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辅导:静脉疾病

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辅导:静脉疾病,第1张

静脉疾病

 静脉疾病比动脉疾病更为常见,好发于下肢。主要分为两类: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如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的解剖与血流动力学具有不同于动脉的特性,在静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影响。

 一、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

 下肢静脉解剖下肢静脉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和肌肉静脉组成。①浅静脉,有大、小隐静脉两条主干。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自外踝后方上行,逐渐转至小腿屈侧中线并穿人深筋膜,注人腘静脉,可有一上行支注人大隐静脉。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卵圆窝注人股总静脉。大隐静脉在膝平面下,分别由前外侧和后内侧分支与小隐静脉交通;于注人股总静脉前,主要有五个分支: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骼浅静脉、股外侧静脉和股内侧静脉。② 深静脉,小腿深静脉由胫前、胫后和排静脉组成。胫后静脉与胖静脉汇合成一短段的胫腓干,后者与胫前静脉组成腘静脉,经腘窝进人内收肌管裂孔上行为股浅静脉。在小粗隆平面,股深静脉与股浅静脉汇合为股总静脉,于腹股沟韧带下缘移行为骼外静脉。③ 小腿肌静脉,分为:排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直接汇人深静脉。④ 交通静脉,穿过深筋膜连接深、浅静脉。小腿内侧的交通静脉,多数位于距足底(13±1 ) cm , (18±1 )cm 和(24±1 ) cm 处;小腿外侧的交通静脉大多位于小腿中段。大腿内侧的交通静脉大多位于中、下1 / 3 。

 静脉壁结构 静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内膜由内皮细胞与内膜下层组成;中膜含有平滑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网,与静脉壁的强弱及收缩功能相关;外膜主要为结缔组织,内含供应静脉壁的血管、淋巴管与交感神经的终端。与动脉相比,静脉壁薄,肌细胞及弹性纤维较少,但富含胶原纤维,对维持静脉壁的强度起着重要作用。静脉壁结构异常主要是胶原纤维减少、断裂、扭曲,使静脉壁失去应有强度而扩张。

 静脉瓣膜 瓣膜由两层内皮细胞折叠而成,内有弹力纤维。正常瓣膜为双叶瓣,每一瓣膜包括瓣叶、游离缘、附着缘和交会点,与静脉壁构成的间隙称瓣窦。瓣窦部位的静脉壁较非瓣膜附着部位薄且明显膨出,使静脉外形如竹节状。越是周围静脉瓣膜数量越多、排列越密集。静脉瓣膜具有向心单向开放功能,关闭时可忍受200 mmHg 以上的逆向压力,足以阻止逆向血流。瓣膜结构异常可有:先天性,如小瓣膜、裂孔、缺如等;继发性,如血栓形成使瓣膜遭致破坏;原发性,长期逆向血流冲击,使瓣膜逐渐变薄、伸长、撕裂,最后发生增厚、萎缩。

 血流动力学 静脉系统占全身血量的64%,因此又称为容量血管,起着血液向心回流的通路、贮存血量、调节心脏的流出道及皮肤温度等重要生理功能。在下肢,浅静脉占回心血量的10%~15% ,深静脉占85%~90%。下肢静脉血流能对抗重力向心回流,主要依赖于:① 静脉瓣膜向心单向开放功能,起向心导引血流并阻止逆向血流的作用。② 肌关节泵(musde and articular pump )的动力功能,驱使下肢静脉血流向心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因此又称“周围心脏(peripheral heart ) ”。③ 其他因素:胸腔吸气期与心脏舒张期产生的负压作用,对周围静脉有向心吸引作用;腹腔内压升高及动脉搏动压力向邻近静脉传递,具有促使静脉回流和瓣膜关闭的作用。下肢静脉压与活动与否密切相关。以踩部平均静脉压为例,在静息态仰卧位时仅12~18 mmHg ,坐位时升至56 mmHg ,立位时高达85 mmHg 。下肢活动时,小腿肌泵每次收缩排血量30~40ml ,使肌组织血容量降低50%,足部静脉压下降60%~80%。因此长时间的静息态坐、立位,下肢远侧的静脉处于高压与疲血状态。

