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人生自古伤离别

《燕燕》——人生自古伤离别,第1张

燕燕于飞 差(cī)池其羽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颉(xié)之颃(háng)之

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 伫(zhù)立以泣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仲氏任(rén)只 其心塞(sè)渊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xù)寡人

差池其羽:形容燕燕群飞,或以为燕子尾翼如剪。 颉:上飞。颃:下飞。

将:送。南:南郊。仲氏任只:值得信任、善良的二妹妹,或解为任姓第二女。

塞渊:诚实而深沉。淑慎:美好而谨慎。先君:已故君主。或已故的父亲。勖:勉励。寡人:寡德之人,送行者谦称。

    这首《燕燕》表达了送别的主题, 学者们对此都无异议,但是对送者和被送者的身份,却说法不同。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卫庄姜送归妾说”。即卫庄公夫人庄姜送庄公之妾戴妫回陈国。因戴妫之子被杀,国内动乱,尤为伤感。宋代王质、清代崔述皆驳斥《毛诗序》观点,持“兄送其妹出嫁”的说法。从诗中的“之子于归”一句,以及全诗表达的感情来看,“兄送妹”更加贴切。

    清代诗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将《燕燕》一诗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

    诗开首以追逐打闹的飞燕起兴,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朱子语类》对此大赞不已,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明代陈舜百在《读风臆补》中也评价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辛弃疾的《贺新郎》中的“看燕燕,送归妾”就是取之于这一典故。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中的妹妹善良、诚实、重情重义,性情温柔,她有良好的学识和素质,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临行前还以真诚之言勉励兄长。这么好的妹妹,送别时当然有太多的不舍。

    这诗情感真切,“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在送别中情感一步步升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直目送朋友,直到帆远去天边,看不到尽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目送朋友,直到山挡住了视线,只有雪地上的印迹。“伫立以泣”的“泪”,也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这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泪;是韦应物“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中的泪。

      钱钟书评价:“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按宋许顗《彦周诗话》论此二句云:“真可以泣鬼神矣,张子野长短句云:‘眼力不如人,远上溪桥去’;东坡与子由诗云:‘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鸟帽出复没’:皆远绍其意。”

  再读《燕燕》,感受古人的送别场面,品味人生的别离无常。

   以人文关怀为背景的“性别理论”(Gendertheory,又译“社会性别理论”),其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新视角,如今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重视。①解读当代中国戏剧作品,特别是解读像徐�这样堪称戏剧家行列中“凤毛麟角”的女作家的作品,尤其不可忽视性别文化批评的视角。

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和对女性话题的言说,在身为女作家的徐�笔下无疑有相当的自觉。她对传统女性命运的检讨和反思,从半个世纪前创作《燕燕》就开始了。川剧《燕燕》实由元杂剧残本《诈妮子调风月》改编或者说是翻案而来,前者在立意上迥异于后者。众所周知,《诈妮子调风月》原本是一出调和矛盾、让燕燕终登二夫人席位的通俗喜剧,戏剧故事中“一男兼得二美”式的大团圆结局,明显投寄着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欲望,是旧时代男性中心意识影响下的产物。与之不同,经历了新社会“妇女解放”潮流洗礼的徐�对此老题材别有解读,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改编,如今她笔下的《燕燕》是一出强化冲突、让不甘压抑的小女子燕燕最后以死抗争的人物悲剧。燕燕身为奴婢却心气自高,她一心盼望的是“自由自在做个人”,追求名正言顺的“夫妻恩爱”,可是,在那个社会,“男儿何薄幸,女儿何痴心”,燕燕以身相许后却被甜言蜜语的公子哥儿彻底骗了,仅落得个做“二房夫人”的承诺,于是,“不自由,勿宁死”,她以自己刚烈的死来诅咒公子哥儿的婚礼“白凶当头噩运缠”。在徐�看来,燕燕的结局只能如此。就矛盾冲突的设置看,原作团圆式的“喜”,可谓是旧时代文人戴着传统中庸之道造就的“有色眼镜”创作的结果;改作毁灭性的“悲”,则是新社会作家带着新时代观念铸就的“前理解”改编的产物。有论者指出:“诚然,结局的改编还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燕燕被弃后嫁给忠厚老实的贫苦男仆;也可以是燕燕被卖他乡,沦落为妓;还可以是李、贾为杀人灭口,谋害了燕燕……但是,徐�选择了被奴役者的反抗,强化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之所以如此,盖在“剧作家改编这个剧目时,正值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刚刚走完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第一步,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徐�的剧作也难免要留下那个时期特有的痕迹”②。毋须讳言,《燕燕》的改编确实带有当年阶级斗争意念的印痕,但从性别研究角度看,该剧又何尝不是旧时代女性不肯屈从男权社会压抑而奋力抗争的人生写照,女作家替“第二性”代言的创作倾向在此亦表露鲜明。

