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
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
功能恢复及预防复发是日常照护的重点
急性期应尽早用药或手术,并重视二级预防
尽早治疗、治疗后尽早康复对预后非常重要
脑卒中( stroke)俗称中风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岀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岀血、脑室岀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只占10-25%。
脑卒中( stroke)俗称中风。
包括 缺血性脑卒中 (又称为脑梗死) 和 岀血性脑卒中 (包括脑实质岀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两种。
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同时,一天内发病的高峰通常是临近中午的一段时间,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流行病学
—— 发病率
缺血性脑卒中:
1 男高于女,男性和女性卒中发病率分别为212/10万和170/10万;
2 地域差异: 北高南低;
3 城市高于农村;
4 脑梗死后1个月死亡率33%-52%,3个月内死亡率90%-96%。
出血性脑卒中:12-15/10万。
—— 发病趋势
1 发病率逐年升高,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
2 发病平均年龄逐年降低,平均年龄为63岁
3 我国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复发率达177%,5年累积复发率>30%。
—— 好发人群
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同时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也属于好发人群。
疾病类型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每一种类型又可以分为三种亚型。
——缺 血性脑卒中
一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 reversible ischem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RND): 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可完全恢复。
二进展性卒中 ( prognosⅳ ve stroke,PS): 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
三完全性卒中 ( complete stroke): 脑缺血症状发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至小时内达到高峰。
—— 出血性脑卒中
一、脑实质出血, 按部位可分为:
1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
(2)尾状核头出血。
2丘脑出血。
3脑叶出血:
(1)额叶出血;
(2)顶叶出血;
(3)颞叶出血;
(4)枕叶出血。
4脑干出血
(1)脑桥出血;
(2)中脑出血;
(3)延髓出血。
5垂体出血。
6小脑出血。
二、自发性脑室出血: 是指血液破入脑室系统,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出血疾病,多继发于自发性脑岀血、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
三、蛛网膜下腔岀血: 患者常在体力劳动或激动时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癫痫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很快死亡。少数表现不典型且头痛不严重的病例,容易导致延误诊断。
并发症
脑卒中的并发症较多,临床上常见的为以下9个并发症:
—— 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发病率高,具体数据暂无报道。可以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必要时开颅减压。
—— 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发病率约为85%-30%,通过停用致岀血药物,停用抗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致岀血药可以预防。
—— 癫痫
发病率早期约2%-3%,晚期约3%-66%。可以对症抗癫痫治疗,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孤立发作一次或急性期痫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卒中后2-3个月再发的癫痫,建议按癫痫常规治疗进行长期药物治疗。
—— 肺炎
发病率约55%,通过早期处理吞咽困难,避免误吸可以预防,发生肺炎后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 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
在出现尿失禁的患者中(约占总体的40%-60%),约29%的患者发生尿潴留。预防方式: 尿失禁者避免留置尿管,尿潴留者应测定膀胱残余尿。可配合物理按摩、针灸等方法促进恢复排尿功能; 必要时可间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有尿路感染者根据病情决定抗感染治疗。
——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发病率约2%,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可以预防。
—— 压疮
卧床患者易出现压疮,因此患者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陪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洁身体,预防压疮
—— 营养障碍
约5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可使用营养风险筛査量表(如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提倡肠内营养支持。
—— 卒中后情感障碍
应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注意卒中后焦虑与抑郁症状,必要时请心理专科医师协助诊治。对有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应该行相应干预治疗。
脑卒中早期认知功能训练
因为病情严重,难以完全康复,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负性心理,严重者还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导致脑神经功能恢复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认知功能与身心健康的恢复。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除了要训练肢体功能,还要加强认知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满意。
认知功能训练应早期介入
脑卒中康复理论认为,大脑具有可塑性及能够进行功能重组,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刺激可做出适应性改变,受损的神经细胞发生轴突再生、树突“发芽”,重新建立神经联络通路;而其他正常的神经组织可发挥代偿作用。
