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程改革历史教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音乐教材问题的思考

2018新课程改革历史教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音乐教材问题的思考,第1张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教材建设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1年6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草案、《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等纲领性的文件,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对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音乐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也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划。本文就我国学校音乐教材编写中的许多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学校音乐教材的改革也成为焦点,几套新的音乐教材相继问世。从这些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来看,许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去中学音乐教育实习时,发现学生们仍在唱那首《唱脸谱》,音乐欣赏课的主角还是那几首中外乐曲,学生们对乐谱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阿拉伯数字的边缘……这边高唱着音乐教学改革的调子,那边却无动于衷地老调重弹,好不让人伤心。传统的、经典的作品固然要保留,但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为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不断涌现,为什么就不能体现在学校音乐教材里呢?难怪现在的学生产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此外,每一阶段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衔接上,还是难易程度的选择上,都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虽有历史原因,但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与历次教材编写遗留下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观念改革,就是要更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观察音乐教育问题。具体到音乐教材的编写,则编写者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具体地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应体现音乐教材的时代特点。

(一)突出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

所谓音乐教材的主体性,是指教材编写者在观念上始终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材观提倡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所谓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指除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将一些引导中小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音乐的知识内容引入教材,例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的基本原理,最终使他们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其它学科不能涉及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①这就要求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二)强化教材的可操作性,遵循音乐实践性原则。

传统的音乐教材由于其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也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但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刻板。新教材观主张的学习方法应是一种合作性、探究性的,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可操作性,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使音乐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三)注重音乐与其它学科联系,拓展多样性的教材载体。

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应考虑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②这是《纲要》对基础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基础教材。此外,传统的音乐教材只有课本,许多教师为了更直观、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具,并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教材编写者要给教材配备一定的简单教具,如音响、音像、谱例、课件等,使学生在课外通过聆听和欣赏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影像、动画、声音整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知识。

(四)宏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多元音乐。

我国具有八千年可考的音乐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来传播、传承我国的优秀音乐传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因此,音乐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的选择上除吸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民族音乐,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音乐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增强音乐教材的通俗性,注重音乐教育的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③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内容编写上也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和最终目的。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都将美育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以及人们对美育重要作用的逐渐认识,为课程改革、音乐教材改革开拓了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应该成为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④,而且也应该成为包括音乐教材在内的所有艺术课程教材的一种全新编写理念。要使音乐教材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学生去鉴赏,去品味,去喜爱它,从而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二、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就业趋向大多数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基础音乐教育重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素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性。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大学里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后有些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学到,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个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何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专门教育不同,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的、非专门的教育。”⑤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传授的知识、技能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文化素养和具有相当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高师院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上,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一)重视音乐欣赏课程,系统编写高师音乐欣赏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步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确立音乐欣赏的主干课程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该课程的综合性,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史或作品分析。由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因而对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及专业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欣赏课和教材来说,除了包含大量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之外,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欣赏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师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达到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材的理论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高师音乐课程中有许多像钢琴、声乐、器乐这样技术性很强的课,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这些相对直观的技能课。而目前高师院校的音乐技能课却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提高这一层面,所使用的钢琴、声乐教材也只是曲目和作品的荟萃,极少有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就是介绍自己演奏、演唱的经验和体会,这就造成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误导”。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音乐技能课教材时,除了吸收大量中外优秀作品外,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练习曲和作品编写一些演奏、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时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三、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德国学者埃里希・多弗莱因在《欧洲音乐教材概要》中谈到了音乐教材内容的普及问题。在欧洲,即便是专业性较强的器乐教程,它的普及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他们往往采用改编的手法将原本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降低难度,使业余爱好者也能很好地驾御许多高层次的优秀作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从日本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特色来看,尽管中国与日本音乐文化具有许多相似性,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材编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日本的音乐教材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首先运用的是音乐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创造性的学习应该是愉快的,这不只局限于作曲等创作作品的学习,更多的是演唱演奏的表现过程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了解音乐艺术和其他相关艺术、相关知识的讨论思考研究的过程同样具有创造性。在教材编写上,他们主张不只局限在一套教材上,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这对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总之,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教材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立足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音乐课程、教材改革,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教材编写经验,就能够将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①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页。

