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的正确步骤

走罐的正确步骤,第1张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走罐时,应根据患者病情辨别虚实,在结合走罐部位的经络,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辩证施治。

4、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5、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6、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7、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8、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9、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1 背部拔罐的方法

1留罐法

留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又称坐罐法,指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为5~20分钟,视患者和疾病的情况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定。一般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留罐法又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罐法,即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小的情况。

二是多罐法,即多罐并用,又被称为排罐法。罐具一般循肌束、神经或经脉走行位置。若身体强壮罐具排列可以紧密些,若身体虚弱,罐具排列应稀疏些。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者。

2闪罐法

闪罐法是一手执罐,一手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系有棉团的铁丝,点燃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拔在患者患处,随后立即取下,反复操作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为止。此法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处。

3走罐法

走罐法称推罐法或拉罐法。选择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罐具,然后在要拔罐的部位,薄薄涂一层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或者其他植物油。采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以后,手握罐底,稍倾斜罐体慢慢来回推移。方向是前、后、左、右,还可以做旋转。反复数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适用于身体面积大而平坦,肌肉丰厚结实的部位,如背、腰部。

拔罐的作用

拔罐器具有活气血、散寒邪、止痛消肿的治疗功效,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罐印颜色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拔罐注意事项

1、刮痧拔罐结束两小时内不能冲凉,喝冷饮,两小时后冲凉要用热水。

2、刮痧拔罐过程中不可开空调,风扇,避免空气对流。

3、过饱过饿过喝不可刮,饭后一小时刮痧、拔罐。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操作方法 5 临床常用的走罐方法 51 轻吸快推,行卫气祛表邪 52 重吸快推,通经脉调气血 53 重吸缓推,驱痼冷荣筋肉 6 参考资料 附: 1 有走罐作用的穴位 1 拼音

zǒu guàn

2 英文参考

moving cupp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up mov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走罐(moving cupping cup moving)又称推罐[1]。是在拔罐时,把罐体推拉移动,以扩大作用面的拔罐疗法[1]。

4 操作方法

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应根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时动作宜轻柔,用力要均匀、平稳、缓慢[2]。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差[2]。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部位。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2]。

5 临床常用的走罐方法 51 轻吸快推,行卫气祛表邪

轻吸是应用小号的火罐、以吸入罐内皮肤高于罐外3~4毫米,皮肤微微潮红为度、再涂以润滑剂,以每秒钟约30厘米的速度走罐。

此法吸附力轻, 力量小,主要影响皮部的功能,故以走罐后施术部位或周身汗出时疗效最佳。皮部是经络系统在皮部的分布,卫气循于皮肤之中,起著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此术对皮肤产生的适宜 能够宣行卫气,祛除表邪。应用于外感(多以足太阳皮部为主),皮痹麻木(配合局部施术)等症疗效明显。

52 重吸快推,通经脉调气血

重吸是以吸火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8毫米以上,皮肤紫红为度。再于施术皮肤涂以蓖麻油,走罐速度亦为每秒钟30厘米左右。一般腹、背部用大号、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

此法吸附力强、 力量大,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腧穴影响经脉气血,进而调整脏腑机能。适宜于治疗某些经脉、脏腑失调的疾患。常选背部腧穴或腹部经脉皮肤为主。

53 重吸缓推,驱痼冷荣筋肉

重吸后(如前述),用蓖麻油涂肤,经每秒2~3厘米的速度走罐,使皮肤呈紫红色。背腹部选用大、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

很多人的 养生 关键词里,有“养腰”“养腿”“养膝盖”,但往往忽略了支撑人体整个躯干的顶梁柱——脊背。其实,背部也是 健康 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无论是 养生 锻炼还是美容保健,都不应离开对于背部的保养,如果能将背照顾好,疾病就不容易找上门。

平时不养背,迟早要遭罪

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四大 养生 区之一。背部的 健康 状况,往往反映着人体脏腑的运转情况。

从中医角度看,背部分布了两条举足轻重的经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位于脊背正中,总管全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背两旁,从上到下分布着背俞穴,共12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一些重要穴位,也是风寒外邪容易入侵的地方。

“日常保养背部十分重要,特别老年人,若背部寒邪入侵,容易引发感冒、腰酸背疼、下肢关节不适,甚至是风湿、心血管疾病等问题。”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马巧玲医生认为。

试试这样保养背部

“日常,可通过一些保健方法,使我们后背的经络更疏通,泻火泻热、祛湿驱寒,起到保养全身的作用,也有缓解颈腰椎疼痛,甚至减肥的效果。”马巧玲医生介绍。

中医手法

背部的俞穴都与内部的脏腑相联系,艾灸背部,最重要的就是艾灸背俞穴。利用艾条药性和热量,让背部的气血动起来,是扶阳祛寒湿的好方法。

除了背部艾灸,还可采用背部督脉灸、针刺、背部走罐、背部经络手法疏通等,进行背部保健。

背部走罐一般是走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它是调整脏腑阴阳、调理气血的一个过程。“督脉灸将药物、生姜、艾绒以及经络、腧穴的综合作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补虚温阳的作用。”马巧玲医生介绍。

晒晒背补阳气

后为阳,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同时还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

一般在上午10点至11点晒太阳最好,此时阳光温暖柔和,一般每次晒20 3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这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近天气暖和了,可以搬个小凳子坐到屋外,背朝太阳,暖暖地晒晒背。

无论是哪个季节,适当的晒太阳对身体都有益处。但很多人在晒太阳的时候会忽略晒后背。中医认为人体的前为阴,

睡前捶背

睡前捶背也是养背的好方法,科学地刺激背部两条经脉,相当于保养五脏六腑。

自己捶背时,可坐可立,身体稍稍前倾,双手握拳至背后可能到达的最高部位,自上而下沿脊背轻捶,连续捶打5 10次,力度以捶击身体震而不痛为宜。

提醒

背部怕冷多是阳虚

有时候,身体的 健康 状况也会通过背部反应出来。“比如背部汗多是人体阴不足、阳气不能敛降而散于外的表现;背部怕凉或冰冷多是人体阳气亏虚、阳气不能升发而上达于外的表现。有些老人腰背总感觉进冷风,即便是暖和的天气还是畏寒怕冷,抵抗力差,这可能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银川市中医医院针康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天伟解释。

还有些人,背上总是湿漉漉的,既怕热又怕冷,可能是阴阳两虚。要平衡阴阳,养阴和温阳同时进行。每天按摩位于腰两侧的肾俞穴有助于滋肾养阴;常吃点红枣、桂圆、黑木耳等食物可温补。

TIPS

背部也需要注意保暖

很多人认为,后背是比较“厚”的,相对也比较防寒。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若是没有帮助背部留住温暖,身体内的寒气也会随之增加,阳气也会被打压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夏天依旧畏寒的原因。

“背部为阳中之阳,如果背部受冷,易伤及阳气而致病。背部 养生 还忌讳出汗后着凉风或遇凉水。”李天伟医生提醒。

术前准备

1、定位。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取穴定位,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为佳),消毒后拔罐。

辨证施术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感谢您对中医拔罐文化的支持和关注!

——中国好轻松健康团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7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