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的解剖结构看,手分骨和肌肉两部分。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腕骨8块,都是小短骨,排成两列;掌骨5块、指骨14块形成近30个关节,大约40块掌管着手指、手腕屈伸各项功能的肌肉,其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再加上上肢关节的参与,构成了人体最复杂的区间,这个区间的每一个关节都有它的有效功能。
手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主要器官,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研究表明,经常训练婴儿的手指动作,可以加速大脑的发展。手和手指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手的关节、肌肉、韧带、皮肤的触觉为大脑提供丰富内源性信息,能把大脑中的某些创造性区域激发起来,使大脑的神经树突的连接更加复杂而合理,从而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用标准姿势,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处于不同的位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仍应依人体的标准姿势进行描述。
人体方位术语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
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ulnar代替内侧,用桡侧radial代替外侧。下肢小腿部有径、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故又可用胫侧tibial和排侧fibular称之。
内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
初学者必须准确掌握这项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交流而避免误解。
常用的方位术语 :
1、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代替上;用尾侧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2、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3、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
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代替内侧,用桡侧代替外侧。
4、内和外: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在腔里者为内,在腔外者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5、浅和深: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人体的轴和面
(一)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
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
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
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
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
(二)面: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
典型的切面有:矢状面,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做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或额状面,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相垂直;
水平面或横切面 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
需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叫纵切面而与长轴垂直的切面叫横切面
关节的屈与伸
在解剖学位置来讲,把肢体在矢状面向前运动的动作叫做屈,矢状面向后运动的动作叫做伸
如,向前抬手臂是肩关节的屈,从解剖位在矢状面向后运动叫做肩关节的伸
但是,以骨盆为界,在矢状面向后的动作叫做屈,向前叫做伸,
如,我们往下坐的时候,骨盆和膝盖都做了屈的动作,我们把小腿向后抬,我们的膝关节做了一个屈的动作,在回到解剖位的过程中,膝关节做了一个伸的动作
当然了,肌肉动作功能还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比如
颈部的屈伸,旋转,肩关节的旋转,外展,内收,内旋,侧旋,脊柱的屈伸髋关节的内收外展等等等
断红穴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之上都穴位取穴。(大都穴:即八邪穴其中之一,位于手背部、五个手指间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元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著名医家张介宾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输、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治五脏疾也”,此四关代表的是身体部位。
《针灸大全》中注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这是 历史 上第一次将四关具体定位为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两穴位的组合。
四关穴理论研究
四关这个“关”字,其代表是门户,是关卡,是一个通行的要冲。
四关穴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是经络气血运行的根本部位。关首先是气之关,是气之门户。而四者,指的是人体的四肢。四肢居于人体的四个侧位: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上者,头顶天,上焦心肺,通天气;下者,中下焦,通地气;左者,肝胆少阳左升,右者,肺胃大肠阳明右降。
从经络配属来看,合谷出于手阳明大肠经,阳明属金,此穴为阳明燥金,以降为顺。合谷位于上肢的末端,上举及天,居于天位,本穴又处于阳经。其所禀者,天气之降也,从天气而下降于地。
太冲处于足厥阴肝经,属厥阴,其所属肝经属木,即此穴为厥阴风木,以升为顺。太冲位于下肢的末端,下踏于地,居于地位,本穴又处于阴经。其所禀者,地之气也,从地气而上升于天。
合谷、太冲配伍,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平肝熄风、祛风止痛之功效,其主治之广,功效之显著是显而易见的。
主治
