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练肌肉

怎么练肌肉,第1张

  对于你的情况,120+的体重还是比较合适的~

  先说说饮食,要增肌,每天要按时按量的吃饭,不能挑食。在这个基础上,每天适当的加餐,大概在早午餐之间和午餐晚餐间,也就是大概每3小时吃一餐,这样可以让身体不断吸收能量和营养。正餐可以不用吃的特别多,刚好饱就行,中间的加餐也只是适当的补充一些能量,差不多半饱就行。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搭配:

  1淀粉,能量的主要来源,五谷杂粮,薯类,豆类(不含大豆)及脂肪少的坚果类 主要供给淀粉,其次供给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摄取量以适应训练者身体消耗的需要为宜。

  2肉,鱼,禽,蛋及大豆类(包括含脂肪较高的坚果类),特别是牛肉 主要供给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也供给一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 瘦人还是应该多吃肉

  3蔬菜,水果类 主要可供给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它们能增加膳食的体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泄。能降低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与排泄(对减轻高胆固醇血症,预防动脉硬化非常有益)。

  4奶及奶制品 主要可供给优质蛋白,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2和钙。

  5油脂类 主要可供给热能,不饱和脂肪酸和部分脂溶性维生素。

  下面给一个一天饮食计划参考:

  1早餐8:00,脱脂牛奶250ml,蔬菜水果适量,全麦面包2片,蛋青2个。当然,不是专业健美不用这么严格,如果在学校的话,早餐要吃饱,要吃蛋。可以经常的更换自己早餐吃的东西,少吃油炸的就行

  2加餐10:00,吃水果,并适当补充高能,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可以是全麦面包,馒头,饼干等等,还可以吃一些西红柿,黄瓜等

  3午餐12:00,主食200g,肉类150g,蔬菜150g,水果适量

  4加餐15:00,水果,适当补充高能,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同上午的加餐

  5晚餐18:30,主食200g,肉类200g,蔬菜150g,水果适量

  (6加餐20:30,水果一个,面包2片,蛋清3个 )

  下面就开始介绍健身了,对于健身,本身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的体育锻炼和运用各种器械与非器械动作训练,使人身体健康,体质增强,体格健壮,促进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发达匀称和各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机能增强。 一般说来,每周锻炼3-4次,每次至少1个小时就差不多了。根据你的情况,也正好可以每周练这么多~

  一般的锻炼方法,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徒手练习和器械练习相结合,在练习中按照身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系统,进行多方法,多次数的锻炼。这是一个全身的锻炼过程,不只锻炼某一块的,或某几块的肌肉。对身体各个部位的锻炼主要锻炼的是背,胸,腹,腿,手等部分的大块肌肉~

  开始健身,首先需要充分热身。先做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慢跑,骑车,滑冰等,大约20分钟,通过有氧运动来使自己的身体渐入佳境,体温慢慢升高,心率提高,呼吸匀速变快。血液循环也更迅速,这样氧和养料就会被输送到心脏和肌肉,为你的运动做好准备。然后,要充分活动身体各个部分关节韧带,抻拉四肢、腰背肌肉。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无氧运动了。(下面再慢慢介绍)无氧运动后,体内能量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不要停下,继续进行约30分钟的有氧运动,跑步,骑自行车,滑冰,爬山,游泳,跳绳,跳舞,跳健身操,练习武术等等,就可以达到减脂减重的目的了。

  对于无氧运动,这里指力量练习。由于力量训练运动强度大,能量消耗多,神经负担重,因此,必须特别注意训练后的恢复。总的说来,健美训练后在营养充分和休息良好的情况下,机体恢复到90%需要 18小时,完全恢复需要72小时。如果肌肉没有完全恢复就进行第二次训练,则效果肯定不好。长此下去还会造成肌肉僵硬、过度疲劳,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一周练3-4次,每次1-2个小时,练1-2个部位就差不多了,再注意适当的调配营养~

  以下给出一个各个部位的练习动作,你可以参考一下,有哑铃就更方便一些:

  (再啰嗦一下:对于初练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渐进性超负荷法则: 增强任何健康素质的基础是使你的肌肉去担负比它已习惯的更重的工作,使肌肉承担不断增大的负荷。具体就是逐步提高重量与密度,但一定要有渐进性。

