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球主要是模拟人的手肘,接触面积变小,单点的压力也较大,适合使用在较小的肌肉群,适合拿来放松骨头两侧的肌肉,避免直接加压在骨头上,又可以放松骨头旁边的肌肉。利用身体加压和来回滚动达到按摩、放松紧绷肌肉的效果,就像去给人按摩一样,会通体舒畅。
在运动前使用筋膜放松球,会让紧绷的肌肉松开,身体动起来变轻松,在运动后用筋膜放松球按压放松,可以减缓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除此之外还可以放松日常生活中紧绷的身体。
一般人想到的就是使用泡沫轴运用于运动后的放松,利用自身体重的压力,放松紧张的肌肉,达到放松筋膜与肌肉的目的,从而完成运动后的修复。但是更小的肌肉群或部位,利用泡沫轴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筋膜球就派上用场了。
用一个小小的筋膜球就能帮你解决,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用法,它将成为你的好朋友。
按摩时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痛得无法忍受。如果你感觉到剧烈的疼痛,马上停止。也许你已经受伤了。
按摩动作要慢。使筋膜球沿肌肉上下缓慢滚动,在最敏感的那些点上停住。那些可能就是激痛点。
使筋膜球沿肌肉上下滚动5次,或者在某个区域四处滚动30秒,在激痛点上保持30秒。每块肌肉重复做几次,具体几次并不重要,你尝试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触到激痛点时,你会感觉到肌肉深层的疼痛。没有关系,咬牙坚持住。
如果那一点确实是激痛点,球刚碰到它时疼痛最强烈。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疼痛将会减轻。
按摩某个区域时,让球四处滚动,找出激痛点。激痛点通常存在于一些特定的区域,但你也并不一定要专门去那些区域寻找,你只需使球四处滚动,自己找出激痛点来。
一、足底筋膜放松
脚上并不存在激痛点,但筋膜球按摩能够让脚放松下来。脚上的足底筋膜的功能直接影响着腿上的其他部分。我们大多数人的足部肌肉是紧张的。
训练方法:
单腿站立,悬空腿踩在球上,体重置于支撑腿。让球在脚底四处滚动,酸疼的地方可以多滚动一会儿,踩40秒,每只脚3组。
二、梨状肌
你也许听说过梨状肌这块小小的、经常带来疼痛的、烦人的肌肉。它是需要注意的髋部旋转肌之一,它带来的问题最多。
训练方法:
臀部坐在球上,四面八方滚一下,你会找到梨状肌。这块肌肉很小,触到它时,痛感会沿着腿部向下延伸。在这个点上保持30-60S,按摩后会感觉很轻松。若疼痛很剧烈,将腿伸直,也就是说不让髋部旋转肌过度伸展,在这一点上保持一段时间。腿伸直之后,按摩效果会差一点,但至少能让你开一个好头。
三、ITB(大腿侧面)
大腿侧面的这部分筋膜几乎总是紧张的,往往存在激痛点。在这个部位,筋膜球的主要作用在于单纯的筋膜还原;但在比较靠近髋关节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激痛点。
训练方法:
使筋膜球由膝部向上,向着髋部滚动。如果触到了感觉酸痛的点,停下来保持一段时间。ITB通常是非常紧张的,用筋膜球按摩这里可能会很痛。我个人感觉筋膜球能比泡沫轴带来更佳的核心伸展,但不容易找到激痛点。
四、小腿后部
几乎所有人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都存在着激痛点,但大多数意识不到其存在。
训练方法:
坐在地上,然后将身体抬高一点。身体距离地面越远,施加在球上的压力越大。将球置于小腿后部下方。使球由跟腱一直滚动膝部下方,动作要缓慢。遇到敏感点就停下来保持一段时间。由于小腿后部很宽,你需要尝试多条滚动路线,照顾到内侧、中间和外侧。
五、竖脊肌
我们的坐姿往往都不够标准,导致竖脊肌紧张(竖脊肌是分布在脊柱两侧的长条形肌肉,由下背部向上、向着颈部延伸)。这种方法恐怕在竖脊肌上找不到多少激痛点,但由于胸椎和颈椎需要提高灵活性,它们往往非常紧张,筋膜球按摩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ps:这里推荐使用花生球,用花生球按摩竖脊肌时两个球中间的空隙正巧可以避开脊椎,因此不会给脊椎很大的压力
训练方法:
将花生球放在身后的地上。缓慢仰卧下去,使身体在两个球上方伸展。刚开始,将球置于图中所示的位置。你会发现,这两个球刚好能按摩到竖脊肌,球之间的空隙可以避免脊柱受到压迫。利用伸展动作按摩完一个区域之后,坐起来,使球稍微向前移动,再次躺下来,按摩另一节椎骨。如此逐渐沿背部上移。正如上文所说,这种方法对治疗激痛点效果不佳。但由于很多人的体姿不佳,这种方法有助于让脊柱伸直,减轻背部痉挛。这种方法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也有辅助性作用,因为椎间盘突出会导致背部的其他区域紧张。