1、 各种痛症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穴位;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且肺主气而肝藏血,因此二穴一个可调气,一个可调血。针刺合谷太冲二穴可气血双调,治疗各种痛症。
四关穴即可补气又可补血,从而可鼓舞营卫之气循行不息,使风寒湿邪没有可稽留之处,为痹证初期必选之穴。
2、 各种精神疾患
四关可以潜阳于阴,提阴于阳,使阴阳平衡。用于治疗失眠、郁证等。
取四关当在取他穴之前。也就是说,先把上下左右的气机调畅,再思其他治疗思路。
开四关不必先针合谷,后针太冲,甚至于可以先下后上,或者先左合谷,再后太冲。
穴位介绍
合谷 ( Hégǔ LI4)
合谷穴,又名“虎口”、“合谷”,首载于《灵枢·本输》,日:“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因食指和拇指二指并拢后,当虎口处有一隆起的肌肉,形如突起的山峰,故取其意,形意相结为合,故取名为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原气通行三焦驻留肠腑之处,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提到“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阳经的原穴,多用于治疗本经病症,鲜有用于治疗本腑病症。
主治
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手阳明经的经脉循行经过口、齿以及鼻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选用合谷穴可以用于治疗口齿和鼻部疾病。
面口合谷收”最早出自于《乾坤生意》,在《玉龙歌》中被精确描述为“头目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
合谷穴不但是治疗头风头痛之要穴,也是效穴;
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治疗面瘫的效果要优于局部取穴治疗或者对照组;
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
阳明经多气多血,此穴是阳明经之原穴,是调理人体气机之大穴,通过调气,以达理血活血,通经止痛之效,故可用于治疗妇产科各种气血不和之疾患。
保健作用:合谷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可激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性系统,西医有用于促醒的研究,而合谷对穴位刺激反应比较敏感,经常按压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一定的调理功能。
太冲穴( Tàichōng LR3)
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阴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太,大的意思;冲,重要部位、要冲的意思。穴在脉气盛大之处,故名太冲。 别名大冲。
位置: 足背侧,当第1 跖骨 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 横纹 向足背上推, 感觉 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
归经: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
局部解剖: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解剖在拇长伸肌腱与指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腱外侧。浅层布有足背经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功效: 熄风宁神,调经理血,疏调下焦,清肝泻火,理气化湿 。
主治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原为原穴,善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角歪斜等头面五官病证,也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其疗效同样显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内科疾病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取太冲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可调畅气机,调和气血,使肝气疏泄条达,阴阳平衡。广泛应用于神志病、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消化系统等内科疾病的治疗。
王侠等针刺太冲穴,并与针刺太冲穴旁开0 5 寸组比较。结果两组降压效果及治疗前后收缩压下降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 0 01) 。
李悦采用针刺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治疗偏头痛3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2、 妇科疾病
肝主疏泄而藏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若肝失疏泄, 则藏血失职; 横逆犯脾, 则脾不统血。故泻太冲以疏肝解郁,补三阴交以培土摄血,即所谓扶土可抑木, 抑木方可扶土是也。
孙远征等采用针刺百会、膻中、关元、三阴交、内关、太冲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与口服安宫黄体酮4mg 对照,结果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1)大鱼际肌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栂内 收肌。
拇短展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其功能除使拇指外展之外,述 有部分纤维止于拇伸肌腱膜,故有协助伸栂作用。在重新拇外展 功能时,移位腱止点应从拇指深头及近节指骨基部桡侧越过指背 固定在尺侧,以保证伸栂力量不致减弱。拇短屈肌浅头为正中神 经支配,而拇内收肌为尺神经支配。此外,由于栂短展肌、栂短 屈肌、拇对掌肌及拇内收肌斜头纤维走行方向与虎口较为垂直, 仅拇内收肌横头和第1骨间背侧肌与虎口方向平行,故虎口扩大 矫形术中,以切断后两部分肌肉的腱止点为主。如剥离肌止点太 多,术后栂内收能力将减弱,且重建的虎口呈深凹的“V”形, 影响外形。
(2)小鱼际肌包括浅层的掌短肌和小指展肌、深层的小指 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均由尺神经支配。掌短肌收缩可使小鱼际 皮肤下凹,并有轻度外展小指作用;小指展肌除外展小指外,还 因部分纤维止于小指指背腱膜,故可协助屈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 系,表现出类似蚓状肌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