  2。 多组练习法则: 对每个动作要进行多组训练,以使每一肌肉群都能彻底的锻炼。一般是3-4组,每组8-12个

  3。 迷乱莫测法则: 也即:动作多变法则。是为了以避免肌肉的适应性,经常给肌肉以新的刺激。

  4。 孤立锻炼法则: 对要发展的肌肉部位,要尽可能的,不借助其它部位,单独承受负荷来集中刺激肌肉。

  5。 优先训练法则: 对于身体的最弱或重点要加强的部位,采用安排在训练课的最前面,以精力,体力充足来完保证训练量。)

  周一:胸部,腰腹肌肉锻炼

  胸部练习:

   俯卧撑。15-20 (次) x 3-4 组,这是基础的训练方法

  俯卧撑对发达胸大肌很有效,对发达肱三头肌也有一定作用。双脚可以并拢也可以分开与肩同宽。身体下降时呼气,撑起时吸气。 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身体应始终处于挺直姿势。也可尝试不同的动作:两手距离放宽,可以练胸大肌外侧;足部垫高,成头低足高姿势(角度不要超过10度,不然练的是肩部不是胸部了),可以练习胸大肌上部;两手距离尽量靠近,甚至两手并拢在一起来做俯卧撑,可着重练肱三头肌,兼练胸大肌。

   卧推杠哑铃锻炼,练习胸部最主要的方法,主要以铃重、握杠方式、握距、举的角度、举的速度和组次数等因素影响被练的肌肉,主要是胸大肌,其他包括手臂肌肉和肩背肌肉。 运动时,肘的角度(上臂与前臂的角度)变化越大,对肱三头肌的刺激就越大。运动时,肩的角度(上臂与躯体的角度)变化越大,对胸肌的刺激就越大。因为很多时候大家在做同一个动作的时候,发现效果不同,而找不到原因。或者是想刺激胸肌,却往往是胸肌还没有感觉时,手(肱三头肌)已经很酸胀了。这个理论对于俯卧撑也是同样适用

   哑铃卧推 10-12(次) x3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67gif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平的卧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两手掌向上伸直握住哑铃。

  C动作过程:使两直臂向两侧张开,两臂慢慢弯屈,哑铃垂直落下,下降至最低处时,即做上推 动作,上推时呼气。然后向上推起至开设位置,重复坐。

  D训练要点:不要把背和臀部拱起或憋气,这样会使肌肉失去控制,是危险的

   上斜哑铃卧推 10-12(次) x3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78gif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上部,其次是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上斜角度为35-45度的卧推凳上。

  C动作过程:两臂伸直持哑铃位于肩的上部。放下至胸部上(接近锁骨处)时吸气。下降至最低 处时,即做上推动作,上推时呼气。

  D训练要点:练习过程将主要力量集中在胸大肌上,使胸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肱三头肌作为次要 的补充力量。

   下斜哑铃卧推,除了倾斜角度是头适当朝下,其他同上

   平卧哑铃飞鸟 10-12(次) x3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83gif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和三角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平的卧推凳上,两手各持哑铃,掌心相对,推起至两臂伸直,支撑在胸部上方。

  C动作过程:两手持哑铃平行地向两侧落下,手肘稍微弯屈,哑铃落下至感到胸部两侧肌肉有充分 的拉伸感,并使上臂落下至低于肩部水平线。当哑铃落下时,要深深吸气。持铃循原路举起回原位 时呼气。

  D训练要点:如果哑铃向两侧落下时,两臂如呈伸直状态,胸部肌肉便很难得到拉伸和肌肉收缩的感觉。

   上斜哑铃飞鸟,除了倾斜角度是头适当朝下,其他同上

   下斜哑铃飞鸟,除了倾斜角度是头适当朝下,其他同上

   双杠双臂屈伸 10-12(次) x3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71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是胸大肌下部,其次是肱三头肌和三角肌。

  B、开始位置:双杆间距最好宽于肩,双手握杠成直臂支撑、挺胸、收腹,两腿伸直并拢放松呈 下垂状。

  C、动作过程:呼气,屈肘弯臂,身体下降,直至两臂弯曲降低到最低位置时,头部应向前引, 两肘外展,使胸大肌充分拉长伸展。随即吸气,以胸大肌突然收缩力撑两臂,使身体上升直至两 臂完全伸直;当上臂超过杆水平位置时,臀部稍向后缩,躯干呈“低头含胸”的姿势。两臂伸直时, 胸大肌处于彻底收紧状态。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动作要缓慢进行,不要借身体的振摆助力完成动作;撑起时速度要快、挺胸、抬头、 收腹、不耸肩;为加大训练强度可在腰间负重练习。

