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简介

阳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督脉的腰阳关·阳关 41 腰阳关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腰阳关穴的定位 46 腰阳关穴的取法 47 腰阳关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腰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腰阳关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腰阳关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腰阳关穴研究进展 4131 镇痛作用 5 胆经的膝阳关·阳关 51 膝阳关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膝阳关穴的定位 56 膝阳关穴的取法 57 膝阳关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膝阳关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膝阳关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513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6 膈关的别名·阳关 61 膈关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所属部位 65 膈关穴的定位 66 膈关穴的取法 67 膈关穴穴位解剖 671 层次解剖 672 穴区神经、血管 68 膈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69 膈关穴主治病证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 6102 灸法 611 膈关穴的配伍 612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关 1 拼音

yáng guān

2 英文参考

Xīyángguān GB33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āoyángguān GV3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关:1督脉的腰阳关;2胆经的膝阳关。

4 督脉的腰阳关·阳关

阳关为经穴名[1][2]。在腰部者称腰阳关,属督脉[2][1]。阳关是腰阳关的原名[3][3]。

穴位 腰阳关 汉语拼音 Yaoyangguan 罗马拼音 Yao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Lumbar Sunny 各

号 中国 GV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3 富耶氏 IVG3 德国 LG3 英国 Gv3 美国 Go3

腰阳关为经穴名(Yāoyángguān GV3)[3][4]。原名阳关[3][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近称腰阳关[3]。别名脊阳关,背阳关[3]。属督脉[3][4]。腰即腰部,阳为阴之对,关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腰阳关[4]。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41 腰阳关穴的别名

阳关(《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背阳关(《针灸大全》),脊阳关(《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十六椎下有阳关。

43 穴名解

腰即腰部,阳为阴之对,关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腰阳关[4]。

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门户要会之处。本穴是督脉经气出入之所,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本穴与大肠俞之间有横络相连,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为腰尻之分的大关节,穴在关元俞上方,相当腹部关元穴上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此穴属督脉,为元阴元阳之会所,故名阳关,以别于膝之阳关。[5]

44 所属部位

腰椎[6]

45 腰阳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腰阳关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7]。

腰阳关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俯卧取穴[4]。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约与髂嵴相平处[3]。

腰阳关穴在督脉的位置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46 腰阳关穴的取法

腰阳关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俯卧取穴[4]。

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髂脊相平。

当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处取穴[8]。

47 腰阳关穴穴位解剖

腰阳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4]。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9]。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9]。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3]。

48 腰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腰阳关有祛寒湿、强腰膝等作用[4]。

腰阳关具有祛寒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

督脉贯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诸阳经与其会合,足三阳经皆循行于下肢,腰阳关又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骶痛、下肢痿痹[10]。

督脉起于胞中,贯脊属肾,肾藏精,主生殖,腰阳关又邻近命门,故可调补肾气,治疗妇科及男性病[10]。

腰阳关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是大肠俞,故可治疗大肠病[10]。

腰阳关位于腰部,能利腰膝、祛风湿,多与委中、肾俞、大肠俞配伍治疗腰痛[10]。

腰阳关有调肾气、利腰膝、祛寒湿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中医认为大肠有燥粪,甚则症现头昏,有如癫狂状者,名曰脏躁。即大肠邪热由大肠俞横传阳关,循督上脑也。不然,大肠为贮粪之器,与脑何关?在治疗上刺此穴可愈此症,是明证也。[5]

49 腰阳关穴主治病证

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及慢性肠炎等[4]。

腰阳关穴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9]。

腰阳关穴主治腰骶疼痛,破伤风,下肢痿痹,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等;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8]。

腰阳关穴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下肢麻痹等[3]。

腰阳关穴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4][3]。

向上微斜刺06~1寸[9]。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两下肢放散[8]。

4102 灸法

可灸[4][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411 腰阳关穴的配伍

腰阳关穴多与委中、肾俞、大肠俞配伍治疗腰痛[8]。

腰阳关穴配次髎、中髎、关元、中极、曲骨治疗膀胱麻痹[4]。

腰阳关配命门、悬枢、有行气通经、温阳散寒的作用,主治多发性神经炎。

腰阳关配肾俞、次髎、委中,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

腰阳关配关元、次髎、三阴交,治阳痿、遗精、月经病、带下[8]。

腰阳关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有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软无力。

腰阳关穴配肾俞、环跳、委中、足三里治坐骨神经痛[4]。

腰阳关配肾俞、环跳、次髎、委中,治腰腿痛、下肢痿痹[8]。

412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膝外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循经考穴编》:主劳损腰胯痛,遗精,白浊,妇人月病,带下。

《针灸聚英》:十六椎节下间,坐取之。

413 腰阳关穴研究进展 4131 镇痛作用

大多数研究认为,针刺腰阳关有很好的镇痛作用,用来治疗坐骨神经痛及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疗效[8]。

现代研究证实,电针腰阳关所产生的镇痛作用,以神经生化观察,主要是通过激发下行抑制,对痛觉冲动在脊髓内的传递进行控制和影响[5]。

据报道,针刺腰阳关对于急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可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因而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5]。