所以脑卒中后患者可自行恢复部分功能, 并于1~3个月内恢复至最大限度 ,3个月后常由于各种继发性功能障碍导致恢复速度减缓,故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
运动再学习方案 (motorre learning programme,MRP)则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对患者而言)或再训练(对治疗师而言)的过程。 患者主动参与反复再学习、再训练,可以开发大脑功能重组和适应性的潜能,并且学习训练进行得越早,脑潜能被开发的效率越高。
常规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教会患者及家属按摩肌肉、关节运动的方法,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运动,并协助摆放正确姿势位置
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集中力量放在患肢上,进行收缩和抬起运动,告诉患者不要急于一时,耐心训练。
躯干肌肉训练 :床上翻身等内容,要注意患侧体位姿势。
平衡训练 :包括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练习,适当的进行有效练习。
走路及上下楼梯训练 :如图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穿脱衣物、进食、上厕所等。
早期认知功能训练
训练注意力 :通过朗读文字、视觉跟踪、删除一段文字中的某个汉字或一串数字中的某个数字等方法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时间最好为 20 min/ 次。
训练定向力 :引导患者说出所在地点、今天的日期、闭眼叙述房内物体摆设、区分方向等。
训练记忆力 :向患者读出一串字母或数字,要求其复述,朗读文章后要求患者总结主要人物和事件,晚上说出白天发送的事,使用旧物品与照片引导患者深入回忆。
训练协调力 :通过折纸、套圈、滚筒、拧螺丝帽、捡豆子等小游戏训练患者的肢体配合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 :依次向患者说出若干个词语,要求其说出其中不属于同一类的词,并补充另一次类别相同的词,将任意两个词语连成一句话或一段话,讲一个小故事等。
训练语言能力 :鼓励患者朗读故事、报纸并复述,向患者展示几个词语或一幅有趣的,鼓励其自编故事。
训练计算力 :由简到难地为患者出计算题,或者玩拼图、比大小等游戏。
训练感知能力: 在患者的患侧放置物品,观察是否能产生刺激。若患者有失忆症,则采用实物、加以训练,帮助其恢复记忆。
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开展有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能力等,能使患者对自己疾病有更清楚的认识。
及时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康复的信心,正确理解治疗师的指导语,能充分发挥“运动想象”疗法的治疗作用,从而促进其运动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进行。
对于缺血性卒中如何进行抗凝治疗,目前各国指南意见不一,乃至各种抗凝药物在各地临床中的应用不一。以下对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以及当前出现的两大类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做一简要介绍。
缺血性卒中与抗凝治疗——从指南到临床实践
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早期复发、血栓进展及预防远端小血管堵塞继发血栓形成,促进侧枝循环。目前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华法林、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还有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抑制其活性,一价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只作用于凝血酶的活性部位,如阿加曲班,二价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同时作用于凝血酶的活性部位和底物识别部位,如重组水蛭素和比伐卢定。
由于抗凝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所以临床上要规范使用,而且各国指南也对抗凝药物的使用进行了推荐。
2007年美国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指出:①不建议急性期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早期复发或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②考虑到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中重度卒中患者不建议紧急抗凝治疗;③不建议静脉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24小时内开始抗凝治疗。
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建议:①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抗凝剂;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中美指南对抗凝治疗的意见均来自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证据,两国指南都不推荐急性期采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主要是基于:①低或中等剂量普通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IST)显示,虽然肝素可降低卒中的早期复发率,但出血风险也同时增加;②国外一些研究对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的评价不一;③美国的TOAST试验显示类肝素不降低卒中复发率,也不缓解病情进展;④静脉溶栓后使用肝素,可增加血管再通率,但出血并发症也增加。
日本卒中学会和日本5家学会联合制定的卒中治疗指导方针中关于抗凝治疗的建议:①对发病48小时内的脑梗死可以考虑使用肝素,但无充分科学依据;②在脑梗死急性期可以考虑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医疗保险范围外)、肝素类似物(医疗保险范围外),但无充分科学依据;③对发病48小时内、病变直径可能超过15cm的脑梗死,推荐选择性抗凝血酶药物阿加曲班。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间接凝血酶抑制剂作用辨析
抗凝药物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抑制新的血栓形成,同时减弱凝血酶活化的正反馈。同为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在作用机制、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方面均有所不同。
1作用机制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而不需要抗凝血酶辅助,其作用不依赖抗凝血酶(图1)。