③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④郭声健、喻秋兰《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⑤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杨和平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宋 莉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宁)

研究表明:左右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连接与沟通是比较薄弱的,只有当“脑内吗啡肽”分泌时,两者之间的联系才比较密切,因此,增加“脑内吗啡肽”的分泌便是提高右大脑半球使用频率,使右大脑半球更加地活泼,进而促使左右大脑两半球共同发挥功能的一种主要途径。(注:人体内共有100余种荷尔蒙,其中大约20种是可以带给人快感的,这类荷尔蒙通称为“脑内吗啡肽”)

那么,又怎样来增加“脑内吗啡肽”的分泌呢我们认为,最简单、最实用、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欣赏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来促使“脑内吗啡肽”加速分泌。这是因为,人类艺术创造的主要来源在于右大脑半球,音乐也直接作用于右大脑半球,当人们欣赏音乐数分钟之后,能使大脑中大量的β脑波降低到α脑波,而α脑波则只有在右大脑半球占优势时才出现,它能使“脑内吗啡肽”大量分泌。(注:人的大脑中有三种脑波:α脑波、β脑波、γ脑波,其中最多的是β脑波。)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音乐能够开发右脑。音乐开发右脑的实现途径之一可以概括为:人们通过从事欣赏与创造音乐的活动,脑内产生出大量的α脑波(或者说能使脑内大量的β脑波变成α脑波),正是这些α脑波能使“脑内吗啡肽”大量并加速分泌,而“脑内吗啡肽”的分泌能极大地提高右大脑半球的使用频率,并促使左右大脑两半球相互协作与沟通,从而实现了开发右脑的目的。

显然,音乐教育作为“右脑革命”者,在这场右脑革命运动中能发挥出如下独特的作用:它使学生的右大脑半球兴奋起来,把大脑的兴奋灶暂时由左大脑半球转移到了右大脑半球,使左大脑半球得到足够的休整而不至于受到损伤;它改善了由于左右大脑两半球的平衡失调造成的右大脑半球所处的长期抑制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其传导与储存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高,使左右大脑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从而也提高了左大脑半球的工作学习效率。对于音乐教育的上述作用,数十年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实验结论就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即以优美的音乐使左大脑半球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倍至25倍。更多右脑知识请登录学之源加盟网

1专著《艺术教育论》(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专著《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独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

3专著《艺术教育》(独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专著《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5专著《音乐教育论》(独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6专著《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7专著《音乐教育新概念》(合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8专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9专著《音乐教育越洋对话》(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10专著《音乐教育书简》(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11专著《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12专著《艺术教育论》(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13专著《守望音乐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14译著《音乐互助学习与民主行为》(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15主编《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16主编《杰德快乐幼教艺术启蒙系列丛书》(独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

17主编《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8主编《走进课堂-中小学音乐课案例与评析》(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9副主编《学校艺术教育史》(合作),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副主编《初中音乐实验教材》(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003年出版

21参编《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2主审、参编《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全书》(教育部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出版

23统稿、参编《学校艺术教育60年(1949-2009)》(教育部主编),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9月出版

24主编《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5主编《给力音乐教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6主编《小学音乐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月出版

27主编《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音乐家卷》,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出版

28主审《音乐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29主编《粤港澳音乐教师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一、音乐教育研究

1“敢问音乐教育路在何方?”,《儿童音乐》1998年10期

2“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硕果累累”,《音乐生活报》1998/12/17

3“透过问卷审视现状 音乐教育有喜有忧”,《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1期

4“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11日

5“音乐教育观念在更新”,《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25日

6“音乐教学内容亟待完善”,《音乐生活报》1999年3月4日

7“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音乐探索》1999年2期

8“如何全面理解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儿童音乐》1999年7期

9“音乐为什么能够开发右脑”,《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6期

10“一组引人深思的调查数据”,《音乐周报》1999年11月12日第45期

11“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在的问题”,《人民音乐》1999年12期

12“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期

13“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14“新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50年”,《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

