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形成简介

静脉血栓形成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静脉血栓形成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0 发病机制 1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111 浅静脉血栓形成 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 1121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1122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12 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13 辅助检查 14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41 询问外伤史 142 局部检查 143 辅助检查 144 静脉测压 15 鉴别诊断 151 浅静脉血栓形成 152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153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16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61 治疗目的 162 一般疗法 163 病因疗法 164 全身疗法 1641 抗凝剂 1642 溶栓剂 1643 低分子右旋糖酐 1644 非甾体类抗炎剂 165 中医疗法 1651 单味中药 1652 辨证论治 16521 湿热蕴毒型 16522 湿热瘀阻型 16523 血热瘀阻型 16524 阴虚瘀阻型 16525 气血两虚型 1653 针刺疗法 166 手术疗法 1661 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1662 静脉结扎术 1663 血栓摘除术 1664 静脉剥离术 167 术前准备 168 麻醉要求 169 术中注意点 1610 术后处理 1611 出院标准及随访 17 预后 18 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20 相关检查 附: 1 静脉血栓形成相关药物 1 拼音

jìng mài xuè shuān xíng chéng

2 英文参考

venous thrombosis

phlebothrombosis

phlebemphraxis

3 概述

静脉血栓形成(phlebothrombosis)是各种原因引起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

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278%。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41%。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4 疾病名称

静脉血栓形成

5 英文名称

phlebothrombosis

6 静脉血栓形成的别名

静脉血栓

7 分类

皮肤科 > 皮肤血管病及淋巴管病

8 ICD号

I809

9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感染性者则由于血液淤滞所致,且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原因,多发生于各种手术后、慢性病长期卧床以及因多种原因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

10 发病机制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造成血栓形成,进一步引起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形成血栓,接着纤维蛋白沉着使血栓增大,导致管腔闭塞。甚至波及附近或远离的静脉。

1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11 浅静脉血栓形成

浅静脉血栓形成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深静脉血栓形成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121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1122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2 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3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14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41 询问外伤史

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142 局部检查

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143 辅助检查

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144 静脉测压

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测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15 鉴别诊断 151 浅静脉血栓形成

浅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形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152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依据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腓肠肌周径增大和Homan征阳性等可确诊,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153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依据下肢肿胀、疼痛和股三角区压痛、皮温降低、颜色改变和浅静脉曲张即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16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61 治疗目的

使静脉血栓病变局限化;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发生。

162 一般疗法

卧床,抬高患肢,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和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可有效地减轻下肢水肿。

163 病因疗法

积极处理或去除感染灶,如扁桃体炎和癌肿等。

164 全身疗法 1641 (1)抗凝剂

抗凝剂如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不仅可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时必须每天测定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

1642 (2)溶栓剂

在发病3~5天内,可应用人纤溶酶,促使血栓溶解。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也可使用。

1643 (3)低分子右旋糖酐

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血浆增容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疼痛。剂量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7~10天后可重复。副作用为偶然可致过敏性休克,有人认为有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1644 (4)非甾体类抗炎剂

非甾体类抗炎剂,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和保泰松等。

165 中医疗法 1651 (1)单味中药

如丹参注射注射液(40g/2m1)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丹参注射注射液2~4ml,肌内注射,1~2次/d;或丹参片3~4片,口服,3次/d。

1652 (2)辨证论治 16521 ①湿热蕴毒型

治以化湿行痹,清热解毒。方用生苡仁、黄芪、板蓝根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柏、玄参、当归、苍术、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天服2次:

16522 ②湿热瘀阻型

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用丹参、黄芪各30g、黄柏、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5g,苍术、红花、玄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6523 ③血热瘀阻型

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紫草20g,丹皮、赤芍、益母草、毛冬青各15g,广西角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6524 ④阴虚瘀阻型

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黄芪、水牛角各30g,白芍、生地、金银花各15g,丹皮、红花、当归、蜈蚣、全蝎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6525 ⑤气血两虚型

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各15g,白芍、茯苓、熟地、川芎、肉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653 (3)针刺疗法

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min~1h,10~15天为一疗程。

166 手术疗法

中度以上倒流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应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现有的手术方法包括瓣膜修补术、半腱肌股二头肌腱袢腘静脉瓣膜代替术和带瓣静脉段移植术。

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有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除选择上述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的手术外,应同时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筋膜上或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

1661 (1)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可减轻疼痛和水肿,对伴有动脉反射性痉挛者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深部大静脉血栓形形形成的急性期应用,疗效更为显著。

1662 (2)静脉结扎术

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663 (3)血栓摘除术

当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时施行血栓摘除术,可缩短病程和预防肺栓塞,还能减少和减轻在非手术疗法或结扎静脉后所遗留的静脉功能不全现象。