六、肩关节囊后侧
训练方法:
背向墙面或者躺着,将球夹在身体与墙面之间,球位于肩部后侧,为增强效果,可将练习侧手臂肩水平屈放于胸前,并以对侧手进行固定,缓缓的小范围的使球在肩部后侧来回滚动,维持动作30-60s,然后换对侧进行练习。
七、冈下肌、小圆肌
冈下肌和小圆肌,它们位于肩胛骨后方,都属于肩胛骨外旋肌。另外两块肌肉处于极深层,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准确找到它们的位置。肩袖紧张和激痛点是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错误的坐姿,长时间使手臂处于头上,一只手使用鼠标,长时间打字,不给肘部休息的时间,都会导致这些肌肉紧张。下面的方法能够缓解肩部神经受压迫的问题。
训练方法:
仰卧在健身垫上,球位于肩带和垫面之间,有球侧手臂肩外展并屈肘90度,使上臂平贴在垫面上,缓缓的内外旋有球侧肩关节,重复8-10个来回,然后换对侧进行动作。
分类: 健康/养生 >> 人体常识
问题描述:
比如短跑啦,长跑,跳绳,游泳等等。总之回答越详细越好。
解析:
(一)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
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
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
训练方法是各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
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
其功能是使头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
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
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
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
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
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
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
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
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桡肌
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是为屈肘。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
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
位于人体上背部。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
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
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
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
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
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冈上肌和冈下肌是肩袖的组成肌之一,肩袖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主要解剖构造。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冈下肌 外文名 :infraspinatus 位于 :冈下窝内 作用 :是使肩关节旋外 概述,肌纤维型,讨论, 概述 冈上肌和冈下肌是肩袖的组成肌之一,肩袖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主要解剖构造。