  如果要练出胸肌的线条,一般是采用采用多次数重复训练法并且且是进行多组数的训练来勾勒肌肉的线条,多次数一般指15次以上。

  还有个方法,是当代伟大的健美运动员李·哈尼使用的方法----爆发性和节奏性相结合的训练。一般是每一部位采用四种练习动作,以全面发达该部位的肌肉。一种方案是采用两种基本动作练习。先进行爆发性用力的练习,目的是提高力量,增加肌肉体积。练习时要像举重或田径力量性项目运动员那样完成动作。动作开始时要有速度和爆发力,还原时要加以控制。采用大重量,重复次数少,即每组6一8次。爆发性用力练习后,接下来是节奏性练习。这是分离训练,即对肌肉进行精雕细刻,使肌肉条块分明的分解训练。动作用中等速度,双向进行,要有节奏性。每次重复都要配合呼吸。伸展时深吸气,收缩时呼气,保持节奏。采用中等重量,动作要舒展。每组为10一15次。

  这里还有个关于注意事项的帖子你看看http://tiebabaiducom/fkz=55165479

  腹部训练:

  先给你看两个视频,个人觉得很不错:

  http://vyoukucom/v_show/id_cq00XMTAwNDg5MjI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3MzQ3MDA=html

  其他训练动作(多给你些,自己试试看哪些合适,交替着用):

   搁腿仰卧起坐 15-20 (次)x3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29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上腹部位。

  B.开始位置:仰卧在地上,把小腿平 行地搁在凳上,使大腿垂直于地面,两手可以交叉在胸前或两手交叉互抱于颈后。

  C.动作过程:慢慢地使两肩向膝部弯起,直至肩肿骨离地面1~2英时,保持静止一秒钟。然后,回复到开始位置。重复做。

  D.训练要点:当屈体收缩时,为了更好的使腹部肌群收缩,使下背紧贴地面。在采用重量训练课程的开始阶段,在完成每次试举中,要避免用跳、弹的借力动作

   仰卧腿上举 15-20 (次)x3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30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下腹部位和大腿上部弯屈肌群。

  B.开始位置:仰卧在凳上或斜板上,下 背部紧贴凳面,两腿并拢自然伸直。

  C.动作过程:使躯干和下背部紧贴在地上,两膝稍稍弯 屈,两腿向上举起直至两大腿与躯干成垂直位。然后,两腿慢慢放下。重复做。

  D.训练重点 :当背部始终紧贴凳面时,它使下腹部位肌群处于收紧状态。如果下背弯屈或离开凳面,就 会影响下腹肌群的收缩效果。为了加强训练强度,也可以仰卧在斜板上来练。