对女性故事的讲述,新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又有《王熙凤》《田姐与庄周》《死水微澜》《目连之母》和《马克白夫人》等剧作从徐�手中相继诞生,把她对女性话题的思考步步推进。跨入新的世纪,又有取材于中国现代史上首位女性民营企业家事迹的《都督夫人董竹君》出自徐�之手。大幕拉开,观众的目光被引向百年前的中国。女主角毅然冲出“门”去,走向“家门外”的社会,“去寻找失落的自己,去开辟女儿的前程”,也就是去寻求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人生道路,便发生在那样一个社会裂变、人权觉醒、妇女解放开始得到倡导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个1900年出生的“娜拉式”女子,其颇具叛逆色彩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如说是群体的,因为她的向往和她的追求,恰恰体现着那个风气渐开时代,不甘雌伏的女性们渴望挣脱男权制传统枷锁的群体意志,是后者的一个缩影。剧中极富象征意味的“门”,为主要人物活动划分出“家门外”和“家门内”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其间演绎着两性权利的性别冲突,述说着女性人生的离合悲欢,充满着戏剧性张力。对女主角来说,前一世界代表着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和理想的追求,充满着活力与希望;后一世界意味着生命的窒息、人权的丧失和理想的熄灭,弥散着沉闷与压抑。于是,“冲出门去”和“锁入门中”便成为剧中“性别之战”的舞台具象。一方面,是顽固的传统的男权道德的“门”卡住女性并将其任何出门的念头都扼杀在门内;一方面,是领受了时代新风的女性要冲出“门”去寻找门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剧中这女子,一再被传统礼教、世俗偏见扭成的无形绳索拽回“家门内”,但又再三地以顽强、坚韧的意志和抗争走出“家门外”……就这样,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以形象化的舞台叙事,向我们生动地揭示了近现代史上中国女性穿越家庭、传统、历史之“门”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

徐�剧作《阴阳河》中的女子,当属“压抑型”女性,其不免使人想到黄梅戏《徽州女人》③。不过,川剧《阴阳河》又不全同于“徽州女人”类型,因为前者不单单是描写女性的无奈等待,而是写了等待过程中看似偶然(生病)又是必然(人性)的“红杏出墙”,但女主角最终又因此情感出轨而内心自责不已,连死去变鬼后仍不能解脱。可以说,该剧通过阳世和冥界既转换又连接的超现实叙事,实际上展示了一个从“压抑”到“抗争”再到“压抑”的女性命运轨迹,由此让我们窥视到旧时夫权制社会礼教对女性内心的深层束缚。收入《戏考大全》的传统戏《阴阳河》之内容原本如此:中秋夜,山西客商张茂深与妻子李桂莲赏月饮酒,醉后“夫妻欢乐在床前”,不料秽犯月宫,妻子被捉拿至阴曹地府挑水赎罪。后来,张赴四川经商,行至阴阳河,瞥见妻子汲水河畔,上前相认,始知妻已身亡,其魂在地府被倪姓鬼役所占。张至倪家,夫妻互诉离情。百日后,桂莲还魂,夫妻重得团圆。且听剧中女子所唱:“我屈死鬼魂李桂莲,乃山西代州人氏,配夫张茂深,是因八月十五日,夫妻二人饮酒赏月,饮到中间,我夫妻二人欢乐一场,不想冲撞月宫。月宫将我拿到阴曹受罪,挑水百日。百日一满,才得放我还阳。”因床笫交欢而冒犯月宫,要说有罪过,也该是追究夫妻二人,可偏偏只把问罪的板子打在为妻的身上,将女性不由分说地钉上道德耻辱柱,做丈夫的却全无干系,这能说是公平的吗?因此,今有论者打抱不平地说:“只因和丈夫过了一次正常的夫妻生活,**李桂莲便被拘往阴间受苦,此剧反映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妇女的迫害。”④的确,阴间故事折射着阳世社会。性别理论提醒我们,在雌卑雄尊的社会中,由于两性之间缺少平等,涉及性爱的话题往往成为单向度针对“第二性”的禁忌。追踪古代史可知,“中国社会性控制的实际对象是中国妇女,所有社会性控制的意识、观念、条例、刑罚、奖励都是针对妇女的。”⑤奉行男子中心的古代中国礼教社会在对待性的问题上,明显存在着对男子宽容而对女子严厉的两种尺度⑥,传统小说戏曲里常见的“男子三妻四妾,女子从一而终”是一个方面,老本《阴阳河》中把“夫妻欢乐”秽犯月宫之罪仅仅向女性追究也是一个方面。从跨文化角度看,西方《圣经》叙事中,在讲述人类祖先故事时把“原罪”肇事者的帽子死死扣在夏娃头上,不也是同类例子么?