5 胆经的膝阳关·阳关

阳关为经穴名[1][2]。在膝部者称膝阳关,属足少阳胆经[2][1]。

穴位 膝阳关 汉语拼音 Xiyangguan 罗马拼音 Hsi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Knee Yang Pass 各

号 中国 GB33 日本 3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3 富耶氏 德国 G33 英国 G33 美国 GB33

膝阳关为经穴名(Xīyángguān GB33)[11][12]。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11]。《备急千金要方》名关阳[11]。《针灸大全》名足阳关[11]。近称膝阳关[11]。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12][11]。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12]。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51 膝阳关穴的别名

寒府(《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张介宾注),足阳关(《针灸大全》),关阳(《备急千金要方》),关陵(《备急千金要方》),阳陵(《针灸大全》)。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

53 穴名解

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12]。

阳,指人体的外侧。关,关键之处。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5]

54 所属部位

膝关节[13]

55 膝阳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膝阳关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7]。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12]。

膝阳关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11]。

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11]。

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6 膝阳关穴的取法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1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侧卧位,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14]。

57 膝阳关穴穴位解剖

膝阳关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后缘→腓肠肌外侧头前方[12]。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15]。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15]。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11]。

58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膝阳关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12]。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5]。

59 膝阳关穴主治病证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等[12]。

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15]。

膝阳关穴主治经脉病: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现代又多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2]。

膝阳关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11]。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1寸[11]。

直刺08~1寸[15]。

直刺1~15寸[12][14],局部有胀重感[14]。

5102 灸法

可灸[12][14]。

艾条灸5~10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1 膝阳关穴的配伍

膝阳关配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14]。

膝阳关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配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急[14]。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膝阳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备急千金要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513 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513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令其膝关节屈曲。取膝阳关,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寸长毫针迅速针人皮下,由浅入深直刺约1寸。得气后,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大幅度捻针3~5次,继而施行紧按慢提手法,待患者针刺部位上下出现热感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时单侧肘痛,取刺同侧穴;双侧肘痛,取刺双侧穴。在留针期间,让患者患肢适当地配合上举,用力握拳,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及揉按痛点,以助提高和观察疗效。共治疗120例,显效9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1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6 膈关的别名·阳关

阳关为经穴别名,即膈关[16]。见《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膈关 汉语拼音 Geguan 罗马拼音 Kekuan 美国英译名 Diaphragm Pass 各

号 中国 BL46 日本 46 法

国 莫兰特氏 V41 富耶氏 V41 德国 B41 英国 B41 美国 BI46

膈关为经穴名(Géguān BL46)[1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7]。膈即横膈,关即关隘,此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横膈之气出入的关隘,故名膈关[17]。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呕吐,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呃逆,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胃出血,脊背疼痛,肠炎等。

61 膈关的别名

阳关(《备急千金要方》)。

6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关主之。

63 穴名解

膈即横膈,关即关隘,此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横膈之气出入的关隘,故名膈关[17]。

膈,指膈肌。关,指机窍、关键之处,又指关口、关格。本穴内应膈肌,与膈俞平行,为胸腹交关之隔界,实为膈俞之附属,而与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关矣,如胸膈之关口且可开通关格也,因以为名。[5]

64 所属部位

背部[18]

65 膈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膈关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7][19]。

膈关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7]。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9]。

膈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66 膈关穴的取法

膈关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7]。

俯卧位,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20]。

67 膈关穴穴位解剖

膈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参看膈俞等穴)

6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7]。

6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21]。

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通过[19]。

68 膈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有利胸膈、降胃气的作用。[17]

膈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

膈关穴内应膈肌,与膈俞平,有宽胸利膈、和胃降逆、镇逆上呃之功,故能治呕逆格。按膈肌升降动力,根于下焦水火,水火交而助元气,元气为人身动力之源,故以促动膈肌升降,治症同于膈俞。[5]

69 膈关穴主治病证

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呕吐,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呃逆,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胃出血,脊背疼痛,肠炎等。

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等[17]。

膈关穴主治呕吐、嗳气、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21]。

膈关穴主治呕吐,嗳气,呃逆;胸闷;脊背强痛[20]。

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或出血等[17]。

膈关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脊背疼痛;以及肋间神经痛等[19]。

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

斜刺03~05寸[19]。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7]。

斜刺05~08寸[20][21],局部有酸胀感[20]。

注意:膈关穴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20]。

6102 灸法

可灸[17][20][2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9]。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11 膈关穴的配伍