   仰卧起腿 http://wwwyelgcom/UploadFiles/2006411204618138gif

  A.开始位置:仰卧平垫上或头朝上仰卧斜板上。两手握住头后方的固定物件,全身伸直。

  B.动作过程:收缩腹肌,将保持伸直的两腿向上弯起,直到可能的最大程度。保持一秒钟,再让两腿徐徐回落。向上弯起两腿时吸气,回落时呼气。

  C 注意要点: 下落两腿时,仍要控制腹肌,勿使下落过快。

   仰卧抬腿卷缩上体

  http://wwwyelgcom/UploadFiles/2006411204638187gif

  A 起始姿势:平卧床上或地上。两膝弯屈,抬起小腿,勿使下降,两手抱头。

  B 动作过程:在保持小腿不下放的姿势中,尽力把上体向前卷缩,身体实际上不会上抬很高。向前卷缩时吸气,回落时呼气。

  C 注意要点:向前卷缩时,腰要下沉贴床或地面,腹肌尽量收缩。

   悬杠屈膝缩腿

  http://wwwyelgcom/UploadFiles/2006411205021410gif

  A 起始姿势:两手正握单杠,全身直垂杠下。

  B 动作过程:屈膝,把小腿尽力向上缩起,到最高点时,彻底收缩腹直肌一秒钟。然后徐徐下垂小腿,直到完全伸直。缩起小腿时吸气,降落时呼气。

  C 注意要点:缩起小腿时要尽力把两膝向上提升。

   坐式缩腿 http://wwwyelgcom/UploadFiles/2006411205039587gif

  A 起始姿势: 坐在凳边,两手向后撑在凳上。两腿向前直伸。

  B 动作过程: 屈膝缩起小腿到可能的最高点。彻底收缩腹直肌一秒钟,然后徐徐降落小腿,直到完全伸直。缩起小腿时吸气,降落时呼气。

  C 注意要点: 本动作较简易,其作用大小全在膝部上提的高低和动作的快慢上。愈高愈慢愈大,反之愈小

   弯膝举 15-20 (次) x3

  http://vku6com/show/T8NsG9fBzXfkgHIlhtml

   斜收腹 15-20 (次) x3

  http://vku6com/show/0YRjZ6L7iQ1qUG_Mhtml

   “触脚尖”15-20 (次) x3

  http://vku6com/show/MbdJZzMrm7Sz8yIRhtml

   “团身起坐”

  http://wwwyelg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3554

   “仰卧举腿”

  http://wwwyelg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3555

   “坐姿收腹”

  http://wwwyelg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3557

   “打开两头起”

  http://wwwyelg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3558

  手臂,肩背肌肉锻炼(肩背肌肉的练习对扩肩也有很大的帮助)

  手臂训练:

  弯举是锻炼肱二头肌的主要方法

   俯坐弯举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37gif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坐或俯立,上体稍向前倾,一手握哑铃下垂于一腿 内侧,另一手臂自然地屈肘,以手掌或肘部搁在一侧大腿上。

  C动作过程:持铃慢慢屈肘向 上弯起至胸前,上臂不准移动,紧贴大腿内侧。

  D训练要点:当持铃弯起时,腰背部不要放松。当持铃弯起至胸前时,使肱二头肌尽量收紧,并保持静止3秒钟。然后,再慢慢放下。也可以立姿进行。

   坐姿斜托双臂反握弯举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44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二头肌等屈肘肌群

  B开始位置:身体骑坐在固定的凳上,上体 稍前倾,两臂伸直搁在斜板上,使腋窝卡在斜板的上沿,拳心向前,两手反握哑铃与肩同宽 。

  C动作过程:吸气,两臂以肘关节为轴用力弯举举至铃靠近锁骨,稍停2-3秒,然后呼气, 两臂放松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屈臂上举时上臂保持不动,伸臂时要缓慢且充分伸

  直。做此动作时因受斜板的限制,不可能借用身体其它部位的力量,所以对肱二头肌的训练 效果显著。但对于初练健美的人,开始不宜做此动作,达到初级锻炼水平或具有初级训练水平的人可做此练习。

   站姿哑铃锤式弯举 8-15(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50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肌和肱二头肌肌群。

  B开始位置:直立或坐姿,两手臂伸直自 然下垂,手握哑铃,虎口朝前。C动作过程:两上臂同时以肘为轴经体侧弯起带哑铃,上、 前臂用力收紧,稍停2-3秒,然后呼气,持铃缓慢放下还原至体侧,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对握弯举时,两上臂固定不动,直腕握铃,不得借助上体摆动的惯性力。

  肱三头肌:

   坐姿单臂颈后臂屈伸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6gif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正坐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右手持铃,掌 心向前,伸直在头顶上方。左手托于左侧腰间。

  C.动作过程:右上臂紧贴右侧耳旁,不准移 动。持铃以半园弧落下至左肩上方,持铃下落越低越好。然后,以右臂肱三头肌的收缩力, 持铃向上举起还原。重复做。左、右手交替做时,要完成同样次数。

  D.训练要点:持铃向头 后对角线落下要比直接向后方落下的训练效果要好。

   俯立臂屈伸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8gif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在凳的一端,上体前屈至背部与地面平 行,左手以手掌支撑在凳上,右手持哑铃,屈肘,使右上臂紧贴体侧与背部平行,前臂下垂 。

