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肌张力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第1张

小儿脑瘫肌张力高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先天性异常是导致肌张力高的病因: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肌张力高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肌张力高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二、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这是重要的导致肌张力高的病因。

三、导致肌张力高的病因还有脑部受伤: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肌张力高是儿童以及新生儿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它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伸直,内收交叉以及呈剪刀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那 婴儿肌张力高能痊愈吗?

婴儿肌张力高能痊愈吗

 早期治疗有望正常化,但要具体评价一下孩子才能下结论的。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而肌张力高则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

 婴儿肌张力高的三大表现

 宝宝在出现了肌张力高的时候他们的姿势也会出现异常的,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抽搐的情况,要是平时的时候宝宝的行动出现了异常,或者是走路的时候没有正常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就一定要及时的检查并且治疗。

 同时这种疾病的患者还会出现手指不协调的情况,在患了这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不同的患者治疗的情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管是因为那些原因引起的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肌张力主要就是维持人体能够正常运动的一种身体组织,肌张力就是人体的肌肉在运动时的一种表现,肌张力要是正常的话人的各种动作都是正常的,但是要是出现异常的时候人体的运动也就会出现异常。

新生儿体检之肌张力检查方法

 1、内收肌角

 婴儿取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婴儿膝部使下肢伸直,将婴儿下肢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2、腘窝角

 婴儿仰卧位,屈曲大腿使其紧贴到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观察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3、足跟碰耳试验

 婴儿仰卧位,牵拉足部,向同侧耳部尽量牵拉,骨盆不离开桌面,观察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4、足背屈角

 婴儿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抵婴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及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观察足背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5、围巾征

 检查者托住婴儿背颈部使呈半卧位,将婴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地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能过中线,4~6个月婴儿可过中线。

 6、牵拉试验

 婴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婴儿双手,沿婴儿前上方的方向牵拉婴儿,新生儿时期当牵拉婴儿向前时,头向后垂,当躯干呈直立位时,头向前倾。5个月时婴儿肘部能屈曲,主动用力。注意左右两侧力量是否对称。

精彩推荐:

新生儿大便次数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湿疹 母乳保存时间 新生儿体温 宝宝便秘能吃猕猴桃吗 治疗婴儿湿疹的药膏 婴儿能玩毛绒玩具吗 新生儿能用吸鼻器吗

 

  在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的期间内,凡是可以导致非进行性脑缺陷或损伤,继而引起中枢性运动障碍的因素都可视为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危险因素。

  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伸进内科专家分析: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三、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2仰卧位 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 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 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 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小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内,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四、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1,Moro反射 即拥抱反射,正常小儿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 小儿仰卧位,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并刺激此侧足底,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出现,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支持脑瘫诊断。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头转向右侧,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痉挛型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脑瘫小儿各种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或不出现。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能伸出上肢,做支持躯体的姿势,而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以上专家介绍仅供参考,对于脑瘫患者,一定要把握住脑瘫的最佳治疗期,要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脑细胞渗透修复疗法。脑细胞渗透修复后可以补充缺损的神经元,促进小儿脑组织的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年龄越小,大脑的代偿功能就越强,治疗的效果及越好。

正常的肌张力是维持身体运动协调的关键所在,而脑瘫儿的肌张力异常是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一部分或全部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以颈、面部、躯干及四肢的近端肌肉缓慢、持续、强烈扭转样不自主运动为表现的一种锥体外系疾患。运动时症状加剧,严重的病人安静时也出现肌肉的异常活动;运动时肌肉活动选择性缺乏,在完成动作时远隔部位无关肌肉过度活动,影响动作完成。肌张力异常出现的原因脑瘫引起的肌张力异常有偏高、低下、动摇三种,主要是病理性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也有些婴儿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出现肌张力高,如果孩子有异常出生史,如有窒息、脐带绕颈、胎粪性羊水、早产等情况,更应考虑大脑发育异常或原来有过脑损伤的可能。肌张力异常的表现脑瘫儿常伴有肌张力异常,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降低或动摇性。肌张力增高时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太,关节运动的范围缩小。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迟缓柔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扩大。肌张力的动摇性指患儿安静时肌紧张完全正常,但在随意运动肌肉活动时,肌紧张明显增强,从低紧张到高紧张来回变化。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1、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2、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3、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宝宝肌张力异常一定要引起爸爸妈妈们的密切关注,一旦发现有异常的表现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如果是脑瘫引起的肌张力异常,其病变根源在脑部受损,单纯靠康复训练和按摩是难以改善肌张力的。患儿病在脑部,必须从源头上修复受损脑细胞,再开展肢体上的训练,将治脑和治瘫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改善肌张力。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是生命的保障,而肌张力是维持人体各种姿势和运动的基础,可能会因为疾病的影响,造成了肌张力发生改变,那么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呢?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1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

