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都是行军打仗,力能扛鼎的将军,不应该是全身肌肉,高大壮硕吗,为何会有啤酒肚呢
这如果放在现代,显然是很降分的身材,同时,也让我们不禁疑问,古代将军们的身材真都是这样的吗
画像中的古代武将形象
古代画像,尤其是将军们的画像相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身着一身威武霸气的盔甲,手握战刀,或坐或立的画像。而那一身的盔甲就是他们身为武将的名片一般,盔甲的好与坏,做工是否精良,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但挺着这么大肚子的将军还能上得了战场吗
实际上,古代将军大部分还真的就是这个形象,而且那一身的横膘外加挺着的将军肚一点都不耽误他们在战场上杀敌,反而还是他们的优势呢。
古代战争的需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战场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没有那么先进的防弹材料,在万军从中厮杀起来,为了提高防御力,将士们都要穿上厚重的铠甲。而且真正的古代战场跟我们现在电视剧里演的可是完全不同,并不是刀划到身上就直接死了,而是断手断脚比比皆是,身上被砍得都是口子,往往一场大仗下来,受伤的要远远比战死的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支拥有良好铁甲,武器十分先进的国家精锐部队在对战毫无盔甲可言,武器也是以竹耙、棍棒为主的农民军时,往往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原因了。这不光由于他们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突出,战法得当,主要还是他们的武器和盔甲要比农民军强上太多。
关于这一点如果放在攻城战时就更显得尤为突出,面对密密麻麻的箭弩,武艺的高低甚至阵型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一身能顶得住怒射得好盔甲才是攻上城楼的致命要素。所以,在古代,盔甲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乃至一支军队的伤亡以及战斗力。
而在制材落后的古代,盔甲的好坏程度基本上就他们的厚薄程度息息相关,越厚的铠甲防御力越强,当然也就越重。
根据史料记载,在盔甲已经比较先进的宋代,一个普通士兵还要身着重达50斤的铠甲,而那些将军就更不用说了,算上武器,负重八十几斤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些甚至连带装备在一块,要达到一百多斤,试问,这么重的铠甲和兵器穿戴在身上,没有一身好力气能行吗
普通人不要说上战场杀敌了,就连穿上这身铠甲都困难。
所以,古代在选拔将领乃至于征召普通士兵时,也都是以力量和魁梧程度来作为主要标准的,考取武状元的举子们,必须能拉开八力到十二力的硬弓才行。明朝大将郑成功在为自己的精锐部队“铁人军”筛选士兵时,叫每个将士必须抱着上百斤的大石墩在校场上绕一圈,过不去者直接淘汰。
那么力量的大小就和胖瘦程度有着直接关系了,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安逸,习武出身的更是从小就要劳作,如果还能长得那么肥硕,自然身上的肉都是非常结实的。能拥有一身魁梧雄壮的身材,力量自然也就非常大了。所以,古代的那些将军们,只要是习武出身的,基本都是膘肥体键、膀大腰圆,只有这样才能上得了战场。
肌肉形状与力量没有太大关系
而且根据科学统计,人的力量与肌肉形状和是否有肚子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一个肌肉练就得非常漂亮的健美冠军,只是在现代人眼里很漂亮罢了,其真实的力量不见得会超过古代那些大肚将军,而古代将军们因为没有那么多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无法锻炼出现代人那种八块腹肌,所以魁梧的人也就大多挺着个啤酒肚。