  C动作过程:手持铃,上臂贴身,固定肘部位置,持铃向后上方举起至臂伸直,再慢慢放 下还原。只有前臂上下活动。

  D:训练要点:采用“孤立训练原则”,持铃至全臂伸直时,使肱三头肌彻底收缩,保持静止并默数1、2、3,

   仰卧屈臂上拉 8-12(次)x 3-4 组

  http://wwwyelgcom/UploadFiles/nv01-3gif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肱三头肌、前锯肌和背阔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长凳上,使 头部露出凳端,后脑靠在凳的端面,两脚着地支撑。两手握住横杠中央,两手间距比肩稍窄 ,两手持铃放在头后地上,使下背部稍挺起。

  C.动作过程:稍屈臂持铃,把杠铃 上拉起至 胸部上方。然后,屈臂循原路放下至杠铃在头后稍离地面(杠铃不接触地面)。再用力上拉 提起。重复做。

  D.训练要点:你可以用较大重量做屈臂上拉,并做直臂上拉比较一下,这样 对训练会收到较大的效果。

  肩背肌肉:(有氧运动中的游泳对于锻炼肩背也非常好)

   颈后宽握引体向上 5-15 (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17gif

  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和肩部肌群。

  B、开始位置:两臂悬垂在单杆上,两手宽握距,正 手握紧横杆,使腰背以下部位放松,背阔肌充分伸长,两小腿弯曲抬起。

  C、动作过程:吸 气,集中背阔肌的收缩力,屈臂引体上开至颈后,使之接近或触及单杠,稍停2-3秒。然后呼气,以背阔肌的收缩力量控制住,使身体慢慢下降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动作过 程中身体不要前后摆动利用惯性给予助力;全身下垂时,肩胛部要放松。使背阔肌充分伸长 坐姿对握平拉

   颈前宽握引体向上 5-15 (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36gif

  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和肩部肌群。

  B、开始位置:两臂悬垂在单杆上,两手宽握距,正 手握紧横杆,使腰背以下部位放松,背阔肌充分伸长,两小腿弯曲抬起。

  C、动作过程:吸 气,集中背阔肌的收缩力,屈臂引体向上至颈前锁骨处,使之接近或触及单杠,稍停2-3秒。 然后呼气,以背阔肌的收缩力量控制住,使身体慢慢下降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 动作过程中身体不要前后摆动利用惯性给予助力;全身下垂时,肩胛部要放松。使背阔肌充 分伸长。

   哑铃俯立划船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31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上背肌群,特别是背阔肌以及上臂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一腿屈膝跪在 长凳上,一手扶在凳面上。另一手拳眼向前握住哑铃,下垂体侧。另一腿伸直站立,以及上体 前屈至背部与地面平行。

  C动作过程:持铃贴近腿侧向上提起至肩前或更高些,提铃上拉时 ,集中用背阔肌肉的收缩用力。然后循原路慢漫放下还原。重复做。一手 练完,再换另一只手。

  D:训练要点:当哑铃提起至最高点(肩前高度)时,同时使上体稍稍 向另一侧转体,这样会更有利于背部肌群的彻底收缩。

   侧平举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00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外侧中束部位。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各持哑铃下垂体前 ,两肘部稍弯屈,拳眼向前。

  C.动作过程:两手持铃同时向两侧举起,直到举起至与头部齐 高位置。然后,慢慢地循原路落下回原位,再重复做。

  D.训练要点:在持铃提起和放下过程 中,使肘和腕部始终稍微弯屈,对三角肌的收缩更为有效。当哑铃向两侧提起时,同时使手 腕向上转起至比大姆指稍高些,直到提起至 最高位置。哑铃落下时,手腕再转回。

   俯立侧平举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97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后束和上背肌群。

  B.开始位置:两脚分开站立同肩宽,两手掌心 相对持哑铃,上体向前屈体至与地面平行,两腿稍屈,使下背部没有拉紧感。

  C.动作过程: 两手持铃向两侧举起,直至上臂与背部平行(或略为超过),稍停,然后放下哑铃还原。重 复做。

  D.训练要点:如果在持铃向两侧举起时,使肘和腕部稍微弯屈,你会感到能使三角肌 群获到更好的收缩。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思想要集中在收缩的肌肉群上。

   前平举 8-12(次)x 3-4 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03gif

  A.重点锻炼部位:上胸部和三角肌前束。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各持亚铃或持杠铃下垂于腿前。

