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①举起;擎起。
《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②拿,用。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提出。
《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④起身;腾起。
《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⑤挂起;升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⑥推举;推荐。
《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⑦举用;任用。
《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⑧发动;兴起。
《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⑨举行;实行。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⒁检举;揭发。
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⒂科举;科举考试。
《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⒃中举;考中。
《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⒄全;整个。
《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⒅全;都。
《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⒆尽;完。
《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⒇点起为;点燃。
《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3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4 "举"字在文言文中的不同含义并举出例句来“举”,作为实词,其课本中常见用法如下: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
作为虚词,其意义用法多解释为“全,都”,表范围,副词。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或形容词,“所有的,全部的”。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选举是推举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的活动;选举(Selection 中国古代选举)是由统治者候选人来选择统治者。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
选举的字面含义为选择和推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选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选举指的是政权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根据选举人意志,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程序,选拔、推举代表(议员)或主要负责人的活动。狭义选举仅指选民或代表(议员) 根据自己的意志,依照法定形式,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①举起;擎起。
《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②拿,用。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提出。
《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④起身;腾起。
《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⑤挂起;升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⑥推举;推荐。
《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⑦举用;任用。
《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⑧发动;兴起。
《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⑨举行;实行。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⒁检举;揭发。
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⒂科举;科举考试。
《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⒃中举;考中。
《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⒄全;整个。
《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⒅全;都。
《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⒆尽;完。
《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⒇点起为;点燃。
《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3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 "举"字在文言文中的不同含义并举出例句来“举”,作为实词,其课本中常见用法如下: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
作为虚词,其意义用法多解释为“全,都”,表范围,副词。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或形容词,“所有的,全部的”。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