1664 (4)静脉剥离术

可行隐静脉系统剥离术。

167 术前准备

(1)按手术前一般准备常规。

(2)按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准备(见下肢静脉曲张)。

168 麻醉要求

一般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169 术中注意点

(1)瓣膜修复时,使游离缘处于弧形的半挺直状态,既不过紧,也不太松,如以生理盐水冲洗,可见二瓣叶的游离缘有弹性的对直、拉紧,合拢后呈弧形。

(2)半腱肌股二头肌袢成形术,应注意形成的肌袢有足够的长度(距切口5cm),不可过短,以免术后持续压迫胭静脉回流。

(3)如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术中注意点见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4)腹股沟区切口中的细小管道应仔细结扎,以防术后发生淋巴瘘而影响切口愈合。

1610 术后处理

(1)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护理。

(2)瓣膜修复成形术后应予肝素抗凝1周,此后过渡到华法令口服抗凝,至少持续半年。

1611 出院标准及随访

切口愈合能行走,无并发症,即可出院。3个月及半年后复查治疗效果,注意有无复发。

17 预后

静脉血栓形成若不经治疗,预后不佳,继发感染后果严重。

18 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静脉结扎术: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9 相关药品

肝素、双香豆素、凝血酶、纤溶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吲哚美辛、保泰松、丹参、丹参注射液、葡萄糖、丹参片、板蓝根、益母草、毛冬青

20 相关检查

凝血时间、纤溶酶

静脉血栓形成相关药物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

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或已有静脉血栓塞症的妊娠妇女为本品适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本品,并咨询医师。1.血栓(静脉或动脉)发生或有血栓病史(如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塞、脑血管病

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钠

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或已有静脉血栓塞症的妊娠妇女为本品适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过胎盘。适应症本品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用法用

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

肌肉训练的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是强身健体、改善心肺功能,可以采用全身肌肉训练如跑步、健步走、舞蹈、武术、游泳等等。假如有健美需求要训练某一个部位的肌肉,可以采取具体的方法,如上肢训练二头肌、三头肌力量有哑铃、握力器、拉力器等;训练下肢力量有动感单车、蹲马步、立定跳远;上下肢同时训练有杠铃等等。要训练腹部肌肉可以做仰卧起坐,对背部肌肉及肩带肌同时训练的可以做引体向上,其他的如俯卧撑对上肢和腹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假如要达到更好的健美效果,在健身房还有专门的健身器材,针对某一个部位进行具体的训练,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就地取材,用简单的方法达到最好的肌肉训练效果。

刚开始想练习手臂肌肉,用哑铃15公斤的比较好。哑铃锻炼二头肌是最简单实用的好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上臂二头肌 两臂弯举

起始姿势

全身直立,两手仰握杠铃,两臂下垂。

动作过程

上臂尽量保持不摆动,屈肘,弯起前臂到可能的最高点,同时收缩二头肌,静止一秒钟。松展肘关节,让前臂徐徐下落到两臂完全伸直。

呼吸方法

弯起前臂时吸气,回落时呼气。

注意要点

要依靠二头肌的力量使前臂向上弯起,在前臂弯起到最高点时,彻底收缩二头肌一秒钟,而不是立即放松它。不要在弯起前臂时让两肘随之向前上方摆动来使前臂上弯得更高。

二、上臂二头肌 单臂蹲坐弯举

起始姿势

蹲在地上或坐在凳上,一手握哑铃,让上臂贴在大腿内侧,前臂向下直垂。另一只手扶压在另一大腿上。

动作过程

收缩握铃一臂的二头肌将前臂向上弯起,到可能的最高点时,彻底收缩二头肌一秒钟,然后伸展肘关节,让哑铃徐徐下落到开始位置。练完一侧,换练另一侧。

呼吸方法

弯起前臂时吸气,下垂时呼气。

注意要点

让上臂贴靠大腿是为了确保不在弯起前臂时移动肘部。

备注: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建议每次12---15,每次练习3组。切记过量。待你有一定基础之后再逐步增加每组的次数15--20,感觉到身体无力时应该停止。

