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中的“拧”

古典舞中的“拧”,第1张

关于古典舞中的“拧”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古典舞中的“拧”,希望您喜欢!

 “拧”作为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基本训练元素,它是指下肢固定,上身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动作。在人体解剖学中,“拧”是由腹部的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背部的横突肌与骼肋肌为主要原肌进行动力性的克制工作而凸现的一种在脊椎上最大限度的旋转;是一种可以训练人体腹背肌能力并丰富上肢躯干的运动。在舞蹈艺术中的“拧”除了具有解剖学所陈述的效应以外,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拧”被视为其动作基本训练元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及动势连接的过程之中。而“拧”被视为其动作审美规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写照与缩影,在本舞种风格特性的体现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拧”可分为单一拧、复合拧。所谓单一拧,可称之为“横拧”,也就是静态上的拧,中国古典舞有许多舞姿造型都是由“拧”的动律构成的,例如,中国古典舞最具典型性,最基本的站式“子午相”就是通过横拧,以腰、颈两轴支配头、胸、腹三面同一方向的依次体旋错位,形成了“静态旋拧”的动势规律。这就是人体在直立的状态下通过“横拧”和“神态”使身体方向和头部方向相配合而成的一种有特定古典韵味的舞姿造型。由于单一的横拧动律本身就具有一种盘旋向上的动势,所以容易使动作形成一种挺拔感。谈及复合拧,它是在单一横拧的基础上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如旁提拧,仰拧,前倾拧,等等。这些复合的元素都是以横拧为基础的,他们也是构成古典舞民族舞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拧”的身之所感

 中国古典舞具有自身的民族风格特征,它的形态中沉积着我们民族“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针对“拧”的训练,我们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动作要求,还要强调拧的动势,即“形已止,神未止”动势仍不断延续的要求,同时要将中国古典舞运动方式中“逆向起动”的发生和“圆弧轨迹”的运行贯穿到教与学中,这样才能体现古典舞的精髓所在,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拧”这一动律元素,还能在训练中逐渐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体会中国古典舞形态中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舞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对于中国民族舞剧,舞蹈演员的训练皆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技巧和特有的“身段”作为训练的主要构成因素。这里所包含的训练内容无论在理论教材的整理中,还是在实际的教学方面均已经显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我们训练的最终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能力的解决,更加追求技术技巧与身体表现力相融合的体现,即从技术型向艺术型的转变。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以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为目的,而“拧”这一元素贯穿了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始终,因此在训练中要格外加以强调。

 尤其是在大学里,不论是把上训练还是把下的控制、旋转、跳跃等训练,很多都是以训练性、表现性和风格性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它往往以拧倾、回旋、含仰等舞姿为主干,通过重心的转换及上身动律和手臂动作的配合形成了身体上下、阴阳交错的留与走,收与放的动势特点。在这里,拧动律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有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技术技巧,也都要在拧的基础上完成。如大掖步转,它是在大掖步舞姿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民族舞姿转,大掖步本身就是典型的横拧类舞姿,因此,大掖步转就是通过横拧发力,形成“走上身,留下身”的动势,同时配合上肢的动作来完成。再如大射燕跳,也是在腾空瞬间上身快速横拧,爆发起范儿完成的。它们也都是构成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舞姿及技术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在舞姿结构上体现以拧为核心的单元素或多元素的造型特点。

 2、民族审美的“拧”

 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绢”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规范在中国古典舞教材中,从身体基本形态开始,就能突出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建立在基础上的拧倾圆曲,交叉盘旋的曲线美特征,这一审美特征要在整个教材的纵线发展中来加以贯穿。中国古典舞有独特的韵律形体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在舞蹈中也有所呈现。“拧”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民族风格与审美标志,要掌握正确、规范的“拧”的体态及造型的完美,我们在回到立身“横拧”的姿态它要求拔腰、推背、松肋、力的作用在后背。如果没有后背的推力、就会导致凸肋、体态僵硬。可见中国古典舞有许多造型和技术技巧都是由上、下身关系处于相反的状态,形在一种留下身、走上身或留上身走下身的运动规律,尤为明显的是留下身、走上身这种动势体态,如果没有正确的后背推力的横拧先行,则无法达到拧的审美标志。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身韵训练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之基础上,确定了以“腰”为核心,强调中段训练的重要性。在“拧”的元素中,更好地掌握单一横拧元素的方法要领,和简单的复合元素,掌握腰部动律的技能和平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其中,体现中国古典舞身韵“拧、倾、圆、曲”之美最为综合的动作,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其拧、倾、圆、曲的体态特征,沉积着“龙族文化”的意象。中国古典舞中“拧”不仅体现在动作上的形式美,而且还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它的表层外化形式与内涵审美原则相统一,为中国古典舞的体能训练拓宽了前景。由此可见,拧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它,完善它,发展它,使中国古典舞更有光彩,更有生命力。