 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肌张力高的症状有三个月左右时间基本上可以恢复正常。但是有一些患者是脑损伤比较重或者有脑瘫的情况,肌张力增高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终身都会有肌张力增高。

  正常宝宝肌张力几个月会消失

 正常宝宝的肌张力一般是伴随一生,不会消失的,人体有了正常的肌张力,才能维持姿势并正常运动。正常宝宝出生后每个月的肌张力都在变化,在三个月后会逐渐降低,只要没有明显异常症状,宝宝发育正常即可,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宝宝在前三个月可能存在肌张力偏高的情况,因为宝宝出生之后的第一个月,身体一般以屈曲模式为主,在进行肢体被动活动时会产生部分阻力,因此存在轻度肌张力偏高的情况

 一般三个月后,肌张力就会逐渐降低。若三个月后仍存在肌张力增高的现象,宝宝肢体仍然活动较僵硬,说明可能存在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建议家长带宝宝及时到医院就诊。

 当宝宝因疾病的影响而导致肌张力发生病理性改变时,肌张力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表现。当肌张力过高时,宝宝的肢体或者躯干的运动会变得比较僵硬,这可能是由中枢性病变、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的。

 当肌张力过低时,宝宝的肢体或躯干的运动会变得比较柔软,这可能是遗传代谢病或肌肉性病变所导致的。

 病理性的肌张力改变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肌张力出现了明显异常的情况,需要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由医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评估诊断,查明具体病因,对因治疗。

 个体患病的病因和身体情况的不同,恢复的时间也不同。家长在家中可以帮助宝宝做被动操等康复训练,带宝宝游泳或做水疗均有助于缓解肌张力异常的情况。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2

 肌张力高消失的时间,要根据引起肌张力高的具体原因而定。若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肌张力高的症状,这种情况下,肌张力高通常不会消失。若是脑部供血量不足,或者是脑部缺氧引起的肌张力高的现象,积极配哈治疗的话,通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会消失。

 肌张力高一般是脑部出现异常导致的,部分刚出生的宝宝也会有肌张力高的症状,要及时用药物进行治疗,否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肌张力高的人还能用针灸或者艾灸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适当地进行锻炼,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一些年龄较小的宝宝可以采用饮食调理的'方法,适当地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加快身体的复原。

 生活中,家长可以用手轻轻地按摩宝宝的下肢,对于缓解病症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肌张力高的人也能用热水泡澡,同样能够减轻病症,促进身体恢复。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

 在肌肉张力升高几个月后就会消失的问题上,我们需要知道肌张力升高的原因,如果病人是由于脑血管病毒或脊髓疾病所致,那就会影响到运动神经元的损伤,而这类原因的肌张力升高并不会消失,如果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所致,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就会好转。

肌张力高几个月会消失3

 肌张力高是属于一个病理状态,正常的新生儿他的肌张力是正常的,所以如果不经过治疗,一个病态的肌张力增高不会自动在几个月之后就消失。

 肌张力增高它是一个病理征,我们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用手去触摸肌肉,来判断静止状态的肌肉的紧张度,可以考虑他的肌张力是不是有增高。

 小婴儿呢我们在出生以后可以在洗澡的时候观察,他的手是不是一个紧紧的握拳状态,身体是不是有往后打挺的情况,或者在给新生儿或者小宝宝穿衣服的时候,他的手很难弯曲,腿也很难弯曲,那么这个时候就提示可能孩子存在肌张力升高的情况。

 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一般这种是因为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以后造成的,如果有一些孩子如果是一过性的脑缺氧、缺血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经过治疗有可能05-1年左右可能会有好转。

 但是如果是血管的后遗症或者脊髓病变造成的肌张力增高,有可能就很难得到修复,所以肌张力到底能多长时间消失,主要看我们治疗的情况和他引发疾病的原因。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用以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肌肉在安静、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

 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家长比较容易能观察到的是:剪刀腿,换尿布时孩子腿不能分开,尖足,两只手不能对到一起等。

 因为肌张力高常见于缺氧窒息、脑损伤、脑瘫的孩子,所以自家孩子在出现类似肌张力高的症状时就很焦虑。

 如果孩子出生时评分好,在10分左右,没有缺氧窒息,也没有早产等高危因素,那么相对出现肌张力高的可能性就很小,网上查到的信息只是吓唬自己而已。

  肌张力高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我们总结了一下爸爸妈妈经常咨询的几个症状,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不是肌张力高?