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其发病率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 肌纤维型 研究肌腱袖诸肌的肌纤维型对模拟肩关节的功能、运动训练以及肩袖损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有实现显示国人冈上肌和冈下肌Ⅰ型肌纤维分别为590%和573%。在相同研究方法下,其Ⅰ型肌纤维的百分率较国人肩关节周围的三角肌浅层(46%~55%)和臂部前群浅层的肱二头肌(49%~56%)高,而与三角肌深层(56%~66%)和臂部前群深层的肱肌(607%)接近;且与近期国外对同一肌的研究结果(冈上肌和冈下肌的慢缩纤维百分率分别为54%和41%)存在差异,他们套用抗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肩袖诸肌的慢缩肌纤维(Ⅰ型)百分率平均值44%,各肌纤维型亦呈混杂分布[3]。这种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人种差异及研究对象数量差异有关,有待进一步证实。 骨骼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肩关节外展初期(0°~30°)冈上肌的力臂变化最大,以后是三角肌中部(30°~120°),说明肩关节外展的初期,冈上肌的作用更重要,以后才逐渐增加三角肌的作用。肩关节内旋、外旋运动时,力臂变化最大的分别是肩胛下肌、冈下肌/小圆肌。Ward等对肌腱袖诸肌的构筑学研究结果显示肌腱袖肌群在构筑设计上产生的力量较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大,而位移幅度较小,属力量型设计,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肌节长分别为323μm和318μm,明显大于骨骼肌的最适初长度,表明这两块肌在静息时产生较大的被动张力,保持静息时盂肱关节的稳定性。在肩关节外展运动中,冈上肌与三角肌主要是三角肌的中亚部同属原动肌,二者都以Ⅰ型肌纤维稍占优势且比率接近,这与二者活动频繁和经常进行持续性活动密切相关,与其固定关节盂和肱骨头的位置及维持肩关节稳定性功能相适应。综合上述骨骼肌生物力学、肌构筑学、肌纤维型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冈上肌首先发起肩关节的外展,随后使臂上提的力量主要来自三角肌,而冈上肌和三角肌共同的持续性收缩则使肱骨头保持贴近关节盂的位置。冈下肌的作用一般描述为使肩关节旋外,肌电研究显示在肩关节外展运动中,冈下肌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共同组成降臂肌群,作为协同肌协助冈上肌和三角肌的外展运动。 讨论 肩关节运动时,尤其是作快速运动时,肱骨头在肩胛骨关节盂处产生一个快速的离心力,肩袖诸肌通过收缩,抵抗这一强大的离心力,保持肱骨头贴近关节盂。肩关节长期或大幅度运动,特别是进行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如投掷及羽毛球、网球等选手,肩关节不断进行超负荷离心运动,当肩袖诸肌不胜此负荷时可致肌腱部分或全部断裂。长期严重的肩袖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常引起冈上肌和冈下肌萎缩。临床进行肌肉移植治疗时,供肌的选择应考虑从肌纤维型、肌构筑上与损伤的肩袖肌尽相匹配,从而保证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的运动功能。
引体向上正手跟反手哪个更有效?分别练的是哪块肌肉?引体向上正手跟反手都有效,以正手训练,还是以反手训练,在于训练目的。
引体向上是训练背阔肌、肱二头肌,以及三角肌、核心等部位的力量训练。正手引体向上(手心朝外)训练背阔肌为主,反手引体向上训练肱二头肌为主,通常意义上的引体向上,多是指正手引体向上。
作为背部肌肉群的主要训练动作,正手引体向上是以背阔肌收缩的力量上拉,如果倾向于三角肌的训练,应尽可能加宽双手的握距。 就背部肌肉群的具体训练而言,宽距(握距宽于肩)引体向上重点刺激背阔肌的中、上部位,中距(握距大致与肩同宽)引体向上刺激到斜方肌、窄距引体向上刺激背阔肌上部的同时,刺激到大圆肌;之外,正握颈后引体向上还会刺激到背部深层的肌肉。
反手引体向上,常被健身者作为杠铃弯举、哑铃弯举之外,训练肱二头肌的辅助训练动作;以反手引体向上训练肱二头肌时,双手握距宜中距或者窄距。相对于正手引体向上而言,一般人做反手引体向上会相对容易一些。
以正手引体向上训练,还是以反手引体向上训练,应是根据训练目的和训练计划。就引体向上的训练能力而言,坐姿划船、高位下拉、杠铃划船、单臂哑铃划船等其他背部的训练,有助于正手引体向上训练能力的提高;杠铃弯举、哑铃弯举等对肱二头肌的训练,有助于反手引体训练能力的提高。
虽然所有引体向上的发力肌群都是一样的,但反手更练臂、正手更练背!
