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联性与发展】浅谈音乐与文学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联性与发展】浅谈音乐与文学,第1张

  摘 要:音乐文学作为艺术的两种重要形式,一直以来就是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艺术的创作中,两者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从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统一性、相容性、共同的美学思想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音乐;文学;关联

1引言

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渐演变的过程中,音乐与文学就与人类息息相关。劳动时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是音乐的原型,就是语言的原生。在漫长的人类的发展史中,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它们都是人们情感的外在展示,是人类语言的方式的衍生。音乐长于抒情、文学长于描写,正式在这具体与抽象、心理与感官的双重影响下,人类的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曾讲到,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到音乐的状态。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无论是东方的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音乐与文学之间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伴相生,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又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统一性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发展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使得两者有了相互融合、关联的基础。

21同样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可,因此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其研究的就是人类文化活动与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样对于音乐与文学而言,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音乐与文学的风格,使得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由于受到地形、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音乐与文学都受到其影响。如西北部高原,陕西、山西等地区,地貌形态以沟壑为主,地形崎岖不平,植被较少,环境较为空旷,因此反映在音乐的特点上就是是曲调高亢、苍茫深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而反映的文学上面就多表现为文字的豪放舒展、大气磅礴,如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映了在最为贫瘠的土地上,人们自强不息的品质,凸显出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

22同样是人们心理世界外在反映

著名音乐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讲到,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不同背景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取得共鸣就是因为其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反映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而这一感情无论是那个民族、那个地区都是相同的。同样对于文学而言,他是对自身文化的概括和描述,是人内心世界在笔端的流淌,正如莎士比亚讲到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导致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正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其本质上是趋于统一的。正如我国著名的琵琶曲《夕阳箫鼓》,它就是揉和了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琵琶行》两首著名诗词的意境,并以其雅致优美的旋律,为听众展示了一幅暮色渐浓,渔船晚归的清丽山水画卷。整首乐曲,意境悠远,充满了生活气息,全面深入展示了极具东方特色的音乐色彩。将诗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在听众和读者的面前。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其所反映的内容和精髓确实相通的。

23同样是人类语言内涵的延伸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因为有了语言使得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使得人类文明有了生生不息的保证。音乐、文学同样作为语言内涵延伸的一种方式得以在各个民族和文化中得以传播。音乐是语言的抽象概括,是一切艺术的精华。波兰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指出,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其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虽然其无法用语言同人交流,却能够通过音乐与全世界进行沟通。文学是语言的具体描述,文学通过对语言高度具体的概括,展示语言别样的风采,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他用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独具匠心。虽然无法用语言恰当的描述,但却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鸟语清脆啁啾的音韵和鸣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实展现。

3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容性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统一性,使得两者能够相容相助,能够完美的进行统一和融合,从而表现艺术的独特魅力。人们在表达情感,抒发感情时常常通过文学的形式,而当文字不能充分展示其内心情感时,便会由此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同,我们常讲的“言之不足,歌之咏之”。

31音乐与文学的相容

音乐与文学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两者在结构的设计上都有由开始、发展、结束等内容所构成,如西方音乐的奏鸣曲结构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承转合结构。而许多音乐也是根据文学著作改变而成。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创作基础就是改自我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故事从两者在书院共读、山伯求婚、英台抗婚、化蝶等段落组成,音乐家根据故事的脉络,通过对“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段落的创作,使得乐曲《梁祝》充分展示了故事的原貌,将音乐与故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得《梁祝》在西方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与文学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相似性。无论音乐,还是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常常采取对比、象征、暗示等多种方法,展示创造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就通过对比、暗示等方法,通过渔民打渔回来的欢欣雀跃与家人江边等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中的“渔舟唱晚”一节,使用的是小快板,体现出渔夫满载而归、心情舒畅的欢乐场景。演奏中右手旋律优美,描绘夕阳西下,湖光山色的绚丽景色,左手模仿民族乐器中的木鱼之声,更体现出清脆、幽默的情趣。此章运用中国传统的连环扣形式,旋律、力度体现出了逐步下行的趋势,音乐整体结构较为完整。通过对比,暗示的手法充分展示了渔民的欢乐,对比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大自然的喜爱。

之前在上学的时候一些干货满满的上课用书有:周薇老师编的《西方钢琴艺术史》,桑桐教授编的《和声学教程》,沈璇编的《西方音乐史简史》。上海音乐出版社引进的《简明牛津音乐史》《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新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每个音乐家一册,这个大概是最权威的音乐家传记了吧),《钢琴家大辞典》(这套书是Naxos公司收录的钢琴家生平以及四张唱片,在上音钢琴系教室每间都有一套)。

 《音乐教学新视角》一书的作者是吴文漪。该书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实践层面的探索,行文流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对中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教学新视角》读后感(一)

 《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运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在研究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对音乐思维、音乐情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观点,主张在文化的大背景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当今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如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音乐教育的目标从重”艺术作品“转向重”文化中的音乐“。

 美国在音乐教育基础中强调的六个方面,也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六个方面包括: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是当代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文化的理解将成为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进行反思,也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果能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思维,通过音乐思维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善于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这既是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游戏之中、在愉悦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学新视角》读后感(二)

 《音乐教学新视角》本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系列丛书,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可见其后面强大的师资阵容队伍,这套系列从书。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多年来许多特级教师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或撰写成专著发表,出版,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

 本书的作者吴文漪,系江苏吴江人,1994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课程标准课题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2000年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小学)的副主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赏中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和“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教学特色,在我翻看了几页后立即意识到这位特级教师这个称号绝不是“水”的,含金量极高。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各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生动详实地讲解,给人以意犹未尽的畅快。

 《音乐教学新视角》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直面主题: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借用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当前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这一观点打破了音乐作为教育的附属这一不全面的观点,把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重要而具体的位置之上。

 作者提出人的情感与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知识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人的素养也就越高,音乐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提高,特别是文学知识,因为文学与音乐的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如美术,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应该懂一些,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过:“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宇宙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而一旦瞧见美的事物,就一定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中,作为息的滋养,因此也变成了高尚和优美的性格。”

 可见艺术文化对塑造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这些观点给予每一位爱乐者都有很大的启发。书中的一些观点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也许是自己认识太浅薄了一直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审美,认为审美只不过是人们口头上高喊的优雅的口号,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抽象的,在本书中第10页处作者就“音乐审美到底怎样来提升音乐的价值”?这个问题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另一个含义是,只有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才能实现音乐的全部意义。”

 的确,很多人说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不来电,那是因为在音乐中,人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人去接受她,音乐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与价值,这需要欣赏者具备必须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将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作者尤其提到了,听觉表象积累,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音乐思维的基础,音乐思维对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让我们意识到音乐对人自身的更深层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在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了此书不同其它以往的音乐类书籍:他摆脱了以往纯粹的案例教学,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来充实书的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更深层次地文化思索,对于那些喜爱文学的音乐教师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往的著作基本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技术到综合地编写,过于抽象,平庸。

 那些以案例为主的教材则缺乏理论性,经验大于与科学,无法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而《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则更多地从音乐与文学方面来阐述,对于喜爱文学的教师来说更能激起共鸣,同时给重视音乐技能忽视审美教学的老师来说有给予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音乐人文类书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76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