 病理生理 下肢静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主要变化是主干静脉及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前者引起浅静脉扩张,后者造成皮肤微循环障碍,引起毛细血管扩大和毛细血管周围炎及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等渗入组织间隙及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由于纤溶活性降低,渗出的纤维蛋白积聚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周围,形成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摄取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屏障,造成局部代谢障碍,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下脂质硬化和皮肤萎缩,最后形成静脉性溃疡。由于血清蛋白渗出及毛细血管周围纤维组织沉积,引起再吸收障碍和淋巴超负荷,导致下肢浮肿。小腿下内侧的皮肤、皮下组织的静脉血流,除了部分经隐静脉回流外,主要是经交通静脉直接向深静脉回流。这一区域的深静脉血柱重力最大;交通静脉又在肌泵下方,当肌泵收缩时所承受的反向压力最高,容易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因此静脉性溃疡常特征性地出现于该区。当静脉内压力增高、浅静脉开始扩张时,外膜内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可有酸胀不适和疼痛感觉。

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 CVI )是一组由静脉逆流引起的病征,除了下肢沉重、疲劳、胀痛等症状外,临床表现有七类:有自觉症状,但无明显体征;毛细静脉扩张或网状静脉扩张;浅静脉曲张;踝部和(或)小腿浮肿;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皮下脂质硬化或萎缩;皮肤改变及已愈合的溃疡;皮肤改变及活动期静脉性溃疡。根据病因可分为三类:先天性瓣膜结构及关闭功能异常;原发性浅静脉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继发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外来压迫等)。根据病变涉及的范围分为三类:单纯累及浅静脉;同时涉及交通静脉;浅静脉、交通静脉及深静脉均已累及。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分为:静脉逆流;静脉阻塞引起回流障碍;二者兼有。因此除了有明显下肢浮肿的病人需与淋巴水肿鉴别外,对以浅静脉曲张为主症者,均应通过体检及多种特殊检查,从临床表现、病因分类、解剖定位及病理生理改变四个方面作出判断。本节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详述如下。

 (一)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primary 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 ) 系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

 病因和病理生理 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与遗传因素有关。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后天性因素,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不能紧密关闭。循环血量经常超负荷,亦可造成压力升高,静脉扩张,而形成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当隐—股或隐—腘静脉连接处的瓣膜遭到破坏而关闭不全后,就可影响远侧和交通静脉的瓣膜。由于离心愈远的静脉承受的静脉压愈高,因此曲张静脉在小腿部远比大腿部明显。而且病情的远期进展比开始阶段迅速。

 临床表现和诊断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

 根据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下列传统检查有助于诊断:①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 试验);病人平卧,抬高患肢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迅速释放止血带,如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应用同样原理,在腘窝部扎止血带,可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的功能。如在未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的静脉在30 秒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② 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 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浅静脉主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作下蹬活动连续10 余次,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使曲张静脉排空。如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必要时选用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必须排除下列几种疾病才能确立:①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症状相对严重,超声多普勒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浅静脉扩张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作双功彩色超声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③ 动静脉瘘: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有时可拍及震颤或有血管杂音,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

 治疗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可有下列三种方法。

 1非手术疗法 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的压力差,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非手术疗法仅能改善症状,适用于:① 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② 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③ 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2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 利用硬化剂注人排空的曲张静脉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使之闭塞。也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理残留的曲张静脉。硬化剂注人后,局部用纱布卷压迫,自足踝至注射处近侧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立即开始主动活动。大腿部维持压迫1 周,小腿部6 周左右。应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人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

 3手术疗法 诊断明确且无禁忌证者都可施行手术治疗: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已确定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可选择筋膜外、筋膜下或借助内镜作交通静脉结扎术。

 并发症及其处理 病程进展中可能出现下列并发症:

 1血栓性浅静脉炎 曲张静脉易引起血栓形成,伴有感染性静脉炎及静脉周围炎,常遗有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可用抗生素及局部热敷治疗。炎症消退后,应施行手术治疗。

 2溃疡形成 踝周及足靴区易在皮肤损伤破溃后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愈合后常复发。处理方法:创面湿敷,抬高患肢以利回流,较浅的溃疡一般都能愈合,接着应采取手术治疗。较大或较深的溃疡,经上述处理后溃疡缩小,周围炎症消退,创面清洁后也应作手术治疗,同时作清创植皮,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期。

 3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大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可以表现为皮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外出血,因静脉压力高而出血速度快。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一般均能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止血,以后再作手术治疗。