做俯卧撑(把脚垫高,让身体呈45度,做的时候以慢、到位为标准)或者面向前方,双手后撑在椅子或沙发上,双脚平放在椅子上做臂弯伸;用哑铃进行卧推(一定要重的,要不就用杠铃)都可以有效地练胸大肌。 做仰卧起坐简单有效练腹肌,你还可以平躺在床上用双手摸自己的双脚尖(抬起身体),做的时候一定要慢,快了就会有惯性,就会影响效果,一定要做到底、做到位。或者可以双手抓住单杠,将身体悬空,然后平抬双腿,反复。 反做仰卧起坐有效地练腰肌,面向地面,上半身探出床边,下半身不动,以腰为轴,反复抬起上半身。 用哑铃(一定要重的)进行卧推或在单杠上进行引体向上都是练背阔肌非常好的方法。 手臂主要是小臂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四部分。肱二头肌主拉,1、你可以用大臂进行哑铃曲伸就可以了,伸的时候不要放到底,让二头肌始终受力,还有,你可以采用史瓦辛格的方法,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21响礼炮,就是在你在做哑铃大臂曲伸的时候,因为从伸直到弯曲一共是180度,你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下方90度做7下,第二步上方90度做7下,第三步,180度做7下,可以根据你哑铃的重量决定数量。2、在单扛上做引体向上。肱三头肌是主推的,1、俯卧撑;2、卧推、3、在双杠上做臂屈伸;4、颈后单臂哑铃臂曲伸。在做以上运动的时候都可以练到小臂,手握哑铃时加大点握力。三角肌分前、中、后三束。前束做俯卧撑和卧推就可以练到;中束,双手抓住哑铃,垂于双腿两侧,然后做90度平抬,反复;后束,单手抓住哑铃,身体向前弯90度,手臂向后上方抬起,反复。 深蹲(最好有负重),练大腿肌肉非常好的方法。 提踵,用脚尖站立,抬起后脚跟,使劲向上提自己的身体。可以在台阶上进行。奥林匹亚先生们常用的健小腿肌肉方法。 每次做到肌肉有酸痛感为宜。切记不要每日都做,每次你做无氧运动是要尽可能地破坏你的肌肉组织,然后用充足的时间和养份去修复破损的肌肉组织,让其生长,说白了肌肉是在你做完无氧运动休息的时候长的。 健身期间多吃一些高蛋白食品,如:蛋、奶、鱼、牛羊肉等。 科学健身,才会拥有完美肌肉。(长阳小花仔原创,勿复制,绝不匿名,鄙视抄袭!)

在正型标本中,其前肢和部分后肢缺失。前肢和肩带部分的记述主要根据保存几乎完整的标本HYMV1-2。标本 HYMV1-1 和 HYMV1-2 中的叉骨大小和形状一样。在正型标本(HYMV1-1;表1)中,除了后部尾椎缺失外,脊柱系列基本完整。

颈椎部分(Cervical vertebrae)颈椎13个(包括环椎和枢椎),呈弯曲状态保存。由于椎体暴露的情况不好(除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椎体部分或全部暴露外),每一枚椎体的长度难以测量。颈椎系列总长度大约为520 mm。除了环椎和枢椎的前部缺失外,其它均保存。枢椎的后部与第三颈椎相愈合,其后端宽度为15 mm。

第三颈椎(Third cervical vertebra)第三颈椎缺失其后端和神经弓部分,只有其腹面和侧面暴露,其前端宽15 mm,腹面光滑无嵴,最窄处宽为9 mm。侧面中部具有一椎体侧孔,椎体保存长度为23 mm。

第四颈椎(Fourth cervical vertebra)第四颈椎体基本完整,腹面同前一椎体一样光滑无嵴,椎体长为30 mm,前端(20 mm)比后端(10 mm)宽,神经嵴不明显。左侧的侧孔(直径为6 mm)大于右侧的。从腹面上看,椎体好像为异凹型,但是由于保存较差难以进一步确认。

第五颈椎和第六颈椎(Fifth and sixth cervical vertebrae)第五颈椎暴露其腹面部分,第五和第六颈椎均具有非常发育的腹中嵴,第六颈椎大约长45 mm,左侧有一小的椎体侧孔而右侧没有。

第七至第十三颈椎椎体(Seventh to thirteenth cervical vertebrae)这些椎体只暴露其左侧表面部分,颈肋与椎体相愈合。在椎体后突的背表面上,有一低、短而明显的上突,靠近椎体后突关节面的前方。神经棘低而小,其前后长度等于其高度。在标本 HYMV 1-6中,显示最后颈椎(第十三颈椎)的椎体后关节面凸出。

除了椎体侧孔外,在椎弓和颈肋上也有气孔(图版II,图2)。在第九颈椎的椎体前突的基部该孔直径为6 mm,该孔保存的边缘圆、光滑而完整,显示了它既不是由于修理也不是由保存所致,应为一原始的状态。气孔也同样出现在Conchoraptor gracilis 和 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02)的颈椎体相同位置上,但是在“Oviraptor”mongoliensis 中神经弓上没有这样的气孔。

颈肋(Cervical ribs)所有的颈肋均短而与椎体相愈合,在第十和第十二颈肋的前部出现有两个相似的气孔。第十四肋骨较长与其相对应的椎体没有愈合应为第一背肋。不是所有的颈肋都完整保存,保存的第六颈肋长度为 30 mm,它的前端宽。第十三颈肋40 mm 长,而第一背肋长度为60 mm。