徐�笔下的《阴阳河》,大体上也循守以鬼写人、借阴间折射阳世的叙事路子,但剧中女子身亡成鬼的原因不同。大幕拉开,在“水淼淼,雾茫茫,心凄凄,意惶惶。阴阳河畔挑江水,江水哪有泪水长”的伴唱声中,肩挑水桶的女主角兰英走上场来,无限凄凉地道出事情原委:“我的夫君为商贾,贩卖蜀锦到湘江。湘江两岸开店铺,店铺发展到苏杭。苏杭生意也兴旺,过手金银用斗量。赚不完的钱财,难满足的欲望,我的夫他乐不思蜀在异乡。忘却秋冬与春夏,忘却家中有妻房。可怜我寂寞庭院影作伴,可怜我花前月下泪两行。独坐独行三年整,恼恨昼长与夜长。”为夫的重财利轻别离,无视留守在家的妻子,长年在异乡;为妻的人寂寞心悲伤,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天天守活寡。这样的日子实在难捱又不得不捱,天长日久,空守家中的女人生病了,“请来医生切脉象,又扎银针又处方。他日不出房夜不寐,悉心照料病榻旁”。女人病愈,设酒谢医,二人“我敬他,他敬我,一杯一盏,一盏一杯,杯杯盏盏入愁肠”。酒入愁肠,惹动女人心事,“醉眼中他好似我夫司马强。似我夫洞房之夜俏模样,似我夫温存拥我在胸膛。似我夫甜言蜜语轻轻讲,似我夫情热如火爱如狂”。接下来,“意马心猿纵缰去”,也就难以避免地发生了。可是,美梦不长,“金鸡啼破荒唐梦,罗帐外站着我夫司马强”,久不归家的丈夫突然回来了,“夫君他怒恨满腔喷烈火,兰英我无地自容去投江”。在高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教的社会,剧中女子得此下场已很可悲,但故事到此并未结束。投江的女子,身已亡,心未甘,成了鬼魂的她依然撇不下丈夫,为了得到丈夫谅解,她在土地公公的指点下日夜不停地挑河水,为的是“冲去我夫的怨恨和悲伤”,一心期盼的只有“一旦夫君原谅我,便来接我去还阳”。在这里,剧作把一个完全被“夫为妇之天”的社会礼教从骨子里驯化了的女性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瞧这女子,她惟有对自己的“一朝失足”自责不已,对丈夫长年“乐不思蜀”是仅有怨而不敢恨,更没想过要为自己“独坐独行三年整”的凄苦生活向丈夫讨个说法。如此压抑的戏剧形象,对于看惯了徐�笔下“抗争型”女性的观众来说,的确是感到不习惯,甚至会不理解。其实,仔细想想,该女子十足奴化的心态,不正是过去时代压抑女性生命的父权制礼教所造就的么?通过直观的舞台意象,川剧《阴阳河》所呈现给观众的,不正是男主女从社会中女性生命意识被窒息的沉痛现实么?实际上,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对女性话题的言说和对女性世界的展示是有无限空间的,一方面,既可是充满昂扬之气地塑造“抗争型”女性,表达和讴歌作者心目中的女性理想,另一方面,也可是满怀沉重之情地描写“压抑型”女性,揭示和展现实际生活中的女性命运。路径不同,归旨为一,就是替“第二性”代言,为“第二性”呐喊。由此看来,擅长讲述女性故事的徐�也通过《阴阳河》这类作品,转换着她对女性世界的观察,拓展着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丰富着她对女性话题的言说。