 (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valve in sufficiency)是指深静脉瓣膜不能紧密关闭,引起血液逆流,但无先天性或继发性原因,有别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瓣膜功能不全及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病因和病理生理 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发病因素有:① 瓣膜结构薄弱,在持久的逆向血流及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因而不能紧密闭合,造成静脉血经瓣叶间的裂隙向远侧逆流。② 由于持久的超负荷回心血量,导致静脉管腔扩大、瓣膜相对短小而关闭不全,故又称“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③ 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或缺如,失去正常关闭功能。④ 小腿肌关节泵软弱,泵血无力,引起静脉血液积聚,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直接承受近侧深静脉逆向血流冲击,常最先出现关闭不全,随着病程进展,将顺序影响远侧瓣膜关闭功能。大隐静脉位置较浅而缺乏肌保护,所以当股浅静脉瓣膜破坏时,大隐静脉瓣膜多已失去功能,因而两者往往同时存在。股深静脉开口比较斜向外方,受血柱重力的影响较小,受累及可能较迟。

 临床表现和诊断 除了浅静脉曲张外,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分为:① 轻度:久站后下肢沉重不适,踝部轻度浮肿。② 中度:轻度皮肤色素沉着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单个小溃疡。下肢沉重感明显,踝部中度肿胀。③ 重度:短时间活动后即出现小腿胀痛或沉重感,浮肿明显并累及小腿,伴有广泛色素沉着、湿疹或多个、复发性溃疡(已愈合或活动期)。

 鉴于浅静脉曲张是多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因此需作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检查方能明确诊断。

 1静脉造影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显示下列特点:深静脉全程通畅,明显扩张;瓣膜影模糊或消失,失去正常的竹节状形态而呈直筒状;Valsalva 屏气试验时,可见含有造影剂的静脉血自瓣膜近心端向瓣膜远侧逆流。在下肢静脉逆行造影中,根据造影剂向远侧逆流的范围,分为如下五级:0级,无造影剂向远侧泄漏;Ⅰ级,造影剂逆流不超过大腿近端;Ⅱ级,造影剂逆流不超过膝关节平面;Ⅲ级,造影剂逆流超过膝关节平面;Ⅳ级,造影剂向远侧逆流至小腿深静脉,甚至达踝部。0级,示瓣膜关闭功能正常;Ⅰ~Ⅱ级逆流,应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判断;Ⅲ~Ⅳ 级,表示瓣膜关闭功能明显损害。

 2下肢活动静脉压测定可间接地了解瓣膜功能,常作为筛选检查。正常时,站立位活动后足背浅静脉压平均为10~30 mmHg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为25~40 mmHg。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高达55~85 mmHg。

 3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观察瓣膜关闭活动及有无逆向血流。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应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但处理方法不尽相同。鉴别要点:前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浅静脉曲张局限于下肢,PertheS 试验阴性,下肢静脉造影示深静脉通畅、扩张、呈直筒状、瓣膜影模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浅静脉曲张范围广泛、可涉及下腹壁,PertheS 试验大部分阳性,下肢静脉造影示深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形态不规则、侧支开放、瓣膜影消失。

 治疗 凡诊断明确,瓣膜功能不全Ⅱ级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应考虑施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主要方法有:① 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通过缝线,将松弛的瓣膜游离缘予以缩短,使之能合拢关闭。② 股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通过静脉壁的缝线,使两个瓣叶附着线形成的夹角,由钝角回复至正常的锐角,恢复闭合功能。③ 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在正常情况下,瓣窦宽径大于非瓣窦部位静脉宽径,因而利用缝线、组织片或人工织物包绕于静脉外,缩小其管径,恢复瓣窦与静脉的管径比例,瓣膜关闭功能随之恢复。④ 带瓣膜静脉段移植术:在股浅静脉近侧植人一段带有正常瓣膜的静脉,借以阻止血液逆流。⑤ 半键肌—股二头肌拌腘静脉瓣膜代替术:手术原理是构建半腿肌—股二头肌U 形键袢,置于腘动静脉之间,利用肌袢间歇收缩与放松,使腘静脉获得瓣膜样功能。由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因此需要同时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已有足靴区色素沉着或溃疡者,尚需作交通静脉结扎术。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

 病因和病理 1946 年,Virchow 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损伤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或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造成血流缓慢的外因有: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此时,因静脉血流缓慢,在瓣窦内形成涡流,使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白细胞粘附及迁移,促成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血栓,尾部为红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的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其后,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血栓脱落或裂解的碎片成为栓子,随血流进人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但血栓形成后常激发静脉壁和静脉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使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纤维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静脉瓣膜被破坏,以至造成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和分型 深静脉是血液回流的主要通路,一旦因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必然引起远端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按照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主要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局限于腋静脉,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发生在腋—锁骨下静脉,整个上肢肿胀,患侧肩部、锁骨上和前胸壁浅静脉扩张。上肢下垂时,肿胀和胀痛加重;抬高后减轻。

