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颈椎出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颈椎有问题,是因为我们的腰没有坐直没有坐正,我们可以简单说“地基不稳”导致上面的整个大梁出现了问题。头部和腰部要尽量挺直,再去调整颈椎效果会更好。
一、肩颈不适的原因
经常睡觉之后有的人在醒来之后会出现颈部的疼痛,肩部和背部的不舒服,很多人以为是睡觉没睡好。其实我们重要的是要考虑平时是不是有一些过度使用颈椎的习惯,比如说低头玩儿手机,天天用电脑,如果你平时就有这种不良的习惯,那在休息之后出现这种现象就表示可能已经存在颈椎病。
二、学会触诊
在此,教大家如何去分析和处理,遇到颈椎问题不要放大化,首先要学会简单触诊。在肩胛提肌斜方肌区域找一找,肌肉压下去之后会不会出现痛感或酸痛感?如果这种感觉跟你平时那种感觉是一致的,要考虑我们肌肉的劳损。同样,我们背部不舒服,要考虑我们菱形肌,就在激凸和肩胛骨内缘之间那块儿肌肉,去压一下,试一试,有没有肌肉的条索状粘连,按上去有没有肌肉的痛感?如果有这种酸痛感,跟你平时感觉一致,就要考虑肌肉的劳损。
三、缓解方法
我们找到痛点,然后压住用感觉舒服的力度去坚持按摩,每天做一次,一个区域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肩部五分钟左右,背部五分钟左右,如果两侧都不好,两侧都要做。坚持去做,做完之后你会觉得有轻松感,坚持一个周,基本上痛感按上去会逐渐降低,平时也感到好受很多,那么随着痛点的消失,困扰就可以随时解除。其次,低头向对侧旋转大约45度,会感到手下的肌肉突然绷紧了,就是拉伸到的这块肌肉,保持这个姿势一分钟,两侧都要做。
选择及时、正规、有效、没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关键,口服药对肝、肾、胃肠都有一定的损伤,因此选择外用中药,治疗肩周炎效果会很好。
治疗方法
膏药治疗
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一系列优点。有效成分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效果,从根本上全方位针对病机特点而发挥疗效,改善病变周围组织营养,起到修复骨病组织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目的。[2]
家庭治疗
本病起病缓慢,无明显诱因,疼痛可为钝痛、刀割痛、夜间加重,甚至痛醒疼痛常放射至颈、背、前臂及手部,广泛性疼痛而无局限性压痛。因肩周围软组织广泛性粘连而使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内旋障碍最明显,如不能梳头、洗脸、穿脱衣服,患侧手不能摸背等。[3]
肩周炎是慢性病能逐渐好转而痊愈,治疗是以止痛、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为原则,可以用理疗、热敷、按摩或推拿,可以帮助止痛,促进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在压痛部,可用醋酸强的松龙作局部封闭,每次剂量;醋酸强的松龙25mg+05%普鲁卡因4~5ml,每周1次,共3~4次。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在短期内,尽量不要与水接触,不能洗冷水澡,在能忍受疼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运动,运动应以自动为主,辅以被动。功能锻炼常借助康复锻炼器材。目的都是为了增加颈肩臂膀肌肉和骨骼的协调性运动,比如跳绳、按摩车和金至康按摩带。现简单介绍一下金至康按摩带锻炼操:第一步,双臂平伸,由颈椎开始依次向下至尾椎,每两个椎骨间隔平行伸拉15次;第二步,左臂抬高,右臂放低,使按摩带与身体呈45度角,上下移动斜拉30次;第三步,左右臂换姿势,右臂抬高,左臂放低,使按摩带与身体呈45度角,上下移动斜拉30次;第四步,单臂背后向下,另一臂上举,使按摩带与身体呈平行状态左右伸移动拉30次;第五步,以方便够达的姿势左右手换持金至康按摩轮对颈肩腰背做恢复按摩锻炼5分钟。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坚持20天。
中医治疗
肩周炎早期要及时治疗,可以外贴膏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炎止痛作用,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且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注意休息。
早期物理治疗
肩周炎这是一种常见病,患者以中年人居多,由于疼痛是肩关节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导致软组织粘连引起的,疼起来不堪忍受,且不断加重,最终严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有些患者四处求医,反复发作,痛苦不堪,甚至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认为肩周炎是不治之症。肩周炎初始疼痛症状往往较轻,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引发,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内旋,后伸,上举,外展等运动时更为明显,甚至剧痛难忍。在休息时疼痛症状也会加重,尤其是夜间睡眠时,严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压肩侧卧,肩关节活动受限一般发生在疼痛症状明显后的3-4周,之后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挛缩,导致肩关节明显僵硬。所以如果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排除其它因素的可能,仔细检查,以防漏诊,避免延误病情。