引体向上的发力肌群是以肱二头肌为主的手臂屈肌肌群的和背阔肌为主的背部肌群。同时,核心肌群维持动作中身体的稳定性。
但是,引体向上有很多变式训练,其最主要是通过双手位置变化来调整的。这其中就有最经典的正手和反手之分。
手背朝向自身则为正手引体向上,手心朝向自身作为反手引体向上。这两种引体向上都是非常好的引体向上训练,对于训练者的拉力肌群力量提高与肌肉塑造都有帮助。
它们的区别就是对于拉力肌群的侧重。反手引体向上对于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等手臂屈肌肌群更加针对,所以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更加容易实现。
正手引体向上对于背阔肌为主的背部肌群刺激要更加针对,这也是该动作成为练背之王的原因所在。
两种引体向上都是训练者需要掌握的。初学者应当以反手引起向上为主来提高拉力肌群力量,当力量足够后再来训练正手引体向上。配合宽距、窄距,让整个拉力肌群的力量提升更加快速!
了解更多健身知识,请关注“大囚自重健身”
先说说正手引体向上,一般正手引体向上握距会比反手宽很多,背部肌肉群发力占的比重比非常大,以中上背部肌肉为主,主要是背阔肌、大圆肌和小圆肌,再次二头肌、三角肌后束也会辅助发力,小臂和握力也可以训练到。
反手引体向上握距比正手窄,中上背部肌肉群依然是主要发力部分,但是二头肌的发力比重明显增加,小臂和握力发力程度和正握差不多。甚至很多朋友在手臂训练日都会加上反手引体向上这个动作,足以说明反手引体向上对二头肌的刺激了。
如果是想练背部肌肉的话,正手宽握引体向上会比反手引体向上有效得多,对背部肌肉群的刺激也要强很多。
建议正手引体向上练完之后可以加上一两组反手引体向上,或者使用不同的握距,这样可以使训练变得更加多样化,以不同的动作和不同的发力方式来训练永远是最有效的。
引体向上的正手和反手他们并不存在说是哪个更有效,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会不一样。
引体向上他能锻炼的肌肉,小臂肌肉,大臂的肱二头肌,背部的大圆肌,三角肌后束斜方肌,以及背阔肌。
正手引体向上它指的是掌心朝向正前方,同时它的握距会比较宽一点。侧重锻炼的更多,会是三角区后束,背阔肌,以及斜方肌。
反手引体向上,他指的是掌心朝向你自己,同时他的握距会比正手要略窄一些,通常会使用肩宽的握距他其实主要锻炼的也是背阔肌和大圆肌,同时会把更多的力量分解到小臂和肱二头肌上。对于手臂力量的增长会比较友好。
所以说综上所述,你在进行引体向上锻炼的时候,推荐你把两者交替进行,如果刚开始力量比较差,可以先用反手的引体向上增强一下你手臂的力量。同时引体向上的变化形式会比较多啊,是一个背部锻炼非常好的动作,可以在你的日常训练当中多增加一些。
希望有帮到你。
引体向上,是徒手训练中最难的动作,它主要针对背部肌肉,对手臂力量也有很高的要求。
通常我们会采用正手握法来操作,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反手握法,它的难度会降低一些。
那么在做引体向上时,正手和反手握法,分别刺激什么部位?那种方法的效果更好呢?