2药理学特点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导致凝血酶不可逆性灭活,半衰期长,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且结合速度很快,半衰期短,作用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影响,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抗凝试验可以很容易地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疗效。体外研究显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可以抑制凝血酶调节的内皮素1释放,抑制凝血酶调节的血管收缩,增加血栓溶解剂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而且,有研究者通过体外实验比较了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与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在抗凝作用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阿加曲班在广泛的浓度内不延长aPTT,而肝素在较窄的浓度范围内却延长aPTT(图2)。
3临床应用
目前,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在临床中应用还比较广泛,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其在PCI中的应用证据还不充分。在安全性方面,普通肝素由于分子量大,干扰血小板功能,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活性可预测,对血小板影响小,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随着人们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同时也不乏有用于其他动脉栓塞性疾病如下肢动脉栓塞性疾病、PCI后预防再栓塞的报道。该类药物对正常凝血功能影响小,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可预测。
认识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
阿加曲班是一种一价的凝血酶竞争性抑制剂,分子量小(527D),可逆地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结合,并且能够深入斑块内抗凝,对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阿加曲班1990年在日本上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并成为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推荐的急性期抗凝药物。体外研究显示,阿加曲班在较宽的剂量范围内,不会过度延长aPTT,所以剂量耐受性较好。
深入抗凝:因分子量小,阿加曲班不但可以灭活血液相游离状态的凝血酶,而且还能进入到血栓内部,直接灭活已经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与凝血酶结合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是一种完全可逆的过程。起效快,停药后很快恢复的特点使得阿加曲班即使过量也很快自然恢复凝血功能。作用不依赖于体内的抗凝血酶,极低浓度时即可抑制由凝血酶所致的纤维蛋白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安全性较高: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该药抗血栓形成的特异性较高,对身体正常的凝血功能影响极小,故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更小;②剂量耐受性好:具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疗效和安全性可以预测,而且在相当宽的剂量范围或者抗栓水平内无出血等不良反应。阿加曲班停药后aPTT在2~4小时内恢复到正常,清除半衰期39~51min,而且不受年龄、性别和肾功能的影响。肾功能不全时不需要减量,合并用药不需要调整剂量。
临床研究也已证实,阿加曲班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日本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加曲班治疗后,整体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瘫痪肢体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均<001)。中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也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加曲班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第28天,阿加曲班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奥扎格雷钠组(P<001)。美国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全性研究显示,阿加曲班治疗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
无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还是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疗效均需要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加以证实,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循证证据为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以规范抗凝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说到”脑卒中“,可能很多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脑卒中,用俗话说,就是脑中风,是现在中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一旦出现,则很难治愈,即使治愈,身体机能也无法恢复到从前,而且在孕期也可能会中风,所以孕期要注意预防中风。
1、孕期脑卒中不容忽视
孕期要小心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脑部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去年中国卒中协会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同时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每年新发卒中人数和因卒中死亡人数以万计。报告还指出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3位,女性排名第2位。以往,我们都认为脑卒中是衰老相关疾病,而近期的研究和临床也发现脑卒中已经越来越倾向年轻人群,30多岁的人因脑卒中就诊早已不是新鲜事。
脑卒中对于孕妇的危害也不容忽视,不仅严重影响孕妇全身系统功能状态,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还会影响胎儿的血液、营养供应。怀孕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怀孕后,特别是到孕后期,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使得准妈妈的血液处于高凝血状态。高凝状态使血栓栓塞更容易发生。如果在孕前就患有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偏头痛等疾病,在孕期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则会更大。而怀孕后体内循环血量和每搏输出血量的增加则可能导致无症状动脉瘤破裂,间接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此外,妊娠期高血压也是导致出血性卒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虽然孕期卒中听起来这么可怕,但是,准妈妈们也不要过于担心,毕竟孕期发生卒中的发病率仅为(11~26)/10万次分娩。2015年发表一项研究也说明孕期卒中没那么可怕,它回顾分析了330名孕妈妈及10562名非孕期适龄女性脑出血患者的情况。结果孕期患者的平均年龄、既往脑出血风险因素、脑出血严重程度都要低于非孕期患者,而且孕期脑出血患者的在院死亡率也要低于非孕期患者。