饮食 : 你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腹肌,但如果它们被脂肪覆盖着,就没有人能知道。记住,没有食物肌肉不会增长,但过多的食物将增加脂肪。如果你努力并持续练了一年多的腹肌却仍看不到它们。那你就应该检讨自己的饮食了。

常见如:鸡肉,牛肉,鸡蛋

有条件可买蛋白,增重剂等

锻炼腹部肌肉是重点

锻炼方法

现代医学证明,男性因腹部肌肉失去弹性而形成的“将军肚”,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众多常见病关系密切。所以中年男性锻炼肌肉要抓重点,其中腹部肌肉最重要。

向下弯腰锻炼腹肌的方法最简单。腰部往下弯,腿直立,手臂及头部下垂,悬在空中,不要强迫自己双手触地,尽量放松,然后自然起身,伸展背部及腿部的肌肉,约停1分钟,再重复3次。一日两次,连续2—3个月就能见效

另外,仰卧起坐锻炼腹肌的方法也简便易行。为了增强全身肌肉力量,如果再辅以力量器械训练,则效果更显著。

锻炼间隔别超过三天

肌肉是锻炼出来的。健美教练说,肌肉是最“知恩图报”的,只要你能够坚持经常给它一点“刺激”,它就会以10倍的回馈报答你。但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会大打折扣。

进行肌肉锻炼时是需要休息,2—3天之后,如果没有运动的刺激,前一段时间的运动效果会逐渐消退。如果不给肌肉充分的时间去补充营养物质,肌肉就不能长得比原来健壮。但教练提醒时间不能太长,这个休息时间以肌肉再次具备上次运动能力为标准计算,一般需要2—3天。

胸部肌肉锻炼

胸部肌肉的丰满结实,是青春健美的标志之一。发达的胸部肌肉,使男性显得强壮魁梧,女性则更加丰满而有线条。胸部肌肉的力量性锻炼,还可增强心肺功能、矫正含胸等不良姿势,扩大胸廓而改变胸围窄小。胸部肌肉主要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间肌。本项锻炼可以是徒手的,也可以利用器械进行。

1徒手锻炼

胸部肌肉力量的徒手锻炼,主要以俯卧撑为主,利用自身重量,靠前臂推撑达到发展胸部肌肉的目的。俯卧撑可在平地上进行,也可以在双手和脚下垫上支撑物或负重进行。

预备姿势:俯身,两手撑地与肩同宽,双臂伸直,两足踝并拢,足尖用力撑地,头稍抬起,眼向前视,挺胸,收腹,使身体保持挺直。

动作:两臂从伸直姿势逐渐弯屈。屈肘,身体缓缓下移并保持与地面平行,稍停片刻后,胸大肌收缩,双臂同时用力,撑直,将身体撑起,还原成预备姿势。注意在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的挺直。上述动作重复10次左右。

锻炼到一定程度后,可采用倒立架上俯卧撑、两足垫高俯卧撑、负重俯卧撑(在背上放些重物)、窄撑或宽撑(特意将两手支撑距离变窄或增宽),以及手指支撑等动作,以增加难度,获得更大的锻炼效果。

要领;动作始终保持挺胸、收腹身体挺直,避免沉肩、耸肩、缩胸、弓腰或提臀等不正确的姿势。

作用:主要发展胸大肌,同时也锻炼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力量。

2哑铃锻炼

(1)飞鸟运动

预备姿势:仰卧于与肩同宽的一条矮脚长凳上(家庭可用3个方凳纵拼替代),两腿屈曲,两脚分开,踏稳地面,两臂伸直,双手持哑铃上举,拳心相对。

动作:两臂同时自上向身体两缓缓落下,尽可能做扩胸运动。稍停片刻后,收缩胸大肌及臂部肌肉,使哑铃自两侧循原路缓缓抬举至胸前,还原成预备姿势。上述动作重复20次左右。

