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的神经系统

延髓的神经系统,第1张

延髓之内具有与生命活动有关的中枢结构包括: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动物实验中利用损毁和刺激等方法,逐步建立了延髓内存在一个控制心血管活动中枢的概念。利用定位仪电刺激延髓不同部位,发现第Ⅳ脑室头端外侧背部的网状结构的广大区域都可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这区域叫做加压区;刺激延髓尾端内侧腹部网状结构时,出现心搏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此结构叫做减压区。这两个区域之间在功能上有协调关系,并保持着适度的紧张性活动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神经解剖方面,利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荧光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对了解心血管中枢的形态结构、神经核团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丰富资料,结合电生理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进一步阐明了心血管中枢的功能及其结构基础。

心抑制中枢

延髓迷走神经的疑核及其周围的网状结构。

上述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大部埋在脑干网状结构控制肌紧张的易化区或抑制区内,因而有人认为正是这些区域内存在着不同功能的细胞,它们分别控制着血压、呼吸及肌紧张等功能,从而产生一个协调的全身性反应。

在延髓心血管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减压反射(见循环系统)。这一反射对正常血液循环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调整中枢不仅在延髓内,也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分,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中脑、脑桥的中轴网状结构内,都有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它们在解剖上并不处于严格的局限区域,功能上也不是孤立的。延髓因集中了一些心血管反应的神经核群,而且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传出冲动多由延髓集中下传,故被视为心血管调节的基本中枢。

心加速中枢

加压区中控制心脏活动的神经集团,也分布在延髓网状结构内。通过网状脊髓束与上胸段T1~5,6脊髓灰质侧角发生联系,再支配心脏的左心房

有些学者对延髓内存在局限的加压区及心加速中枢表示异议。认为加压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着,即中枢神经系统接受某些刺激发生交感性反应时,其中往往包括心血管反应。提出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加强等反应是普遍性交感反应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最常出现的反应。 加压中枢

一些具有使血压升高功能的神经元,分布在下丘脑(后部)、中脑、脑桥、延髓网状结构近中轴部分。延髓网状结构中属加压区的神经核有巨细胞网状核,外侧网状核。它们通过网状脊髓束下行纤维至脊髓胸1~腰3灰质侧角,发出交感缩血管纤维。静息情况下其节前纤维每秒钟发放1~2次冲动,使小动脉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了外周阻力。加压区的兴奋常引起全身性加压反应。

减压中枢

延髓网状结构中近中线尾部的神经细胞核。延髓的孤束核、旁正中网状核和中缝核均属此区。它们接受窦神经等的传入冲动,再发出第2级纤维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缩血管作用的神经核团,如巨细胞核,使后者处于抑制状态,减少其传出冲动,从而降低小动脉平滑肌紧张性,出现减压效应。在减压反射中并不包括使肌肉内血管舒张的交感胆碱能性舒血管系统的作用,减压反应纯粹是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的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它们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一般认为基本的呼吸中枢在延髓,特别是闩的附近(见呼吸)。

应用微电极技术可记录出延髓内与吸气或呼气同步活动的相对集中成群的吸气和呼气神经元。左右两侧对称存在的呼吸中枢上界,相当于面神经核水平,下界延伸至闩附近的延髓网状结构内。其中吸气中枢靠近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而呼气中枢位于背侧网状结构内;这两组神经元的分布仅在其中枢部位相对集中,大部分则是交错存在,很难从解剖上截然划分。

延髓与呼吸有关的神经元可分为两组:一部分集中在孤束核的腹外侧部,叫做背侧呼吸组。孤束核区是吸气神经元(I)密集的部位(I中又分为Iα和Iβ两类神经元)。呼气神经元(E)只占4~5 %。背侧组的吸气神经元发出轴突在闩前交叉,支配对侧隔肌运动神经元;它是驱动腹侧呼吸组及脊髓膈肌运动神经元的呼吸节律的发源部位。腹侧呼吸组的呼吸神经元在延髓腹外侧都,集中在疑核和后疑核,从闩部前方迷走神经根水平向下延伸至第一颈髓处,呈纵向排列。

疑核中有吸气及呼气两种神经元,轴突走行于同侧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中,支配咽部的辅助呼吸,在闩处交叉,与胸段脊髓肋间外肌运动神经元发生联系,其中又有25 %与膈神经元有侧枝联系。因之延髓呼吸神经元对呼吸肌的支配是对侧性的(见脑桥、呼吸)。

延髓对呼吸的调节除神经途径外,另一条是靠对血液中pH值和CO2 浓度的变化的反应。延髓腹外侧的表浅部位有化学敏感细胞,叫做中枢化学感受器,它们感受化学性刺激(特别是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延髓局部CO2浓度增加或pH值下降时,这些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下降或放电频率增加。它们对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也很敏感。CO2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化学敏感细胞周围的细胞液中的水分结合成碳酸,再离解出氢离子,使脑脊液的氢离子浓度随之升高,从而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细胞,使呼吸增强;把过多的CO2及时排出体外。