15“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

16“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

17“论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8“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

19“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20“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人民音乐》2004年4期

21“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课程 教材 教法》2005年6期

22“音乐价值的社会学审视”,《文史博览》2005年10期

23“音乐教育创造性价值的美学诠释”,《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出版)

24“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1期

25“音乐教育的美学审视”,《音乐创作》2007年2期

26“关于音乐教育科研的两点想法”,《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年5期

27“纽约爱乐乐团的浓情奉献”,《人民音乐》2008年7期

28“音乐托起了孩子的生命”,《音乐周报》2008年7月

29“对话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年8期

30“京剧不是十五段”,《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

31“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6日

32“那才叫‘从娃娃抓起’”,《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25日

33“没有技能训练音乐教育很尴尬”,《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5日

34“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美国音乐教育思考之一”,《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5期

35“新世纪关乎美国音乐教育的三件事”,《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

36“对高中音乐教学要以欣赏为主的质疑”,《课程 教材 教法》2009年7期

37“与一线教师对话让我快乐成长”,《儿童音乐》2009年9期

38“高中音乐课只有鉴赏是不够的”,《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

39“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6期

40“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41“一项艺术教育的振兴工程”,《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42“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园地”,《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1期

43“校长是艺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2期

44“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舞台》2010年3期

45“高雅音乐从娃娃抓起”,《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4期

46“让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大众文艺》2010年, 6期

47“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 教材 教法》2010年8期

48“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音乐创作》2010年6期

49“别让学生在讲台和舞台间徘徊”,《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8日

50“突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香港高中《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引》”,《课程 教材 教法》2011年8期

51“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人民音乐》2011年9期

52“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实施现状”,《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2011年5月

53“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艺术百家》2012年3期

54“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反思”,《人民音乐》2012年4期

55“钢琴教育研究的特色之作”,《文教资料》2012年4月号中旬刊

56“艺术审美并不等同于艺术欣赏”,《美育学刊》2012年第5期

57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成全青年人的个性,《美育学刊》2013年第2期

58“另一只眼睛看课程”,《艺术百家》2013年3期

二、艺术教育研究

59“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评论》1992年第6期1993年2期

60“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3期

61“学校艺术教育难发展的原因和对策”,《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3期

62“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1期

63“全面理解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期

64“艺术教育与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3期

65“什么样的教师最称职——为艺术教师定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4期

66“走出艺术教育的评价误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4期

67“艺术教学重在艺术欣赏”,《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1期

68“关于艺术师范教育的两点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1期

69“融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1期

70“应当确立全新的艺术教学原则”,《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2期

71“关于艺术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3期

72“艺术与科学 网上把手牵”,《中国教育报》1998年11月30日

73“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观念问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

74“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音乐周报》1999年5月21日第20期

75“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

76“当前艺术教育的五件大事”,《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3期

77“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与艺术课程改革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6期

78“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1年1期

79“新中国高等艺术师范教育50年回眸”,《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80“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学生走出尴尬”,《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第2期

81“创新,艺术教育的永恒追求”,《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5日

82“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83“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84“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途径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9期

85“广州大学城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3期

三、美育研究

86“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吗”,《争鸣》1993年1期

87“审美化教学的特征及实施对策”,《高师函授学报》1993年1期

88“我国美育功能研究的现状及新视野”,《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2期

89“开放的时代呼唤审美的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3期

90“美育不等同于教育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5期

91“杜威美育思想初探”,《高师函授学报》1994年1期

92“德美并重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报》1995/3/8

93“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6期

94“从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看美育地位的稳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5期

95“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期

96“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3期

97“以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湖南教育》2008年12月·中

98“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4日

99“别以爱为名义主宰孩子的人生”,《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8日

100“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4期

101“新中国学校美育地位变迁的四个阶段”,《美育学刊》2011年1期 (独立主持的课题,按时间顺序排列)

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

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与评价指针体系研究》

3湖南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艺术教育学研究》

4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项目:《音乐课程价值研究》

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大学生音乐教育研究》

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湘文库--湘籍音乐家传》

8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1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