1949年,法国作家波伏瓦在其著作中道出一句蜚声世界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为女人的。”在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反思“女人是什么”的问题时,这位激进的女性作家提出了“第二性”的著名论点。审视人类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性别模式,不难发现,由于父权制中心话语高视阔步地统领天下,老早就“历史性败北”(恩格斯语)的女性作为,长期处在依照男性主位社会的角色预设而被定义、受支配乃至遭排斥的边缘地位,她们是作为男人的附属体而存在的。犹如波伏瓦所指出:“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inssential)。他是主体(theSubject),是绝对(the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Other)。”⑦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这位法国作家着眼于人类性别的社会性建构,把人类性别群体中另一半女性放到整个人类漫长的两性关系历史中去考察,实际上超越了女性天然的“生物性别”(sex)而道出一个事实,这就是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统治及其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是怎样历史地造就了女性的“社会性别”(gender),使她们朝着主流社会的价值期待来要求和模塑自己,从而一步步变成了符合父权制社会规范的所谓“女人”,也就是人类群体中丧失自我意识、身处社会边缘的“二等公民”,即波伏瓦所讲的“第二性”或曰“次性”。从社会性建构而不仅仅是从生物性存在角度检讨女性在男性中心社会的角色问题,波伏瓦的性别理论是相当深刻且富于启示的,它提醒我们在研究人类历史和解读人类艺术时不要忽视性别问题。川剧《阴阳河》中的女子连命归黄泉后依然摆脱不了“夫为妇之天”的社会为其铸就的礼教心锁,恰恰指说着古代中国第二性们在强势的父权制训导语境中彻底“失语”的悲剧性命运。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

注释:

①参阅拙文《性别理论・学术研究・当代批评》(载《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戏剧和性别: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

②曾渝陵《一个充满矛盾痛苦的世界:论徐�剧作的女性形象》,载《成都舞台》1990年第2期。

③参阅拙文《换个角度看历史》,载《剧本》2000年第8期。

④许祥麟《中国鬼戏》第524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⑤郑思礼《中国性文化:一个千年不解之结》第96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⑥参阅拙文《从性别角度看传统礼教的两把尺子》,载《文史杂志》2005年第4期。

⑦[法国]西蒙・波伏瓦《第二性》第11页,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版。

A 安格隆对当地的音乐教育有什么意义

龙对当地的音乐教育有什么意义?这个不太清楚

B 浅谈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儿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

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在7-14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

C 试论20世纪教育思潮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纵观20世纪整个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种教育思潮之论争,其实质乃是科学与人文、现代与后现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思潮的演进以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为线索,而下半叶则以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为主要特征

D 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1流行抄音乐中大部分是歌颂爱情的,而中学生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基本是没有或朦胧的,势必干扰正常的学业。

2流行音乐中快节奏重低音的音效和强烈冲击的画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会带来不确定的饱和疲劳

3流行音乐歌手某些过界的上位行为会带来负面的社会效果

E 论述学堂乐歌对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

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部分作品:《送别》《男儿第一志气高》《读书》《扬子江》《纸鹞》《放牛》《燕燕》《勉学》《黄河》《中国男儿》《勉女权》《体操(女子用)》 《从军乐》《雪中行军》《革命纪念》《共和国民》