飞鸟运动除了可以仰卧位进行外,还可以屈站立姿势及斜板位(斜板倾斜角30—60°)进行。

要领:平卧时胸腔挺起,腰背肌收紧,两臂下落时用胸大肌控制慢降。下降后胸大肌充分伸展,上举还原时速度较下落稍快,臂垂直后胸大肌仍保持极力收缩。

作用:主要发展胸大肌及三角肌。

(2)仰卧后举

预备姿势:仰卧于矮脚长凳上,双腿屈膝,两脚分开,踏稳地面,两臂伸直,两手握哑铃于腿侧。

动作:左侧上肢直臂用力将哑铃经上方向头后举起,当哑铃在头后比身体略低时再慢慢还原放回体侧。左右交替。以上动作重复20次。

要领:腰背部肌肉收紧,用胸大肌力量控制下放速度。上拉稍快,下放均匀慢速。开始练习时,哑铃重量不宜过大。

作用:发展前锯肌及肩、背部肌肉,同时还能扩大胸腔,对增大肺活量有益。

3拉力器锻炼

预备姿势: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双臂伸直前平举,掌心相对握拉力器。

动作:胸、臂肌肉用力,使两臂经体前向两侧缓缓平拉作扩胸运动,直至两臂呈侧平举状。稍停片刻,缓缓恢复至预备姿势。上述动作重复20次。

拉力器扩胸也可取仰卧位进行。

要领,身体直立,动作速度适中,注意力要集中。

作用:发展胸大肌及肱三头肌,扩展胸腔。

4杠铃锻炼

预备姿势:仰卧于矮脚长凳上,双腿屈膝,两脚分开,平踏于地上。让同伴或家人将杠铃抬至胸前,两手拳眼相对,横握杠铃杆。

动作:腰腹肌肉收缩,吸气使胸部上挺,同时胸肌收缩,双臂伸拳将杠铃推起直至肘关节伸直,稍停片刻,屈臂将杠铃缓缓放回胸前,臂屈肩松,使胸大肌充分伸展放松。上述动作重复10次。

此项锻炼除平卧位外,还可采用斜卧位进行。上斜卧位发展胸大肌上部肌肉,下斜卧位发展胸大肌下部肌肉。握横杠的方式又分窄握、中握和宽握。窄握发展胸舰高度,宽握为使胸大肌拉宽。

要领:身体要躺平稳,杠铃下降时要慢,避免发生意外,胸大肌力量发挥要充分,不要借力。

练习腹肌的要诀

上帝创造腹部有两个原因:把上体和下体连接起来并强化你的整个躯干。既然腹部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练就一付漂亮的腹肌呢?

饮食 你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腹肌,但如果他们被脂肪覆盖着,就没有人能指导。记住,没有食物肌肉不会增长,但过多的食物增加脂肪。如果你努力并持续练了一年多的腹肌却看不到它们,那你就应该检讨自己的饮食了。

频率 多数人每周只练三次,如果你想快点的话,可以隔天练一次。

数量 虽然许多人一次做上百个仰卧起坐,但有时他们的腹肌反而没练的次数少的人,看上去漂亮。我建议你挑选2---4个对你最有效的练习,只做三组,每组30--50次,每一组达到力竭。

持续紧张 练腹肌时,应该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腹肌紧张,不论在什么时候。

不必完全伸直 练腹肌时不要把背拱起而是胸部应少内含,以便把张力集中于腹部。上体伸得越直,臀部参与用力越多,这不但减少腹肌的受力,而且增加了下背部拉伤的危险。

·为什么腹肌练习动作有时抬上体,有时抬腿

腹肌练习是健美操锻炼的一个部分,从形体美的角度。腹肌对体形的影响较大,因为胖人必胖肚,大腹便便自然会使人感到到臃肿。失去人体美感。所以大家都很重视腹部肌肉的锻炼。在练腹肌时,不同的动作,腹肌的感受部位不同,为什么?

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腹肌上附着于胸廓部。下附着于骨盆,是由一组肌群构成,它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作腹肌动作主要是练腹前外侧群肌肉。

由于每一块肌肉都有起点和止点,肌肉和收缩是要某一端固定,另一端向固定端靠近。即起点固定、止点固定或近端固定、远端固定。了解腹肌解剖结构,就可知腹肌练习为什么时而抬上体,时而抬下肢。

通常我们把健美操的腹部练习分为上腹部和下腹部练习。上腹部练习是腹肌远端固定。肌肉由近向远端收缩,即抬上体。下腹部练习是腹肌近端固定,肌肉由远端向近端收缩,即抬下肢。还可腹肌的中间固定,肌肉的远端和近端向中间收缩,即仰卧两头起。所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有些人上腹部肌肉松弛,脂肪多。则加强抬上体的练习。有些人下腹部肌肉松弛,脂肪多,则要加强抬下肢的练习,对整个腹部都较大者。则要加强腹部全面练习。

股四头肌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和胸大肌相映生辉,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门面”肌肉。健身男士都十分重视这块肌肉。那么怎样才能把股四头肌练得硕大、漂亮、有型呢?我的体会是必须选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器械进行规范的练习。