  C.动作过程:把哑铃或杠铃向前上方举起(肘部稍屈),直至与视线平行高度。然后,慢慢放下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如果采用哑铃时,以拳眼向前,持铃于体前上举。这种方法是单独集中锻炼三角肌前束。

  以上介绍了很多方法,如果还要更详细的,还其他注意事项,你可以看看:

  http://tiebabaiducom/fz=336079054&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D%A1%C9%ED&pn=0

  http://wwwjingcaijscom/baodian/baodianIndexhtm

  http://tiebabaiducom/fz=532640154&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D%A1%C9%ED&pn=0

  当然,注意上身练习的同时也要适当做一些下身锻炼,有时间也可以多参加有氧运动,特别是球类的,游泳等,这样可以让你看上去更健康,身体更匀称

 杨式 太极拳 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永年广府人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从陈氏太极拳发展而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欢迎阅读!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曰:“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又曰:“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于推手无疑矣。”

 揽雀尾之棚、捋 、挤、按四式,即沾、连、粘、随,是“舍己从人之定步推手”之基础。棚式推手,捋 式推手、挤式推手、按式推手是基础的推手四式。

 杨振铎传103式、或李雅轩传115式的杨式太极拳,大部分拳式、架子,皆源自揽雀尾或揽雀尾四推手之变招。自腰以下,下肢之变招似乎不多,但其难度却未稍减。左右脚、腿之虚实相生、虚实转化,于多数拳式,大抵是相同或相似的。故练习揽雀尾,至关重要,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揽雀尾是太极拳的基础式。棚、捋 、挤、按,一气呵成,缺一即不成包罗万象之势。杨澄甫释揽雀尾推手,有棚、 挤、按四式,为其整体拳势,有志于求太极拳之真的练拳者,须知此四式推手,整体并重,而不应重此轻彼。

 自起势起之整套太极拳,有一百多拳式,如以拳功兼练为纲,实以起势和揽雀尾四式之习练最为紧要。

 练习初期,学拳者可用一部分时间,用于腰以下的胯、腿、膝、足之虚实相依、相生之习练,上肢则由其自然松弛下垂。

 左棚接起势,身躯重心向左逐渐移动,左膝渐屈,在此过程中,腰部有向右旋转、向左移动、向下沉降三个动作同时进行,均须极柔软、极轻灵、极沉着、极均匀,腰部向左移、向下动相融合的动作,带动下肢,使左下肢极均匀、极轻柔地旋转沉降,其螺旋劲似乎有入地三尺之势,而右下肢则渐变虚步。至左下肢沉劲最大,膝位最低时,为“单沉”,腰部旋转带动已变虚步的右脚松动自然地转动,约转45度,上身和脊背亦随腰转而转向右侧。由左向右的旋转,由上往下的(立身中正的)沉降,以及由右向左的(也是立身中正的)移位,须融为一体。腰脊同动、同移,带动肩、上臂、肘、小臂及掌完全被动的动作,逐渐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状的臂掌位置。

 此处为太极拳起势之尾、揽雀尾之始,乃不同拳式之交接处,十分紧要。当上肢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状的臂掌位置时,身体已右转下沉,左脚渐虚;转腰之势,带动左腿向右旋转,再带动左脚向右脚靠拢,再迈步。此时左髋骨、左膝骨均须完全放松,小腿与左脚毫不用力,牢记“主宰在腰”四字。

 此时身体重心应在右足立脚处之内左侧,而不在右足接地处。

 身向上起时,应为腰向左旋转、向前方移动、向上拔起三种动作交相渗透复合,继而带动右大腿,以右髋骨为支点向左旋转、向前方移动、向上拔起;右膝以下的小腿和右足皆不用力,亦不着力;不可应用丝毫蹬力;用蹬即僵,也练不出松弹力来。

 “松弹力”这个词,为李雅轩所创。他释之曰:“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人下肢弹力的发劲,只在膝盖上端的大腿二头肌;故练拳当以沉劲、弹力为主,不可着意前推。如果意在膝下或足端,用蹬力,是常人走路、上楼梯的习惯。此习惯得须在练太极拳过程中逐步消除。

 小腿、膝、足空若无物,才能得松弹力;得松弹力,小腿、膝、足才能空若无物。如此日复一日,在盘架子时,整个身体多次自然下沉,有时似乎有往上弹回一、二次之势。这才能谓之松弹力。太极拳之沉劲、弹力才能练成。