食道癌的临床表现

食管癌症状

1.早期症状

(1)吞咽食物梗噎感:早期症状不典型,常有唾液增多,吞咽不适症状,一般能进普食,不影响健康,有时吞咽食物时有停滞感。症状发生常与病人情绪波动有关。

(2)胸骨后疼痛或闷胀不适:约半数病人诉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或闷胀不适,多在吞咽粗糙硬食、热食或具有刺激性食物时疼痛明显,进流质、温食疼痛较轻,咽下食物时疼痛,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也有个别人疼痛较重,呈持续性,病人自觉疼痛部位与食管内病变不一致。

(3)食管内异物感:病人感觉食管内有类似米粒或蔬菜片贴附于食壁,咽不下又吐不出来,与进食无关,即使不做吞咽动作也有异物感觉,异物感的部位与食管病变部位一致。

(4)咽喉干燥:有1/3的病人诉咽喉部干燥发紧,咽下食物不利或轻微疼痛,进干燥或粗糙食物尤为明显。

(5)食物通过缓慢感及滞留感,饮水也有相同感觉。另外,一些病人有背沉、嗳气等症状。半数以上病人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在一年以上,有些达四年以之久,对早期食管癌及早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处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中、晚期症状

(1)吞咽困难:进行性吞咽困难是中、晚期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开始为固体食物不能顺利咽下,或用汤水冲后咽下,继之半流质饮食也同样受阻,最后进流质饮食咽下也有困难。吞咽不利程度与病理类型有密切关系,缩窄型及髓质型较严重。

(2)疼痛:胸痛或背部疼痛是中晚期食管癌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为钝痛、隐痛或烧灼痛、刺痛,可伴沉重感,胸背痛往往是癌瘤外侵引起食管周围炎、纵隔炎,甚至累及邻近器官、神经及椎旁组织所隆@Q裥图八柚市桶橛欣Q裾咛弁锤��<�

(3)吐粘液:食管病变起的食管变引起的食管不全或完全梗阻,使分泌物引流不畅,积于食管狭窄上部,刺激食管逆蠕动后吐出。

(4)颈部、锁骨上肿块:是晚期食管癌常见体征,肿块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多为左侧,也可是双侧。

(5)声音嘶哑:当肿瘤直接侵犯或转移灶压迫喉返神经时出现声带麻痹,导致声音嘶哑,一部分病人可因治疗有效声嘶好转。

(6)出血:癌组织坏死、溃破或侵及大血管引起呕血或黑便,肿瘤侵及主动脉时可引起大出血死亡。

(7)干咳:如压迫气管可出现气急、干咳,如果形成食管瘘则发生进食呛咳。

3.终末期症状

(1)全身广泛转移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呼吸困难、咳嗽、头痛、昏迷等。

(2)肿瘤侵及食管外膜引起食管穿孔,出现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

(3)肿瘤阻塞食管引起完全梗阻、脱水、电解质紊乱、恶病质、全身衰竭。

食管癌体征

食管癌早期可无明显体征。中期可有营养不良、消瘦、至晚期,营养不良加重,消瘦,脱水,全身衰竭呈恶液质。出现肿瘤转移所引起的体征,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肝转移引起黄疸、腹水等。

食管癌并发症

食管癌的并发症多见于晚期患者。

1、呕血、便血;由于肿瘤溃破而引起。

2、因癌转移所引起,如癌细胞侵犯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和声音嘶哑;肿瘤压迫和侵犯气管、支气管引起的气急和刺激性干咳;侵犯膈神经,引起膈肌麻痹;侵犯迷走神经,使心率加速;侵犯臂丛神经,引起臂酸、疼痛、感觉异常;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肝、肺、脑等重要脏器癌转移,可引起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呼吸困难、昏迷等并发症。

3、食管穿孔:晚期食管癌,尤其是溃疡型食管癌,因肿瘤局部侵蚀和严重溃烂而引起穿孔。因穿孔部位和邻近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穿通气管引起食管气管瘘,出现进饮食时呛咳解剖学,尤其在进流质饮食时症状明显;穿入纵膈可引起纵膈炎,发生胸闷、胸痛、咳嗽、发热、心率加快和白细胞升高等;穿入肺引起肺脓疡,出现高热、咳嗽、咯脓痰等;穿通主动脉,引起食管主动脉瘘,可引起大出血而导致死亡。

常规治疗

(一)中医中药治疗:

顾华泰教授四十多年来对食管癌之临床治疗,深受从正、丹溪诸先生治验启发,究其病因,大多内伤七情,外伤气血,邪盛正衰,久积成疾,瘀阻、痰凝、阴结、阳结。

治法先用吐下二法,排出败血、顽痰,使膈间阻痛消失,续用顺养津血,降火散结,补气补血,养阴补胃,调补中气以善其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把临床验案,有代表性的公诸于后。

以“珍香胶囊”作抗癌主药,常服药,消痰散结,解毒化瘀,“珍香胶囊”,一次6~8粒,一日3次,宜温开水或蜜水送服,吞咽困难者,可去掉胶囊外壳,将胶囊中药物调蜜含服,饭后服;临床也可根据辨证施治分别加服中药。服用胶囊后约一小时加服汤剂,中药汤剂最佳服药时间为:上午9:30~10:00钟,下午3:30~4:00钟。

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型:证见时感咽部不适,嗳气不舒,偶有轻度梗噎,胸肋苦闷,两肋串痛,或胸骨后郁闷疼痛,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舒肝理气。