就这些问题,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1关于引体向上的两种握法引体向上,主要通过双手握住单杠,完成上拉身体至高位,再下放身体回位的过程。
①正手宽握
站在单杠下方,向上跳起,直接双手握住单杠两端。
两侧手臂伸直,双腿交叉,收腹挺胸,腰背挺直。
开始用力向上拉动身体,直到胸肌上部贴于单杠时停止,然后再下放回位重复动作。
②反手窄握
将两侧手臂外旋,同时向内靠拢,双手间距变窄。
用力向上跳起,同时双手握杠,收腹挺胸,开始用力向上拉动身体。
直到胸部贴于单杠时停止,然后再下放身体回位重复动作。
2两者的对比无论是正手宽握,还是反手窄握,两种方法都是依靠背部和手臂肌肉来完成动作。
整体动作都呈现:自下而上的运动轨迹。
顶部位置都要做到:胸部贴于单杠。
①正手宽握:直接从正面握住单杠,此时双手握距大于肩宽距离。
它主要刺激背阔肌,还有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等上背肌群,对前臂和双手握力有很高的要求。
②反手窄握:直接将手臂外旋,反面握住单杠,此时双手握距小于肩宽距离。
它主要刺激斜方肌中下部和肱二头肌,还能练到背阔肌内侧。
3正手和反手握法,谁的效果更好?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正手宽握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背阔肌和上背肌群。而反手窄握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中下部。
两种方法都能练到背部和手臂肌肉,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训练效果也有差别。
正手宽握方法可以刺激更多的背部肌肉,无论是背阔肌、斜方肌中下部,还是上背肌群,都能练到。同时还能附带练到手臂肌肉,前臂肌群和肱二头肌都有刺激。同时还能提升双手握力及核心力量。
而反手窄握方法对肱二头肌的刺激更多一些,会更多的练到斜方肌中下部,附带练到背阔肌内侧。对背阔肌的刺激效果远远不及正手方法,对前臂和握力的提升帮助较少。
因此正手宽握要比反手窄握效果更全面一些。
如果想更好的锻炼背阔肌和其它背部肌群,就选择正手宽握方法。
如果想更多的锻炼肱二头肌和背部内侧肌群,就选择反手窄握方法。
两种方法都可以去练,但是整体效果还是正手宽握方法更好一些。
总结:引体向上,主要通过双手握住单杠,完成上拉和下放身体的过程。
通常有两种握法:正手宽握和反手窄握。
两种握法都依靠背部和手臂肌肉来协同完成动作,整体动作都呈现自下而上的运动轨迹,顶部位置都要做到:胸部贴于单杠。
主要区别在于:正手宽握方法,直接从正面握住单杠,双手握距大于肩宽距离,主要刺激背阔肌,还有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等上背肌群,对前臂和双手握力有很高的要求。
反手窄握方法,直接将手臂外旋,反面握住单杠,此时双手握距小于肩宽距离,主要刺激斜方肌中下部和肱二头肌,还能附带练到背阔肌内侧。
从整体效果来看,正手宽握方法可以练到大部分背部肌肉,还能附带练到前臂和肱二头肌,对提升握力帮助很大。而反手窄握方法主要针对的还是肱二头肌,刺激的背部肌肉刺激还有限。
所以想要更好的锻炼背阔肌和其它背部肌群,选择正手宽握。想要更好的锻炼肱二头肌和背部内侧肌群,选择反手窄握。
在正式训练中,把两种方法结合操作,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你好
从健身的角度看,引体向上正握,反握都是有效动作,都是锻炼上半身的拉力肌群,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锻炼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都主要由背部肌群发力。
背部肌群基本上由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等组成。它们是动力源。正握反握都一样的。只是发力所占比例不同。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锻炼的部位,都是互相交叉的。都是锻炼同一些部位。只不过是正握,锻炼背部肌群多些,反握锻炼手臂多些。
引体向上正握,背部力量是第一发力点,肱二头肌次之。