及时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后保健也是很重要的,肩周炎在治疗过程中以及以后的康复治疗中,加强体育锻炼和功能调节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功能调节主要靠一些物理磁疗调节法,磁疗是比较安全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可起到通络活血,消炎镇痛和镇静安眠的作用,利用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做成镇痛安眠,垫或者枕等效果显著,使用方便,其目的是为了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肩关节周围组织保护肩关节的力量,消除肩关节肌肉疲劳,但是这种功能锻炼以不加重病人疼痛为前提,一般主张治疗与功能锻炼同时进行,避免愈后并发症,配合正确的功能活动,康复后的保健至关重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肩周炎可有效的治疗。
中医综合方法
1、膏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
⒉拔罐,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⒊刮痧,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每周可刮1~2次。
⒋针灸, 针灸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选用1~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
自我按摩
1、用健侧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侧肩关节的前部及外侧,时间大约1-2分钟,在局部痛点处可以用拇指点按片刻。
2、用健侧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关节后部的各个部位,时间大约1-2分钟,按揉过程中发现有局部痛点亦可用手指点按片刻。
3、用健侧拇指及其余手指的联合动作揉捏患侧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时间大约1-2分钟。
4、还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况下,用上述方法进行按摩,一边按摩一边进行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
5、最后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钟,对于肩后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前面介绍的拍打法进行治疗。
自我按摩可每日进行1次,坚持1-2个月,会有较好的效果。[1]
食物疗法
川乌粥:生川乌头约5g,粳米50 g,姜汁约10滴蜂蜜适量。把川乌头捣碎,研为极细粉末。先煮粳米,粥快成时加入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姜汁及蜂蜜,搅匀,稍煮即可。具有祛散寒湿、通利关节、温经止痛之效。适用于肩周炎风湿寒侵袭所致者。
白芍桃仁粥:白芍20g,桃仁15g,粳米60g。先将白芍水煎取液,约500ml;再把桃仁去皮尖,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二味汁液同粳米煮为稀粥,即可食用。具有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适用于肩周炎晚期瘀血阻络者。
桑枝鸡汤:老桑枝60g,薏苡仁10 g,老母鸡1只,盐少许。将桑枝切成小段,与鸡共煮至烂熟汤浓即成,加盐调味,饮汤吃肉。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补气血之效。适用于肩周炎慢性期而体虚风湿阻络者。
功能锻炼
多数学者认为,服用止痛药物只能治标,暂时缓解症状,停药后多数会复发。若患者能坚持功能锻炼,预后相当不错。
以下介绍八个肩关节功能锻炼的动作。
肩部功能锻炼图解-1
⒈前后摆动练习:躯体前屈(即弯腰),上肢下垂,尽量放松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作30~50次。此时记录摆动时间,然后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后再做持重物(05~2公斤)下垂摆动练习,做同样时间的前后摆动(30~50次),以不产生疼痛或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开始时,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05公斤,再逐步添加到1公斤,慢慢再添加到2公斤。
⒉回旋画圈运动:患者弯腰垂臂,甩动患臂,以肩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画圈运动,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作30~50次。
⒊正身双手爬墙患者面向墙壁站立,双手上抬,扶于墙上,用双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双侧上肢尽量高举,达到最大限度时,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返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肩部功能锻炼图解-2
⒋侧身单手爬墙患者侧向墙壁站立,用患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和6肩内收及外展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⒎拉滑车