背椎(Dorsal vertebrae)在正型标本HYMV1-1中,背椎系列保存完整,具有12枚。除了最后两个以腹面暴露外,其他椎体只能看到其侧面部分。背椎系列的长度短于颈椎系列的长度(表1)。前部的背椎具有弱的椎体下突,而且其前关节面强烈凹陷。在“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中,前部的3个背椎体具有非常发育的椎体下突。第六、七和八背椎体的横突水平延伸,最后背椎体的后关节面凹陷。在标本HYMV1-6中,保存的前部背椎体具有腹中嵴,而后部的椎体腹面圆滑。椎体的前关节突相对较短,但仍然长于后关节突。

表1 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正型标本(HYMV1-1)的测量数据(mm)

背肋(Dorsal ribs)除了一些背肋缺失其远端的小部分外,大多数背肋与相应的椎体相关连且保存较好。开始的3条肋骨中,肋骨头和肋骨结节之间的距离要比后部肋骨的大。前3条肋骨的长度分别为30 mm、35 mm和 35 mm,其肋骨头和肋骨结节大小基本一样。最后的6条肋骨保存,但是只有第五条几乎完整,它是所有肋条中最长的,大约长为160 mm。在多数兽脚类恐龙中,最长的背肋经常发生在第四、第五或者第六背椎椎体上(Molnar et al,1990)。前部的背肋主干基本平直,而后部的(除了最后一肋条外)向后弯曲。一保存的背肋远端显示了其末端不扩张。在第四与第五、第六和第七背肋之间,分别有短而细长的骨,与肋骨主干呈大约100°角相交,这些骨应为像在其它窃蛋龙类(Clark et al,1999)和鸟类(Chiappe et al,1999)上所观察的肋骨钩突(图6)。

荐椎(Sacral vertebrae)荐椎部分有8个荐椎椎体,椎体的腹面光滑无嵴,与“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的相似而与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04)和一些鸟类的不同,它们中部的荐椎椎体腹面具有一浅沟,而在 GIN 100/33中,其荐椎椎体的腹面有一弱的嵴。第一荐椎椎体的前关节面凹陷,而其后关节面与第二荐椎椎体相愈合。第二荐椎椎体的肋骨和横突相互愈合,与肠骨的内表面相接触。拉长的椎体侧孔(长12 mm,高 4 mm)位于第二荐椎椎体的侧面中部。第三荐椎椎体与前面的两个要细小。第四荐椎椎体由岩石所覆盖,第五至第七荐椎椎体大小相等。由于第六和第七荐椎椎体高度愈合,因而其缝合线不清楚,但是第七和第八荐椎椎体之间的缝合线可辨认出。第八荐椎椎体的后端与第一尾椎椎体没有愈合,作为向尾椎部分过渡的标志。第八荐椎椎体的侧孔比前面椎体的要小,该孔缝隙状,长5 mm,高2 mm。荐椎的神经棘是否愈合不得而知,但是它们没有超出肠骨的背边缘而与其它进步的窃蛋龙类和镰刀龙类的Alxasaurus elesitaiensis(Russell&Dong,1993a)情形类似。

尾椎系列(Caudal vertebrae)(图版II,图3)虽然至少有4个个体保存有尾椎部分,但是没有一个保存有完整的尾椎系列,因而尾椎体的数目不清楚。

前部尾椎(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在正型标本(HYMV1-1)中,保存有第一至七尾椎。从侧面上看,第一尾椎体被肠骨后突所覆盖,其前关节面平坦。椎体侧孔(长5 mm,高15 mm)与最后荐椎椎体侧孔大小相似。第二到第六尾椎体相似,但是依此稍微变小。第五、第六和第七尾椎体的前关节面平坦,而它们的后关节面凹陷。椎体的横突向水平且稍微向后方延伸。神经棘相对小而低,并且几乎垂直,其末端不扩张。椎体的前关节突短而小。与Conchoraptor gracilis的情形相似,椎体的侧面只有一个侧孔,而不同于母驼龙(Ingenia yanshini)(GIN 100/33)中的情形,在后者的尾椎中,除了椎体侧孔外,在神经弓的基部还有另外两个气孔,这些孔要比椎体侧孔大,一个位于神经弓基部的侧面,而另一个位于其前内侧。

中部尾椎(Middle caudal vertebrae)在同一岩块上有10个相互关节的中部尾椎(HYMV 2-6),然而它们均保存不完整,可能属于中后部尾椎。多数椎体在埋藏之前就受到严重风化。尾椎体的腹面圆滑无嵴,横截面呈心脏形。椎体的前后关节突长度相等,在一个椎体神经弓的侧面有一侧孔(图版II,图3A)。

