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拔火罐穴位图

背部拔火罐穴位图,第1张

后背拔罐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切记拔完后不要洗澡,不要皮肤暴露。以免再次受风,等印记消差不多时在洗澡。

扩展资料: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颈肩综合征拔罐疗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在酸胀、麻木及疼痛的颈肩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缘处皮肤上涂抹适量跌打万花油,将火罐吸附于皮肤上,并于病变部位来回推动火罐,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为宜。走罐后采用三棱针在痧点局部点刺,选口径适中的火罐用闪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约10分钟,每处出血约2~3毫升,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

参考资料:

-拔罐

1、背部正中脊柱两侧是什么穴位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2、按摩督脉有什么功效

为加强疗效,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挟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3、督脉有哪些分支

31、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32、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33、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1、大椎穴。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2、陶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3、身柱穴。位于人体身柱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4、神道穴。人体神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5、灵台穴。灵台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1、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

2、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3、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4、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

5、脊椎上及旁边的人体穴位是非常丰富的,且布满了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穴道,对于任何想致力于人体穴位疗法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窍门”都是大有裨益的。

6、脊柱穴位的定位技巧: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后背是一个多 穴位 的经络,所以保护好后背,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揭晓。

  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 保健 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 疾病 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 拔罐 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或两侧拔罐。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 血液 循环,通过 神经 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 内分泌 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有哪些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拔罐是 中医 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多数人都进行使用。

中医疏通背部经络方法

 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 按摩 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增加人的抵抗力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背部按摩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北部可振奋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1 背上的经脉很痛怎么回事

2 背部经络按摩的好处有哪些

3 背部经络不通的危害有哪些

4 背部经络不通有什么症状

5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背俞针疗法是针刺背部俞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气府论》指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五脏之俞各五,六脏之俞各六。」说明背俞穴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内经》对背俞直接以脏腑冠名,提示了其与脏腑经脉的特殊关系。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入络脑,络肾属膀胱,在巅顶、风府等处与督脉直接交会,它通过与足少阴的表里关系以及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关系,决定了它是「诸阳之属」这一特殊地位,而背俞穴则因此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灵枢•卫气》云:足少阴……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足厥阴标在背俞;手少阴标在背俞。即背部为脏腑经脉之气输注之所,所以针刺背俞可以通调脏腑经脉之气机以达到治疗全身疾患之目的。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背俞穴均在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侧线上,即在背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线上。大体依据脏腑位置而上卞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分别 f立于第3、4、5、9、10、1l、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三焦俞、肾俞分别位于第1、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大肠俞则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小肠俞、膀胱俞分别位于第1、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共12个穴。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按与疾病相应的部位取穴 因每个背俞穴均有其所主疾病,当某一部位出现疾患时,取其相应的背俞穴。如肠炎取大肠俞,胃痛取胃俞等。

2.按中医脏象学说配穴如肺主皮毛,皮肤疾患即可取肺俞等。

3.按表里经配穴如心火上炎的舌疮可以心俞配小肠俞等。

4.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募穴为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特定穴,十二经各有募穴1个。二者相配,具有很好的疗效。如肾俞配京门治水肿、肾虚腰痛、遗尿、遗精等。

5.俞原相配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十二经各有原穴1个。如心俞配神门治胸痛、心悸、怔忡、失眠等。

三、操作

常规消毒,以30~32号3.3cm(1寸)毫针,轻轻进针,针刺0.5~0.8寸左右,手法以捻转为主,得气后留针15分钟,根据病情,有的不留针。

主治病症

本疗法主治病症很广泛,尤其长于治疗内脏病,如咳嗽、哮喘、心悸、胸痛、腰痛、阳痿、早泄、遗尿、遗精、失眠等病症。取穴请参考体针疗法。 『

注意事项

背俞穴不宜进针过深,免伤内脏,尤其对肺气肿、肝脾肿大者,要特别注意。术者针刺时精神需要高度集中,患者 要适中,严格掌握进针角度。如背部刺过深,伤及肺脏,可致创伤性气胸,轻者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汗出、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1、本穴位于背部,近心肺,居两肺俞之间,肺主气,心主神明,故本穴可治疗咳喘、心悸、癔病、风癎 等。本穴属督脉,其脉行于脊中,故又可治疗脊背强痛。

2、身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3、身柱穴的主治病症为:小儿夜啼哭、抽风、幼儿体质虚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

4、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下,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

5、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身柱穴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会感觉背部酸痛、经络不通,想要告别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经络按摩。以下分享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快来看看吧。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1

1、身体十二条经脉功效

十二经脉的名字各自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光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联络五脏六腑、沟通交流内外

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和肉骨筋等组织人体 器官,往往能维持相对性的融洽与统一,进行一切正常的生理学活动,是借助经脉系统的联系沟通交流而完成的。表皮体会病邪和各种各样刺激性,可传输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紊乱,也可以体现于表皮。

3、运作血气、营养成分全身

经脉是身体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能将营养元素输布到全身各组织内脏器官,使五脏六腑组织足以营养成分,骨筋足以濡润,骨节足以通利。

4、抵抗病邪、护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丰富于络脉,络脉散播于全身而满布于皮部,当风邪侵害机体时,卫气当仁不让充分发挥其抵抗风邪、护卫机体的天然屏障功效。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2

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 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3

一、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二、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三、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 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四、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五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六、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 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82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