我选用杠铃颈后深蹲练股四头肌外侧,用腿举或肩托深蹲练股直肌和股中肌。此外,要想使股四头肌棱角分明,还必须用坐式踢腿、剪蹲来分离它。

1、杠铃颈后深蹲

重点发展股四头肌内侧,采用深蹲机或史密斯架深蹲都是不错的选择。

动作:颈后肩上担起杠铃架上移出,保持杠铃平衡。头部保持正直,屈膝下蹲至大腿低于水平面,用力向上站起至开始姿势。

要点:下蹲时大腿低于水平面很关键,尤其是初学者,否则会借力做伸腿动作。如果开始时蹲得不够低,以后增加重量时就容易受伤。两脚站距约为肩宽,呈“外八形”,脚趾朝外,使内侧受力更集中,练习更到位。站立时膝盖不宜朝内或向外,以免身体其他部位借力过多。下蹲时膝盖的方向应朝脚趾的方向,且杠铃、臀部、脚不应成一条直线,就是说杠铃的运动轨迹要与人体的纵轴一致,垂直于地面,平稳地直下直上。下蹲和站立时眼睛始终平视前方,以免弓腰或杠铃重心过于前倾。

2、杠铃前深蹲

发展股四头肌外侧的最佳选择。

动作:和颈后深蹲相同,不同的是横杠放在胸锁骨和两肩上,两手交叉(护)杠铃。

要点:采用平行窄站位,两脚间距与臀部同宽,脚尖朝前平行站立。下蹲越低越好,以使股四头肌外侧得到充分收缩和伸展,目的是不让其向“外长”和向“下长”,大腿会练得更有型。若股四头肌中上部不够发达,则可采用大重量做“前半蹲”或“后半蹲”练习,但必须用平行窄站位。

3、肩托深蹲

发展四头肌。此练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很见效,尤其是赛前,是分离股四头肌必不可少的动作。

动作:站上斜蹲机,用肩抵住肩托,握住手柄,两脚自然分立,稍窄于肩。解开斜蹲机上的安全柄,屈膝下蹲,股四头肌发力向上站起至腿伸直,稍停,重复做。

要点:用斜蹲机练习时,改变两脚位置锻炼部位随之改变。锻炼时大、小腿之类间夹角小于90度才能起作用,身体重心处在脚跟后面,两脚前站一点,确保股四头肌得到充分锻炼。为保持股四头肌的张紧力,提高训练质量,向上站起时两腿不要充分伸直,膝关节不要锁紧保持微屈状态。

4、腿举

主要发展大腿肌肉。若说深蹲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下蹲时腰部的压力较大,而腿举可避免这一不足,故可进行大重量训练。练此动作之前最好先做深蹲,直至腰感到不能承受重压时再用腿举“帮忙”。在“腿举”机上锻炼可用调整两脚位置达到锻炼不同部位的目的。比如,脚呈“外八”练腿的下部等等。

要领:斜坐在腿举机上,双脚放在踏脚板上(距离略窄于肩)。解开安全栓,握住手柄。然后向胸部屈膝,使重量放至最低点,用力向上蹬起至开始位置。

要点:在练习时不应养用推膝借力或双臂交叉胸前限制动作的距离等不良习惯。此外,动作还原时两脚不要完全伸直,膝关节呈微屈状态。

5、腿屈伸

能完全分离大腿前部肌肉而不影响其围度,尤其能发展膝部的围度。也是单独锻炼股四头肌的动作,既可双腿同时练,也可单腿交替练。

要领:坐在腿屈伸椅上,手握扶把,两膝弯曲小腿下垂,双脚勾住垫杠,勾起脚尖。用力伸小腿使股四头肌收缩,至两腿完全伸直,稍停,然后以股四头肌的张紧力控制还原。

要点:关键是动作要做到家,使股四头肌处于“顶峰收缩”位。此外,动作过程中要保持勾脚尖,使股四头肌始终处于张紧状态。

练习方法:

1、传统的练法是先做复合动作后做孤立动作,但练股四头肌我主张先将孤立动作——腿屈伸作为第一个练习。理由是先练坐姿腿屈伸力量足,能举起相对较大的重量,大腿伸缩充分,肌肉线条刻画得深而明显,同时也为深蹲做了充分的热身,鱼与熊掌兼得。要说明的是,这种练法中高级水平者更合适,初级水平者还是先做复合动作为好,避免做只刺激小部分肌肉的孤立动作。

2、为避免股二头肌借力,可先做俯卧撑弯举或坐式腿弯举,让股二头肌预先疲劳,接着再做股四头肌的练习动作,如杠铃深蹲、腿举、坐式腿屈伸等。

3、前深蹲等练习结束后,可结合股二头肌一起练。安排股二头肌的动作练习,既能使大腿肌群得到平衡发展,又能在练股二头肌的过程中使股四头肌得到积极性休息,促进股四头肌的恢复。