多吃水果能防卒中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旨在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预防,以减少卒中的发生。一级预防中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从饮食上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偏食,导致体重增长过快等现象。准妈妈们更需要合理日常饮食、作息和运动,保持愉悦的心情。
前不久,著名学者陈铮鸣教授及其团队在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一篇题目为“多吃新鲜水果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降低密切相关”的研究报道。研究报告显示,与很少吃新鲜水果的人相比,经常吃新鲜水果的人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明显降低。
水果中富含钾、膳食纤维、抗氧化剂以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不含或仅含少量钠、脂肪及热量,不仅是对普通人群,对准妈妈的健康也是极有益处。多摄入水果(尤其是苹果、梨以及柑橘类等)的人,平均血糖、血压等生理指标都低于摄入水果较少的人。多吃水果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说了这么多优点,但我要提醒广大准妈妈,吃水果也不是多多益善的。吃水果也要有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200~350g(4两~7两)新鲜水果摄入是比较适合国人的。同时研究还发现,柑橘类水果、苹果、梨对卒中有保护作用,而浆果类水果(如香蕉、草莓等)并不能预防卒中的发生。
孕期卒中的治疗
由于没有权威的孕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当准妈妈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内科医师们是按照一般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来治疗孕期缺血性卒中的。目前世界公认的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手段。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脑血流灌注措施,全世界的治疗指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都将溶栓治疗作为第一推荐手段。
在孕期中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如果在24周内,可以考虑终止妊娠。而孕后期,由于其潜在的继发出血等并发症,一直把孕妇列为不推荐人群。今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指出,妊娠期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预期收益超过预期的子宫出血的风险,可以考虑静脉溶栓。孕期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普通卒中基本一致。和普通卒中一样,孕期卒中也不推荐使用抗凝药物,除非之前存在基础疾病,或患有静脉系统血栓。
在孕期,一般未破裂和无症状动脉瘤是不需要干预的。孕期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准妈妈及胎儿的预后。如果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已经手术治疗,剖宫产或者经阴分娩都是可以的,顺产并不明显增加脑出血风险。但是如果破裂动脉瘤未经手术治疗,不推荐顺产方式。如果妊娠晚期并发脑出血,分娩以剖宫产为宜,同时不推荐母乳喂养。在预后方面,孕期发生卒中的预后与非孕期女性发生卒中基本相似。
总之,孕妈妈如果得了卒中,不要慌张,一定要即刻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对孕妈妈及胎儿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孕期卒中的治疗和普通患者基本相似,除了严重的情况或者出现胎儿窘迫,并不需引产或者提前分娩。医院里的神经科及妇产科要密切合作,谨慎权衡治疗获益和风险,充分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以帮助孕妈妈顺利度过这一人生艰难期。▲(由吴巧琪整理)
2、中风有哪些先兆征象
1、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
2、头痛,与平日不同的头痛即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3、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
4、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5、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6、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
7、精神改变,短暂的意识丧失,个性的突然改变和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8、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
9、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
10、恶心呕吐或呃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
11、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12、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血压,是最可控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两者都与脑卒中危险性独立相关。
二、吸烟,会增加脑卒中风险系数15-22。
三、血脂,降低血脂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
四、饮酒,大量饮酒与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适量饮酒可能没有影响或者可能有轻度保护作用。
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高风险患者脑卒中和其它脑血管病变,最佳剂量目前尚不清楚,接受的范围是30-1300mg/d,推荐首次剂量325mg/d。
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又是加重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肩关节半脱位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由于对脑卒中后肩关节保护不利及人为的损伤,诱发及加重了肩关节半脱位,最终严重影响了脑卒中病人的康复
患者通过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负重、操球训练等早期
逐步好转
祝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