引体向上反握,背部肌群发力所占比例降低了,肱二头肌发力所占比例提高。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都对三角肌有很好的锻炼,特别是三角肌后束。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都需要小臂上的肱桡肌,肱肌,侧腕屈肌等组成悬挂力。但反握对这些部位,针对性更强。刺激更大些。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对手指的握力大体相当,但因为反握引体向上容易做,所以感觉手指握力相对低些。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都要求沉肩,收腹和夹臀,尤其是反握,这三个部位,发力所占比例有很大提高。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当下巴快要过杠时,都要求保持抬头挺胸姿势,尤其是正手引体向上,为了下巴过杠,上半身后倾,胸大肌上挺,后倾角度越大,对胸大肌锻炼效果越好。同时,后倾角度越大,对背部肌群刺激也越大。
引体向上正握,反握,基本上就是锻炼这些部位。肱三头肌只是起微乎其微的作用。
本人长期从事 体育 健身工作
引体向上有时候简称引体 ,指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自身体重向上做功的垂吊练习。在完成一个完整的引体向上的过程中需要众多背部骨骼肌和上肢骨骼肌的共同参与做功,是一项多关节复合动作练习,是较好的锻炼上肢的方法,是所有发展背部骨骼肌肌力和肌耐力的练习方式中 参与肌肉最多、运动模式最复杂 、发展背部骨骼肌的肌力和肌耐力最有效的练习方式,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的方法。因此引体向上是针对 背阔肌和肱二头肌最好的、最全面 练习。
双手不同的握法,对肌肉锻炼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引体向上时掌心向下正握时,偏重于锻炼前臂外侧(伸肌)
正手引体向上在垂吊时,双臂竖直向上,双手略宽于肩,掌心向前,双脚离开地面,腹直肌、腹横肌、腹内外斜肌、竖脊肌等骨骼肌做等长收缩以保证脊柱处于中立位。躯干向上运动时,肱二头肌、肱肌做远固定向心收缩使肘关节屈;背阔肌、三角肌后束做近固定向心收缩使大臂在肩关节处做内收动作,此环节背阔肌收缩为引体向上动作提供主要动力,斜方肌中、下束和菱形肌做近固定向心收缩使肩胛骨下回旋动作;在躯干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关节运动方式与躯干向上运动过程相反,所有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做离心收缩以控制躯体下降速度。
掌心向上反握时,则偏重于锻炼前臂内侧(屈肌)
反手引体向上是在正手引体向上的基础之上,手臂内旋使手心向后,由于肱二头肌短头近固定向心收缩有使手臂内旋的功能,相比较正手引体向上时肱二头肌的收缩角度,在反手引体向上时整个肱二头肌能够得到充分收缩,所以,在做反手引体向上的过程中,运动的主要动力由背阔肌和肱二头肌共同提供。
掌心相对侧握时,也侧重于锻炼前臂外侧
平行窄距的握法会给你的肩部伸展肌施加更多压力。
此外还有混合握引体向上
这个变形动作能够对身体左右两侧交替施压。在这个动作中,你一只手是正握握把,另一只手是反握,组间交换握法。能力稍强的训练者应采用宽距练习。
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往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同样,决定一个人的最大力量的不仅仅需要主要的大肌群,那些辅助肌群,让关节更为稳定的肌群同样重要。肩袖肌群的的损伤往往困扰着我们,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肩袖肌群。肩袖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这些肌肉都起于肩胛骨的不同区域,嵌入肱骨头,它们汇聚于盂肱关节囊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包围关节的肌腱袖。如何在训练是保证肩关节不受损伤,热身是非常重要的。
冈上肌起于肩胛骨上缘,它会帮助三角肌使肱骨外展,冈上肌对于在投掷、网球发球、肩上推举、侧平举等过顶动作中预防肱骨半脱出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活动频繁又是肩部肌肉收缩力量的交汇点故属于最经常受伤的肩袖肌肉。