1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美国音乐教育研究》

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音乐专业大学生农村支教个案追踪研究》

1981年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1991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师从教育学家王道俊、郭文安、扈中平教授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199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教育学家王策三先生,专攻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理论,1997年6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任编辑部副主任,1999年被评聘为副编审。2000年调湖南师范大学工作,同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破格晋升为编审、教授,2002年被遴选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03年,担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2003年底至2009年,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学一年。2009年9月,调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入选专家,广东省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郭声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校美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在各类学术刊物和报刊理论版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主编教材数十册,主持课题10多项,发起创办“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起草多个国家艺术教育法规文件。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广大艺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一致高度评价,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其中,《艺术教育论》一书是国内第一篇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课题的博士论文,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九五”规划以来美育科研成果取得的重要进展》报告评价该书是在美育研究领域中“一项带有突破性的、并能产生积极影响的突出成果。”该书与《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一道被国家教育部师范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共同审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6年,《音乐教育论》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在“第八届湖南省出版物装帧设计评奖”中,被评为“湖南省十本最美的图书”;2010年,《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荣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入选中国教育报组织评选的“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2013年,《音乐教育书简》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守望音乐教育》入选《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教育类20种图书。

音乐类读后感篇1

通过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这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响音乐这种在音乐艺术中具有较高品味的高雅音乐种类。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今依然具有极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认可的艺术形式。

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将整个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像是一部音乐编年史。本书介绍了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段以及不同民族风格下的交响音乐。

通过读书,我明确了交响音乐的发展脉络;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交响音乐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了解了交响音乐在其整个发展时期,不同音乐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通过读书,我学习到了交响音乐欣赏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交响音乐的常见体裁,交响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如何欣赏交响乐。

在《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的引领下,我回到了交响音乐产生之初的巴洛克时期。见识了巴赫、亨德尔这些巴洛克时期的大音乐家,作为交响音乐的奠基人所作出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响音乐迎来的快速发展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音乐巨匠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他们所作的优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时期的欧洲,音乐界更是空前的繁荣。不胜枚举的音乐家百家争鸣。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威尔第、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圣桑等。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已然成熟兴盛,体裁多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交响音乐,更重要的是书中对音乐家的细致介绍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现在人看来,这些音乐家如同伟人一般被人们敬仰,可是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封建年代,这些音乐家大都出身贫寒,处于阶级社会的底层。可是这些音乐家,尤其是到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越来越不安于屈服。他们崇尚自由民主,用音乐作为武器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逆境使人进步,看这些音乐家大都是从逆境中成长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穷困。贝多芬更是耳聋失聪。但是命运的没有打到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们丰富了生活的阅历,练就了顽强的性格。并将心中的一切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当然,音乐家的勤奋好学也是成就他们艺术造诣的基础。

读了《走进交响音乐圣殿》我提高了自己欣赏交响乐的水品,触摸到了交响音乐的脉络,《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让我更细致的了解了不同时期的大音乐家们。这些知识今后对于我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极大促进的。

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学习音乐家们勤奋好学、顽强创作的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带到我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完善自己勉励自己,未来成就自己的精彩。

音乐类读后感篇2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学校也是农村学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复初一初二的教学,每个年级在10个班左右,除了音乐还有其他课程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这里是农村中学,不是市区里的学生,首先,我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不是过多地建立也一个城市地区的学习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小米老师的创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胆创新和成功!这不是一两节的课堂可以早就出来的变化,是用心经营的课堂“感化”的学生,从学生不敢唱到爱唱到会唱,可能很漫长,可能就在老师观念的一次不经意的改变。我的学生这一届初三的学生,我从初一到初二下学期才看到他们的完整变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学习!