(2)痰瘀互结型:证见吞咽困难,水饮难下,食入易吐,粘涎甚多,胸背固定疼痛,或如锥刺感,可有吐下如赤豆汁。舌苔厚腻或中黄,有瘀点瘀斑,脉多滑数或细涩。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3)热毒伤阴型:证见口干唇燥,咽痛烦躁,梗阻较甚,胸背灼痛,午后低热,或有盗汗,大便于结,或发音嘶哑。舌苔黄,质红少津,脉细弦数。治宜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4)气血两亏型:证见噎隔日重,食水难下,面色、萎黄无华,消瘦无力,大骨枯槁,形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苔薄,脉弦细或沉细。治宜益气养血,佐以祛邪。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症

(1)早期食管癌。

(2)Ⅱ期以前病例,无严重并发症者。

(3)Ⅲ期病例,可考虑术前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下段食管癌呈7厘米长也可考虑手术。

(4)放疗后复发者,病变范围不大,无远处转移,条件允许也应争取手术。

(5)食管高度梗阻者,病人一般情况好,可考虑胸骨后结肠代食管而后给予放疗。

禁忌症

(1)X线食管造影或CT检查侵及邻近重要器官者。

(2)已有远处转移者。

(3)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4)恶病质。

影响手术切除的因素

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决定于病变是否蔓延至食管以外的组织,0期和Ⅰ期切除率100%;Ⅱ期切除率95%以上;Ⅲ期80%;Ⅳ期约50%。一般下段切除率高,中、上段切除率较低,术前坚持服用中药“珍香胶囊”可增加患者抗病能力,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

食管癌的切除长度,一般距肿瘤上、下缘各5厘米以上,包括食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肿大淋巴结也要进行清扫。

2.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食管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较宽,除了食管穿孔形成食管瘘,远处转移,明显恶液质,严重的心、肺、肝等疾病外,均可行放射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为首的五家医院,进行二期临床治疗食管癌试验,共同验证了中药“珍香胶囊”临床疗效:单纯珍香胶囊组及珍香胶囊+放疗组,病人放疗后的生活质量较单纯放疗组均有明显提高。

适应证:

(1)病人一般情况在中等以上;

(2)病变长度不超过8cm为宜;

(3)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无声带麻痹,无远处转移;

(4)可进半流食或普食;

(5)无穿孔前征象,无显著胸背痛;

(6)应有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特别是表浅型食管癌。

注:食管癌穿孔前征象:①尖刺突出:病变处尖刺状突出,小者如毛刺,大者如楔形;②龛影形成:为一较大溃疡;③憩室样变:形成与一般食管憩室相似,多发生在放疗后;④扭曲成角:食管壁失去正常走行,似长骨骨折后错位一样;⑤纵隔炎:纵隔阴影加宽,病人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胸背痛。穿孔后预后很差,大部病人于数月内死亡。

照射剂量及时间:通常照射肿瘤量为60Gy~70Gy/6~7周。

外照射的反应

(1)食管反应:照射肿瘤量达10~20Gy/1~2周时,食管粘膜水肿,可以加重咽下困难,一般可不作处理,照射量达30~40Gy/3~4周后,可产生咽下痛及胸骨后痛,宜对症处理。

(2)气管反应:咳嗽,多为干咳,痰少。

合并症

(1)出血:发生率约为1%。应在选择病人时,对那些有明显溃疡,尤其是有毛刺状突出的较深溃疡者,应特别谨慎,减少每次照射剂量,延长总治疗时间,在放疗过程中,应经常X线钡餐观察。

(2)穿孔:发生率约为3%,可穿入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或穿入纵隔,造成纵隔炎症。

(3)放射性脊髓病:放射性脊髓病是头、颈、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潜伏期多在照射后1~2年。

3.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药物虽较多,但确有疗效者较少,国产博来霉素效果尚可。合并用药时,应先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博来霉素、5一氟脲嘧啶等)。因食管癌细胞周期较长且临床化疗效果距根治相差甚远;故应适当延长疗程,并要多疗程治疗,不可过早停药以免反复。常用药有顺铂、平阳霉素等,虽然其有效率在50%左右,但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同时服用中药“珍香胶囊”,不但能增强化疗效果,还能降低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脱发、胸中疼痛、便秘等症状,具有一定止痛作用。临床研究证明中药“珍香胶囊”对化疗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免疫器官萎缩、体重减轻等毒副作用有明显对抗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

经验与体会

一:如何防止肿瘤的转移

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是转移,转移是大多数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防止癌细胞转移方面,现代西医束手无策,而中医药在预防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用中药“珍香胶囊”来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廓清能力,提高NK细胞的杀伤作用,促使其他静止细胞分裂,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和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使其失去转移的能力及崩解。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食管癌的远期疗效