不过,在古人眼里,只要是膘肥体键的人就算是魁梧雄壮,是力量的象征。甚至对于对于一个武将而言,如果不够肥硕,不够魁梧的话,还是很没有面子的事。至于肌肉、身形如何,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当然,古代将军们的画像也是有例外的,譬如虞允文、曾国藩一类文人出身的将军,相比之下,他们在画像上就显得瘦弱得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弃笔从戎的文官,体貌瘦弱也是正常,而且他们也不会引以为耻。但是像这一类的将领往往也不会驰骋沙场,他们更重要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相当于现在的作战参谋一般。
另外,因为古代的画像不但为了记录将军们个人的相貌身型,也是为了留给后人们看的,对于一向注重身后评的古代人而言,自然谁都想给后世留下一个好印象。
既然是习武出身,身材高大魁梧甚至比相貌还要重要,所以那些相对并不魁梧的武将也会私下叫画师们给他们画得更“气蕴山河”一些,这样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是留给后人们的印象会很好,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所以,那些流传下来的武将画像中,不乏也有很多不像本人的,他们只是顺应当时人们的眼光而是随大流儿似的画得膀大腰圆,就和现在的照片被用了PS一个道理。
不是古代将领偏爱将军肚,而是战场选择了将军肚。
战场讲究的是力气和耐力。
力气这方面一身横肉,挺着一个啤酒肚的人一定比八块腹肌的人占便宜。
肚子大腰力更大,拼力气的时候更占优势,身材魁梧,身大力不亏,战场上活下来的几率更大。
打仗时,力气大占绝对优势,战场上讲究一力降十会,你会一百个套路,接化发使得出神入化,遇上力量型选手,也会被人一拳ko。
岳飞为啥牛叉啊,不是因为拜师周桐而牛叉,在拜周桐为师的之前岳飞就以力气大闻名乡里,未济弱冠就能开三百斤的弓射八石的弩。
是真正力量型选手,学了周桐的技艺后才如虎添翼。
如果岳飞没那么大力气,学再多花里胡哨的招数,到了战场上用处也不大。
看过一位形意拳大师的照片,据说武功很厉害,看他早年的照片人高马大,很壮的那种,一看就不好惹。
所以战场上力量型选手绝对占优势。
古代很多将军是从小兵一步一步熬上来的,当小兵不是骑在马上优哉游哉,小兵行军是要负重前行的,背着帐篷干粮行李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负重前行,练一身腱子肉有啥用,重要的其实是耐力,挺个将军肚的人说明这人吃得多,肌肉发达,在长时间行军中更占优势。
八块腹肌是要燃烧脂肪才能练成的,而啤酒肚最多就是脂肪。
这在打仗中有啥用呢?
抗造。
行军打仗,有时候会遇到几天没饭吃,会遇到长时间大量运动,这时候脂肪多的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们更能挨饿,也更适应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行军。
那些低脂肪的人早就饿晕了,啤酒肚脂肪多的人还能通过燃烧脂肪挺个一天两天,而这一两天,也许战争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了,也许就跑出敌人的包围圈活下来了。
在战场上活着是最大的正义,而能活着的人是脂肪更多更抗造的人,而不是肌肉更健美的人。
为啥赵王要人去魏国考察廉颇时,廉颇逛逛逛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就是为了向使者展示自己身体倍棒,能量很足,上场杀敌绝无问题。
那些将军,除了世袭的,大多都是久经战阵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争环境决定了战争中活着的优秀者必须能吃,身体壮,这就造就了那些有将军肚的人。
有将军肚的人能出头,无他,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前几天去博物馆参观,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文献记载的画册中,几乎所有的 历史 名将都有啤酒肚。包括郑成功,关二爷这些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战士,他们都挺着一个沉甸甸的啤酒肚。
有人就纳闷了,都是行军打仗,力能扛鼎的将军,不应该是全身肌肉,高大壮硕吗, 为何会有啤酒肚呢?
