂肪分成许多小叶。当指端感 染、肿胀时,局部压力升高,压迫神经末梢和血管,会引起剧烈疼痛;如远节指骨的滋养动脉受压.还会导致远节指骨远侧部坏死。此时.应及时行指端侧方切开引 流术,只有切断纤维隔,才能引流通畅(圈7 30)。
4手指的血管和神经各手指均有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2条指背动脉,井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于指掌侧面与背侧面交界线上的前后方。手指的浅静脉主要位于指背。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的淋巴管交通•一旦有感染可相互蔓延。
l二)深层结构
1_指浅、深屈肌腱拇指有一条屉肌腱,其余各指均有浅、深两条屈肌腱,行于各指的指腱鞘内。在近节指骨处,指浅屈肌腱位于指深屈肌腱的掌侧,沿两侧包绕指 深屈肌艟,继而向远侧分成两股,附于中节指骨的两侧缘.其中间形成腱裂孔,容指深屈肌腱通过。指深屈肌腱出腱裂孔后,止于远节指骨底。指浅屈肌主要屈近侧 指间关节,而指辣屈肌可同时屈远、近侧指间关节(图7—31)。两肌腱各有独立的活动范围t叉互相协同增强肌力。 。
2.指腱鞘tendII。us sheaths 0f^ngers包绕指浅、深屈肌的鞘管,由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两部分构成。
(1)腱纤堆鞘tendlnous fib咖sheath:手指深筋膜增厚.附着于指骨及其关节囊的两侧,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约束、支持和滑车作用,并增强肌拉力-
(2)腱滑厦鞘tendinous sync•viaI.~heath:为包绕各指屈肌腱的双层滑膜所形成的囊管状结构.位于腱纤维鞘内。此鞘由滑膜构成,分脏、壁两层。脏屡包绕肌腱表面, 壁层贴附于腱纤维鞘的内面和骨面。腱滑膜鞘的两端封闭,从骨面移行到肌腱的双屡滑膜部分称为腱系旗…otendon,内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经。由于肌腱 经常恬动,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血管出入处保留,称为腱纽vt…la tendinum。拇指与小指的滑膜鞘分别与桡侧囊和恩侧囊栅,第2~4指的滑膜鞘从远节指骨底向近僦延伸.直达掌指关节处(圉732)。
3.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背面,形成指背麓膜dorsd aponeumsis,l又称腱帽。指背腱膜向远侧分成3束.中间柬止于中节指骨底,2条侧柬在中节指骨背面台并后,止于远节指骨底。各束都有肌腱加强。 指伸肌腱断裂,各指关节星屈曲状态,中间柬断裂近侧指问关节不能伸直,2条侧束断裂.远侧指间关节不能伸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