末端尾椎(Distal caudal vertebrae)在标本HYMV1-6中,保存有最后的10个尾椎,而在标本 HYMV1-7(图版II,图3B、C)中保存最后3个椎体。最后的尾椎均没有神经棘。在标本HYMV1-6中,前3个椎体的背面后部均有一小的嵴突,最前部的这些椎体的横截面为四边形而椎体的侧面较平无椎体侧孔,最后两个椎体的横截面为圆形。在标本 HYMV1-7中,最后两个椎体向远端变尖锐,椎体的腹面圆滑。在所有发现的标本中均无尾综骨出现。

脉弧(Chevrons)第一脉弧位于第一和第二尾椎体之间,在前部的脉弧中,它是最小的,向后稍微弯曲,从大小和形状上看,它与其它的脉弧不同,脉弧管道呈缝隙状。第二脉弧的主干向前稍微弯曲,第三脉弧完整,远端的前后两边缘均尖锐,末端较钝但比主干要窄。第四脉弧与第三脉弧类似,但是从侧面上看,其前关节面小于后关节面。第五和第六脉弧只有近端保存。侧视,它们的主干明显向后弯曲。在第五和第六脉弧近端的后边缘分别有一明显的突起。后部的尾椎体中没有发现脉弧与之相关节。

叉骨(Furculae)(图版III)叉骨呈U形,保存在标本HYMV1-1、HYMV1-2 以及 HYMV1-6中,这3个叉骨的大小和形态均相同。在正型标本 HYMV1-1 中只缺失其两支远端的小部分,在标本 HYMV1-2中保存完好(图版III)。叉骨向上呈U形开口,它的前腹面光滑,后表面稍微凹陷,其两支向背后方稍微弯曲。叉骨中部横截面呈卵圆形。叉骨下部发育一锁下突(hypocleideum)。

图9 胸骨的放大(HYMV1-6)

胸骨(Sternum)在标本 HYMV1-2和HYMV1-6中保存部分胸骨,胸骨呈薄板状,大约2 mm厚。两胸骨是否愈合不得而知,但是在标本HYMV1-6中保存有明显的侧突,胸骨的侧边缘至少有两个与胸肋相关节的关节面。在胸骨的侧边缘附近保存有3条肋骨的近端,显示了至少有3条胸肋的存在。胸肋呈棒状,具有圆的肋骨头。在HYMV1-6中,一些胸肋仍然与胸骨相关节(图9)。Barsbold(1983a,b)报道了一完整而加长的、且愈合在一起的与平胸鸟类类似的窃蛋龙胸骨。

肩胛骨和乌喙骨(Scapula and coracoid)在正型标本HYMV1-1中,只暴露出小部分的肩胛骨和乌喙骨。对肩带和前肢的特征描述基于标本 HYMV1-2、HYMV1-4、HYMV2-4、HYMV 1-5 和 HYMV1-6。肩带和前肢在标本HYMV1-2 中,保存完美。

标本HYMV1-2 包括右肩胛骨和部分乌喙骨、叉骨,完整的右肱骨、右尺骨和桡骨,半月形腕骨、桡侧腕骨,第I—III 掌骨、及第一指的第一指节的一部分、第二指的第一及第二指节(图版III)。

肩带部分保存在标本HYMV1-2、HYMV2-4 和 HYMV1-6中。标本HYMV1-2中的肩胛骨窄细,长板状,只缺失远端内边缘的小部分(图版III)。肩胛骨主干稍微弯曲,其背边缘厚圆,腹边缘薄而尖锐。肩胛骨具有与叉骨两支相关节的非常发育的肩峰突(acromion process),肩峰突的前端与肩臼的后边缘相平齐,其前边缘向外翻转。出自同一化石坑中的标本HYMV1-4,其肩胛骨、部分背椎系列和背肋呈自然状态保存在一起。肩胛骨的末端稍微扩张,且肩胛骨的主干几乎与脊柱相平行(图10)。

图10 标本HYMV1-4,显示肩胛骨平行于脊柱

在标本 HYMV1-6中,右乌喙骨弯曲暴露且与肩胛骨相愈合,乌喙骨加长,不像大多数非鸟兽脚类恐龙那样短而圆。乌喙骨的主干部分相对较厚,外表面凸起而内表面凹陷。乌喙骨长为50 mm,远端宽为40 mm,与肩胛骨的缝合线附近有一大的孔。在肩臼边缘的下方,有一明显的乌喙结节(coracoid tubercle)(biceps=acrocoracoid,Ostrom,1976a),上乌喙孔位于二头肌结节的背内侧方。乌喙骨的胸骨端薄,呈板状。两边缘直且几乎平行,而与胸骨的前侧边相关节的腹边缘也平直。愈合的肩胛骨和乌喙骨形成145°角,乌喙骨与肩胛骨长度之比约为03。