不仅是将军有啤酒肚,就连一些古代的士兵都有啤酒肚,这一点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中可见一二。
古代的胖名人大将还不在少数,如能举起400斤大鼎的项羽,不到20岁就能开350斤弓箭的岳飞。
打虎英雄武松,那可是个实打实的胖子,《 水浒传 》孙二娘说道: “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 ;
在古庙上,四个伙计抓武松时也说到: “这鸟汉子却肥,好送与大哥去” 。
可见武松确实是个大胖子,而并不是电视剧中所扮演的那样高大威猛。当然武松的胖,那真是吃出来的,一顿饭十八碗酒,四斤牛肉,这种吃法,谁吃谁都胖。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拼的是力气和耐力,所以我们在 历史 资料中总能看到选拔士兵的标准是: 弓马娴熟,臂力超群, 换句话说,谁力气大,谁就是打仗的好手。
这个道理放到现代也同样适用,一些世界大力士比赛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参赛的选手个个虎背熊腰,甚至在一些相扑比赛,举重运动中,看到的运动员一个个都是大胖子,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出一块健硕的肌肉。
在冷兵器时代,越是高手所使用的武器就越重,如关羽青龙偃月刀,李元霸的金刚锤,这些武器动辄百斤以上,但却能被这些胖子耍得风生水起。
其实大家在看健美比赛的时候,也都会有这样的感叹,这些人的肌肉线条看起来很美,但其实没有力气。
因为看起来好看的肌肉当中,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进行补充,才能维持线型,冷兵器时代,对于作战士兵来讲,需要的是大量脂肪,来维持长久的消耗。
当战争进入漫长的攻守战时,哪一方的士兵能够在饥寒交迫,体力不支,补给缺失的情况下熬到最后,谁就能熬到战争胜利。
所以这时胖子身上的脂肪就成了最佳的消耗品,也成了他们维持生命的有力保证 。除此之外,厚厚的脂肪还是他们的护身符。
古代士兵上战场一般都要穿铠甲,铠甲一般由动物皮毛或者是铁片制成,但在物资紧缺的时候,可能里面的填充物是布,甚至没有铠甲的情况,所以当冷兵器刺入身体的时候,脂肪层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这也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路上抢劫胖子一刀捅入腹部,最后只是皮外伤,因为脂肪挡住了,所以没有伤及内脏。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啤酒肚就是天然盔甲。
古代的胖子都是实打实吃出来的,虚胖只是在现代才有,战场上的这些胖子力大无比。所以真正到了战场上,胖子无论是从力气,还是从耐力上来讲,都更具优势。
战国时期,秦国的杀敌士兵猛如虎,这和秦朝的军制有关。秦军士兵以杀敌论军功,杀的敌人越多,获得的地位越高,所以吃的就越好。
特别是到了大战之前,更是让士兵们大吃大喝,个个吃饱喝足,到战场上,酒劲一上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打起仗来自然是勇猛无敌。
古代的时候物质匮乏,能吃饱喝足,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因此,有啤酒肚的人,也变成了地位高的象征,毕竟在那时,只有 社会 地位高的人才吃得好喝得好,也只有吃的好喝的好,才能养出啤酒肚。
这我们如今崇拜的健美身材,八块腹肌完全是两种概念。古人更在意的是实用主义,所以在看 历史 画册时,经常会发现那些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个个都挺着大肚子,这才是古代军官应有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宋史·岳飞传》
肌肉就是力量的象征,别管健美的炸裂肌肉是不是虚壮,但可以想到的是打人肯定够疼,就算没有经过格斗训练单靠一身肌肉的蛮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抗衡的。在古代有很多大将军都传的天生神力,李元霸单手巨鼎,纣王托梁换柱,张飞扔个人就和扔石子一样,现在的很多画像描写的都是一身肌肉,不过现实却是除去个别的例子以外都是一身肥膘五大三粗的。 不光是在古代,现代的大力士们也个个都是看不到肌肉线条的大块头,别说腹肌了,胸肌上都覆盖了一大堆肥肉,古代那些将军勇士也一样,凭着真实画像也可以看到他们肥硕的体型,虽然这样,对于张飞项羽鲁智深等人物来说,一拳打死一个人的难度不必嗑瓜子难多少。 很多人都非常讨厌自己一身脂肪,感觉脂肪就是自己身上的累赘,但是对于古代的勇士将领来说,这就是宝贝啊,战场上打仗哪有规定好各种条件的啊,厚厚的脂肪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天气寒冷的时候去战场,偶尔还要忍饥挨饿,没有大量的脂肪都冻得拿不起来冰刃了,而且脂肪少肯定不抗饿,所以大量的脂肪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 别看他们体型都是肥肉堆积,但是他们脂肪下肌肉的含量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只是有些脂肪把肌肉盖起来了,而且脂肪还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让将领们更加抗揍。而且费尽心思把脂肪减下去对于战场生死拼杀没有任何好处,肌肉明显不代表能打。在战场上一个倒三角的肌肉男碰见一个膀大腰圆的将领也不见得能抗多大一会儿。 在古代可没有肌肉男这一说,想有一身明显的肌肉就要对饮食严格控制,古代勇士将领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为了一身在战场上没什么卵用的肌肉让他们控制饮食,没这个必要啊,和浪费时间没什么区别。 练肌肉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体型,以后别看见肌肉男就问人家能不能打得过谁谁的了,训练目的不一样,一个为了体型一个为了战斗,完全没有哪里可以对比,能不能打并不是看体型,八块腹肌倒三角也不见得能拼杀。 本文由 萌蛇运动 原创,欢迎关注我,带你一起长知识!