⒏梳头--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作梳头动作。
请患者注意,以上八种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康复疗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对病肩采取一些固定和镇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悬吊,并对病肩做热敷、理疗或封闭等治疗。
⒉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这时以功能锻炼和按摩为主,配合理疗进行治疗。肩周炎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医疗体操。
(l)体操练习:双手握住体操棒,在体前,手臂伸直,然后反复用力向上举,尽量向头后部延伸;在体后,双手握棒,用力向上举。
⑵手指爬墙练习:侧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侧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贴墙,然后沿墙向上慢慢作爬墙式运动。
⑶患侧手臂上举,反复摸后脑勺,病侧手于体后,上抬摸背部。如果患侧手臂活动不便,可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上抬。
免费疗法
想通过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治愈肩周炎,是不可能做到的。肩周炎属于一种慢性无
肩周炎组图(8张)菌性炎症,起病缓慢,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病史。而且,肩周炎与肩关节周围肌肉长期劳损、持续紧张有关,短时间或者一次性的治疗,是无法永久改善肩关节肌肉状态的。不过,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来改善肌肉状态,控制症状复发。
肩周炎的康复治疗方法比较多,仅中医就有针灸、推拿、拔罐、小针刀、药物内服外敷等多种方法,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些治疗效果是短暂的,只是暂时性地改善症状,若想摆脱肩周炎的困扰,还得靠运动康复,正所谓“三分治,七分炼”。然而,在生活中,不少人似乎更热衷于药物等治疗手段,恰恰忽略了这一有效、又不花钱的康复方式。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功能锻炼方法,只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肩周炎这个老毛病就会离您而去。
肩部旋转法
双手叉腰,双肩做向前、向后旋转运动。每个方向各做20次。
肩部内收法
以健侧手握住患侧肘后,抬平患肢,并逐渐向健侧牵拉内收患肢,做20次。
患肢梳头法
患肢上举到头部,沿发际向后做梳头动作20次。
爬墙法
面对墙直立,足尖抵墙基,双手交替向上伸展,如同壁虎爬墙,待患肢上举至极限时用其中指在墙上留一痕迹,下次爬墙时超越此痕迹。做20次。
患肢后背牵拉法
直立位,健肢在前,患肢置于身后,以一绳从健侧肩部绕过,双手分别握住绳子两端,健肢向下拉动绳子以带动患肢向后上运动。做20次。
拉轮法
在墙上或树上安一滑轮,并穿过一绳,绳两端各系一小木棍,两只手分别握住木棍,患肢置于身后,用腱肢尽力将患指向上拉动20次左右。
以上锻炼,每日上下午或早晚各锻炼1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达到减轻肩部疼痛,改善功能活动的效果,大部分患者的肩部疼痛甚至可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可以完全或基本恢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疲劳过度,注意保暖,以免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再次诱发肩周炎。
拍打的手法:
1、 拍打的手掌多用实掌,偶尔也用空掌。实掌拍打刺激大,疗效更明显。拍打时感觉疼说明拍对了。
2、 为了减轻痛感,有时也可用空掌。但空掌并非将手指弯曲在手掌隆起形成一个大空心,而是将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并拢,形成一个很浅的空心,其余手指依然平坦,所以基本上还是实掌。
3、 大面积拍打时整个手掌、手指部分全部用上,比如拍打膝盖正面。如被拍打部位面积不大,如拍打膝盖反面的腘窝,可以手指部分为主拍,拍时腕关节可灵活抖动。
4、 拍打力度越大越好,越痛越好,只要能忍受;开始拍时稍痛,随后痛感会降低。有些人手抬得高,快拍到皮肤时突然放慢速度减小力度,过于心疼自己。
拍打按力度可分为文拍和武拍两种,如同煲汤煎药的火候分文火、武火一样。文拍即轻拍;武拍即重拍。拍打力度没有绝对标准,所以文拍、武拍是相对的概念。同样的力度,对此人是武拍,对他人也许是文拍,所以具体用力大小还需根据年龄、病况、部位、环境等各种因素决定。
武拍、文拍应交替使用。
总原则是:不可一开始就重拍,拍打力度需由轻到重。通常开始拍时痛感明显,过一会儿痛感就会降低,再逐渐加重力度。只要能忍受,拍打的力度越大越痛,疗效也越好。轻拍可达到与重拍相同甚至更好的疗效,但需要的拍打时间更长。对一个部位如果能拍打一小时以上,疗效更好。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乳头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器官)。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阴部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