 “拧”作为动作基本训练元素之一,它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及动势的连接有着密切关系,在具体教学训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和实践告知人们,一个训练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广收博采。必须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这也是形成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国古典舞在吸收戏曲舞蹈里中国式独特的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以腰为轴”的运动力源论、“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起势论以及圆、曲、含腆、缩展、缓急、刚柔、松紧、虚实、开合等的运动辩证法。

 “拧”被视为中国古典舞动作审美规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写照与缩影,在本舞种风格特性的体现上具有相当的效应。当前,面对中国舞蹈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随时代发展对历史进行新阐释的双重挑战,中国古典舞教育事业,教学思想和理论都将继续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这是中国古典舞人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进一步向历史学习,向传统文化学习,向姊妹艺术学习,是中国古典舞人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中,在具有包容性的学术理念中,将肢体动作、风格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创造结合一体,推动和促进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发展。本文从“拧”这一缩影中探究,以求积攒所学所感,身为一名中国古典舞人,承载着一份责任与使命感,坚信在悠久历史文明的支撑下,在古典舞前辈们的指引下,我们会将中国古典舞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拓展阅读:

 古典舞简介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1)兰花掌:大拇指与中指指节微贴,使虎口自然与手掌合拢,形成以中指为主要用力点,带动其余3指指尖上翘的形态。

 (2)兰花指:大拇指与中指松弛地相搭连,形成O状,同时,食指伸出上翘,其余两指松弛地与中指并拢,形成秀丽的指形,是为兰花指。

 (3)拳形:拇指与食指相搭贴,食指与其余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4)按掌:以兰花掌,将手臂放置于胸腹之间的位置,成圆弧形、沉肘,是为按掌。

 (5)托掌:以兰花掌之形,将手臂向上撑直成圆弧形置于额头前上方,是为托掌。防止动作成型时折腕。

 (6)提襟:女以拳形,手臂成圆弧形,置于身体的侧斜前方,其位置大体与身体的胯部持平,是为提襟。

 (7)山膀:以兰花掌形将手臂成圆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为山膀。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脚位

 (1)正步位:双脚并拢,脚尖正对前面,身体微微向前。

 (2)小八字步:在正步位的基础上,脚尖微微分开。

 (3)丁字步:脚步成丁字位站姿,脚尖分别在8点与2点方向,前后跟紧贴后脚窝。

 (4)踏步:后脚脚尖踏步在后,后膝盖靠在前膝盖窝。

 (5)点步:重心在后,前脚点步在后脚斜前方。

 (6)大掖步:前脚弯曲,后脚伸直脚背点地。

 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1)单山膀:(以右手为列,下同从略),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平为止,身体面向两点,头转向八点;

 (2)双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两点上方;

 (3)顺风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位血上方;

 (4)双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两点眼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6)山膀按掌:动作同脱掌,只是最后姿态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分前撩至顺风旗位手心向上,高臂为扬掌位;

 (8)冲掌: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由下向右双晃手一周右胯侧,右手端掌与左手掌掌心相对,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八点下方推出,眼随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臂下崔,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时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崔,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时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拧,手腕略向里转,虎口在身前斜对胯,甩头向八位亮相。

 (10)云手:双手交叉胸前时要保持圆臂,要含胸提气。双手配合的感觉要象在胸前揉抚一个圆球一样,完成云手的过程身体也要在过程中随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随上面的手,后随下面的手,要有浑厚的内涵气质。节奏处理基本上同“云肩转腰”一样,先做连绵不断的慢速,然后在慢中给以“点”的处理,强调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

我是练拳击的,我来帮你解答,首先说拳击转腰转髋的。以前我接触的散打,截拳道都强调这些。还有一些拳击俱乐部都是转腰出拳。但是我告诉你这是错误的,比如直拳你转腰后手转到后面。前手前送的。这个力就像身体一个木板再转动。转动就为了一点向前送的力量。背肌一点没有参与发力。完全是肩和手。正确的应该是出前直拳,不要转腰后手不动。用肩胛骨打开的力量出拳就是背肌打开的力量。因为后手不动。背肌出拳到一定位置就会被牵扯就像急刹车的那种力。都知道急刹车那个冲力吧。这样发力绝对比那个什么拧腰大不知道多少。一个是拧腰结果只是前送的力。一个是全靠背肌展开发力。好与坏自己想下就知道。楼下那个什么抖腰都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东西吧。要知道先进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你四大发明以前是厉害但是和现在航天,核弹怎么可比。