肱骨(Humerus)在标本 HYMV2-1 和 HYMV1-6中保存完整。肱骨稍微扭曲,非常发育的三角嵴指向前方。肱骨主干的横截面呈卵圆形。三角嵴的前边缘直,类似于其它进步的窃蛋龙类的。三角嵴占主干长度的约一半,它的顶端与肱骨头之间的边缘也较平直。肱骨近端既没有外结节、内结节也没有二头肌嵴的迹象。起于近三角嵴边缘中部的一明显的嵴斜向腹部延伸,消失于与三角嵴远端相平齐的面上。肱骨远端附近,有一弱的与尺骨相关节的面。肱骨的侧面平坦与后面呈90°角相交。肱骨末端前边缘的中部有一明显的、非常发育的内上髁。

尺骨(Ulna)(图11)尺骨的远端关节面稍微旋转,与近端关节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近端主干前后扁平,鹰嘴突不发育。主干前表面光滑,而后表面有一弱的嵴,这一嵴一直伸到末端。尺骨的近端后表面有一加长的孔,该孔的边缘规则,好像不是人为造成的。尺骨几乎与肱骨等长,且比桡骨粗壮,这与Oviraptor philoceratops的不同,它的尺骨和桡骨的直径类似(Smith,1992)。内视,尺骨近端粗壮呈三角形,其背边缘比腹边缘宽。尺骨的主干呈棒状,稍微向后弯曲,背表面圆滑而腹表面平坦具有一弱的嵴。尺骨远端稍微扩张,前后平而左右宽,内表面与桡骨相关节之处为三角形凹陷面。其侧面的浅的凹陷可能为与半月形腕骨相关节的面,一狭长的孔位于鹰嘴突的后表面。尺骨远端侧面上显著的关节面应为与尺侧腕骨相关节的面,尺骨远端的关节面圆滑,尺骨远端背腹宽度大于内外宽度。

图11 黄氏河源龙(HYMV2-8)的尺骨,腹侧视(A、A-1)以及前内视(B、B-1)

桡骨(Radius)桡骨的两端稍微扩张,彼此相对扭曲,但是其主干几乎平直(图版IV,图1A)。远端向前外侧扭曲,而近端向后内侧扭曲。背视,主干的中部有一显著的嵴,横截面为四边形。与肱骨相关节的面凹陷,其内边缘直。桡骨远端的轮廓为三角形,但是圆滑具有稍微凸出的表面。桡骨主干,远离尺骨,因而尺桡骨之间形成明显的空隙,与多数四足类动物相似。尺骨和桡骨的最大直径分别为10 mm 和8 mm(图版IV,图1B、C),其直径比率为(du/dr)=125,而该标本肱骨的主干直径为20 mm。

腕骨(Carpals)

半月形腕骨(Semilunate)为最大的腕骨,它与第一和第二掌骨愈合而没有任何缝合线的迹象。半月形腕骨的内外长度比第一和第二掌骨之和的宽度大,在其凸起的关节面上,有一深而直的沟,形成近端的滑车关节面。

桡侧腕骨(Radiale)为一小的、不规则的骨,它的屈肌面不规则且呈四边形。其远端的中部有一嵴,而其侧边缘和前边缘平坦。桡侧腕骨与桡骨具有明显的可活动关节面。

尺侧腕骨(Ulnare)保存在标本HYMV2-1中,它为一相对小而不规则的骨。

掌骨(Metacarpals)第一掌骨短而粗壮。在标本HYMV2-1中,第二和第三掌骨的末端缺失,但是它们很好地保存在标本HYMV1-2中。与第一掌骨相比,第二和第三掌骨相对细长,但是第二掌骨的主干要比第三掌骨粗些。第二和第三掌骨的远端位于同一垂直面上,第二掌骨的近端前后被第一掌骨包裹且与之近端相愈合,而第三掌骨近端呈棒状,比其主干稍微粗,没有与其它的掌骨愈合。第二和第三掌骨的横截面卵圆形,第三掌骨与第二掌骨的外侧面靠得很近,但是它们的近端不在同一基线上。与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和Archaeopteryx(Zhou&Martin,1999)中的情形一样,第三掌骨的近端与腕骨不接触。背视,第一掌骨近端包裹第二掌骨,半月形腕骨的前后宽度等于第一掌骨的宽度,因而,看起来半月形腕骨与第一掌骨相连而不与第二掌骨发生任何关系(图版IV,图2A、B、C)。但是腹视,第二掌骨的近端比第一掌骨的近端宽,并且因为第一掌骨包围第二掌骨,所以半月形腕骨推断为主要与第二掌骨相关节。