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属于肿瘤的局部治疗,对扩散全身的肿瘤细胞几乎没有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某些患者在没有进行有效的全身治疗时,其局部治疗往往易促使肿瘤的转移。化疗和免疫治疗属全身治疗,对肿瘤中心部分供血不足的乏氧细胞又无能为力。对多次化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来讲化疗已完全失去了治疗意义。因此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通过我们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可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中药“珍香胶囊”通过增敏减毒,抑癌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肿瘤转移、复发,麝香(麝香辛香芳烈,开关利窍,无处不到,行气活血,散结定痛)、冰片对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癌性疼痛(常见胸背痛)具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中药“珍香胶囊”已被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而且剂型方便,为提高远期疗效打下了基础。因此“珍香胶囊”加其它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食管癌的最佳方法。

http://wwwguhuataicom/azfl4-1htm

-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支配冈上肌,主干继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腋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节及附近结构。

9肩胛动脉网:在冈上窝、冈下窝和肩胛下窝,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与来自腋动脉肩胛下动脉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叫做肩胛动脉网,动脉网的存在有助于腋动脉损伤或结扎时(在腋动脉第一、二段)侧副循环的建立。

早期食道癌的病理形态可分为隐伏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其中以斑块型最常见,占早期食道癌的1/2左右。

早期食道癌的症状有:

(1)咽下梗噎感。最常见,可自行消失或复发,不影响进食,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刺激性食物最为显著,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疼痛可被解痛剂暂时缓解。

(3)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 毕消失,症状发生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5)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背痛和嗳气等症状。这些早期症状不具特异性,很多其他的食管病均或发生类似症状,但应重视这些症状,及时检查。目前首选内镜检查最为简便可靠,痛苦也少,内镜下对可疑病灶作活检,对确诊十分重要。

食管癌症状

1.早期症状

(1)吞咽食物梗噎感:早期症状不典型,常有唾液增多,吞咽不适症状,一般能进普食,不影响健康,有时吞咽食物时有停滞感。症状发生常与病人情绪波动有关。

(2)胸骨后疼痛或闷胀不适:约半数病人诉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或闷胀不适,多在吞咽粗糙硬食、热食或具有刺激性食物时疼痛明显,进流质、温食疼痛较轻,咽下食物时疼痛,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也有个别人疼痛较重,呈持续性,病人自觉疼痛部位与食管内病变不一致。

(3)食管内异物感:病人感觉食管内有类似米粒或蔬菜片贴附于食壁,咽不下又吐不出来,与进食无关,即使不做吞咽动作也有异物感觉,异物感的部位与食管病变部位一致。

(4)咽喉干燥:有1/3的病人诉咽喉部干燥发紧,咽下食物不利或轻微疼痛,进干燥或粗糙食物尤为明显。

(5)食物通过缓慢感及滞留感,饮水也有相同感觉。另外,一些病人有背沉、嗳气等症状。半数以上病人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在一年以上,有些达四年以之久,对早期食管癌及早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处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中、晚期症状

(1)吞咽困难:进行性吞咽困难是中、晚期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开始为固体食物不能顺利咽下,或用汤水冲后咽下,继之半流质饮食也同样受阻,最后进流质饮食咽下也有困难。吞咽不利程度与病理类型有密切关系,缩窄型及髓质型较严重。

(2)疼痛:胸痛或背部疼痛是中晚期食管癌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为钝痛、隐痛或烧灼痛、刺痛,可伴沉重感,胸背痛往往是癌瘤外侵引起食管周围炎、纵隔炎,甚至累及邻近器官、神经及椎旁组织所致。溃疡型及髓质型伴有溃疡者疼痛更为常见。

(3)吐粘液:食管病变起的食管变引起的食管不全或完全梗阻,使分泌物引流不畅,积于食管狭窄上部,刺激食管逆蠕动后吐出。

(4)颈部、锁骨上肿块:是晚期食管癌常见体征,肿块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多为左侧,也可是双侧。

(5)声音嘶哑:当肿瘤直接侵犯或转移灶压迫喉返神经时出现声带麻痹,导致声音嘶哑,一部分病人可因治疗有效声嘶好转。

(6)出血:癌组织坏死、溃破或侵及大血管引起呕血或黑便,肿瘤侵及主动脉时可引起大出血死亡。

(7)干咳:如压迫气管可出现气急、干咳,如果形成食管瘘则发生进食呛咳。

3.终末期症状

(1)全身广泛转移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呼吸困难、咳嗽、头痛、昏迷等。

(2)肿瘤侵及食管外膜引起食管穿孔,出现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

(3)肿瘤阻塞食管引起完全梗阻、脱水、电解质紊乱、恶病质、全身衰竭。

食管癌体征

食管癌早期可无明显体征。中期可有营养不良、消瘦、至晚期,营养不良加重,消瘦,脱水,全身衰竭呈恶液质。出现肿瘤转移所引起的体征,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肝转移引起黄疸、腹水等。

食管癌并发症

食管癌的并发症多见于晚期患者。

1、呕血、便血;由于肿瘤溃破而引起。

2、因癌转移所引起,如癌细胞侵犯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和声音嘶哑;肿瘤压迫和侵犯气管、支气管引起的气急和刺激性干咳;侵犯膈神经,引起膈肌麻痹;侵犯迷走神经,使心率加速;侵犯臂丛神经,引起臂酸、疼痛、感觉异常;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肝、肺、脑等重要脏器癌转移,可引起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呼吸困难、昏迷等并发症。

