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议论文 [浅析大学音乐教育的理性思辨]

理性与感性议论文 [浅析大学音乐教育的理性思辨],第1张

  摘 要:大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理性思辨,通过分析教学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审美能力,从哲学及美学的角度来诠释音乐教学,力图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体验 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这是雷默先生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之中提出的最核心思想。这其中提及的审美教育,是将音乐教育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从音乐本质上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和情感经历,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在现代的教育观念之中更为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轻视教育学科的理论以及实践和综合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个现象在音乐专业之中就更为突出了,在现代大学音乐教学之中重视音乐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传授占取比重过大,而学生们失去了参与的体验,随之就是对于教学结果的重视,刻板枯燥的传授丢失了教学的互动性与娱乐性,没有将音乐教学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教学的单一模式,这将会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创作的主体地位。如果仅以教师传授为主,在教学之中就难以提供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在教学中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及审美体验,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缺乏内涵。因此,在音乐教学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与任务性,在教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获取审美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育的本质上改变认识的不足,提高审美意识,突出审美教育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音乐教育,审美感受与艺术体验

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于润洋教授曾有如下论述:“固然,对一个音乐的欣赏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音乐史学家、评论家来说,了解作为理解对象的音乐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状况、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感情倾向和状态等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掌握作曲家的书信、日记、札记、自述、回忆录之类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音乐毕竟是一种非概念性的、非视觉性的艺术,它既不能直接展现具体景物,更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概念和复杂的思想感情”[1]因此,欣赏者将音乐作品含义与思想情感作为融合音乐的契合点,而音乐作品的意义往往就产生于这类融合之中。现代大学音乐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着纯粹主观的教学活动,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释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情境,用一种先入为主的理解观念为学生诠释着自定义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作为音乐欣赏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让学生聆听一首交响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音乐内容进行文字性的联想,这种教学方法是将音乐认定为描写具体人物或事件,并认定音乐描写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在音乐的感受方面于润洋先生曾经下过这样定义“探索被形式所包住的意义及观念内容,全面寻找躯壳里面的灵魂,查明艺术作品每个局部的纯粹思想内核,借助一切手段,利用从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获得的所有知识和个人的才能,在最透彻地弄清了每个最小的细节以后,进而解释和诠释整个作品。”[2]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应是有感而发,通过观察某一具体的人物或事件,在其中受到感动从而萌发创作的冲动,并通过音乐来诠释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没有让学生了解音乐所描绘的具体事物,从而学生也丧失了感受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情绪和情感内涵。

三、音乐教育,从“技”与“艺”的转变

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古希腊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头一点,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心灵就因而美化”。 当代科学家认为、人脑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用进废退”的可塑体[3]、就目前来说,人在一生中,仅仅运用了头脑能力的10%,其余90%的潜能却白白浪费了[4]。大学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大脑协调发展,挖掘大脑潜能起着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比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能够多接受17%的文字资料[5]。在众多的经验和体会说明中音乐的素养对促进智力以及活跃思维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雷默先生对音乐教育也提出自身的观点:音乐教育需要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鼓励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通过专业的表演、作曲以及即兴演奏来加强音乐的创作力,促进对于音乐作品进行精细的评估。在现代大学音乐教育之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重视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音乐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质的培养。就这些问题而言,在现代大学音乐教育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上,从音乐的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共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专业音乐教育之中,雷默先生提出了关于“艺匠”的问题。在现代大学音乐教学之中,存在着一种顽疾式的教育,就是过于关心音乐教学的技巧,过分注重专业训练的培养,忽视了对音乐表演与教学实践同样重要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重技轻文”与“重技轻艺”现象的出现,许多学生成为展现专业技术的艺匠,并没有参与体验音乐。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它是“技”和“艺”的统一。因此,在音乐专业教育中要克服纯技术训练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寻找出真正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实质。

四、音乐教学,提倡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

雷默先生针对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将音乐教育领域归纳为人文艺术学科教育,雷默先生认为音乐教育需要通过和其他艺术结盟才能够走向新的辉煌。而“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是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内容之一。就目前的大学音乐教育而言却多有与此相悖之处,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并不重视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这直接导致具有较高音乐水平的学生手足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工作,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脱节。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大学音乐教育应该在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加大分量,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介绍更多相关的教育方式、教育理论,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教育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将相关信息融合于专业教学之中,将学生实践穿插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可以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开展教学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上台来发表观点,教师从旁指引评点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切实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从认知到实践的全过程。首先,在观念来理解学科综合是一个概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操作模式,因此教师应具有学科综合的意识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学科综合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需要加强音乐教学的内容将多元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选取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精品,深入学习优秀的本土文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提高自身文化底蕴。最后,雷默先生所撰写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美学和哲学专业的高度与音乐专业的教育融合一体,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理论上都给予现代大学音乐教学者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注意以上总结出来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取音乐的独特价值。大学音乐教育需要独立的思辨过程,从教学到实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再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从而更直观走向艺术欣赏艺术。