手指(Manus phalanges)虽然部分手指在标本HYMV2-1、HYMV1-2、HYMV1-5 和 HYMV1-7中保存,但是没有一个个体的手部保存完整。在所有的3个手指中,第一指最短粗,第一指的爪大而强烈弯曲,高而侧扁,具有弱的屈肌结节,其近端没有背唇突(dorsal lip)(图版V,图1A,B)。第二指的爪相对弱小而直,比第一指的爪小得多。第三指的爪没有保存。第一和第二指的长度几乎相等,虽然第三指在任何标本中均没有保存,但是纤细的第三掌骨显示了第三指要比第一和第二指弱,第三指的指节数目不清楚。在标本 HYMV1-2 和 HYMV2-1中,手部和前臂的保存角度约为60°(图版IV,图2A)。

肠骨(Ilium)正型标本(HYMV1-1)中的腰带部分保存得几乎完整,在标本HYMV2-7中也保存部分腰带。腰带部分的记述主要根据正型标本HYMV1-1,除了其中部缺失小部分外,右肠骨保存较好,其轮廓清晰(图6)。左肠骨只暴露其背边缘部分,肠骨比荐椎部分长。从侧面上看,它覆盖了大约10个椎体。肠骨的前突长90 mm(从耻骨柄前边缘的垂线到肠骨前突末端),它大约比肠骨后突长21%。薄板状的肠骨前突没有伸向前下方的、尖锐的突起,但是突起稍微圆滑,并且没有达到与耻骨柄的腹边缘相平齐的位置。肠骨后突尖锐,长为75 mm(从坐骨柄后边缘的垂线到肠骨后突末端)。肠骨整个背边缘凸起,肠骨板低,与整个长度260 mm相比,其在髋臼之上的高度只有70 mm,髋臼之长度为80 mm。耻骨柄短,比坐骨柄小而弱,与Nomingia gobiensis的情形不同,其耻骨柄为坐骨柄的两倍长(Barsbold et al,2000b)。耻骨柄的关节面朝向下方,与Nomingia gobiensis的相似,但是与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的不同,其耻骨柄的关节面朝向前下方。在耻骨柄的前方,在肠骨前突腹边缘附近有一浅的、拉长的Mcuppedicus肌窝,肠骨后突上没有短肌窝。坐骨柄指向正下方。在标本HYMV2-7中,肠骨上破碎的坐骨柄显示具气腔构造,这些气腔由骨质梁所构成(图版V,图2A)。坐骨柄的侧边缘附近具有低的反转子(antitrochanter),髋臼上缘(supra-acetabular rim)较弱。肠骨后突的末端与第一尾椎的后关节面相平齐,肠骨前突的前端覆盖了最后一背椎体。肠骨的外表面凹陷,在坐骨柄的前上方,这一凹陷分为两部分,相对深的区域出现在肠骨前突的中部。有一明显的嵴——转子上突(processus supratrochantericus)从肠骨背缘向后下方延伸至与坐骨柄相平齐的位置。

坐骨(Ischium)坐骨沿后边缘长为195 mm(图6),它与“Oviraptor”mongoliensis(Barsbold,1986),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 et al,1988),Caudipteryx zoui(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和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的坐骨类似。其后边缘厚而圆滑,而其前边缘薄而尖锐。坐骨上既没有远端坐骨结节及末端坐骨背突,也没有像其它非鸟兽脚类和鸟类所观察到的近端背突(Hutchinson,2001)。坐骨长,大约为股骨长的76%,与Ingenia yanshini(746%,GIN 100/31)的相似。这一比率在Deinonychus antirrhopus中为 55%,在大型兽脚类恐龙中约为66%~73%(Ostrom,1969),这些都比在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45%,Currie&Russell,1988)、Nomingia gobiensis(42%,Barsbold et al,2000b)和Caudipteryx zoui(52%,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中的大。坐骨向后稍微弯曲,不像在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和Chirostenotes pre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Sues,1997)中那样向后强烈弯曲。坐骨上大的三角形闭突(obturator process)位于其长度的62%处,不像在Nomingia gobiensis中那样,只占其长度约50%。坐骨的外表面凹陷,而其内表面较平坦,坐骨的末端较圆,左右两坐骨没有愈合在一起(图6)。在横穿闭突的位置,坐骨宽为55 mm。坐骨主干的近端部分呈棒状,最窄的部分位于坐骨近端和闭突之间,其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12 mm。

耻骨(Pubis)耻骨与坐骨几乎等长(图6),它与多数进步的窃蛋龙类相似。耻骨的主干向前稍微弯曲,耻骨足的前突和后突几乎等长,与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中的情形相似。耻骨近端稍微扁平,远端部分的主干横截面显示了宽为12 mm 的耻骨裙(apron),该裙沿耻骨的内边缘延伸。耻骨近端的主干部分为棒状。