3、食管穿孔:晚期食管癌,尤其是溃疡型食管癌,因肿瘤局部侵蚀和严重溃烂而引起穿孔。因穿孔部位和邻近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穿通气管引起食管气管瘘,出现进饮食时呛咳解剖学,尤其在进流质饮食时症状明显;穿入纵膈可引起纵膈炎,发生胸闷、胸痛、咳嗽、发热、心率加快和白细胞升高等;穿入肺引起肺脓疡,出现高热、咳嗽、咯脓痰等;穿通主动脉,引起食管主动脉瘘,可引起大出血而导致死亡。

常规治疗

(一)中医中药治疗:

顾华泰教授四十多年来对食管癌之临床治疗,深受从正、丹溪诸先生治验启发,究其病因,大多内伤七情,外伤气血,邪盛正衰,久积成疾,瘀阻、痰凝、阴结、阳结。

治法先用吐下二法,排出败血、顽痰,使膈间阻痛消失,续用顺养津血,降火散结,补气补血,养阴补胃,调补中气以善其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把临床验案,有代表性的公诸于后。

以“珍香胶囊”作抗癌主药,常服药,消痰散结,解毒化瘀,“珍香胶囊”,一次6~8粒,一日3次,宜温开水或蜜水送服,吞咽困难者,可去掉胶囊外壳,将胶囊中药物调蜜含服,饭后服;临床也可根据辨证施治分别加服中药。服用胶囊后约一小时加服汤剂,中药汤剂最佳服药时间为:上午9:30~10:00钟,下午3:30~4:00钟。

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型:证见时感咽部不适,嗳气不舒,偶有轻度梗噎,胸肋苦闷,两肋串痛,或胸骨后郁闷疼痛,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舒肝理气。

(2)痰瘀互结型:证见吞咽困难,水饮难下,食入易吐,粘涎甚多,胸背固定疼痛,或如锥刺感,可有吐下如赤豆汁。舌苔厚腻或中黄,有瘀点瘀斑,脉多滑数或细涩。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3)热毒伤阴型:证见口干唇燥,咽痛烦躁,梗阻较甚,胸背灼痛,午后低热,或有盗汗,大便于结,或发音嘶哑。舌苔黄,质红少津,脉细弦数。治宜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4)气血两亏型:证见噎隔日重,食水难下,面色、萎黄无华,消瘦无力,大骨枯槁,形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苔薄,脉弦细或沉细。治宜益气养血,佐以祛邪。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症

(1)早期食管癌。

(2)Ⅱ期以前病例,无严重并发症者。

(3)Ⅲ期病例,可考虑术前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下段食管癌呈7厘米长也可考虑手术。

(4)放疗后复发者,病变范围不大,无远处转移,条件允许也应争取手术。

(5)食管高度梗阻者,病人一般情况好,可考虑胸骨后结肠代食管而后给予放疗。

禁忌症

(1)X线食管造影或CT检查侵及邻近重要器官者。

(2)已有远处转移者。

(3)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4)恶病质。

影响手术切除的因素

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决定于病变是否蔓延至食管以外的组织,0期和Ⅰ期切除率100%;Ⅱ期切除率95%以上;Ⅲ期80%;Ⅳ期约50%。一般下段切除率高,中、上段切除率较低,术前坚持服用中药“珍香胶囊”可增加患者抗病能力,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

食管癌的切除长度,一般距肿瘤上、下缘各5厘米以上,包括食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肿大淋巴结也要进行清扫。

2.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食管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较宽,除了食管穿孔形成食管瘘,远处转移,明显恶液质,严重的心、肺、肝等疾病外,均可行放射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为首的五家医院,进行二期临床治疗食管癌试验,共同验证了中药“珍香胶囊”临床疗效:单纯珍香胶囊组及珍香胶囊+放疗组,病人放疗后的生活质量较单纯放疗组均有明显提高。

适应证:

(1)病人一般情况在中等以上;

(2)病变长度不超过8cm为宜;

(3)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无声带麻痹,无远处转移;

(4)可进半流食或普食;

(5)无穿孔前征象,无显著胸背痛;

(6)应有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特别是表浅型食管癌。

注:食管癌穿孔前征象:①尖刺突出:病变处尖刺状突出,小者如毛刺,大者如楔形;②龛影形成:为一较大溃疡;③憩室样变:形成与一般食管憩室相似,多发生在放疗后;④扭曲成角:食管壁失去正常走行,似长骨骨折后错位一样;⑤纵隔炎:纵隔阴影加宽,病人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胸背痛。穿孔后预后很差,大部病人于数月内死亡。

照射剂量及时间:通常照射肿瘤量为60Gy~70Gy/6~7周。

外照射的反应

(1)食管反应:照射肿瘤量达10~20Gy/1~2周时,食管粘膜水肿,可以加重咽下困难,一般可不作处理,照射量达30~40Gy/3~4周后,可产生咽下痛及胸骨后痛,宜对症处理。

(2)气管反应:咳嗽,多为干咳,痰少。

合并症

(1)出血:发生率约为1%。应在选择病人时,对那些有明显溃疡,尤其是有毛刺状突出的较深溃疡者,应特别谨慎,减少每次照射剂量,延长总治疗时间,在放疗过程中,应经常X线钡餐观察。

(2)穿孔:发生率约为3%,可穿入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或穿入纵隔,造成纵隔炎症。