四、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

五、合唱团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市级比赛取得三等奖以上的成绩,况且是这么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比赛,在今年的十一届合唱节,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却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现在都为之骄傲的一支队伍,由于初三的离去,少了很多中间力量,需要重新选拔和培养,又得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初三团员离去的那一次排练中,她们还是用动人的歌声传递她们的热情给我,作为指导老师,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虽然现在看来,举步维艰,校长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得到展示的舞台还不够,可是,区领导、外校现在都知道我们镇龙二中虽然成绩不好,可有个合唱团,精神面貌不错!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应该放弃。

做好这次比赛的总结和总结排练的记录是我应该好好做的,包括学生们的合唱团赛后感也可以让她们自己写写,这是我的财富!好好珍藏。

六、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但愿每一位音乐老师,您都是幸福、快乐的!

音乐类读后感篇3

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

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类读后感篇4

利用暑假时间终于看了下郭声健老师的这本《音乐教育书简》,刚开始问同学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在大学时期也听说过,但一直忙于其他没放在心上,也就一直没有阅读过,现在工作一年了再来阅读时能让我更好地回顾这一年的教学,从小米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刚工作时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好地答案。

这本书应该适合每一位刚任职或在职多年的中小学老师认真阅读,它涉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爱心,也涉及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和自主发展理念。这不仅关系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也对我国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得反思,使我们一线的音乐老师得到专家的一些解答和帮助。所以幸运的不只有小米老师还有我们阅读过的每一位音乐老师。

入职一年来,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从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老师,到现在很淡然地面对这份工作,从以为音乐老师就是教人唱唱歌,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不止只教几首歌,从以为当音乐老师没什么压力,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压力不小,这一年不管是从角色还是自身的心理方面都转变挺大,看到小米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很多问题都是我遇到过的,感谢郭老师的解答,让我看到了我教学时的不足。

看着小米说她第一次上课发生的种种,我仿佛回到了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那一天,激动、紧张、兴奋充斥我一天,幸运的是我没像小米那样跑错教室,第一堂课我也给他们说了些课堂常规,感觉能把这节课上完算是万事大吉了。没上课之前就听一些前辈跟我说”第一节课一定要凶一点,不然学生以为你好欺负以后就很难管下他们“。所以第一节课我一直虎着脸,以命令的语气跟他们下达命令,所以看到郭老师说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我发现我没做到,急于树立权威的心态适得其反,就像郭老师说的很多新老师以为教师威信的建立就是通过严格要求,特别是第一堂课给学生给学生“当头一棒”或来一个“下马威”而实现的。

其实不然,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密切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后面有相熟的老师跟我说你为什么第一节课在我们班很凶都不笑?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你一点都不好接触,所以真的会适得其反,学生没喜欢上你,你的威信也没有建立起来,看来还学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摸索。

很多人以为音乐课就是教唱模式,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没什么可难的,这是传统的授课,刚开始我也是这样上课,没有一点新颖,以为只要这首歌学生学会了目的就达到了,当有人跟我说你落伍了,教学模式太单一了,你应该改变的教学模式,这其实就是在说你的课上的很差,当时心里很不好受。

一个年轻的音乐老师上的课却一点不年轻啊,看来真的很没用心,音乐课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以为老师教了多少知识技能,学生就能掌握了多少技能,应该尝试各自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喜欢上你的音乐课,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的教学的枯燥,感到厌倦甚至畏惧心理,从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就太不好了。

有时候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别的老师会很轻松的上完,学生也学的很起劲儿,为什么自己上时就感到特别吃力,开始阶段我会有空去别的音乐老师的课,模仿她上课风格,让我找到突破口知道音乐课到底是怎么回事,渐渐地我会根据班级情况来上课,用他们喜欢能接受的方式,这样学生觉得开心我上得也开心。

郭老师说小米说的“我害怕安静的课堂”对他触动很大,同样对我触动也很大,也经常在想音乐课是安静一点还是热闹一点?当然“安静”与音乐课是格格不入的,什么时候安静呢?第一次在聆听歌曲时我是特别强调安静聆听的,当然这个时间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学生的小躁动就会浮出来,作为老师又特别怕学生在课堂上吵闹,刚开始经验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持纪律,可一旦太安静,却又少了什么,反而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音乐课堂不需要太安静,安静的音乐课堂是最忌讳的。