膈关配天突,内关,有理气降逆止吐的作用,主治呕吐,嗳气,膈肌痉挛。

膈关配足三里、公孙,有健脾消积,和胃理气的作用,主治饮食不下,胃痛,肠炎。

膈关配大椎、膈俞、脾俞,治血病[20]。

膈关配膈俞、足三里、血海,治皮肤病[20]。

膈关配大椎、肩井、天宗、肩髂,治肩背麻木疼痛[20]。

6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关主之。

《外台秘要》:膈关……食不下,呕吐多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胸中噎闷。

任何年龄阶段都可出现临床症状,常在20~40岁,婴儿期患者是这类疾病中最严重的一型。该病进展缓慢,许多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保持相对稳定。面肌受累致闭目不合,撅嘴不能,蹙眉皱额困难,嘴唇增厚等。面肌主要累及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常为非对称性,患者出现奇怪的扭曲笑容,口角处出现凹陷,无法撅嘴,面部表情抑郁、平淡。当要求患者吹口哨时嘴唇常特征性地呈横向或水平位。患者不能完全闭紧眼睛,眼睑很容易睁开。

肩胛带肌群受累表现为上臂抬举困难,翼状肩胛明显。受累的肩胛带肌肉包括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静止时,患者表现为斜肩姿势、肩膀前转和肩胛骨上升,前臂上移或外展时肩胛骨常常向前外向转动。患者常常表现活动障碍,尤其是那些需应用肩胛肌肉的活动。约有1/3的患者无症状,仅能依据体格检查进行诊断。腹壁肌肉在疾病早期即可受累。典型的表现是腹壁下部肌肉严重受累,引起腹部突出。90%的患者可出现 Beevors征(患者在仰卧时屈曲颈部脐部可向上,偶尔也会向下移动)。

本病进展缓慢,可数年静止发展。大腿远端前群肌常常受累最早最严重。典型的主诉包括行走时足部拖地,或明显的足下垂导致频繁的摔倒或者步态不稳。少数情况下,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骨盆肢带肌无力,从而影响髋部屈肌和外展肌,造成早期相对较重的步态不稳。

肩关节可以完成七种动作:屈、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环转。

(一)屈:从肩关节冠状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屈肩关节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和肱二头肌短头。前屈的运动范围约70°。

(二)伸:从肩关节冠状轴后方跨过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阔肌、三角肌后部纤维和肱三头肌长头。后伸时,由于受到关节囊前臂及肱骨头与喙突相接触的限制,故运动范围小于屈的范围,约为60°。

(三)内收:从贯肱骨头的矢状轴下方跨过的肌肉能使肩关节内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内收时,由于肱骨头滑向关节窝的上方而受到躯干的阻碍,其运动范围很小,约为20°。

(四)外展:从矢状轴上方跨过的肌肉,可使肩关节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当肩关节旋外时,肱二头肌长头也参与外展。肩关节外展时肱骨头滑向关节窝的下方,所以运动范围较大,约90°。

(五)旋内:沿贯穿于肱骨头中心与肱骨小头中心之间的垂直轴,上臂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凡由内(起点)向外(止点)从垂直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旋内作用。旋内的肌肉有背阔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纤维。旋内时,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向后滑动,肱骨大结节和肱骨体向前方转动。

(六)旋外:从垂直轴后方跨过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冈下肌和小圆肌。旋外时,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向前滑动,肱骨大结节和肱骨体向后方转动。当上肢垂直时,旋转运动的范围最大,可达120°。

(七)环转:三角肌(三个束)、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大圆肌、小圆肌。

扩展资料:

肩关节损伤的预防

1、抑制:应使用抑制技术(自主筋膜放松技术)来减少肩关节周围的过度活跃肌肉的潜在触发点的张力和影响。

2、拉伸:在确定的过度活跃肌肉上进行至少30秒的静态拉伸,以帮助促进最佳的关节ROM和肌肉延展性。

3、激活:使用孤立的力量训练来促进肩胛骨肌肉的退化。进行这些练习时的听觉和触觉反馈也可以帮助开发适当的动力学链定位和控制神经肌肉激活。

4、整合:最后,通过结合整个动力链的活动来进行练习。在这些练习期间,应该指导会员保持肩胛骨回缩,凹陷和后倾,同时通过将肩胛骨保持在肋骨表面上来限制翼状肩胛骨的形成。

—肩关节

高低肩、肩和骨盆的倾斜长期不对称姿势,下肢不等长,肌肉凸侧组织紧张,凹侧组织薄弱被牵拉。

测量方法:令被测者直立,测量者将重锤的端线至于被测者枕骨粗隆中线点,或置于第7颈椎棘突中心点上,待垂线稳定与两腿间夹缝时,测量脊柱每一侧凸区偏离垂线的最远点,到垂线的水平距离。

(1)侧凸:即部分脊椎棘突偏离身体中线撑基础侧弯有左侧凸 右侧凸及“S”型弯,“C”型弯,

(2)后凸:指胸段脊柱后凸,超过生理曲线范围者

(3)鞍背:是指局部某椎体被破坏,椎体突然向后凸起。

(4)圆背:是指整个脊柱向弓一样向后凸起

(5)畸胸:分两种,一种是胸骨向外突起,另一种是胸骨向内凹陷

(6)旋转型(扭曲性):是因为腰椎横突一面高一面低或胸骨扭曲形成的,这种弯曲时最复杂最难治你去专业的地方做一个专业的检查,有专业的数据,专业的治疗,北京张德宏脊柱侧弯矫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6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