(3)放射性脊髓病:放射性脊髓病是头、颈、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潜伏期多在照射后1~2年。

3.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药物虽较多,但确有疗效者较少,国产博来霉素效果尚可。合并用药时,应先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博来霉素、5一氟脲嘧啶等)。因食管癌细胞周期较长且临床化疗效果距根治相差甚远;故应适当延长疗程,并要多疗程治疗,不可过早停药以免反复。常用药有顺铂、平阳霉素等,虽然其有效率在50%左右,但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同时服用中药“珍香胶囊”,不但能增强化疗效果,还能降低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脱发、胸中疼痛、便秘等症状,具有一定止痛作用。临床研究证明中药“珍香胶囊”对化疗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免疫器官萎缩、体重减轻等毒副作用有明显对抗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

经验与体会

一:如何防止肿瘤的转移

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是转移,转移是大多数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防止癌细胞转移方面,现代西医束手无策,而中医药在预防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用中药“珍香胶囊”来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廓清能力,提高NK细胞的杀伤作用,促使其他静止细胞分裂,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和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使其失去转移的能力及崩解。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食管癌的远期疗效

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属于肿瘤的局部治疗,对扩散全身的肿瘤细胞几乎没有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某些患者在没有进行有效的全身治疗时,其局部治疗往往易促使肿瘤的转移。化疗和免疫治疗属全身治疗,对肿瘤中心部分供血不足的乏氧细胞又无能为力。对多次化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来讲化疗已完全失去了治疗意义。因此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通过我们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可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中药“珍香胶囊”通过增敏减毒,抑癌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肿瘤转移、复发,麝香(麝香辛香芳烈,开关利窍,无处不到,行气活血,散结定痛)、冰片对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癌性疼痛(常见胸背痛)具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中药“珍香胶囊”已被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而且剂型方便,为提高远期疗效打下了基础。因此“珍香胶囊”加其它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食管癌的最佳方法。

http://wwwguhuataicom/azfl4-1htm

肩膀酸痛是什么病?

1、左肩痛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为中心的肩部疼痛,可使肩部活动受到限制。肩关节和肩部周围肌肉老化和过度疲劳,通常是其发病原因。由于肩部疼痛和心脏疼痛的感觉神经很接近,都在脊髓后角的地方,所以心脏出现问题时,也会反射性地引起左肩部疼痛,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二者的区别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左肩疼痛多与活动有关,在活动时出现,呈阵发性,有规律,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多在劳累后出现,休息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右肩痛

急性胆囊炎症可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出现右肩部皮肤反射性疼痛。膈神经由第3~5颈神经组成,主要是第4颈神经,其分支分布于肩部皮肤上。当右膈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经过膈神经传到第4颈神经节时,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错觉,误认为是右肩部传入的疼痛。

因此,右肩疼痛难缓解时,可先做彩超检查排除胆囊炎,如确诊为胆囊炎,经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可缓解肩痛。

3、越按越痛

颈肩疼了,家人给按一按,立刻觉得轻松舒服,但没过多久病情再次发作,这时就要考虑一下其他疾病了。比如,由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颈椎病,该病急性发作时千万不可进行按摩、推拿、牵引,否则会加重神经根水肿,使病情恶化。

正确的做法是先通过系统治疗,消除神经根水肿,再由专业医生进行推拿、按摩、牵引等治疗。

4、莫名疼痛

脊柱恶性肿瘤骨转移较常见,患者多为40~70岁的中老年人,由于其症状没有特异性,常被误诊。脊柱恶性肿瘤侵犯部位以胸椎最多,其次是腰椎、颈椎和骶椎。疼痛和肢体的神经功能障碍是脊柱肿瘤的一种信号。疼痛因肿瘤部位不同可有颈肩痛、背痛和腰腿痛,并放射到上肢、肋间和腿部。

因此当颈肩部出现莫名的强烈痛感时,不要错以肩周炎对待,可到医院做CT排查。此外,当肺癌压迫到病人的臂丛神经时,也会导致肩痛现象。和肩周炎不同,肺癌除胸肩部隐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症状,如久治不愈的咳嗽、咯血等,及早拍胸片明确诊断,可避免误诊和病情延误。

如何治疗肩膀酸痛?

治疗肩膀酸痛,平常可以将头部转向不同的方向。将两肩向后打转,甚至伸个大懒腰。下班回家后也可以用热敷,或在淋浴时用暖水喷射酸痛的部位,也有一定的舒解作用。

1、穴位刺激按压法

①肩井穴

治疗肩膀酸痛时,以穴道疗法最为有效,而其中又以肩井穴最为特效。肩井穴位于脖子根部与肩头连接线的正中央。可夹紧腋下,手指并拢于另一边的肩上。此时,刚好中指接触之处即为肩井穴。一压肩井穴,就会感到十分舒服的压痛(压时的痛楚),很容易就可找到。

肩井是治疗肩膀酸痛和肌肉纠结的代表性穴位,肩膀的肌肉越僵硬,酸痛的感觉就越强烈。按揉肩井穴,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按揉右肩肩井穴1一2分钟,换手。按揉曲池,取坐位,以左手拇指指尖按揉右臂上的曲池穴1-2分钟,换手。按揉合谷,取坐位,以左手母指指尖按揉右手合谷穴1-2分钟再换手进行。用手指压住肩井穴,肩上的血液循环会变佳,硬梆梆的肩膀也会逐渐轻松。