注释:

[1]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冉祥怀疑牛顿[N]教育时报,1998-11-18

[4]王晓萍心理潜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5]王建新简议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J]中国音乐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冉祥怀疑牛顿[N]教育时报,1998-11-18

[4]王晓萍心理潜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5]王建新简议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J]中国音乐

《思辨与立场》中的金句、好段。

01:如果在生活中有任何负面情绪,请相信一定是因为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02: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

宁可费力而清醒,宁可受苦而思维。

03:思维陷阱的共同特征是给人以快速获得答案的希望。

04: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

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成为可以成为的人。

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将是怎样的。

05: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

06: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1

 《思辨与立场》的英文名字是批判性思维,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樊登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樊登老师说他做读书会,如果最后人们只记住一本书,他想推荐这本《思辨与立场》。

 我给大家说一些我在书中新的认知。人的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的意义;情感监控或评估思维所产生的意义;欲求引发动力。

 一句“思维塑造了你,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有怎样的感受,也无论你想要什么——一切都由你的思维品质决定。”“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思维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的,没有将思考的细节提升到词语水平。”

 这本书我大约买了四个月的时间,目前为止只看了前5章,这是一本需要自己去实践的书,教大家如何去反思,如何去自省。大家都知道换位思考这个词语,可是真正地做到换位思考就太难了。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思维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自己的价值观有些根深蒂固。就像自己很焦虑,有的时候容易纠结,还是缺乏一些认知坚毅和认知勇气。对于我换工作和怼人的精神来看又有一定的勇气,但是还是缺乏一些相信自己的能力。今天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2

 1、在生活中我们会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怎样在面临复杂形势的时候获取足够信息来做出最佳选择?怎样不被他人所欺骗?怎样不被自己欺骗?怎样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与方法?

 2、书中提到了要对自己的思维提出一系列质疑,下面进入自问自答环节。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回答:我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会在这些我已经认定的标准之上再进行合理的逻辑演绎与推理。打个比方,我觉得社会运行的标准就应该是帕森斯所提出来的社会四要素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就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我所看见的所有社会问题,而且我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严格合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这些逻辑过程都是可以被我自己所感知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些标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自己所思考的,所以我自我感受我的思维地基是不稳固的。

 你曾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回答:思维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技巧我从没去研究过,我都是直接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一工具的确是有很多问题。之前习惯于张口就来,说结论不靠证据,然后被室友怼的体无完肤,所以目前反而我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反事先问百度,或者说自己亲自去计算查证,才敢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思维上想当然的错误只是缺陷的其中之一,我觉得我的思维过程还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思维方法还能改善。

 你都具备哪些有关思维的知识?回答:对于头脑中心智过程的来历,我以前读《心理学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人脑的思维会经历感觉、知觉、认知,再到推理这个阶段,但是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之后会谈谈对与概念的清晰认知的重要性),没有理清楚,只知道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只能似是而非的给出一些评价。

 如何分析、评估、重组个人思维?回答:这几个动词的实际概念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作答。

 思维质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回答:我个人平常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蜗居的思维质量与我掌握的知识和我掌握的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推演,利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高质量的思维,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联系。

 有没有掌控过思维?回答:当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地情绪,将其往理智上引导地时候,我觉得我是控制了自己地思维的。

 3、为自己列出一份思维问题清单,从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因素两个方面来写。

 我的思维根基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不稳固的也是坍塌过的,但是我在那次思维坍塌后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因为懒惰而没有推到自己思维的根基,重新从概念学习起,一个一个概念的,重新厘清。

 思维的逻辑不够严密,我还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逻辑学,只是知道有几种逻辑错误仅此而已,作为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去学习逻辑。

 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却想不到还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之后再来填这个坑。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3

 最近在焦虑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只是也没有找到什么靠谱的解决办法,甚至都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2017年,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认知谦逊也即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昨天晚上收到一朋友发的文章:喜欢和别人讲道理的人,一般都情商低。看完之后,我并不全然认同里面的观点,但也让我有很多反思。我是否是无知的?我是否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如果我是无知的,我是否总是和别人讲道理?又,我讲的道理别人是否知道?我是否只是在证明自己?或者我是否是个杠精?

 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不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甚至也注意不到自己观点中的成见和偏差。然而,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更可怕的是,我甚至有可能有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先不说观点正确与否,这种行为就很让人后怕,我竟然假定自己永远都不会无知。由于环境和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谁给我这么大的自信,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6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