 下肢松弹力的关键部位在腿二头肌,即在大腿前上部的那块突出的肌肉。这些肌肉,像弹弓一样储存能量,并且能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能量注于下,可使腿极其快速地突然弹向前方;能量注入螺旋旋转的腰部,经由大松大软的体、肩、臂、手,形成“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内劲。“发于腿”这三个字,说清了内劲的关键来源在于大腿的二头肌。

 骏马就是利用腿部二头肌中类似弹弓那样的特性奔跑

 英国动物学家阿兰·威尔逊拍摄了良种马奔跑时的慢镜头照片。二头肌为这种至关重要的前踢运动提供80%的力量。奔马、蚱蜢和跳蚤,都是利用类似的弹弓机制迅速加速,大型动物也是靠这种弹弓机制奔跑的。

 有一些名家太极拳传人著书立说,用蹬力来求释双足之变势,恐怕是欠妥的。

 揽雀尾的棚、 捋、 挤、按四式,在腰以下,主要练的就是下肢的松弹力。

 “双沉”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是双足、腿虚实交替,阴阳互易的瞬间。在这一瞬间,全身重心适在两足正中,上肢大抵为“开势”,虚领顶劲,层层骨节皆松开至最大限度,吸气和呼气亦在极度柔和的交接处。自腰以下,则为左右并沉,其意相同,内劲亦相同。就整体而言,腰以下,为下沉之势;腰以上,骨节皆松,气贯腰脊,即为“拔背”。

 自“双沉”起,身、腰或向前,或向后,均旋转往下。腰为轴,为唯一“主宰”,带动上下肢之变动,变为一实一虚。此虚实之变,极轻、极柔、极匀、极松。拳式到腰及上身达到一式之结尾处,一足已是“实”之至,另一足则是“虚”之至。而腰及上身紧接着变式时,腰以下还可以有极短时间的自然轻柔的极少量之下沉,以练成圆弧状的变换以及下肢的松弹力、反弹劲。

 太极拳全部拳式的主宰及枢纽,皆在腰。腰有旋转、进退、上下所构成的螺旋式椭圆圈,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偏圆、或趋扁,或左侧、或右侧,变幻不定,其要点在于两拳式交接处、交接时,腰部的旋转务须成圆弧形,切忌直来直去,形成尖角。否则就不能练成上、下肢的“缠丝劲”和“松弹力”,也不足以言太极。

 李雅轩倡言曰:弯曲的下肢,形成直角即可,膝部不必弯曲伸出在足底之外。此说出自杨澄甫之《太极拳之练习谈》,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练拳,亦较易得轻灵松软之要诀,并可兼得“沉劲”。但若移形换步,膝部势必还要弯曲超过直角,身体重心才能前移,故练拳时亦不宜过分拘泥于“形似”。

 陈式太极拳拳式整体较低,较适合于年青练拳者;但练之不当者,易致蹬力,更易致拙劲。左右下肢由实变虚或由虚变实,须力求轻灵松软匀整。这几个字,特别“匀整”二字,是腿部虚实、阴阳变换的要领。太极之意,惟存乎一心耳。

 左右上肢之动,以腰为轴,以腰部螺旋劲为原动力,带动上下肢体;双肩极松软,肩关节完全松弛,从而甩动上臂,乃自然得“沉”肩之势;肘部亦自然下坠,名为“坠肘”。左右上下臂动作路线皆为曲线,有时左略慢右略快,有时反之,从而形成“开合”之拳势。

 在瞬间“双沉”甫过,左肩松动,为转动关节,左上臂略往上举,左小臂、左掌皆无丝毫僵力,自然向左耳近处下落,再以腰转动带动左上臂转圈,左小臂左掌随之向右、向外、向上移动。在揽雀尾式中,棚、 、挤、按之左臂、掌、膝如此动作,练之既久,才能得其大松大软。其后的搂膝拗步,双倒撵猴……,皆如是。举一而反三,右臂亦遵此理此道而逐日练习,即可得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所曰:“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之高境界,真功夫。

 李雅轩称,推手或过招应以沉劲为主,不过双臂由合而开、腰旋转由下而上时,亦可以发劲。动向上方的松弹力与旋转力相结合,亦不失为太极拳的优势。

 清代之陈发科曾以背部弹诸弟子于三丈之外,可见太极拳之松弹力与过招,原不限于双掌也。

 杨氏太极拳拳法特点

 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 对联 ,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 总结 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 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