②天宗穴、风池穴、天柱穴

肩膀的酸痛扩及背部时,指压天宗穴即可见效。天宗穴是位于肩胛骨正中央的穴道。在肩膀背侧,左右皆有叁角形的骨,即肩胛骨。

以指触摸肩胛骨的中央,应可感知骨变薄而形成的凹陷之处,压压看,若感到刺痛,即是天宗穴。为提高效果,也可以刺激其它的风池穴、天柱穴看看。

③中府穴

消除肩膀酸痛的重要穴位,主要治疗由上身前弓或者长时间穿高跟鞋走路导致的肩膀酸痛。其位置在锁骨末端向下约两指宽的地方。按压方法,用手微微握住肩膀,将拇指放在中府穴上轻轻按压。

2、简易运动舒缓法

①两手抱头法

两足站立与肩同宽,两手紧抱绕后脑。两肘拉开,与身体平行。两肘收拢,似挟头部,周而复始。

②单手压肩法

以右肩为例。两足似弓步,右脚在前,离桌尺余。左脚在后伸直。右手收于桌上,左手掌按右肩,利用身体向下向后摆动。

③扩胸分肩法

两足站立,与肩同宽,两手放于胸前,两肘与肩平直,手背在上,掌心朝下。扩开胸怀,分开双肩、吸气。回复时呼气。

④头压手掌法

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前,仰睡在床,伸直双腿,手掌放在头下面,掌心向上,手背朝下,用头紧紧压住手掌中心(哪边痛就压哪边的手掌),每次20分钟。开始几天,手臂不能弯度过大,手掌也很难伸到位,可先采用侧睡头压手掌的办法。

⑤捏拿手臂法

取坐位,以左手捏拿右手手臂,从肩到手腕,再由手腕到肩,反复捏拿5一10遍,换手。

⑥旋摩肩周法

取坐位,以左手手掌贴于右肩,旋摩肩周50~100次,使之产生温热感,换手。

⑦三指并抓法

随便哪只手,食指中指跟无名指三并拢,成弯勾状,然后对着你肩膀疼痛的地方从下往上用力挠,就跟挠痒痒差不多,区别是要三指并拢,并且用力。

打嗝的原因:打嗝是由于膈痉挛引起的,因此,对膈神经施加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冷刺激:冷刺激能阻止“膈神经”反应。最好的办法是,一口气喝下一大杯冰冷的水。 轻按反射区:打嗝时轻轻压迫反射区也是起作用的。方法是:用手指按摩外耳道或者用力按压双肩。 转移注意力:强烈惊吓是中止打嗝的最好的办法。于尔根·克罗尔说,还有其它办法可以制止打嗝,例如喝一杯水,以便使膈神经放松。 俗语说:“继续打嗝三天会死亡”或“连续打嗝一百次会死亡”,这两者均无医学根据。几乎所有的打嗝均对身体无害。而打嗝也会发生在各种状态之下,但最常见的是发生在饭后。 大部分打嗝不会伤害身体,无须注意,但偶尔也需注意的情形。 尤其是老人的打嗝有时亦可视脑中风的前兆,此时除了打嗝之外,大多会伴随着呕吐,步伐蹒跚、语音模糊等症状,因此须注意观察是否有此症状。 此外,胃扩张、胃痛、胆结石、肝病、阑尾炎、大动脉瘤、自然气胸等病也会引起打嗝。不过,基本上这些疾病大都除了打嗝之外,也会伴随疼痛等其他症状。 抑制打嗝的方法: 身体往前倾喝开水。 用力压迫舌根附近。若无压舌棒,可用汤匙柄代替,但应注意,以免误食。 重复数次深呼吸,并时时强妨不呼吸。 从眼睑上压迫双眼。 一口气喝下冷开水。 中医认为发生呃逆的原因很多,有由于过食生冷食物或苦寒药物引起的;有由于过食辛热食物或辛燥药物引起的;有由于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胃气郁逆引起的;也有由于久病,重病 脾胃虚寒而引起的。辨证治疗宜分清寒、热、虚、实。应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一般都须服用汤药治疗。 胃寒呃逆主要症状为:呃声沉缓,得热呃减,遇寒呃增,手足不温,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苔白润。治疗可选用汤药经验方: 丁香10g 柿蒂10g 高良姜10g 刀豆子10g 水煎服,每日2次,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胃热呃逆的主要症状为: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心烦口渴,口臭,面红,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苔粗黄。治疗可用此方: 竹叶10g 生石膏20g 麦冬10g 沙参10g 生地黄10g 柿蒂10g 竹茹9g 炙甘草9g 水煎服,每日2次 清降泄热止呃。 胃虚呃逆的主要症状为:呃声微弱而缓,厌食,食后腹胀,形体瘦弱 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舌淡红,光剥无苔。久病、重病出现虚呃,呃声短频而无力,多属于危重征候,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治疗。治疗可选用此方: 党参10g 沙参10g 陈皮10g 丁香10g 生姜10g 枇杷叶9g 柿蒂9g 麦冬10g 水煎服,每日2次 每日150ml。 伤食呃逆,虚实挟杂型的主要症状为:呃声较频而有力,嗳出腐败酸臭气,常伴有腹痛,胸脘痞闷,或呕吐痰涎等。治疗选用汤药经验方: 木香10g 乌药10g 枳壳10g 沉香9g 代赭石20g 苍术109 山药10g 扁豆10g 生山楂10g 莱菔子10g 水煎服,每日2次,消食顺气止呃。 下面再介绍两种可以在家庭操作的止呃方法。 一、医者可以是患者家属,术前应聚精会神,将注意力集中于双手心劳宫穴和全手掌。在压穴时将力量集中在拇指、食指的指端。术者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在病者小指外侧攥住患者小指,用拇指下压中渚穴。中渚穴在握拳,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食指上顶在掌侧中渚穴相对点1-2分钟;次以术者的拇指在患者大鱼际侧,中指在患者小鱼际侧握住患者手腕部 术者掌心俯在病者手背部,用食指成钩形压养老穴l—2分钟,养老穴在手腕突出的尺骨头靠腕中间凹陷处。术者指力达到病者自觉有麻、胀、痛、酸及电传感向胸部传导为佳。老、幼、体弱者指力不要过猛,要逐渐加重。 二、患者俯卧,将两手向前伸按地,两足向后蹬(伸)着地,四肢将身体支撑,胸腹部要离开地面,如俯卧撑姿势,头向上抬,口张开,舌头伸出口外,时间可根据臂力,几秒钟至数分钟,以患者耐受力度。注意事项,做此法止呃逆时,不能说话嘻笑,做完后要休息片刻才能讲话,一般做一次便可治愈,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疗效可靠。