  飞机手

 有些家长就发现孩子趴着的时候,双手向后伸展,头仰起来,想要起飞一样。

 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多见于4~5月龄的孩子,区别于脑瘫孩子,正常孩子的双上肢是可以向前伸展,并且双手可以对在一起活动。脑瘫的孩子双手则不能随意运动。

  头后仰

 之前在某短视频平台时,看到一个孩子侧卧位的时候头出现后仰,点开评论区,前排热评都写着“你家孩子肌张力高”的字眼。

 其实,出生几个月的正常孩子,在侧卧位时,是可以有头后仰的,也是正常的。

 遇到孩子有头后仰的现象,观察孩子仰卧位时头能不能放平?扶坐的时候头能不能竖立而不后仰?仰卧位被动向前屈曲时是否困难?

 如果这些情况下,孩子都没有出现头后仰,说明这个头后仰就是正常现象。

  足尖步

 家长扶着孩子腋下,让其站立时,有时会发现他的脚掌不能放平,是足尖着地,像跳芭蕾一样。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大多是因为早期孩子下肢负重不太好,下肢力量弱,加上大人扶腋下时会给一个向上的力,在这个力的带动下会容易出现尖足。

 还有就是孩子10个月左右开始自己扶着桌边、沙发边、床沿站立,特别是边边较高或孩子想拿取高处物品时容易出现尖足。

 家长可以尝试扶腋下时手往下放一点,稍微给个向下的力或者孩子扶物站时,调整一下高度,这个时候你会孩子是可以把脚掌放平的。

  这就能证明孩子的足尖步是正常现象。

 如果经过调整,孩子还是有尖足的情况,也不一定就是有问题,可以再检查一下足背屈角是否正常,以及观察孩子的整体发育状况和围产期的临床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儿保医生经验不足,在给宝宝检查时,宝宝状态不好抵抗检查,就会出现假阳性,这并不是真正的肌张力高。

 如果因此孩子被打上“肌张力高”“脑瘫早期表现”的标签,进行错误的治疗,不仅会使爸爸妈妈思想负担变种,还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总的来说,宝宝肌张力是否有问题,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多方面来判断。

运动功能障碍的六个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学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国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

  C.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踩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D.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臂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

  内收角国窝角足背屈角

  1—3月40-8080-10060-70

  4—6月70-11090-12060-70

  7—9月100-140110-16060-70

  10—12月130-150150-17060-70

  3.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A.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原始反射评定

  a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伏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持续阳性可阻碍小儿正常的运动发育

  b紧张性颈反射(TNR)

  ⑴ATNR:仰卧,头居中,四肢伸直,将小儿头转向一侧。阳性表现为面朝向侧肢体伸展,枕向侧屈曲。3-4月消失

  ⑵STNR:俯卧,头颈尽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则为阴性。5个月左右转阳

  若TNR持则可影响小儿四肢运动发育,平衡能力及抬头。

  c握持反射:刺激患儿手掌R侧,引起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该反射2-3个月消失

  d交叉伸展反射:仰卧,头居中,让一侧下肢屈曲,后伸展,阳性表现为另一侧下肢则与之相反,该反射1-2个月消失

  B.自动反应评定

  自动反应评定包括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应

  翻正反应又称调正反应是小儿头和身体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小儿头颈,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和体位的反应,它包括颈旋转翻正反应,迷路,立直反应及躯干翻正反应等

  平衡反应包括倾斜反应,坐位反应,立位平衡反应。可通过FUGL—MOYER评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应能力

  保持性反应:抱住小儿腋下,使他向高处向下接近桌面,小儿出现双上肢支撑床面反应,该反应于6个月出现。

  5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于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者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对其进行肌力评定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手法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6级分级进行评估

  6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

  脑瘫病人的异常步态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10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