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打开自己,真正的参与进来,音乐教学不止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必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才能把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内画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力结构之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开口唱,还要引导他们亲自去演奏、创作、聆听,这样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音乐课非常好玩、开心,期盼着你的课堂,这样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相信会有所提高。

音乐类读后感篇5

一头驴每天辛苦的磨麦子,他老了,磨不动了,主人打算把他杀掉,驴逃跑了,打算去不来没镇上当音乐家。路上又遇到了狗,猫和公鸡,遭遇都和他一样,他们一起去不莱梅镇上当音乐家,一天晚上,他们到了一个树林里,正准备休息时,看到远处有一点火光,于是就去找吃的,那是一座强盗的房子,强盗正在大吃大喝,四个音乐家,一起奏乐,吓走了强盗,最后他们幸福快乐的住在了那里。

这个故事,写出了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团结,什么困难都能战胜,想想我们自己,看了不感到惭愧吗?

前几天,学校开展拔河比赛,轮到我们班比时,第一局,我们都听从老师的安排,所以,我们战胜了四班。

可是第二局,我们两班交换场地,由于某些人不按老师安排,随意和伙伴站在一起,也没有听拉拉队的 口号 ,自私自利,使得我们班本来是可以战胜四班的,现在变成了倒数第一。

为什么总有那些个别的人,自由散漫,把学校当成自由市场,当成自己的家,拖我们班的后退呢?在“不莱梅真的音乐家”这个经典故事中,在我们眼中都是些不懂情感的老弱病残的动物。可是,他们却也利用团结,战胜了强盗,在房子中住了下来。

团结就是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你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音乐类读后感篇6

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运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在研究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对音乐思维、音乐情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观点,主张在文化的大背景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当今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如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音乐教育的目标从重”艺术作品“转向重”文化中的音乐“。

美国在音乐教育基础中强调的六个方面,也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六个方面包括: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是当代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文化的理解将成为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进行反思,也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果能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思维,通过音乐思维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善于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这既是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游戏之中、在愉悦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类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的书名叫做《不莱梅的音乐家》。这本书讲的是有一只驴子,它老了,不能干活了,那个农夫要卖掉它,它就跑出来了,它觉得它的嗓子不错,它想到不莱梅镇当一名音乐家。

一路上,它碰到了一只狗、一只猫、一只公鸡,它们都是因为老了,不能干活了,主人就不要它们了,驴说:猫会喵喵叫,狗会汪汪叫,公鸡会喔喔叫,它们可以组成一支乐队。后来它们遇到了几个强盗在吃大餐,它们吓跑了强盗,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这个故事真有意思,我觉得驴子特别善良,它会动脑子思考。

006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 初试参考书目 复试参考书目

040101 教育学原理 无 《教育学》,南师大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教育论》,黄济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社会学》, 鲁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上参考书不限版次)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无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040103 教育史 无 01方向:《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02方向:《外国教育史》,周采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040104 比较教育学 无 《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比较教育导论》,顾明远、薛理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040105 学前教育学 无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040106 高等教育学 无 《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高等教育学》,薛天祥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

040107 成人教育学 无 《成人教育通论》,叶忠海等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无 《职业技术教育》,叶立群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040121 德育学 无 《德育新论》,鲁洁,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040123 教育政策学 无 《教育政策学》,袁振国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张乐天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

040124 美育学 无 《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艺术与创生》,滕守尧,陕西师大出版社。

040127 教育领导与管理 无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教育管理学的持续探索》,张新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040201 基础心理学 无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西方心理学史》,郭本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无 无参考书目。

040203 应用心理学 无 无参考书目。

077001 教育技术学 《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Web程序设计》(第二版),吉根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现代教育论》,黄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教育管理学》,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教育管理学导论》,张新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教育经济学》,靳希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20101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学》(第3版)陈孝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第2版),张乐天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20114 现代教育技术 《C程序设计》谭浩强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Web程序设计》(第2版)吉根林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20115 小学教育 《小学教学论》刘树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江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如果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出版,以新修订的为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研究专题》郑金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陈向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教育案例分析无参考书

420116 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傅宏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61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