F 美育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有很多的价值和功能,其中美育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儒家乐教思想轻美的现象严重,这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仅仅局限于为统治阶级的享乐和统治服务的。主要侧重的是音乐的教化功能和音乐的社会功能。如《周礼》中就把音乐作为音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其中乐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音乐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孔子对于乐教也非称重视,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乐”的完成是教育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他把“乐”作为同“礼”一样的政治手段。他还认为,音乐具有政治作用和教化功能,并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汉代以后,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没有设置音乐教育的课程。到了清朝末年,学校中的音乐教育已经销声匿迹。近现代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要求改良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日本的音乐教育,并把西方的音乐带回了中国。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在这个时期萌生了。到了二、三十年代由于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美育思潮进一步兴起,这股思潮的兴起对当时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大的,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时认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美育。并把音乐教育片面的归到了美育范畴当中。而音乐教育自身的功能与目的却被淹没。这股美育思潮不仅对当时的音乐教育思想有影响,甚至这种影响持续到现在。本论文以历史为主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了本文问题研究的缘由以及问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思想概况。主要从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总结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二、三十年代的美育思潮对当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这一时期受到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美育思潮兴起来了,这股思潮如此强大,甚至淹没了音乐教育对它自身的一种探索,受这时美育思想的影响,人们把音乐教育也归类到了美育教育当中。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育思潮对当时到现在的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笔者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本论文梳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育思潮对近百年的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厘清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来探讨从20世纪以后音乐教育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然后引起人们更清晰的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有更广泛的研究。

G 举例说明音乐教育对你产生的积极影响

常听音乐的好处

常听人说「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内类慢性疾病等等,容其实这些都是有医学根据的。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经常的接触音乐节奏、律动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等,产生某些作用,进而使身人身心健康。音乐无形的力量远超乎个人想象,所以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生活调剂。 音乐到底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对健康有多少帮助呢?下列是一些资料报导:

1 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好的音乐可以纾解压力,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

2 音乐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纾解忧郁苦闷的心情,甚至音乐还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灵治疗。

3 音乐可以 脑部,活化脑细胞,适当的音乐 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甚至达到防止老化的功效。

4 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企划力以及 右脑,尤其是古典乐曲,对右脑的训练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5 音乐可以帮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经传导速率、增强记忆力与注意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解放。

6 音乐的旋律可以使婴儿呼吸平静、心跳减缓,让婴儿不再哭闹不安,也可以 婴儿的大脑思维能力,让他更聪明。

H 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有哪些影响

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 要:音乐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和途径。

音乐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求、情感的方式,应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音乐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具有音乐创作方面的潜能,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这方面潜能的挖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教学中获得审美体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是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有益探索。这一探索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学的改革还是顺应社会科技发展潮流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相对“传统教育技术”的一个术语,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教育技术不仅包含物化的媒体技术,也包括非物化的教育规划与开发技术、教学设计与组合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技术、教学信息传播与交互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技术、教学管理与控制技术。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考虑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既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二、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和途径。音乐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求、情感的方式,应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为了使音乐的功能得到更好地体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上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包括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等。在《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要求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 (四)提高生活质量,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 (五)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学生可塑造的各种能力及潜能。

但在现有的音乐教学目标中,重视知识教授和记忆的偏多,着眼于知识运用、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的比重很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重新审视当前的音乐教育的要求将会对现行的音乐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因而往往使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比赛的结果和成绩,忽视教学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

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1]

。我们应该认识到,专业音乐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音乐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音乐教育则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当从教学出发,在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一是从审美出发,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气氛,使学生充分显露自己的艺术潜能。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学习的个性化,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音乐教学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音乐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音乐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利用音乐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如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选择音乐让学生唱歌、跳舞的过程都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受力,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而配合使用的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各种形状、颜色等,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实践能力,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乐趣,还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反之,音乐教学活动如果过分看重教学结果,势必使教学过程过于拘泥,妨碍艺术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都将受到影响。事实上,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此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不断地在收获结果。比如,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就是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而获得审美体验就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由此可见,强调学生体验的教学过程并非不考虑教学效果,而是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重视情感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把审美的目标提到重要日程上;音乐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在多门类、多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这里明确提出音乐教学是一种人文课程。音乐教学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音乐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又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欣赏、创造、表现、知识、技能、反思、评价、交流等多项能力。这里应该特别注意“整合发展”和各种“连续”与“关系”的提出,它们具有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意义。以人文精神统领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提高了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统领可以引导教师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

三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全新的艺术感觉,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试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因为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而使得视唱教学变得活跃;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抄谱)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在音乐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2]

。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教学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形象认识。除此而外,音乐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认识乐器及其音色特点等等。