 杨氏太极拳

 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 其它 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 武术 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单独用哑铃来训练的动作(主要是以下部位的训练动作

1>胸 2>背 3〉肩 4〉肱三 5〉肱二 6〉腿):

一、胸部

1平卧推举:主要练胸大肌的厚度和胸沟。

动作:两手持哑铃仰卧凳上,哑铃置于肩部,掌心朝上,上推哑铃至臂伸直,稍停,然后缓慢还原。提示:上推和下降呈弧线,使胸大肌得到充分收缩和彻底伸展。

2上斜推举:主要练上胸肌。

动作:动作要领与平卧推举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凳面调到30~40度倾角,斜躺在上面做。

3平卧飞鸟:主要练胸部中间沟。

动作:仰卧凳上,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两臂自然伸直于胸部上方,两臂微屈肘向两侧弧形下放哑铃至最低点,胸肌充分伸展,胸肌用力收缩将两臂弧形上举还原。

4仰卧直臂上拉:扩展胸腔,练胸大肌、前锯肌的最佳动作。

动作:肩部仰卧横凳上,两脚着地,双手握紧哑铃一端于胸部上方,以肩为轴将哑铃缓慢放至(下降)头后方(感觉胸肌和胸廓伸展),放到极限时再提拉哑铃还原。

注意:为防止损伤,下放过程速度不宜太快。

二、肩部

1推举:主要练三角肌前束、中束和后束。

动作:坐姿,两手持哑铃于体侧,两肘外展,掌心朝前,以弧线推哑铃至最高点,稍停,缓慢控制哑铃按原路线(弧线)还原。提示:亦可站姿做,双臂同时做,也可单臂轮换做。

2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中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腿前,身体稍前倾,双肘微屈, 向两侧举起哑铃至肩高,使三角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肩肌控制缓慢还原。也可单臂做,两臂轮换。

3俯身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后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俯身屈膝,身体稳定,两臂向两侧上举,然后控制缓慢还原。

4耸肩:主要练斜方肌。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体侧,膝盖微屈,上体微前倾,双肩充分上提,试用肩峰触耳垂,稍停,然后缓慢控制还原。

三、背部

1俯身双臂划船:主要练背阔肌。

动作:俯身微屈膝,两手各持哑铃,垂于体前下方,以背阔肌的收缩力提拉哑铃至肘与肩高或略

高于肩的位置,稍停,然后以背阔肌的张紧力控制哑铃缓慢还原。注意:划船时主要是背阔肌收缩伸展,上体不宜上抬,避免借力。

2俯身单臂划船:主要练背部外侧和下背。

动作:手持哑铃,掌心朝内,另一手撑同侧腿膝盖位置的固定物以稳定身体。将哑铃提到腰部位置(背肌充分收缩),稍停,然后控制性缓慢还原(充分伸展背肌),做完一侧换另一侧做。

3直腿硬拉:主要练下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

动作:双手各持哑铃垂于体前,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直腿,腰背挺直,身体前屈,抬头,直到上体约与地面平行。然后下背肌收缩用力使上体还原。注意:为保持张紧力,身体前屈时哑铃不要触及地面。动作不宜太快。

四、肱二头肌

1交替弯举:主要练肱二头肌,分离肱二头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持哑铃垂于体侧,掌心相对,两肘靠身体两侧。以肘关节为支点,向上弯举,同时前臂外旋掌心朝上,举至最高点收紧肱二头肌,稍停,然后控制还原。轮换做。

2意念弯举:主要练肱二头肌肌峰。

动作:站立,上体自然前屈,一手持哑铃垂于体前,上臂贴靠同侧膝或腿上。另一手屈臂置于同侧膝或腿上,稳定身体。持哑铃的臂向上弯举至最高点,使肱二头肌收缩至极限,稍停,然后缓慢还原。

3侧弯举:主要练肱肌和前臂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各持哑铃垂于体侧,掌心相对,上臂紧贴体侧,肘关节为支点,用力向上弯举至最高点,稍停,然后缓慢还原。提示:两臂可同时做,也可交替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978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31
下一篇2023-12-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