肋间神经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你有了解过肋间神经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很多人都会出现两肋之间神经痛的现象,这时候就要考虑一下是否器官病变。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肋间神经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肋间神经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

  肋神经炎如何造成的?

 肋神经炎是病人的`主观性病症。肋间神经由胸脊神经向两边传出经肋间到胸口壁,操纵相对腰椎旁背部和胸骨的肌肉的支系及沿肋间走形的觉得支系。因而肋神经炎是以胸背部沿肋间向斜往前下到胸腔前壁中心线带条状区疼痛。

  肋神经炎的原因

 1、腰椎腰椎间盘退转性突显、关节软骨和肌腱变厚和骨化常造成 神经安全通道狭小形变,可造成肋间神经炎症,造成疼痛。一样侵及肋间神经的变病也有胸椎结核、胸椎骨折或脱位、脊柱或脊神经肿瘤、强直性脊椎炎炎及其肋巴骨、纵隔、胸膜病变。带状疱疹性肋神经炎常疼痛强烈。

 2、肋神经炎就是指一个或好多个肋间位置从背部沿肋间向胸腔前壁放射性,呈半环形遍布。多见一侧累及,还可以双侧另外累及。咳嗽、深吸气或打喷涕通常使疼痛加剧。体检可有胸椎棘突,横突间或椎旁压疼和叩痛,极少数病人沿肋间有压疼,累及神经操纵区可有感觉出现异常。其疼痛特性多见刺疼或灼痛,有沿沿肋间神经放射性的特性。

  肋骨痛产生的原理

 一切物理学、有机化学、机械设备和微生物的刺激性,如机械设备被压迫、有机化学刺激性、创伤、发炎、肿瘤刺激性心脏大血管的觉得化学纤维、支气管、支气管炎和食道的迷走觉得化学纤维及其膈神经的传到化学纤维等,均可造成痛觉得。此外,因为牵涉痛体制,内脏器官的传到欲望还可造成表皮相对位置的痛感。心肌缺血部分乳酸菌等物质对传入神经的刺激性可造成下颚、颈左臂、右臂的痛感。

 包含胸骨各层(皮肤、肌肉、肋间神经、肋巴骨、肩胛骨、腰椎直到胸膜增厚壁层)、心脏、肺动脉、肺动脉、支气管、食道、纵隔及其肺的变病或损害均可造成痛。因此肋骨痛是多因性病症。

  造成肋骨痛的关键病症

 非外伤肋骨痛的发病原因甚多,神经病变如出疹前的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胸髓受力、胸部神经根痛及肋软骨炎、胸椎结核等骨变病;胸腔内脏器官变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瘤、难治性梗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一些先天心脏病、主动脉窦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气胸、胸膜炎、膈肌出入口综合症;膈疝及纵隔内其他内脏器官变病如食管炎、食管癌、胃一食道反流、食管憩室、幽门失弛缓症等均可造成肋骨痛。

肋间神经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

 第一、肋骨骨折,特别是由于外伤或者是病理性的肋骨骨折刺激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炎。

 第二、胸膜增厚,或者是胸腔占位性病变刺激、破坏肋间神经,产生肋间神经炎,出现沿肋间神经的肋间神经痛。

 第三、纵隔病变也会对肋间神经产生刺激,导致肋间神经炎。

 所以,罹患肋间神经炎首先要行胸部CT检查,另外关注胸椎的问题,胸椎椎体的肿瘤转移、硬脊膜炎以及胸椎椎体的椎体结核等,也会刺激、压迫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炎。临床目前常见的有带状疱疹病毒侵及肋间神经,破坏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1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