如果要给古代的读书人们打上标签,你会用哪些词?“满腹经纶”“风流多情”“文质彬彬”“多愁善感”“儒雅”“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弱不禁风”……这些词组大概率会入选。
抛开其他,就身体素质而言,古代的书生、文人在我们眼里大概就是这个形象:
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手无缚鸡之力像是真实写照。
但真实的情况是,文人本来自古多习武,只是在某个时间点后,文人习武才成了“稀罕事”。当然,这里说的“武”是指个人身体素质、武力值,并非军事指挥才能。
能文能武曾是基本操作
为什么会有文人自古多习武的说法?这大概要从孔子说起。
孔子虽不一定是“武林高手”,但也肯定与“文弱书生”的形象毫无关系:从外形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史记·孔子世家》)。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度量衡总在变化,每个时代不相同,于是有人依据出土的西周、战国和西汉的古尺换算了孔子的身高,三种算法皆在两米左右[1],从身高来说,他是个超高的山东大汉;从力量看,孔子也算孔武有力。《吕氏春秋·慎大》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国门之关”就是国都城门的大门闩,古代城门一般有四、五丈阔,门闩应该也差不太多,据汉朝高诱解释,举起门闩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就是用一只手握住门闩的一端,把四、五丈长的木闩挺举起来。这需要很大的力量,孔子无疑是个举重高手了。
午门门闩 来自网络,仅做参考
其次,“文人自古多习武”的说法应该和孔子所授“儒家六艺”有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所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是后世儒生的基本课程,其中射(射箭)、御(驾驭战车)都算是“武”的内容,可以说,早期的儒生确实是文武兼修的。再者,从孔子教习六艺也可以合理推测出孔子本身擅长射、御,不然没法教人;能将尚武且身手了得的子路收做弟子,当时是否曾有武力的较量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可能。可见,孔子绝非“手无缚鸡之力”,他身材魁梧,力大善射,武力值也算爆表,可能是出于教育或宣传王道等政治理念的需求,而“不肯以力闻”。
先秦对士的要求基本是能文能武,之后虽然文士、武士逐渐分工,但读书人文武双全的情况并不罕见,汉晋、隋唐有很多文武双全的人才。三国曹操、曹丕都有诗词文章传世,而且拿得起剑,杀得了人,不说武功多高强,起码也是能文能武,不文弱;著名典故“闻鸡起舞”的当事人、东晋祖逖也是一个博览群书,遍涉古今的人,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有辅佐治理天下的才能,他还曾被征召推举为孝廉、秀才(虽然他没有接受),可见其文才,而且他“闻鸡”起的是剑舞,后来还参军征战,其身体素质可见一斑。
《三国演义》剧照 曹操吟诵《观沧海》
唐朝尚武,参军是年轻人的普遍追求。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在做官必须要有推荐、科举入仕仍有弊病的情况下,“从军谋边功”成了建功立业的新门路,文人也掀起了从军热。
数不清的边塞诗歌记载过读书人的参军梦,虽然部分边塞诗人只是“前线记者”,“武力值”究竟如何不好断言,但真从军的文人也有不少。边塞四诗人之一的高适就是真正守过潼关、参与过讨伐永王李璘叛乱和安史叛军的军人,曾写下“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燕歌行》)以描绘他所经历的战争,可见这位诗人也是文武全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