四是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使教学过程能按艺术的规律运转,从而达到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审美过程的完美统一。如《跳圆舞曲的小猫》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小主人睡觉了,他梦见家里的小猫在“舞场”上跳起了优美的舞,天真活泼的小猫越跳越高兴,在“舞场”中快速的旋转,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迅速逃离舞场,小主人赶快醒来,发现自己的小猫安然的躺在自己身边,这位小主人长大以后,依然记得这场梦,记得梦中的音乐,他就是美国人安德森。这时放音乐,拿出制好的,边听边看把故事解说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音乐是多么形象,一首乐曲原来就是一个故事。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和内容后,再让学生复听时跟着音乐拍手,同时提醒学生乐曲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各种情绪表现跟音乐的内容有关系。第三遍听时可让学生听到管乐器演奏的较强音乐时用尺子弹出声音,听到弦乐器演奏的较弱音乐时用手帕挥舞。这种方法虽很简单,它却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的内涵都蕴于无言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并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特别指出的“技术的力量拓宽着今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对各种条件的利用以及选择的范围。新的技术使学生能够尝试大量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电脑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出无法想象的效率和机会,这些技术应该立即投入使用。人机声像对话如果得以恰当的运用,可以对创造性思维技巧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不断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合理运用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音乐教学资源,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促进音乐教学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强化音乐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需求,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单调、评估片面等,这样,教师不但完成不好教学任务,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也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同时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3]

。有人戏称“100%的学生喜欢音乐,99%的学生讨厌音乐课”,事实上正是教师不注意将学生的发展实际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忽视学生音乐学习需要的结果。这些应该引起我们音乐教师的重视,迫切需要调整教学模式来改变这样的状况。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好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

I 中小学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如今只剩下两个钉子

藏到你百鸟争鸣的地方。

他叫道更甜蜜地和死亡玩吧死亡是从德国来的大师

垃圾,叫化子,猪,犹太难民,疯子

奶痒托马斯在上面签了名,有人

中似浮尘风中转,暴雨倾盆落尘凡。哈哈

诗经》原本叫《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辑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按音乐风格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民谣、土乐,共160篇;“雅”是宫廷乐曲,共105篇;“颂”多为庙堂祭祀舞曲,共40篇。《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精炼,节奏流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注释

  1.燕燕:鸟名,单称燕。燕燕,即燕子燕子。

    2.差池(cī chí):参差不齐。羽:指翅。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

    3.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4.野:古读如“宇(yǔ)”。

  5.颉(xié):上飞。颃(háng):下飞。

  6.将(jiānɡ):送。

  7  伫: 站着等候。

    8.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

    9.南(古音您nín):指卫国的南边。一说“南” 和“林”声近字通。林指野外。

    10.劳:忧伤,愁苦。

     11.仲:排行第二。氏:姓氏。仲氏:弟。诗中于归原型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称之为仲氏。任:可以信托的意思。一说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国。只:语助词。

  12.塞(sè):诚实。渊:深厚。塞渊:诚实厚道,考虑事情、问题深刻。

    13.终:既,已经。惠:和顺。

    14.淑:善良。慎:谨慎。

    15.先君:已故的国君。

    16.勗(xù):勉励。寡人:国君自谦之词。以上二句是说仲氏劝我时时以先君为念。

 

 

评析

    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兄长送妹妹出嫁的送别诗。诗人以双燕齐飞起笔,寄寓了昔日如双燕般相亲相随,而今就要天各一方的不舍之情。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被清代诗人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前三章开首均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明代陈舜百《读风臆补》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妹妹将远嫁,“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出现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瞻望——泣涕——伫立——伤心,可谓兄妹情深,缠绵悱恻。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诗人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出了惜别哀伤之情。 

出自《诗经》,《诗经》里面的情感大多表达:思慕、爱恋、寄托相思 等等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子双飞,前后相随。妹妹出嫁,我一送再送。抬首远望,看不见妹妹我泪如雨

燕燕:即燕子燕子。差池其羽: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此诗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此诗的作者是年轻的卫君。内容大概是他和一个女子原是一对情侣,却终不能结合,如一对燕子不能双飞。当她出嫁旁人时,他去送她,作此诗。

心爱的女子嫁给他人 想念,心觞,哀怨纠结缠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2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