建议:

1、每周练习频率为1——2次,不宜超过2次,每次间隔时间应有72小时。每次训练根据训练目的可选择3——4个动作,不宜超过4个动作。

2、动作选择,动作顺序、训练方法可根据不同目的随机变化。

3、要想看到股四头肌清晰可见的线条,除了上述练习方法外,在训练中还必须适当安排有氧训练并合理控制饮食。

腘绳肌是一组肌群而不是单独一块肌肉,通常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三块肌肉组成。这些肌肉共同的起点位骨盆的坐骨结节。其中股二头肌由两部分组成,从名字上来看知道它有两个头,除起自坐骨结节的一个头外,另一个头起点在股骨上,位置偏外下方向。有时候大收肌后方的部分肌肉也被认为是腘绳肌一部分,原因是它同其它几块腘绳肌常联合在一起。所有的这些肌肉均跨越膝关节,半腱肌和半膜肌向下止于胫骨内侧,而股二头肌止于膝关节外侧的腓骨头。

大腿肌肉: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前外侧群: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和短收肌,大收肌,股膜肌

支配大腿肌的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臀上神经 

扩展资料:

1,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若干条神经纤维构成一神经纤维束,外包数层扁平上皮样细胞组成的神经束膜(即神经外膜)。数个神经纤维束集中形成神经。每条神经纤维外包以网状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神经内膜。

2, 神经将神经中枢、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连结在一起。由感觉传入纤维组成的神经称感觉神经;由传送冲动至效应器的传出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称为运动神经。大多数神经由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组成,而称为混合神经。

3, 混合神经:属周围神经系统。由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神经干,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在人体脑神经中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是混合神经;31对脊神经均为混合神经。每种混合神经内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的组成也不尽相同。典型的脊神经有4种纤维成分:躯体传出纤维、躯体传入纤维、内脏传出纤维和内脏传入纤维。

参考资料:

  肌肉群

一、腘绳肌组成:

腘绳肌即股后肌群,位于大腿后侧,是主要的屈膝肌群之一。由股二头肌(biceps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组成。

这些肌肉共同的起点位骨盆的坐骨结节。其中股二头肌由两部分组成,除起自坐骨结节的一个头外,另一个头起点在股骨上,位置偏外下方向。

所有的这些肌肉均跨越膝关节,半腱肌和半膜肌向下止于胫骨内侧,而股二头肌止于膝关节外侧的腓骨头。

二、腘绳肌功能:

腘绳肌的主要功能是伸直髋关节和屈曲膝关节。在实际人体运动中,腘绳肌承担着非常复杂的功能。

以行走为例,来分析腘绳肌的功能:

三、腘绳肌常见损伤机制:

腘绳肌撕裂或者腘绳肌损伤简单的说就是一组或多组腘绳肌肌肉出现损伤。腘绳肌和与其相拮抗的肌群——股四头肌(大腿前方的肌群)相比是较弱的。如果腘绳肌的肌力不足股四头肌的60%,股四头肌的过分用力就极易造成腘绳肌损伤。损伤后,每当腘绳肌突然剧烈地收缩时,就会在大腿后方引起突发、剧烈的疼痛。

在短跑运动中,腘绳肌努力使向外摆动的小腿胫骨减速。而当脚部落地时,腘绳肌的功能则是尽可能的牵拉伸展髋部后方,使髋关节伸直。如此轮流交替进行,才使另一条腿得以迈向前方。这个运动时相中,在迈出脚落下打在地面之前,腘绳肌(通常是股二头肌部分)由于被最大幅度地活动和牵拉(接近于最大肌肉长度)变得容易受损伤。

四、腘绳肌撕裂典型症状、损伤程度分级及治疗康复

(一)典型症状

1

多数情况在短跑或高速跑运动中,腿部后方出现突然的锐痛;

2

腘绳肌发生痉挛,通常在肌肉伸展和收缩活动过程中出现疼痛时发生;

3

局部出现肿胀和瘀青;

4

如果发生较严重的撕裂,肌腹上可以摸到一个局部凹陷

(二)腘绳肌损伤程度分级、表现及治疗康复

1小腿骨有两个:胫骨和腓骨。腓骨比较细,并不承受太多的重量,只承受身体重量的1/6,剩下的都是胫骨来承担。而腓骨存在的意义就是给很多肌肉提供了非常强大的附着点,其中的腓骨长短肌就是依附在它上面。