  首先,穿衣服好看的人不是瘦的人,肩宽,腰细,手脚长的人穿衣服最好看,有点肌肉最好,现在虽然韩版修身的服装很风靡,但中国人因地域与气候的问题身材普遍偏瘦偏矮,天生条件上不如外国人

  以你的身高来说,50KG偏瘦,你最好保持现在这个体重,再进行锻炼,否则很难出效果

  首先,增加你日常生活中蛋白质的吸收,少吃些含淀粉的食物,即使你想减肥,没有蛋白质的摄入也很难减下来,尽量少坐,多站多动……

  另外,锻炼以低强度高数量为主,每周3到4次,有氧运动最好保持每天都做(跑步,跳绳,可以拉长腿部肌肉),有一定的几率可以长高,如果你想练大腿肌肉的话,骑车就可以,它只对大腿有压力,骑得多的话大腿会变粗,不想练就不要骑,改跑步就行

  腹肌很难练,重点是看你的毅力,仰卧起坐,要坚持每天都做,前几天可以少做一点,但不可少于100,之后可以慢慢往上加,(我上学的时候每天做240个,头两个月,腹肌出了四块,之后不管怎么练下四块都不出了,后来才知道,平行面的仰卧起坐只练上四块腹肌)

  练肩膀是比较苦的,因为肩宽是骨骼的问题,骨骼没法变,所以你只能通过锻炼把肩膀肌肉练厚,而想要把肩练宽关联的肌肉群太多,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大圆肌小圆肌,菱形肌等等,练这些肌肉基本上都是大重量的,引体向上,划船,哑铃提举等等,我也可以告诉你一个轻松一点但耗时较久的方法,你拿两个轻点的哑铃(我用的哑铃是20斤的,所以我一般都是拿两瓶矿泉水练),还记得广播体操的扩胸运动吗,就照那个练,当然你不能只做4组,也不能一组只做4个,看你的情况自己把握,但不能少于20个,6组用这个方法练,一个月后,你的肩膀和三头之间应该就能看到线条

1、捏拿肩井

以大拇指顶住肩井穴(位于肩背处,肩外侧端与脊柱连水平线的中点),其他四指轻扶于肩前,与大拇指相对用力,提拿起整个肩部肌肉,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注意整个手掌始终与肩部接触,用力适中,将整个肌肉尽数提起。此动作可以放松颈肩部肌肉,对缓解疲劳有很好的效果。用轻柔的力量做还可以治疗失眠的症状。

2、按揉腰背

用手掌掌根或拳面放在患者后背脊柱两侧肌肉上(先从左侧肌肉做起,再做右侧肌肉),做轻快的、柔和的回旋运动,注意手要按住肌肉施加一定压力,不要在皮肤上摩擦。在一固定点按揉数十秒后将手向下移一手掌宽,再重复此操作,直至按揉到臀部以上。

3、提捏夹脊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相对,将脊柱旁边的一条形肌肉用力提起,边移边提,边提边拿。先自上而下(从颈部以下做到臀部以上),再自下而上(从臀部以上做到颈部以下)操作。上下反复操作两遍。操作中注意对称提捏,不宜用力抓拧。

4、点按背俞

将双手拇指指端放在大椎穴左右各旁开一横指的地方,用一定的力量点按并持续数秒钟,下移一厘米左右的距离再点按,如此操作直至臀部以上。如遇到疼痛敏感的部位可以适当加长按压时间,疼痛点提示可能身体有某些不适,通过点按可以部分缓解这些不适。

5、摩擦大椎

用手掌放在大椎穴上(患者低头时颈椎与胸椎之间最突起的脊椎下方的凹陷)反复摩擦(可左右手交替进行)20-30次。此操作可以消除颈肩部肌肉疲劳,疏风散寒,预防感冒。

6、推按脊背

将双手掌根放在脊柱两旁,掌根朝内,指尖朝外,同时用力向外推按。从颈肩部开始,推至肩关节再回到脊柱两侧,在刚才出发点向下一点的位置开始重复上述操作。从背部一直操作到腰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38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