股骨(Femur)股骨主干像在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Norell et al,1999)和Nomingia gobiensis中一样,向前强烈弯曲。大转子与股骨头相平齐,被一窄浅的腔所分开。从前面看,股骨的小转子呈指头状,其背边缘比大转子的稍微低一些,两转子之间有一明显的裂口,股骨没有后转子的迹象,但是在小转子的远端,沿股骨的侧边缘有一粗糙的面。股骨中部主干的周长为90 mm,横截面几乎为圆形,左右直径为28 mm,前后直径为约30 mm。股骨比肠骨短约5 mm。圆滑的股骨头朝向内侧,股骨头有一弱的颈。股骨远端的前表面几乎平坦,没有膝盖骨(伸肌)沟(patellar(extensor)groove)。远端的后部内外髁均发育,被一深的髁间沟所分开。在外髁的背面,有一界线明显的胫腓骨脊,胫骨与股骨长度之比为125。

胫骨和腓骨(Tibia and Fibula)胫骨的主干直,腓骨脊(50 mm长)显著位于主干的前外侧边缘上,该脊的腹边缘距离胫骨近端100 mm。腓骨脊附近的胫骨主干横截面几乎为圆形,左右向直径约为30 mm,前后向直径约 27 mm。在腓骨脊的下方,胫骨主干变得前后平,横向直径约35 mm,而前后向直径约为17 mm。腓骨近端内表面平坦,腓骨远端变细,延伸至跗骨处且与之相接触。

距骨和跟骨(Astragalus and Calcaneum)距骨和跟骨愈合在一起,但没有与胫骨愈合。在标本 HYMV2-3中,距骨的上升突缺失,但是胫骨前侧表面的关节凹陷处表明了距骨的上升突薄、窄而向上尖灭(图版V,图2B)。

跗骨(Tarsals)在所有的标本中远端的跗骨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在一块标本中保存有两个远端的跗骨,它们没有与蹠骨相愈合,位于第三和第四蹠骨的近端。

蹠骨(Metatarsals)在正型标本 HYMV1-1 和 HYMV2-6中,有足部保存。第二蹠骨比第四蹠骨稍短,而第四蹠骨比第三蹠骨短(图版V,图3)。第二蹠骨到第四蹠骨近端没有愈合,与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和Elmisaurus rarus(Osmólska,1981)中的情形一样。在似鸟龙类中,第三蹠骨被第二和第四蹠骨所覆盖,因而从背面上看不到第三蹠骨(Perle et al,1994;Martin,1997)。第二蹠骨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三蹠骨为四边形,而第四蹠骨的为三角形。第四蹠骨的前侧面为弧形,而其腹边缘和内边缘平坦。第五蹠骨没有明显地暴露在正型标本(HYMV1-1)中,而在标本HYMV2-6中只保存一小部分,第五蹠骨弱小,为棒状。

趾骨(Phalanges)与多数其它兽脚类恐龙一样,后足趾骨的趾式为 2-3-4-5-0。由于它死后从原先位置转移,第一趾在正型标本 HYMV1-1中好像翻转呈对握的姿势而在其它的标本中没有保存第一趾。第三趾是所有后足趾头中最长的,近端的趾节是最长的,为窃蛋龙类所特有。所有的爪大小几乎一样并且适度弯曲,而所有趾节呈自然状态关节在一起,因此,关节面的特征不清楚。侧副韧带窝(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e)位于滑车关节弧的中心附近。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黄哲勋已经练了56公斤到105公斤,许多人称赞他是亚洲的施瓦辛格。首先,他有很强的胸肌,胸部肌肉摆动杯的照片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肩围甚至比施瓦辛格还要大,但他的二头肌仍然不如施瓦辛格!作为穆斯克列曼尼亚自然健美比赛的冠军,既然黄哲勋肌肉发达,为什么不参加奥运会呢?因为他们都知道奥赛或阿诺德经典是证明自己的最佳舞台。

我相信这不仅是很多网民的问题,连韩国健美圈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黄哲勋不参加奥运会?这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你需要一张牌才能参加奥运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上个世纪更容易得到一个职业卡比,但这个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有些人一辈子都得不到职业卡。黄哲勋想参加IFBB比赛,还需要从0开始,这个过程很长很难,你没有空闲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第二,如果黄哲勋的身材扮演传统的健美比赛,圆周不能达到,打健美比赛,周长太大,如果他去参加古典健美比赛,他的身体不太协调,美不如古典健美的神今天,他的腰腹似乎也是一个减法的分项目!

最后,黄不需要去奥德赛,即使出于某种原因,他没有参加2018年的穆斯克莱曼尼亚比赛,也许他很出名,如果他在奥德赛的舞台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对他的职业生涯是适得其反的。所以有很多的健身红色,像肌肉熊猫,乌利和拉扎不选择参加健身游戏,因为他们没有名誉或金钱。虽然很多网民想享受健身,上舞台,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60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