冈下肌在肩胛骨后部和肱骨头上有好几个附着点。这块肌肉负责多个肱骨动作,其中包括外旋,伸展。冈下肌大多由于突然过度外展或内旋而损伤。
小圆肌起于冈下肌在肩胛骨后部所在处的稍偏下方,嵌入肱骨头。这块肌肉负责多个肱骨动作,其中包括外旋,水平外展,伸展。上肢运动不当,强力外旋肩关节或用力投掷等动作过猛,外力直接撞击会导致小圆肌损伤
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经肩胛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是使肩胛关节内敛和旋内。肩胛下肌多因上肢突然内收、内旋而突然损伤,或因长期持续上肢内收、内旋动作来回多次收缩、舒张肩胛下肌使肩甲下肌损伤。
肩外展
肩外展就是激活冈上肌的一个动作,保持腕关节和肘关节不动,肩部发力将绳索向斜上方拉,手臂与身体的夹角大约135°。做这个动作时保持身体的稳定。
肩外旋
这个动作是激活冈下肌的,保持肘关节和腕关节不动,只是靠肩部发力,将弹力带向身体外侧拉。保持身体竖直,和核心的稳定。
肩上展
这个动作有点类似与招财猫的动作主要是刺激小圆肌,做这个动作时脂保持肩关节的活动,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不动,将正比上太,可以斜趴在卧推板凳上,也可以站姿进行。
肩内旋
这个动作是激活肩甲下肌的,保持肘关节和腕关节不动,只是靠肩部发力,将弹力带向身体内侧拉。注意保持核心的稳定。
这几个动作其目的是激活肩袖肌群,不需要大重量。每次运动之前都要激活肩袖肌群,防止肌肉损伤,,可以用哑铃做,也可以用绳索做,还可以用弹力带做。有很好的灵活性。很多大兄弟都伴随着肩袖肌群的损伤,只能慢慢的养伤,称着我们现在正在学习,为了走的更远,肩袖关节的问题不容忽视。
共勉
当肩部出现疼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并伴有手臂无力,肌肉主动收缩或拉长会加重疼痛,或者有撕裂一样的感觉,还有明显的肿胀,甚至能看到皮下淤血,能摸到肌肉有凹陷或隆起,这就是小圆肌损伤。
小圆肌的作用是配合冈下肌的收缩产生肩关节外旋的动作,同时,由于其所组成的肌腱袖参与多个动作,活动频繁,因此,小圆肌也是肩周肌肉中比较容易受伤的肌肉。生活中,可能由风寒、外伤等多种原因引起其劳损,引发小圆肌损伤,从而影响肩关节功能。
发病原因
1寒湿刺激肩后部长期受冷风和寒湿刺激,导致小圆肌紧张、痉挛,久而久之,肌纤维粘连,形成条索状。
2用力过猛做强力外旋肩关节或抛甩投掷等动作时,用力过猛,使小圆肌的收缩或拉伸超过其承受范围。
3外力损伤当小圆肌受到较大的外力直接撞击,会出血、渗出、水肿。损伤后局部症状不容易诊断,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迁延不愈结疤而成痼疾③。
症状表现
1肩后部和患侧手臂酸胀不适,同时感到手臂无力。
2患侧手臂搭于对侧肩上,在肩胛骨的外边缘能摸到因小圆肌高度紧张而痉挛缩成的条索。
3条索状小圆肌和肱骨大结节的后下部按压时酸胀明显,或可出现压痛,疼痛向上肢放射。
处理方法
1冷敷损伤初期用冰袋冷敷受伤部位,至少保持10分钟。冷敷收缩血管,控制出血、渗出和水肿,能有效地减轻疼痛、肿胀。
2热敷一般在受伤恢复的中后期,通常是受伤后第4~5天后再用热敷。热敷能加速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同时舒缓肌肉紧张。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以治疗多次。
本节名词
①小圆肌
起于肩胛骨外侧缘的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下肌共同组成肌腱袖。
②冈下肌
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是使肩关节旋外。
③痼疾
指经久难治愈的疾病。
小圆肌损伤的按摩方法
单手滚法
患者上身放松,俯卧在床上,按摩者站在其患侧身旁,以单手滚法治疗疼痛部位5分钟。
三指推法
患者体位同上,按摩者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采用指推法顺着小圆肌的走向推十余次,动作力度适中。
单手拿法
患者体位同上,按摩者用单手,采用拿法治疗小圆肌十余次。力量以患者能耐受的疼痛感为准。
牵拉法
患者站姿,按摩者站在患侧,一手把住患处,一手向患者身外侧牵拉患侧上肢数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