2螺旋线在下肢的走向:胫骨前肌往下走,就与腓骨长肌有联系了,而腓骨长肌又与股二头肌的长头有联系了,而股二头肌的长头又与胫腓关节有联系。

3胫腓关节在膝关节的外侧下方,它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小关节。胫腓关节近侧端比较难处理。这个地方不承重,但又附着着几个重量级的肌肉,尤其是腓骨长肌,股二头肌。

老师把胫腓关节比喻成小马拉大车。

4连续的“跳绳”,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从髂胫束下来,到达了胫骨前肌,在下面转了个弯到腓骨长肌,而腓骨长肌又沿着股二头肌直接到达了坐骨结节。

5第四腘绳肌,实际上是指股二头肌的短头。股二头肌的短头在慢性膝关节屈曲或胫骨外旋时,可能过度活跃。

答疑

6给会员用瑜伽椅拉伸胸大肌,十指麻木,持续了一周都没缓解,平时这样做过一会就好了。体态圆肩,驼背。

处理的方式没有错。问题在于很多人拉伸胸大肌时,颈部出现了过度的扭转。注意你的客户,在帮她拉伸时,颈部不要发生扭转。否则整个手臂都会出现麻木状态。而且她的麻并不是胸大肌,胸小肌引发的,可能完全是由斜角肌引发的。而这种圆肩,驼背的体态他的斜角肌一定紧张。处理核心在于松解她的斜角肌,在拉伸胸大肌时,颈部不要发生扭转。

7会员主述:左侧足底疼痛,是足底筋膜炎,还是生物力学出了问题。诊断或处理思路。

关于足底的疼痛,后表线中介绍了比目鱼肌对于足底的影响。

排查足底筋膜炎,拍双侧的脚,看有木有骨刺,如果没有骨刺,单侧疼痛,就是比目鱼肌引发的。足踝的生物力学,看看有木有足内翻,足外翻,如果都没有问题我,就处理后表线,先进行足底筋膜的按摩,再着重处理比目鱼肌。

8膝关节外侧过伸时疼痛明显,平时没有疼痛,会与胫腓关节近侧有关系吗?

有可能。

因为膝关节的横向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了股二头肌短头与腘肌的交叉,内侧包括了鹅足肌腱,后面主要是腓肠肌的两个肌腱与腘肌的肌腱。这些可能都要放松。

9两侧髂骨炎疼痛

首先要知道疼痛波及到多大的范围,偏前还是偏后。

如果偏后要去考虑:①臀中肌的问题,②腹直肌下段的问题③腹外斜肌的问题。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考虑是不是骶髂问题。

10会员骨盆后倾很严重,怎么处理

先强化他的骨盆稳定性。包括了臀中肌和大腿内收肌的训练,骨盆后倾往往是腹直肌和腘绳肌缩短。被动被拉长的是股直肌和竖脊肌。可以锻炼臀中肌,大腿内收肌,拉伸腹直肌和腘绳肌,强化股直肌和竖脊肌的腰段就好。

11膝关节外侧胫腓骨关节部位疼痛,踝关节位置正常,是否股二头肌的问题

还有可能是腓骨长肌的问题。因为这个关节松动的人很多。

触摸腓骨:先摸到胫骨粗隆,再向外摸到另外一个骨头,就是腓骨头。顺着腓骨头往前推,就能很好改善了。

12交叉韧带重建之后,屈膝股二头肌疼痛。

方法:两腿平放,脚跟不离开地面,屈膝,落下,重复做,以很小的角度练习,逐渐用手法松解股二头肌短头,那个地方牵绊最厉害。

13骨关节炎炎症控制后,怎么让髌骨灵活,摆脱周围肌肉和它的粘连。

仰卧,在膝关节下垫抱枕,或垫一个没有齿的泡沫轴,然后用手指或虎口沿着八个方向慢慢的推髌骨。

八个方向:上,下,内侧,外侧,四个对角线。

比如:往上推,疼,就是下侧紧,往内推,疼,就是外侧紧。

股后群肌又称股屈肌群,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它们均由坐骨神经支配。

  1、股二头肌bicepsfemories 在股后部的外侧份,有长、短二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两头汇合后,止于腓骨头。

  2、半腱肌semitendinosus 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浅面,此二肌均起自坐骨结节。向内下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半腱肌为一三角肌的扁肌,肌束向下逐渐集中移行于一长腱。半膜肌为一梭形肌,上部有较长的腱膜。

  三肌共同的作用是伸髋、屈膝。当屈膝时,股二头肌能使小腿轻度外旋;半腱肌和半膜肌能使小腿轻度内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68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